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湯姆(羅曼·杜里斯 Romain Duris 飾)繼承了父親的地下的房地產事業,為了驅趕釘子戶,他想出了各種變態的點子:放老鼠鬧鼠災、斷水斷電趕人、用球棒搗毀房屋設備,打傷毫不相干的人……,同時他還需要出面幫助父親擺平各種麻煩。當他耍這些流氓手段時,心中絲毫沒有憐憫。一個晚上,湯姆突然發現生活還有另外一種方向。他偶遇了去世的鋼琴家母親的經紀人,這讓他想起了小時候練習鋼琴的美麗時光,那是一段被現實毀掉的美好。湯姆想起優雅的母親,試圖重新拾回心中遺忘的節奏。他遇到一位教鋼琴的華人女孩,雖然彼此語言不通,他還是跟她學起了鋼琴。音樂讓他們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順暢。湯姆沉迷練琴而耽誤了房地產的工作,父親與朋友對他越來越不滿意。是跟隨心中的節奏繼續前行,還是被父親的枷鎖捆綁永遠生活在暗無天日中,湯姆能做出自己的選擇嗎?
本片獲得2005柏林影展最佳配樂。
主線不明晰,初看之下以為是被世俗所困的男主角通過演奏尋找自我的故事,后來發現那些不明就里的細節居然是另一條犯罪線。結局又讓這個故事變成命運悲劇了。如果不是羅曼?杜里斯根本堅持不下去,手持攝影總讓我忍不住出戲,既然女主說越南話就不要介紹她是北京人了好吧!片子不如名字好。
雅克·歐迪亞成名作,獲柏林最佳配樂銀熊獎。1.羅曼·杜里斯將如同大男孩般天真、急躁、易怒又極富魅力的男主人公演繹得無懈可擊,身為無情冷酷混混打手(歐迪亞對犯罪與黑幫題材的癡迷也表露無遺)的他卻漸次發掘出了塵封已久的音樂熱情和鋼琴天賦,于是,乖張暴戾與溫柔典雅、耳機中的激狂電子樂與指尖下的寧謐古典樂便如此古怪而動人地疊加、雜糅在一起。2.與男主的矛盾掙扎相契合的是,影片既以手持攝影、特寫虛焦等視覺手法盡可能貼近人物,又通過對自白/旁白、閃回、幻夢等敘事方式的拒斥與主角保持了心理距離。3.對移民/難民與跨文化交流(亦是歐迪亞鐘愛的母題)也頗具雙重性:(男主)難以與非裔底層人共情,殘暴地驅逐與毆打他們,卻至終能夠跨越語言的隔閡,同讀過北京音樂學院的越南女音樂人琴瑟和鳴。4.結尾大妙,令人驚異。(8.5/10)
一流電影,在雅克·歐迪亞作品里,我覺的僅次于《預言者》。法語片名看不懂,但相比中文名,英文The Beat That My Heart Skipped,顯然更優雅、準確、來勁,求翻譯神兒,給翻個真正能擊中要害就像目睹漿果從枝頭滾落的完美中譯名……
對這個電影,說不上是特別喜歡,但還是覺得值得一看。Romain Duri 演得很好,也很帥,有點頹的帥。還有出場不多的越南女子,看著也舒服。不過最重要的是音樂,音樂是整個電影的靈魂。
不管是情節設置還是表演都充滿衝突拉鋸和張力。Romain Duris看到父親血肉模糊的屍體後,悲傷顫抖,咬著手指抑制嘔吐的衝動,那段演得太好。
榮獲2005柏林影展最佳配樂;2006年法國凱撒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最佳攝影、最佳剪接、最佳電影配樂、最佳男配角(Niels Arestrup)、最佳新進女演員(Linh-Dan Pham)八項大獎。
被強迫著以快速度向前奔進后,自然產生一份對節奏感的依賴,不明就里之人往往將其視為生活饋贈,深究下去實為心理慣性(惰性),反之亦然——歐迪亞用兩次“遺忘”完成切換,以傳者身份揭露生活之“圓滑”,也以受者分生人格對應多種生存可能(卻風波難平),進而凸顯片名內涵。半部佳片,男主可口。
終于看了心儀已久的電影.因為太喜歡,如釋重負.看這部電影就如同電影中男主角跟鋼琴教師對話一般,對這沒有任何英文或中文的翻譯,聽著壓抑的法語,而不至于阻礙交流.而片名的詩意和悲傷也足夠吸引我.似乎不是沉浸在劇情而是陶醉在自我的想象和滿足中,以及一次次的幻境和美化,到達了理想的程度.男主角的血腥和鋼琴的音符,無比刺激著我.這是我所認為的一種不可企及的完美,從而開始嫉妒他.
啊這個片都下了八個凱撒獎……查了查是個翻拍(美國原版: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300480/)。羅曼·杜里斯扮演的小混混/鋼琴師的氣質跟[預言家]里塔哈·拉希姆的主角感覺很像,帶一點神經質、執著且不安于現狀。雖說影片的故事比較水不過拍得還是很凌厲的,歐迪亞的視聽太有效率了。
豬豬翻譯的什么鬼字幕,后面父親是怎樣被殺的沒看懂。有消瘦帥哥跟鋼琴,看不懂也要打個4星
3.5。要加薪的鋼琴手主攻殺人。本片男主角本為房產公司的打手,十年前的音樂夢想忽而被提起,便偶爾會搖擺不定,左手打打殺殺,右手輕撫琴鍵,逐漸地仇恨不再那么刻骨,仿佛一切都可被音樂消磨感化。男主角28歲時想起錯過十年的夢想拼搏,我即將28歲,等待著。
我最中意的是這部電影的名字,不論那種翻譯都完全忠于原語。可惜電影本身的情節并不連貫,虎頭蛇尾了。
看到最后才明白“被遺忘的節奏”不止一種指涉,夾雜在暴力與柔軟間的生存,卻能投射出些許浪漫之光。
還是關于救贖的命題,與處女作一樣,聲音的運用很有特點;但細節太繁復就成了冗余,甚至影響了流暢度,分著看了好幾次才看完,歐迪亞的片子總是有這個問題。
Audiard的創作思路總是會偏離觀眾最初認為的主線,多部作品的積累使這種特性變成一種,獨立于電影水準之外的,獨特的魅力。充分滿足我的好奇心
對于經常看法國片的人來說,Romain Duris不是個陌生的面孔,這部電影里其表現像是有躁動癥一樣,讓人很難有同理心,也可能是角色的定位所致,不斷翻涌心頭的鋼琴夢和打打殺殺的地下生活交織上演,還穿插了很多過場人物,劇情有一絲混亂,讓人很難入戲。反倒是梅拉妮羅蘭的出場十分驚艷,不愧是我喜歡的法國女神,泳裝的身材實在是奪人心魄,鋼琴女教師是個中國人,但是片中為什么要用越南語交流?導演是不是對亞洲人有什么誤解?兇殺和復仇的情節感覺完全沒有必要,如果結尾男主能演奏一曲就能撐起主題了,另外這個ost也沒覺得多好聽啊,怎么就最佳配樂了?每次配樂剛一響起就戛然而止,也是讓人無語。
感觸沒有想象的那么深,說是和中國女孩的戀情,結果根本就沒有什么表現,兩年后自動就在一起了,主要還是探討親子關系與家庭的影響吧。男主角表演不錯,很細膩。
被優美的名字吸引
看到試奏那段幾近落淚,大概只有失敗才會令他如釋重負。雅克·歐迪亞總是在拍窘迫的人,時而憤怒時而驚慌,與世界格格不入,又無暇怨艾,唯有雜草般用力去活。男主角居然是新女友中的異裝癖,看完發現整個嚇到,對流浪的迪潘更多期待。
2007-01-02 Romain Du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