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看過書后才明白的幾個小細節
女主與女反角的關系:兩人中學時曾是最好的姐妹,但是Skeeter去外地上大學,Hilly嫁人生子,人生觀才漸行漸遠。所以一開始Skeeter在Hilly身邊的地位很高(在冷飲店吃東西時Elizabeth給女主讓座),而且Hilly也為她張羅相親什么的很賣力。發現Skeeter看違禁書籍時私下警告她,很大原因是出于好意,類似于寶釵教導黛玉看了閑書不要帶出幌子來。
女主拉直頭發后母親高興滴說你終于可以穿高跟鞋了:女主個子太高了,這也是她嫁不出去的原因之一。電影中體現在Constantine離去前看著柜門上過去逐年給Skeeter記下的身高,當然Emma本人沒那么高。
Elizabeth為啥不喜歡自己的女兒:嫌女兒胖,認為女兒需要減肥。電影中倒是真的找了個胖呼呼的小丫頭來演。
Celia為啥與別的女人在生活方式上格格不入:不僅僅是因為跟Johnny未婚先孕的事兒,她是苦出身,來自deep south的所謂white trash,本身沒什么教養,啥也不懂,所以打不進當地太太的圈子,在黑人女仆面前也缺乏優越感(《飄》里面受過教育的黑人家奴對于所謂“下流白人”很不屑的)。電影里也有所體現:她只會水煮土豆和玉米餅,親自動手殺雞毫無問題。
2 ) 最好這個世界上只有女人……
以女性觀眾為主打的電影,在沉重感的刻畫上綁手綁腳。看的時候一直很怕最后是壞結局,所有參與者都被3K黨干掉了,實際上這很有可能。
不知道有沒有人在看的時候一直想,這個地方的男人都去哪里了?
如果這個故事有男人參與進來,一切都不一樣了。女傭會被強X,和黑人交往密切的女記者會被地方青年團威脅,受到懲罰的壞女人有她老公和全社會撐腰。那個棕發的壞女人之所以那么囂張,還是因為她老公有權勢,院子里被扔滿舊馬桶,最好她老公能忍氣吞聲……
電影里是一個大體上很美好的世界,窮人富人都穿戴整潔,住在明亮的房子里,吃美麗的食物。所有人內心都有點正義感,女記者一呼百應,家人、老朋友、新朋友都暗暗支持她。
壞人做壞事是因為很愚蠢的理由:喜歡出風頭,喜歡控制身邊的人,和男人被搶走的嫉妒。
這點小小的黑暗私心馬上被溫暖的社會大家庭淹沒,連她自己的老媽都嘲笑她。
因為這是一個杜撰的故事,我們愿意沉浸在美麗的南部風情畫中,會心一笑,小感動一把,然后為自己的善良感到欣慰。
最好這個世界上只有女人,大家喝喝茶,說說閑話,做幾件漂亮的衣服,烏泱泱跟著一個強勢的老大欺負窮人,有人指出就一起抱頭大哭,然后悔過做好人,再繼續喝喝茶,說說閑話……
其實我很想引用Daily Show對這個電影的評價:那些女人讓人有智商上的優越感。
3 ) 《相助》:真相與和解
從英文原意上來看,片名“the Help”的直接意指是片中的那群黑人女傭,直譯就是《女傭/幫傭》,翻譯成《相助》,估計有點望文生義,不過倒也歪打正著,正貼合了片中白人女子和黑人女性互相幫助的主題;再者,本片的原著小說在國內翻譯出版時,用的也是《相助》的書名,由此看來,以《相助》名之,也不算謬以千里。
影片的背景是1960年代的美國密西西比州,這個美國南部地區有著強大的種族歧視傳統,長期以來,黑人的生活都籠罩在作威作福的白人陰影下,各種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法律規章也在現實中暢行無阻。但是,這個時代也正是黑人民權運動如火如荼之際,種族平等大會、黑豹黨、貧民進軍等各種黑人權利運動風起云涌,馬丁?路德?金牧師也是在這個時期,發表了他那篇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
對那些居住在靜謐的小鎮上、沒接受過高等教育、見識不深、缺乏民權意識的黑人婦女們來說,馬丁?路德?金或許離她們太遠,但白人主婦們的嘴臉卻是每天都在眼前晃。艾比麗恩就是這樣一個靠給白人家庭當保姆來謀生的普通婦女,她每天都悉心照料著雇主的小女兒,無微不至的關懷甚至讓小女孩會說出“你才是我真正的媽媽”的真言;米妮的身份跟艾比麗恩一樣,但她潑辣豪爽,對看不慣的事情絕不接受。在那些涂脂抹粉的白人主婦們看來,黑人女傭都是骯臟不堪的,為此,她們嚴禁自己的幫傭使用家中的廁所,但米妮破了這個戒,在一次她使用主人廁所被撞破后,米妮被解雇了。
斯基特是個有作家夢的白人女子,在她的記憶中,一位黑人女傭像媽媽一樣伴隨了她的成長。這讓斯基特對黑人有著天然的好感,她看不慣黑人女傭們遭受的歧視,決定采訪她們,把她們的親身經歷編纂成書。一開始,連艾比麗恩也不接受她,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艾比麗恩、米妮,乃至整個小鎮上的黑人女傭們,都開始對著斯基特傾訴,最終,這本《相助》如愿付梓……
《相助》是一部典型的女性電影,片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女性,但無論膚色,其個性塑造都很到位,相信這對于男導演泰特?泰勒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相助》里沒有大開大合的劇情轉折,就是在家常里短中鋪陳人物的性格和命運。但是影片并不缺乏戲劇張力,在看似稀松平常的日常生活里,始終潛藏著巨大的矛盾隱患。隨著敘述的行進,觀眾的情緒一直被影片牢牢把控,而黑人婦女們控訴得越多,觸目驚心的事實也就越來越多——當艾比麗恩憤懣的告訴斯基特自己的兒子死于白人種族主義者之手時,這種夾雜著恐懼、憤怒、痛苦和悲傷的情緒,想必已經溢滿銀幕。
真相正在一點一點的被揭開,斯基特也從媽媽那里得知,原來自己的保姆是被她趕走的。事實上,整部《相助》正是一個揭示真相的過程。不過真相的出現并不意味著仇恨和敵對。1995年,南非成立了“真相與和解委員會”,意圖解決種族隔離時代的歷史積怨,此舉也開辟了現代政治的一條偉大路徑——“用真相換取和解”。《相助》的情感走向,正是從揭示真相來通向和解的,雖然艾比麗恩最后還是被解雇,雖然暴力的種族沖突事件在小鎮上還是時有發生,但總的看來,《相助》中的展現跟整個1960年代的美國黑人民權運動一樣,主要還是基于非暴力的。而隨著斯基特的努力,片中也有越來越多的白人開始尊重、感恩黑人,他們不吝于對黑人女傭說“謝謝”,甚至會親自下廚做一頓飯給她們吃——片中那個極端仇視米妮的白人主婦,在片中則越來越像一個眾叛親離的跳梁小丑(當然有點臉譜化)。
時過境遷,半個世紀后的今天,《相助》在美國的上映,其實也是“和解”的最好表現:我們追尋真相,但真相是為了和解,這才是《相助》的精髓。
(刊載于《南方人物周刊》2012年1月2日)
4 ) 相助出一個多贏的社會
《相助》可謂2011年美國電影界一大黑馬,熟悉美國電影票房走勢的人都知道,美國每年都多少會有這類投資不大,但是洋溢著樂觀、勵志和陽光情緒的電影脫穎而出,獲得口碑和票房雙豐收。《相助》又是一部精致和用心,甚至“狡猾”的電影,它從各個方面吸收了一部勵志陽光電影在觀眾感召力上的積極因素,包裹在一個感人故事核心的周圍,讓這部電影感人,動人,激勵人。
《相助》的故事首先是具有政治正確性的,它聚焦于黑人平權背景,這是美國經久不衰的題材,歌頌正義,倡導公平,贊美那些爭取自身權利的人。美國此類電影常常選擇從不同黑人階層角度闡述相似的故事脈絡,而這次,聚焦點是黑人女傭們。熱情的黑人大媽在美國電影中常常給人深刻印象,而《相助》中,這些可愛的大媽們,將白人孩子一手帶大,卻要經受那個時代的種種歧視,如單獨的廁所,回家后還可能被丈夫報以老拳。是的,平權運動中一方面有黑人的獨立,另一方面也有婦女的獨立,黑人女傭顯然將這兩點結合起來,更有感召力。另一方面,《相助》以女傭的切入點又帶出女傭這一角色的特殊之處,她們也是女保姆,她們帶大的都是白人,而孩子來到這個世上時,是沒有階級和膚色概念的,她們只知道,這個黑人大媽辛苦將自己養大,陪自己玩耍,傷心時哄著自己,高興時陪著自己。漸漸地,這些黑人女傭帶大的孩子,意識上也有膚色不同,權利平等的思想。這樣,女傭成了本片一個獨特的黑人和白人柔性交流的切入點,讓本片的“斗爭性”并沒那么不安和爆裂,哪怕作為背景的黑人被謀殺事件,也是以新聞帶過;哪怕片中顯得激進維權的女傭明寧,所作所為也更像惡作劇。而白人女孩斯基特,作為那一代受良好教育,意識現代,身份獨立的女性,也成為了打通當時下層黑人女傭階層與白人更普遍階層的鑰匙。就這樣,這部影片更多柔情與感動,有黑人與白人的沖突,但更突出了黑人與白人間的各種相互關懷,斯基特與艾比麗恩、明寧等女傭一起悲傷,一起感動,一起抗爭,以一本書讓更多人認識了一群可愛的黑人,而這與黑人走上街頭爭取權利一樣重要。
《相助》還聰明的采取了一種在現代電影學術界可能不太受認同,但是觀眾更容易接受的“善惡二元論”表現手法。即,人物性格和立場鮮明,黑人女傭們都爽朗善良,斯基特獨立勇敢真誠,而以希利為首的南方守舊女人刻薄陰險,剩下的南方女人則常是懦弱,犬儒,優柔寡斷之輩。總之,本片的人物顯得沒有中間狀態,大家都直來直去,過程也很勵志程式化,人物顯得臉譜化,與之相比,《密西西比在燃燒》這樣的電影顯得更為深刻。但是,也正是這樣,觀眾容易被感染,被打動,預設自己的立場(對于現代的觀眾來說,顯然更多被預設到艾比麗恩和斯基特們的立場上),被代入到影片中,與他們的“代言”角色同悲同喜,共同享受揚眉吐氣的時刻。而影片的走向也必然是光明的,在一個平權運動的大背景下,斯基特講述黑人女傭生活的書籍出版,更多人知道了這個階層的生活,她們感到了尊嚴,也敢于維護自己的尊嚴,但是《相助》也保持了現實的視角,勝利不會突然而來,南方守舊的女人依然飛揚跋扈,當然也身心俱疲;艾比麗恩并沒有得到白人雇主的更多信任而被解雇,當然她感受了自由。這是一個好的開端,給人希望的開端,這已經足夠陽光和勵志,讓觀眾舒心。
實際上,本片中文譯名的“相助”倒也反映了一種社會階層的互動關系。她們本來就在互相幫助,或者顯性的,或者隱性的,最終指向的是一個多贏的社會。黑人女傭幫助雇主,更重要的是幫助一代人成長,而她們也獲得了這一代人更真摯的對待和幫助;斯基特幫助黑人女傭講出自己的生活,而這些黑人女傭也給了她自信和新的事業機會;現代和另類的西莉亞給了明寧一個新的工作機會,明寧也給了她新的積極的生活方式;當時那些積極平權運動的白人和黑人們,相互幫助,為黑人爭取更多的權益,而實際上,他們也在幫助更動人,建立一個更加公正和具有感召力的美國和文化,如今,這種文化已經成為世界上極具吸引力的磁石。我還是相信,“幫助”行為還是符合力學定律第三條的,作用力會產生反作用力,最終的效果是“相助”,善的行為會相互傳染,產生激發更多善的氛圍。正如影片中,人本商量的斯基特的母親,在一種歧視文化的背景下,做出了驅逐陪伴自己二十多年黑人女傭的懊悔決定。而也斯基特的勇氣和善舉,最終激活了母親表達善的勇氣,也最終獲得了心靈的寧靜。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ed24cace37a44f1d93457e34.html 5 ) You is kind, you is smart, you is important---the Help
"You is kind, you is smart, you is important" 這是黑人女仆Aibileen 對她照看的白人小女孩每天都說的話。這話聽得我窩心又痛心。黑人女人和黑人男人真是不同的物種。這里的黑人男人會把家和孩子象垃圾一樣扔掉自己逃走,他們的女人卻不知哪來的自信,不但自己頑強的堅守,還能把這份自信傳給自己的死對頭白人的孩子。這份自信也許是caregiver能給孩子的最好最好的禮物了。我感動,是因為心里明白, how true these words are;痛心,是因為相比她們,自己做的實在差的太遠,真的很慚愧。
“Every morning, until you dead in the ground, you gone have to make this decision. You gone have to ask yourself, "Am I gone believe what them fools say about me today“”Your mom didn't pick her life. It picked her. But you, you gonna do something big with yours." 這是另外一個黑人女仆Constantine看著13歲的白人女孩Skeeter自己躲在樹下正為又一個男孩說她丑而難過時說的話。這句話也stuck with me,揮之不去。這是怎樣的簡單樸素卻常常讓人忽視的大智慧。怎么這么巧都來自這些底層的黑人?讓我想起另外一部黑人電影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Will Smith對自己的兒子說你別打籃球了,做些有用的東西吧。。后來他又向兒子認錯,懺悔,說"Don't ever let someone tell you, you can't do something. Not even me.” 這些話都是那么的powerful, 都讓我反思。這些智慧大人也許會慢慢摸索明白,可一張白紙的小孩子,大人說什么就信什么的幼童,不是應該一早就有這份自信嗎?我真的得時時提醒自己。
看著黑人被看作colored,被隔離時過的日子,我會忍不住對比我們中國人。Aibileen做女仆一小時掙95cents,Skeeter 在報社工作,一天掙7美元。黑人不能用白人的廁所,可是主人給她們單獨做一個廁所,用白人的話是"separate but equal"。黑人不能和主人坐一個桌子吃飯,可是她們也吃同樣的飯。她們有自己房子,里面的廚房用具一點不少。她們有自己的bus,有自己的 church。小孩子還可以上大學。不算太差嘛。女仆是雇傭性質,雙方都可以終止合約。就這樣她們還是覺得你欠她的,還很有脾氣。一個黑人被無理開除了,晚上他們就暴亂。再惹毛了她們,還會讓你吃屎。還會against the law,把他們的遭遇寫下來傳播出去。很不好對付呢。確實,他們有Rosa Parks,拒絕給白人讓座。還出了個Martin Luther King, 一個讓全美少數族裔都獲益的偉人。從1960年到現在,托黑人的福,美國人在civil rights方面還是很有進步的。我們呢?有進步嗎?是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尊嚴驕傲和勇氣?是否每個人都會獨立地思考?是否曾經想過無論多么卑微,都能去爭取,去改變?我們的底層階級呢?是否還那么認命那么循規蹈矩那么隨大流?是我們的制度問題?還是因為我們的教育問題?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乖,要聽話,要懂事,從小就沒有"You is kind, you is smart, you is important" 的教育?路,好像還很長呢。
Constantine教出了反叛自信的Skeeter,自己卻冤死了。 還片著尿布的小女孩Mae Mobley會對Aibileen說,"You are my real mama。“ Aibileen 說兒子曾說家里會出一個作家,沒想到會是我。。很多情節讓人感動。。電影里的人物雖有些臉譜化,有些hollywood式,可都還豐滿挺有代表性的。故事講得很流暢,畫面很美,美國南方真漂亮。很喜歡這樣的笑中有淚,uplifting的故事。只是不知如果作者是個黑人,又會有什么不同。
我想我會和孩子們再看一遍。希望我的孩子,他們的棱角,他們的脾氣和guts,還沒有讓我給磨滅完了。
PS.
下面是書中Aibileen給Mae Mobley 講過的一個故事,看看這是怎樣的幼童教育:
“Once upon a time they was two girls," I say. "one girl had black skin, one girl had white."
Mae Mobley look up at me. She listening.
"Little colored girl say to little white girl, 'How come your skin be so pale?' White girl say, 'I don't know. How come your skin be so black? What you think that mean?'
"But neither one a them little girls knew. So little white girl say, 'Well, let's see. You got hair, I got hair.'"I gives Mae Mobley a little tousle on her head.
"Little colored girl say 'I got a nose, you got a nose.'"I gives her little snout a tweak. She got to reach up and do the same to me.
"Little white girl say, 'I got toes, you got toes.' And I do the little thing with her toes, but she can't get to mine cause I got my white work shoes on.
"'So we's the same. Just a different color', say that little colored girl. The little white girl she agreed and they was friends. The End."
Baby Girl just look at me. Law, that was a sorry story if I ever heard one. Wasn't even no plot to it. But Mae Mobley, she smile and say, "Tell it again.”
6 ) 前衛姑娘的獨立宣言
《The Help》的故事雖然發生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南方的Mississipi州,雖然說的是黑人的Civil Rights Act 運動,雖說這一切都看似與我的個人經歷無關,但是這部溫暖的純女性電影依然深深地觸動了我內心的最深處,讓我從頭到尾都一把鼻涕一把淚,熱血沸騰,不禁感慨到:這個世界真正需要大批勇敢睿智、不循規蹈矩的女性,否則它將永不得已前進。
雖然正反面人物看似比較臉譜化,雖然電影煽情的敘事手法非常經典,甚至很像一部迪斯尼的童話,但是,怎樣勇敢地站出來反對社會不公正這一題材是永不過時的,尤其是在當今的中國。我在人物的身上找到了許多當代人的特征(無論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更是在Skeeter與Minny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任何時代,庸俗自私的人往往會一時占領主流。他們不愿意接受新的道德觀與生活方式,他們選擇了隨波逐流,選擇了cynism和虛偽,選擇了對另類的排斥與侮辱。他們害怕社會思想的進步,是因為這也許會對他們安逸的現狀帶來威脅:片中的Hilly、Miss Leeforce、Skeeter的母親和Skeeter的男友Stuart正是這些群體的代表。可是——
1. 勇敢的姑娘,雖然他們在你實現理想的道路上會對你百般阻撓、威逼利誘,請你不要忘了,他們其實是懦弱的投降者。他們沒有你的清醒頭腦來認清這個世界的誤區,更沒有你的勇氣來向不良風氣宣戰。他們的思想是最終會被淘汰的,而你,卻是建設更為美好未來的功臣。
2. 所以,請堅持自己的正義感與獨立思考能力,不要后悔選擇了勇敢、善良與尖銳,不要害怕被誤解,害怕有人說你古怪或傻氣,害怕社會排斥你。Skeeter和Minny雖然貌似是兩頭沖動不謹慎的初生牛犢,但她們不但幫助了弱勢群體獲取平等的眼光,更幫助了強勢群體看到了自己的荒誕可笑。你的堅持終將幫助那些主流社會意識到自己愚蠢,幫助他們變得更為開明。Please keep on, to help the world to change.
3. 媽媽的確是這個世界上最愛你的人, 她一定為了你和家庭犧牲了很多,她嚴格甚至刻薄地要求你,是為了你更好地在這個險惡的世界上存活下去,她也在時時刻刻想方設法保護著你……你要對她心懷感恩,更要好好照顧她回報她。但,這并不意味著你必須以她為榜樣,選擇與她一樣的生活方式,你不一定必須要嫁給一個中規中矩的男人,以追求安逸無味的人生。你完全可以走自己的道路,可以活得比她更為精彩,這才是人生的意義所在。就像老女仆Constantine對Skeeter說的那樣,"Her life had chosen your mum, but you will choose your life. You can really do something really big."
就個人而言,《The Help》是一部充滿光明與希望的電影。當我再對前途感到迷茫、對世界失去信心的時候,一定要翻出來重看一遍,提醒自己,我們現在權益,是勇敢的前輩通過奮斗獲得的。歷史證明,他們的努力并沒有白費。
7 ) 勇氣是什么
劇中兩次提及勇氣:
第一次女傭不愿意幫skeeter但是在社區教會聽到神父講話:
神父使得女傭下定決心,應該克服自己害怕的心理做該做的事。
第二次是書終于出版 skeeter面對媽媽,媽媽對她說的話
媽媽承認自己和很多人一樣也是缺乏勇氣的,但是女主做到了所以為她驕傲
最后的最后結尾,女傭的一段話打動了我,有時候我們缺乏勇氣面對自己的敵人更別說像上帝說的一樣愛上我們的敵人。我們也許可以從講出自己的感受開始,獲得自由!
8 ) la sentiment des couleurs
對于那個時代,白人黑人的矛盾我并不了解。
這部片子從maid出發,切入矛盾。
難得的是這個話題表現的并不沉重。
觀眾們觀影的時候還能哄然大笑。
只是單純從造型來說,40年代的及膝連衣裙,女人們的卷發,紅唇,豐乳肥臀,雙指間的香煙,很讓人著迷。
這些女人高傲,自私,自以為是,法語中的snob是對她們的最好的形容。
Emma Stone 在里面演的對于這種現狀看不下去的女孩,她寫下故事,想要幫助這些黑人maids改變狀況。
相對于其它女人的優雅,她的不拘小節,睡衣,蓬亂的頭發也十分嬌憨可愛。
在crazy, stupid love到les sentiments des couleurs,她演繹的都是那種敢做,直率的女孩。美女始終算不上,但是屬于有觀眾緣決不惹人討厭的演員。
一直說,我愛的電影是笑中帶淚的。
這部也是。
推薦你看它。
"You is kind. You is smart. You is important."
好看得很,每個人物都豐滿熱情,雖然艾瑪斯通中規中矩,但不論是黑人女傭們,還是bitch主婦們,都太鮮活了!笑料和淚點都滿滿,影院里很多黑人阿姨都擦著眼淚看完的。不過沒能聽到預告片里那么可愛的音樂耶,有點遺憾。好片推薦!
it could be joke,it could be history ,no matter which,it do good。
發著燒看完這個片子。我住在南方,在女校,這個州黑人很多。這學期看了不少關于女權、種族、黑人、奴隸時期的材料,所以看這個片子實在太有感觸。Emma Stone的南方口音說的實在太好了。以及所有的女生們,你們演得都太好了。
偏狹與仇恨,大愛與溝通。或許若干年后,也會有一部屬于同性戀的“相助”。
奔著奧斯卡去的政治正確片,至少最佳女配和最佳改編劇本是穩拿吧~~
All those women! Amazing grace
每個人都演得很到位. chocolate pie是有點不敢吃了 XD
每一次,都為這個國家一次次正視自己錯誤的歷史并試圖改正它們而感動。哭了好幾次。
成熟的好萊塢作品,黑人演員很棒,可惜的是女主選得不對,美國很多女作家大多是高瘦類型,艾瑪明顯不是寫東西的那種姑娘。
白人小姐們大多歹毒且愚蠢,黑人女仆們都善良且可憐。簡單的二元之后,觀眾可以在最短的時間找準立場。艾瑪·斯通的角色則是以當代人的身份和想法介入這個事件的,也就是觀眾的視角。不公平的故事總會引起共鳴,何況還有情感在里面。不看好奧斯卡,不過奧克塔維亞·斯賓瑟出演的配角米妮最有趣。
電影改編自暢銷小說,但或許自身太過浮躁,原著始終讓我無法深入與喜歡;而這部蟬聯北美票房三周冠軍,也是明年奧斯卡大熱的影片卻讓我很容易接受。電影的形式使得每一個人物都豐滿立體,平緩流暢的敘事風格依然能夠讓人倍受感動。只可惜艾瑪·斯通太過平庸?★★★★
Made me cry, made me laugh. That's about the life, hurt your heart, and finally heals all wounds.
有色人種真是史上最奇怪的說法之一,白色不是色?(何況也沒那么白)
配角兒都很出彩...社會就需要人的互助拿出去對抗各種露骨的.不露骨的種族歧視.
不光是種族的崛起,更是女權的崛起,emma的角色處處透著強烈的女權味道。片中很多角色生動鮮明,minny和celia的故事很溫馨。黑人女僕照顧一個又一個白人baby的時候是怎樣的愛恨交織的心情。越來越喜歡emma stone了。
感人至深,人生一定要為自己抗爭,不管是用何種方法,做真實的自己。2015年4月7日二刷,再次無法哭的自已,你很聰明,你很善良,你很重要。
拍的四平八穩,沒有大的驚喜也沒有大的毛病,但對于種族這個題材來說這樣樂觀陽光的角度還是讓人耳目一新
2011年的「紫色」。淚點不止一處。黑人女兒來給媽媽過生敲門那段,居然抱成一團痛哭流涕…“上帝說我們需要愛自己的敵人,這很難。但我們可以先學會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沒有人問我,作為這樣的自己,有什么感受,但當我說出我的內心感受,我感到了自由的快感。”
女人們的一部電影。女主艾瑪·斯通倒是不夠出彩,黑人女配一個個亮瞎了。戴維斯演得辛酸堅忍,開心果米妮總能引人發笑。故事溫暖感人。關于黑人女仆不平等地位的相助和斗爭。種族歧視題材不老,這部電影依舊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