[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看完電影,似乎是覺得不得不說。人類科技其實已經逆天,生孩子,生男生女其實都是玄學和充滿了命理和偶然的浪漫主義人生活動,現而今又是稀松平常可以去實現的事情。
不用談兩個暗淡無關的中年夫妻的要孩子的過程和曲折,幾乎是想到了的坎兒這里都展現了,而真實的場景往往比這艱難,又何止影片中展示的那樣。怪不得我們要說命運殘酷呢,就在與他呈現的可能性達到了我們想象不到的程度。往往你扭頭走開,一切都不一樣,但是你回頭一望,卻一切都一樣。你怎么選?
撇開其他,單單是在拷問為什么想要孩子?這個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怕孤獨。靈魂伴侶琴瑟相和都是在無數次妥協下形成了習慣,習慣之后暗自想,或許這就愛情?還是不滿足的。大家都想著,要不還是有個孩子吧。
孩子是天使,這個不假。他們永遠在人生中做這加法,他們無邪的微笑隱藏長大后的陰影,但是此時此刻他們的一笑一顰都是吸睛的。成年人往往忘掉失意和無奈,全身心的投入孩子的成長之中,投入自己的精力和愛——不然呢?也沒有其他事情可以做吧。
希望往往比得到本身更加有吸引力。中年夫妻兩樣放光的時候往往是希望誕生的時候。過程永遠是不盡如人意和自我懷疑。失望和落魄的結局是人生必然的結局之后,不是毀滅而是重生。
影片的最后,中年夫妻仍然平靜的生活下去,這個時候接到電話——我不禁要問,這倒是有多么的期盼啊,才可以禁得住如此的考驗?也是多么的想要逃避這平靜的生活啊?
無論如何,他們還想去做這個事情,那說明生活還是有點勁頭的。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發現過程比結果重要得多。
感覺像是一出短劇小品。對紐約總有著特殊的情愫,所以看到這一部劇也會有一種奇特的感覺。
中年夫妻,想要孩子而不得。感情在破裂邊緣,沒有了體貼溫暖關心,更多的可能只是彼此的習慣和責任。他們希望有一個孩子作為紐帶,他們努力過,崩潰過,最后兜兜轉轉,還是回到原點。
但我覺得,這應該是一個不一樣的原點。累了,重振旗鼓之后,心態也發生了變化。我超愛結尾這一幕,他們有點期盼的等著,但又不想表露出來,因為太害怕空歡喜一場,也在經歷種種后放下了不少。他們等待的不是某個姑娘,可能正是他們自己的人生。
你看,兩個在侄女眼中如此文藝又酷的夫妻,并不過的那么如意,反而有些窘迫。因為這才是真相啊。
本片最大的bug就在開場,女主取卵很順利,男主取精后發現精液里沒有精子,繼而被確診為單側輸精管堵塞,單側其實也沒啥,關鍵是男主只有一個蛋蛋......徹底尷尬了,黑心的美帝醫生敲詐了一萬美金為男主做了穿刺取精。 來一起敲黑板,在任何國家,輔助生殖技術之前必須檢查男方精液質量!精液里都沒精子,人工授精和試管那不純扯蛋嘛……男女主之前的人工授精和開場的試管屬于重大醫療事故,完全可以起訴獲得高額賠償。 好,現在我們知道男女主多年未育的原因了,男主輸精管堵塞。至于女主縱觀全片還真沒啥問題,而且女主以41歲的“高齡”使用促排卵藥物還能取出11個卵泡(25歲的侄女也不過15個),生育能力著實維持得不錯。 介紹一下試管的基本流程,首先女方使用促排卵藥物激發體內的卵泡生長,醫生經b超和血液診斷可以取卵后,打hcg針,36小時后麻醉取卵,這些過程影片中都有細致地體現。女方取卵同時,男方取精,醫生將男方的精子和女方的卵子進行培養成胚胎,再繼續培養成囊胚,經基因檢測后挑選優質囊胚移植到女方體內,如有剩余,可以冷凍保存留待下次移植,一般一次促排,可以提供多次移植的機會(本片沒有涉及冷凍胚胎)。 影片中醫生診斷男主輸精管堵塞后出現了一個名詞:ICSI,即卵胞漿內單精子顯微注射技術,俗稱二代試管。男主的精子質量稍差,直接把他的精子和女主的卵子放在一起可能突破不了卵子的阻隔,只好選一個最強壯的精子,直接由醫生注入卵子,強行結合成為胚胎。 本片第二個bug,醫生告訴女主,第一次移植是兩個雙A級別的囊胚哦,這意味著女主卵子質量極佳,胚胎發育極好,因為培養時間不明,不知道囊胚的級別具體是4AA還是5AA,但無論如何,從統計學上看,兩個雙A級別的囊胚移植著床成功率超過百分之六十,何況按照常理,如果有兩個最高級別質量的囊胚,多少還會有幾個質量稍差但也可以移植的囊胚。移植失敗后,醫生跟女主說她的成功率只有百分之四,建議女主使用她人供卵就很沒有道理了,女主雖然過了最佳生育年齡,但無論是卵泡數量還是質量都不錯,有很大概率擁有自己的孩子。 男女主都說完啦,說一下侄女。侄女的身體不錯,雖然被醫生罵過,不過取卵數量是符合她這個年紀的正常狀況噠,侄女取卵術后送醫急診,應該是私自加藥,加上取卵較多引發的卵巢過度刺激,這種情況在多囊卵巢綜合癥患者身上比較常見,休息,大量飲水以及用藥后都可恢復健康。
電影從一個偷窺的視角,去展現一對家住紐約中年夫婦的求子歷程。47歲的Richard, 曾經是一位小有名氣的演員;41歲的Rachel是一名作家,年輕時秉承事業優先的原則,一直筆耕不輟。兩個人忙到中年,開始忙于造人計劃,突然發現這是一個偉大的工程。在家和醫院間輾轉,生活像一團亂麻,無法開解。
Richard現在做著酸菜的生意,居住在老式、狹窄、陰暗的公寓里,就像蜷縮的一條狗,或許只有在遛狗時感覺像一個人。按部就班地執行老婆的意見,口里說著錢不是問題,轉而就給哥哥打電話借錢。面對醫生的口出不遜,暴躁地打翻宣傳架,也只好自己重新擺好。樓上深夜開派對,他也只能用書砸砸樓頂,似乎生活總是在針對無助的中年男人。
25歲的Sadie是Richard兄弟的繼女,無法完成自己的大學學業,自己想當一名作家,迷茫的她在媽媽的追問中不知所措。她崇拜叔叔和嬸嬸的曾經,生活在大城市,從事著高雅的藝術。她決定到叔叔家,重新開始自己的寫作,遠程完成自己的學業。
在嘗試人工授精、體外授精失敗后,醫生建議他們試管嬰兒,考慮到Rachel的年齡,為提高成功率,建議捐贈卵子完成助孕。不接受現實的Rachel在丈夫的勸說下,開始積極尋找捐贈者。當年輕活力的Sadie搬來同住時,他們提出Sadie能否支持他們的“助孕計劃”,她欣然同意,因為她找不到生活的意義,捐贈卵子對找不到生活方向的Sadie意味著很多。
Richard燃起了生活的希望,愉快地給氣墊床充氣,陪同妻子侄女轉戰醫院家里,協助吃藥打針。Sadie也憧憬著自己的卵子能在嬸嬸的身體內發育成長,并給忙碌的叔嬸慶祝紀念日。但事與愿違,Sadie的卵泡數量不夠,她私自加大藥量促進,不得不住進醫院,最終援助失敗。
Sadie搬進藝術創作室,這是由一對失去孩子的父母捐贈,她重復起兩人曾經的生活,日子也在人們的焦慮中春去秋來。候診室的窗戶上,一個吊著懷孕母親圖案的飾品,有意無意地敲打著窗戶,像似敲在每個人的心上。
紛擾的社會中,每個人都在裹挾著往前走,就像萬圣節如潮的人流。陌生的收養來電給了兩人新的希望,雖然他們曾經被放鴿子,但希望也許在下一個路口出現。
求子不得不能只怪女人,也可能是男人的責任。
據調查,超過40%的90后已沒有性生活,就更不要提生孩子了。
孩子能吃么?比起孩子,年輕人更熱愛他們的工作(純屬胡扯)。
[私人生活]中的薩迪就說自己為了事業,不打算生孩子。
然而旱的旱死,澇的澇死,有人不想生,有人想生不能生。
對于影片中不孕的理查和瑞秋夫婦來說,人到中年,他們急得來多少發也懷不上孩子。
為此他們一邊輔助生育,一邊安排領養。
在數不清的受精實驗中花光了積蓄,甚至來不及提上取精的褲子,打電話找親戚借一萬美元來救場。
這不禁令我想到古人們為懷上孩子,拼命吃動物睪丸,大碗喝助孕藥湯的勁頭。
其實在求子這件事上,從古至今,全人類的心態都是一樣的。
使盡渾身解數,求神拜佛,哪怕轉發100條錦鯉也心甘情愿。
人類誕生之初死亡率很高,生孩子,存香火是頭等大事。
起初人們并不了解生育,但世界各民族的想法非常一致,都將女性單方面的作用視為一切。
原始社會中認為生孩子靠女人,十分崇拜女性生育能力,甚至達到迷信的程度,形成了最初的母系氏族。
當時歐洲大地所供奉的女神,并非神話中的神,也不是今天人們所認為的氣質美女。
而是身材肥胖,E罩杯,肚子大,生殖能力強的女性畫像。面部沒有特征,全看能不能生。
于是東普魯士的女人裸體到田間播種,芬蘭的女人用月經套裝種子,意為豐收能生的祈福方式。
中非的巴干達人更甚,男人會因為妻子不能懷孕,而認為這將影響他們的果園不豐收,選擇休妻。
但到了古希臘、古羅馬時代,男性的生育地位明顯抬升,求子供奉的不再是女性,而是男性生殖器。
古希臘人用木頭和石頭,打制出陽具模樣的黑梅斯神像,擺放在街邊、樹下,如同我們的「送子觀音」,被奉為懷孕神。
凡是想生孩子的婦女,都會去拜一拜,擁抱神像并用身體摩擦。
古羅馬時期甚至形成了頗具規模的祭祀活動,有專門奉拜男性生殖器的廟宇,有熱熱鬧鬧的游行……
擔憂自己生不出孩子的少女,早早將陽具狀的裝飾品佩戴在身上。
不過古埃及女人求子的方式則非常詩意。比起男性的生殖器,她們更相信月光的力量。
為懷上一個孩子,她們會在灑滿月光的地面躺上幾個小時,飲下月光照射的水,吃掉月光照耀的食物。
在她們看來,生育似乎不需要男人的精子,而是月光顯靈將孩子送入腹中。
與古埃及一樣,中國古代求子也信奉月亮,有「拜月求子」、「望月而孕」之說。
漢墓出土的磚畫上,畫著伏羲與女媧,伏羲捧著太陽是日神,女媧捧著月亮是月神。
在古代神話傳說中,有女媧「造人」的故事,于是人們叩拜月神女媧以求子。
并且古代中國人和古埃及人對月光的作用,有著出奇一致的觀念,認為它可以使女人懷孕。
不同的是,我們是讓月光直照女人的腹部,期待它像月亮一樣,慢慢膨脹起來。
而在西漢文獻中,則記載著又一位名為嫦娥的月神。
她留下丈夫后羿奔月,變成蟾蜍,居于月宮,肚大如孕婦,有求子的含義。
據后人考證,其實女媧、嫦娥、尚娥等都是用一個人,叫法不同,卻都是位居月宮的送子女神。
所以說,中秋拜月除了求豐收,求團圓,還有求子的目的。
實際在求子的道路上,中國絕不亞于世界任何一個民族。
作為東方文化的代表,我們的求子方式相較于西方是含蓄內斂,充滿象征性與想象感的。
求子的方式也不只有向觀音和月神祈福。
《事物原始》中寫道:
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帳中共坐,歡飲之后,預戒宮人遙撒五色同心花果,帝與夫人以衣裾盛之,云得果多,得子多也。
這便是「撒帳」,將象征多子多福的「五谷」撒入帳中,給予新婚夫婦生育的力量。
除了撒五谷,更多的是像《甄嬛傳》中皇上為甄嬛準備的那樣,撒五果。
即棗子、花生、桂圓、荔枝、核桃、栗子、蓮子等,其中每一樣都蘊含著生子的想象。
這種「撒帳」求子的習俗一直沿用至今。
谷物對于日本來說,同是求子的良方。
日本皇室舉辦婚禮,嫁進門的女人必須按規矩到神宮祭祖,祭拜過后露出肚臍,由處女在上面涂抹一層米糠。
米糠也就是米的外皮,在日本人的觀念里,它就像女人的子宮一樣,孕育新生。
特別是在天照大神面前涂抹米糠,多子多福。
但處于封建傳統社會中,科學仍被擋在腐朽的大門之外進不來。
人們始終認為求子是女人的事,生不出孩子都怪女人的肚子不爭氣。
1677年,荷蘭科學家安東尼·列文虎克首次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精子。
幾乎是同一時期,人們又觀察到卵子。
但發現卵子需要受精,變成受精卵,則是一個世紀之后。
也就是說,直至19世紀70年代,德國動物學家奧斯卡·赫特維希,用海膽演示卵子受精過程。
人們才意識到,求子不得不能只怪女人,也可能是男人的責任。
就像[私人生活]中,理查的精液中沒有精子,瑞秋的卵子等一輩子也變不成受精卵。
可理論上來講,受孕并非人們想象得那么容易,反倒像古代先民們拜神一樣需要運氣。
一般男性的射精量中有2.5億顆精子,少于1億顆不易受孕,多了又可能造成流產。
進入女性陰道后,它們又要像運動競賽一樣奔向卵子,最終只有一顆天子驕子獲得成功。
但它們往往不會立刻與卵子結合,而在其周圍觀察幾天。
若精子質量不高,不耐活,極有可能在這幾天陣亡,受孕失敗。
一場正常的受孕過程已如此艱難,就更不要說生殖系統出現問題了。
除去客觀的生理問題,夫妻的心理狀態也影響著生育。
例如影片[港囧]中的徐來,因與妻子同房成為例行公事而神經緊張,遲遲懷不上孩子。
20世紀80年代,醫生通過手術將精子注入女性腹部,人工授精使人類求子走到科學的軌道上來。
然而其受孕成功率也不過10%—15%,科學的手段仍舊需要神學的輔助。
求子,就像轉發一條「錦鯉」,成與不成全憑運氣。
這一點,先人們極有可能在幾千年前奉神時,早就看透了。
-
作者/小兩歲
文章首發于微信公眾號「破詞兒」
可能是我自己氣壓比較低,看這個片子的時候居然沒有覺得這其實是個喜劇。
我看到的,就是狼狽不堪的中年夫妻,和他們的一地雞毛。沒有驚喜,沒有捷徑,沒有上帝的眷顧,兩個人就這樣平靜又無可奈何地接受生命里每一個突如其來又合情合理的結局,很寫實,可是很抱歉,這就是人生。
這就是我們想要的人生嗎?或者,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人生?
如果Frances Ha是30歲左右的紐約青年電影,那這部電影無疑是40歲左右的紐約中年最佳代表。作家夫妻因為種種原因要孩子晚了,收養、試管、代孕,樣樣都試試,焦頭爛額甚至自己的生活一團糟,兩人的遭遇很讓人心酸但他們總在尬笑面對,并且從未有任何一秒產生放棄的念頭。沒錯,這里的知識分子說話酸溜溜甚至時時刻薄,聊天也喜歡掉書袋引經據典,年輕人又總是橫沖直撞還老被各種思想帶著跑,把生活落一邊;但有什么能擊垮紐約人呢?他們熱情、真實、無所隱藏且從不停歇。最重要的是:演員全體爆表,段子一個個都太好笑了??迫不及待想等Netflix上線重看了!導演的個人經歷也融入了電影的創作里,她說在很艱難地試圖懷孕時,和老公一起去看了電影《一夜大肚》。哈哈哈
所有關于紐約客的電影,無外乎兩種狀態,放縱,或是焦慮。這大概是當代中產階級的通病吧,焦慮后放縱,放縱后焦慮,相愛后動物感傷,感傷后愛不知所蹤。
想得卻不可得,你奈人生何?
為紐約中產眾生開個豆列吧,但我心中那些打頭陣幾部依然是 by Nicole Holofcener
算了,我的精子就讓他自生自滅吧
這類紐約客的故事,味道還是挺正的,編劇把備孕的細節寫的這么仔細,肯定是做了不少功課吧,有幾個讓人覺得意料之外的劇情走向,卻總能馬上給出一個情理之中的解釋,演員的表演也很棒,很紐約知識分子了。
姑娘她爸要笑死我了
看過了30歲在紐約的《弗蘭西斯·哈》,50歲在紐約的《邁耶羅維茨的故事》,終于補全了40歲在紐約的《私人生活》。不得不說紐約人全世界最多愁善感的人。
太棒的觀影體驗了,這種紐約小喜劇,真是看多少部都不膩。這對從事文藝事業的夫妻的確有些導演自己生活的映射,片名私人生活也可以理解為導演夾雜她的私人故事于其中。其中很多空鏡頭和轉場鏡頭的運用都十分出彩。有趣幽默的同時,也在提醒觀眾,生活的本質依然充滿著失敗與沮喪,但也總是有小甜蜜,讓我們繼續前行。((((無論前方與未來是如何,我都選擇坐在你的那一邊
孩子不是你想生,想生就能生。殘酷喜劇。
哇噢……論如何把Privileged的生活拍出可以一種共情的凄慘?難題得解。開場鏡頭的Framing是如此性感,乃至當觀眾發現真相之后,整部電影即以其非常滑稽的尷尬姿態就此與欲望無緣,被用于填補空洞的則是食物,書本,徒勞無功的引經據典,和擔負著對人生價值的絕望追逐的生殖力之夢。巧妙的以聲音轉場完美充當了情緒的載體和出口,而借鏡頭選擇達成的畫面邊緣脫焦,以及添加了不同濾鏡的手機素材的適時插入共同助導演打造了一出大家輪流站在舞臺中央,又輪流到角落里充當圍觀群眾的自嘲式聯歡,觀感充滿了(可悲的?)智性愉悅lol
想在生活里留下點什么,然后失去更多。
展現了「要小孩過程中的尷尬」卻基本回避深層次討論「為什么一定要小孩」,連你瓣輿論場都會反思反思繁殖癌,這些紐約客也太不酷了。
懷孕版的等待戈多。導演說了其實電影更關心的是婚姻本身,好笑又殘酷。Sadie長得像 if Juno Temple and Saoirse Ronan had a baby……
片尾驀地把我打動了...兩個人一路一起,多苦都不怕。
每周末都會點第一部netflix推薦的影片。大多時候都是很不怎么樣的作品,甚至很多都是半途就棄。但這一部不一樣。這一部竟然也可以算是很不錯了。Paul Giamatti最后那段獨白,是真的不容易。應該是他sideways之后最好的演出了吧。9/10
對這種招招打到褃節兒上的、用一件小事兒嘲諷紐約倫敦文藝知識分子的電影,有沒有一種專門的分類?
在喜悅與苦澀混合的《私人生活》中,一個無從實現的愿望正在對婚姻生活以及夫妻關系進行著無盡的解構。正如本片那項永遠“在路上”的造人計劃,它既影響了原始性愛的美妙也破壞了二人世界的和諧。然而反反復復的期待與挫敗于作者眼里都是命運對于“堅貞不移”這四個字的考驗,因為所有勇敢的人都是在此起彼伏的尷尬、沮喪和絕望中前行。
又好笑又悲慘。文藝中年想要個孩子簡直比登天還難。
劇本還是很好的 最后結局早能猜到 但過程中的細節還是做得不錯。可能看的角度有很多,不過比較戳我的是:文藝青年人到中年開始回頭重新看待很多“普世幸福”,并且你一旦開始想招安這種幸福,就發現當初自己賴以為生的價值觀在受到沖撞。劇中有句臺詞“所以你把我們現在的情況怪罪給女性主義運動的第二次高潮嗎”。小姑娘拿著當年《村聲》雜志的評論說“天啊 你們年輕時候真酷”然后這兩個曼哈頓小公寓的作家夫婦則只想著怎么讓這個小姑娘給他們捐卵子。挺黑色幽默一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