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女看蒼井空,男看北野武
看北野武的這部電影,如同冬天里洗個冷水澡,肌膚不斷承受冰冷的刺激,體內竭盡全力地放射抵抗熱流。
2010年,男人電影中,沒有超越這部影片的,正如豆瓣網友所言:在這匹神馬躍起的時候,子彈飛、盜夢空間都成了浮云。
冷暴力
北野武的影片不用背景音樂來營造氣憤,粗糙的來自自然的聲音,冷得讓人可怕。
北野武冰冷的暴力體現在每一個鏡頭里。你看到的每一個人,無論他在做什么,你都會認為他的內心在謀劃殺掉畫面中的其他人,包括哪些穿著運動服的年輕侍衛。
這部影片的每個鏡頭都是一個懸疑。即便是若無其事的鏡頭,也會讓你蜷縮著猜測它暴力的結束——而你總是猜錯。例如:水野逃亡,見女友、女友去盥洗室,做愛,整個過程如此平淡,但讓我的心跳得更快。
政治隱喻
片中的北野武是一個稱職的“職業經理人”:忠實地執行并完成領導的命令;照顧每一個下屬。可最終得到的卻是背叛和背叛。
無良警察對他說:“現在的黑道已經不是以前的黑道了。”這是我們經常在港片中聽得到,但這一次,我并沒有感覺北野武在抄襲。以前我們聽到這句話,是一種豪情和義氣,而這次聽到,我的感覺是絕望。
在《讓子彈飛》的政治隱喻中,我們看到的是我們都能看到的,也是可以解決的;而在本片的政治隱喻中,我們看到的是我們看不到的,無法解決的。如果我們把兩部影片都放到崇高的位置上,那么子彈飛是梅里美,而全員惡人是巴爾扎克。
相聲演員的出路
北野武是相聲演員出生,可他在電影行業沒有選擇喜劇;郭德綱卻在微博求喜劇劇本,并同時向春晚和BTV妥協。
我覺得這個對比更讓我絕望。
2 ) 極惡非道——在于道可道惡之循環生生不息
看了木衛二的影評,是在著重于武爺子暴力的過去與現在,卻沒有對這部片子精神內涵作出分析評價不免有些遺憾....
在看這部片子之前,不明白這個譯名,卻在電影的尾末,似乎恍然大悟 不覺明厲這譯名好!惡必為惡所噬 惡噬惡 又衍生惡 如此循環生生不息此為惡道,這里道應該是老子那個道可道非常道的道...
近十年來,所謂的香港黑幫大片看多了套路幾乎一樣,也許在影片宣傳時候,導演們總會想盡辦法解釋他們在片子想要表達的思考內容。但是,這些所謂的思考還是照著千篇一律的套路又或者總是想用復雜敘事方式混亂觀眾的思考以及來表達他們所謂的與眾不同
如果相較香港的黑幫片,很明顯看出敘事方式,以及人物設計和命運處理方式的大大不同…這部片子敘事方式干凈流暢,可見導演沒有在表達上故作懸念以此來混亂觀眾的思考 又或許是武老爺子一貫宗旨——惡人必遭厄運
這里更是一概摒棄了港片里所謂兄弟朋友之義盜亦有道的偽善!此片幾乎無善存全是背叛和利用——大佬利用小弟小弟背叛大佬兄弟背叛!又或許還可見的善是那個在床上做愛的鏡頭……為什么要斷指?!因為惡就是惡,到時可以舍棄可以犧牲。而好人就是好人,即便一時做了壞事仍會惴惴不安不斷心生懺悔…有悔過之意便有善心存焉!
3 ) 北野武的暴力團之道
我們不能說《極惡非道》是一部完全被低估的電影,但這部電影在西方確實是一部受到負評或者說是毀譽參半的電影。影片第一集入圍了戛納電影節的主競賽單元,當年在戛納世界首映之后,立即遭到了電影節場刊《Screen Daily》壓倒性的負評,滿分4分,影片得分只有0.9分,是當年主競賽單元中評價最低的一部。IMDB網站對這部電影的打分是6.8分,只能算平均偏上。這里值得一說的是戛納電影節的惡評。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戛納電影節的選片人,選擇這樣一部極具日本特色的類型片進入通常以藝術片為主流的主競賽單元,是需要一定智慧和魄力的。而西方影評人對于影片的惡評則顯示出眼界的狹窄與局促。
作為影評人,如果對日本黑幫片歷史缺乏一點基本常識了解的話,很有可能會對《極惡非道》的淵源、所指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價值與美學無法作出客觀評定。因為類型片的研判與賞析是建立在影片文本與觀眾默契互動的基礎上,成式基礎上的變革、修訂、顛覆、消亡,都是隨著觀眾認識的改變而改變的。這是一個歷史化的沿革過程。遺憾的是,日本黑幫片不像美國西部片,它不是世界電影史的公共知識、基礎教材。西方影評人也許可以對東映任俠片、大映《座頭市》系列、日活“無國籍動作片”充耳不聞,但絕不可以對約翰·福特、山姆·佩金法的西部片一無所知。這就是文化壁壘造成的對某類型電影的偏見與盲見。
北野武本人倒是對于《極惡非道》能夠入圍戛納的主競賽單元有點意外。歷史上,戛納對于傳統類型片的入圍把控得非常嚴格,必須影片本身在類型基礎上有很大突破,或者說電影本身有強烈的作者色彩才可達標。伊斯特伍德正是在法國人看來具備了完全的作者身份,他拍攝的一部部類型片才會入圍。胡金銓的《俠女》也是類似的例子。所以,《極惡非道》的入圍其實代表了戛納對于充滿悠久歷史感、如今已然消亡殆盡的日本黑幫片的巨大肯定。
類型電影的發展永遠是與某種社會機制的變遷聯系在一起的。西部片成為美國電影最重要的國族類型、國族寓言,正是因為西部拓荒是美國價值形成的最重要載體。在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日本社會、日本影壇最重要的現象便是日本黑社會、日本黑幫片電影。掃視包括意大利、香港、美國、俄羅斯在內的全球黑社會組織,日本黑社會組織最特殊的一點是,它在日本是合法組織,在日本稱為“暴力團”的黑社會組織,在法律層面是被日本政府承認的,這是全球獨此一家,也造成了日本黑幫片的繁榮與獨特。
說來日本幫派最早緣起于江戶時代,德川幕府的削藩政策導致武士階層衰弱,最終致使武士轉型為浪人、游俠。賭場的出現漸漸生發了幫派組織。日本黑幫組織開始發展壯大的黃金時期開始于二戰結束后,日本政府彼時因為二戰的失敗,導致了公權力喪失,警察部門在此情況下完全無法統治大局,于是黑幫組織順勢而為。由1960年至1965年的這大約五年時間,是日本黑幫歷史的所謂戰國時代,各大幫派組織為了搶奪黑市,進入了最殘酷暴力的戰爭。也正是在這段時期,日本黑幫片應運而生,標志性電影是1963年澤島忠執導的《人生劇場·飛車角》。之后幾年,《日本俠客傳》系列、《女俠紅牡丹》系列、《昭和殘俠傳》系列、《博弈打》系列、《網走番外地》系列將日本黑幫片帶入一波又一波的高潮。正統的說法,昭和38年-昭和47年(1963-1973)是日本黑幫片最黃金的全盛時期。這個時期的日本黑幫片,主流價值情結便是俠義親情,絕對的忠誠成為日本黑幫人物行事的不二法則。
裂變發生在1973年。這一年,深作欣二拍攝了著名的《無仁義之戰》。這部劃時代的日本黑幫片一掃之前黑幫片忠孝節義的價值觀,以高度寫實的方式表現日本黑幫組織內部的權斗過程(史稱“實錄黑幫片”),個人利益至上原則成為了黑幫人物最重要的行事法則。作橫向對比的話,這有點像是美國西部片發展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拓荒神話講述完畢后,就出現了佩金法《日落黃沙》這樣講述為財殺人越貨故事的職業西部片。1977年中島貞夫執導的《日本的首領》系列成為日本黑幫片的謝幕之作。從此以后,作為純類型的黑幫片退出歷史舞臺,黑幫電影從此之后只是作為一種類型元素出現在其他類型的電影中。比如相米慎二這樣的導演執導的校園電影《水手服與機關槍》,都會涵蓋黑幫片元素。再后來的三池崇史執導了大量黑幫元素的電影,但影片的風格、敘事、母題都與當年的黑幫電影相去甚遠。
有了以上歷史背景的簡單梳理,不難看出,《極惡非道》確實是一部如北野武所說,向深作欣二《無仁義之戰》系列致敬的電影。
北野武是以拍攝黑幫片出道,早期的《奏鳴曲》是一部故事完全發生黑幫內部的電影,但北野武沒有把電影拍成類型化的模式,而是嚼碎了各種類型化的元素,為之注入了他個人獨特的對于荒誕生命的嚴峻思考。2000年赴美拍攝的《大佬》倒是比較類型化,影片不斷展示幫派戰斗的過程,還充滿了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比較。生死相托的日式俠義精神在影片中被反復謳歌。
《極惡非道》是北野武十年后回歸暴力黑社會的作品。影片的敘事法則便是你來我往的奪權戰斗。敘事出發點始于關內會長(北村總一朗 扮)要搶奪村瀨(石橋蓮司 扮)組的地盤,用的策略是并不高明的挑撥離間,讓曾經與村瀨為獄友的池元(國村隼 扮)與之大戰。池元手下的大友(北野武 扮)組與村瀨組的木村(中野英雄 扮)也隨之展開斗爭。這是一部眾生相電影,與之相關的重要角色還有大友組的石原(加瀨亮 扮)、水野(椎名桔平 扮),會長手下的加藤(三浦友和 扮),負責暴力團事物的警察片岡。影片的日文片名直譯是《全員惡人》,這里面確實沒有一個道德方面的善良之輩,沒有英雄,只有惡人。尤其是幾個首領,關內會長、池元、村瀨,沒有任何道義和領袖魅力可言,有的只是利欲熏心。過往日本黑幫組織的一些情義亦是蕩然無存。池元與村瀨本來是獄友,在《無仁義之戰》第一集中,獄友曾經是被表現為敢用性命相托的赤膽忠誠之關系,在本片中卻是一文不值,面對質問,池元甚至說,“拜把只是個儀式”。木村連切手指都不敢。而當大友當真用切手指的方法道歉時,卻被會長譏諷這過時了,“老套的切手指沒有用”。在此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北野扮演的大友這個角色,正是這個角色的存在為這部黑幫片注入了一些別樣的獨屬于北野武式思考的活力。
大友在影片雖亦是熱衷暴力的惡人,但在道義上卻是偏向正面。他當真視池元為干爹,為其賣命,但隨后看透了這套把戲之后,意識到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戰斗。黑幫中人,本來已經看透生死,當意識到道之不存后,大友便將這場戰斗看成了無關道義的死亡游戲。死亡到來的時刻便是當下澄明的解脫時刻,這是北野武式灑脫豁達當下即是的生命哲學。正是這個視點又為這部類型化程度很高的黑幫電影,注入了一種抽離的客觀化的視點。也正是在北野武獨特生命哲學的關照之下,與死亡密切相關的暴力,被北野武表達的如此極致。北野武多年來的采訪中曾多次表達了個人對暴力的看法,他討厭美感的暴力,他認為暴力的本質就是傷痛,“暴力就是暴力,我希望用暴力的鏡頭刺痛觀眾,讓他們知道暴力有多么糟糕,所以我不會顧忌該用什么樣的方式,用多野蠻的力度。也許你們看電影的時候,已經覺得承受不了了,但其實這是我故意制造出來的,我希望讓觀眾感到劇烈的疼痛和恐懼,這種感覺就是暴力的本質。我最討厭那種把暴力拍得很美的電影,還冠以暴力美學的美稱,那樣的電影才是教壞小孩子的罪魁禍首”。吳宇森式的自我崇高化的浪漫暴力,或者塔倫蒂諾式卡通惡趣味暴力,在北野武的電影中是看不到的。瞬間爆發的,極致的,帶來無比傷痛的暴力才是真正的北野暴力。在《極惡非道》系列中,北野勾畫出的暴力類型亦是極端殘酷:電鉆鑿牙齒、筷子猛插耳朵、猛擊舌頭導致卡舌而死、棒球連續性地擊砸面門。最洶涌澎湃的無情暴力莫過于與大友并肩作戰到最后的水野:頭顱被繩子套住后飛車拉斷而死。這場戲的色彩是馳名世界的北野武藍,一種代表了隕落式的、向死而生的悲觀生命之色。
《極惡非道》系列第二集的主題與敘事模式與第一集類似,只是權斗的始作俑者變成了警察片岡。警方這套挑撥離間以暴易暴的制敵模式也是其來有自。1987年,一和會與山口組發生了激烈的暴力抗爭。當時,一合會打算在大阪地區刺殺新上任的山口組組長竹中正久,他們用了二十多部無線電對講機。關西電信局發現情況后報警,但警方不予理睬,為的就是幫助一合會行刺,以暴易暴。不過片岡在影片中并非正義人士,而是猥瑣的敲詐犯,當大友看破這死局后,二話不說一槍擊斃片岡。影片的高潮來得猝不及防,但卻酣暢淋漓,激越又超然。
可以說,《極惡非道》代表了北野武對一種已然消亡殆盡的類型電影的追思,但追思并不意味著簡單的緬懷與歌頌。日本黑社會現象的反常規存在是一種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對于黑社會文化中殘暴凌虐的現象,北野武總是能夠提供一種超然于外的反機制化的表達。最激烈的暴力與死亡沖動同樣可以是最深邃的生命頓悟。
4 ) 零度英雄與高度江湖形態
能否韻到一部電影的味,有賴于這人諸多文化準備,這人的好惡,這人對電影主創的了解,這人觀影時的心態.終等到北野武大師的<OUTRAGE>,前二十分鐘,邊走神邊帶著觀國產大片的思維及對北野武江河日下的懷疑有些看不下去.待往后走,又次被北野武的功力震到:零度英雄與高度江湖形態,人物個個內心自危,表達精準.
<OUTRAGE>直走日本風,北野武風,不去講究好萊塢商業類型片的節奏公式,不徐不急,不造不膩,一幫多次出現在日本暴力片中的演員表演全在點上,不夸張不突兀,不搶拍,生死的思考權在觀影人之思考,形態的現實反映觀照各國各集團.不再用久石讓,其電聲合成把事態及人物內心精心反映.值一提是最后贏家老牌三浦友和.
5 ) 暴力阿武的回歸
■一句話點評:除了冷,還是冷。除了死,還是死。全部暴力,全員惡人,全講黑社會。
自省三部曲時,北野武認為自己沒有了才華,喪失了靈感,索性就把自己玩死,好似可以死后再來,硬漢又一條。但事情往往不是那么簡單,于是這一次,北野武又死了。不過這回不是他把自己搞死,而是被別人搞死。其實,死了也不稀奇,這部片子死的人那叫一個多,死法各不同,各種殺傷武器,要你命三千。
無處不在的暴力,隨處可以產生的暴力,《極惡非道》依然延續了類似的講解。當你看到從一個暴力場景切換到女人驚愕的表情時,從槍火迸現時切換到一張漠然的臉孔,這些是北野武。結尾處的海邊索命,黎明時的幽藍,人物好似貼在了背景色上,毫不起眼;監獄操場邊的座椅上,有個人歪頭側身倒下,無人察覺。這些也是北野武。某種意義上,《極惡非道》可以看做是北野武的回歸,他回到了自己擅長的幫派題材上,又是大哥小弟,警匪游戲。平靜的畫面,不掩飾的血腥。人物缺乏表情,要么極度兇猛要么極端平靜。
但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上看,《極惡非道》又是與過去北野武的決裂。最明顯的一點,這部電影完全冷色調,冷面孔,冷暴力,而在以往,無論是《奏鳴曲》還是《花火》,北野武都會在冰冷中添加一些溫暖色調,可以是游戲,可以是插畫,甚至可以是《大佬》里的黑色玩笑。影片冰冷到多數畫面都偏藍,籠罩著一層死灰,不祥氣息隨處可嗅聞。就連與女人親熱的一小段戲,《極惡非道》也拍得非常機械,好似在搞一個莊嚴的告別儀式。再到音樂,也是稀稀拉拉,陰魂不散。
不是聰明人,自然只有糊涂事。除了少數幾句臺詞,像嘲笑女人、告訴二當家兩個活一個,北野武的人物性格在片中并不突出,就充當下棋子型人物,偶爾展露一下暴力本色。其余時候,僅與椎名桔平大體相當。本以為北野武可以繼續享受一段放逐之旅,去沖繩去北海道,結果他無處可逃,還是跑進了監獄。若是以往,這種囚禁是不屬于北野武的,他寧可決絕向死,也不會茫然茍活。有趣在于,北野武會改變想法也是聽了別人勸,他好像想改變下準則,豈不料勸也是白勸,他反正都得一死。
黑幫道義蕩然無存,以往的兄弟情義盡數被丟棄,就如北野武在片中被人調侃,切手指什么的,現在都過時了,黑幫不是這樣混的。反觀加瀨亮出演的小眼鏡,他的精明讓他存活了下來,當上幫會的二把手。所以暴力只是一種手段,頭腦才是一種新的謀生方式。北野武和其他人犯了愚忠大錯,老大叫他們搞啥,他們就搞啥。老大也掉以輕心了,你這樣整下去,誰還敢跟你。因此,他們都是敗家,在惡人的世界里難以存活。就連充當犯罪場所的大使館,那位“有你黑嗎”大使分明就是個滑稽小丑人物。《極惡非道》揭示了沒有盡頭的暴力困境,警察依然是混蛋嘴臉,黑幫也沒有出路。結尾三浦友和換上了“金氏父子的裝束”,儼然是又一位大佬和獨裁者的誕生。
可能有人喜歡沒有出路的電影,所有人就是命運的玩物,生出無限的蒼涼感懷,不過它們實在太多了點。北野武賴以成名的,也不是這一類,他的特長在于明快,在于尖銳。不過北野武也有另一特點,他前后相鄰的作品從來就不會是同一類型的東西。或許可以這么說,電影里的各種冷法和死法,更加暴露了北野武的氣數已近。
雅庫扎的東西,再暴力,再無仁義,也真沒什么好挖了。他只不過拿了以前最犀利的東西,繼續往深處做。一邊遵照傳統,一邊大肆破壞傳統。沒有希望,沒有信任,沒有交情。如果就這部電影來回看以往的大杉漣和寺島進,那些熠熠生輝的配角人物,北野武無異于把他們也一并殺死了。這碗日式冷面,有過量的暴力辣醬,真不是每個人都能吃得慣。【北京青年報】
ps.對打星一說,回看前三部曲的個人評價,全五星當真有點沖動。正所謂事不過三,到了這部outrage,我當真在想一個問題:北野武的時代是不是真的過去了。一個導演能風騷十年,那已經是一種幸運。
這部片子的很多情節點都猜到了,所以無論暴力還是氣氛,真沒有太多快感可言。不知道三池的《13刺客》會不會好一些。
2010-12-21 12:06:47 內陸飛魚
我給四星。
二星給電影,故事一般,結構老套,北一臉褶子大叔真老了。一星給所有超豪華卡司組合。一星給自己對偶像北野武越來越老吃力笨拙的哀涼緬懷。
2010-12-21 12:32:55 木衛二
算不上,超豪華吧……都是一伙老鳥了
2010-12-21 12:40:51 內陸飛魚
都是喜歡的戲骨呢。
2010-12-21 13:25:21 shawnj
平成暴對法后,黑幫越來越多轉向地下和合法化,再要看深作時代那種硬血風格的黑幫片基本不可能。這次的意義,我覺得是對那種傳統黑幫片的一次回歸,繼而又在開拓一條新的道路。反觀同時期那些糙濫的黑幫片,還在拿著傳統仁義說事兒,實實在在的老生常談且令人生厭,老北這次回歸還真是不錯,堅信肯定會勝過三池。
2010-12-21 13:58:24 內陸飛魚
不存在誰超過誰的問題了,日本黑幫片幾乎青黃不接后繼無人了,這和經濟社會文化發展語境有關,就像石原慎太郎所說,新一代的日本人是被閹割的一代,麻木不仁,他們不會憤怒和反抗。
日本電影現在是小清新的時代,生活化,日常化,小情小愛,小成本化,只是期待枝裕和這樣的人多一些,并很快脫穎而出。
2010-12-23 09:20:34 做夢的貓
北野武殺死了黑幫的“仁義”,正是此片亮點
在此片中,北野武表露了對日本黑幫的極端鄙視:“這tm神馬年代了,還玩學人玩義氣入黑社會,結局只有死!”
看完此片之后,覺得北野系應該是再無黑社會片了。但北野卻在片尾打出了“2”的預告...實在很好奇那里頭要裝點什么貨。
2010-12-25 21:35:01 器宇
2會不會是個監獄片。。
不能來個北野武大戰小眼鏡吧 那也太無聊了
2010-12-27 11:19:20 梁明
北野武 極簡的 鏡頭 ,透出人們眼前就可以看到的鏡像
只是這樣
不過,這片 太過殘酷了,不知道是不是超出事實的容忍程度了
2010-12-28 08:00:09 shawnj
LS的,你要看看山口組歷代的發展史,會發現老北的表現不僅貼近事實,還溫情許多
6 ) “身上畫畫”的人們,原來就這么生存著。
我的家人里和yakuza接觸得最多的,應該是日本的外婆。她和丈夫(我的外公)以前經營錢湯(=公共浴場),每天有幾個yakuza來洗澡。
夏天去外婆家住,外婆常常囑咐我,若在浴場或在外面看到“身上畫很多花和魚”的人,不要一直注視著,不要和他說話,但也不要明顯地避開他,裝作不見即可。
我小時候的生活里很少去錢湯,反正在家里有浴室。上了大學,在東京開始一個人住的4年間,我租的房間里不帶浴室,只能去附近錢湯洗澡。可惜那里沒看到“身上畫畫”的人,外婆的囑咐也用不到。這個時代除非要去‘桑拿’之類的地方,我們在近距離看到yakuza的機會很少的。我也只有小時候在浴場那邊看過幾個yakuza。
開始看北野武的《極惡非道》,腦子里浮出的是小時候看到的“身上畫畫的”人們的臉、表情、背影,看完電影后就覺得,原來他們就是這么生存著。
“被打就一定要打回去”、
“收了禮物要回禮一倍”
‘兄弟之盃’、‘親子之盃’,
“‘頭’說的話是絕對的”
……看起來很夸張的黑暗社會規則,其實在現代日本生活里也多多少少被反映出來。
看完之后我對這部電影有了親切感,應該就是這個原因吧。
好看。攝影技術也不錯。鈴木慶一的劇終主題歌《Outrage(Final)》也蠻好聽的。推薦!
卡塞六再次展現英文粗口實力
想贏得21世紀的無仁義之戰嗎?請先學好英語!
北野武最新黑幫大戲《全員腹黑》!!這老漢終于不再拿傳統的仁義道德說事,而且媒體的評論的確不靠譜。這片兒血腥嗎?比他那部YY大作Brother收斂+自然許多。當今日本黑幫片的確還只能看北野這幫老家伙的作品。作為男人群戲,雖然還沒看到《十三刺客》,可我腳得北野必定勝出三池
總感覺續集的話,加瀨亮會死很慘 = =
老爺子水平擺在那再說還有怎么都亮眼的大卡司陣容,故事簡單,黑色冷酷,有些細節還是很值得回味的。你永遠做不了最惡的那一個道上誰比誰惡誰老大,道義什么的都可以去死了。那個知識型流氓的加瀨亮給我無限驚喜!
跟無仁義之戰比起來,簡直就是小清新。除了開頭氣勢迫人之外,就是一個個的羅列殘殺鏡頭。人物反應都木木的,除了狠勁什么都沒有。對黑幫生涯的刻畫也極其表面化。只有看見椎名和石橋的樣子讓人一喜。
從大佬到極惡,日本黑幫的價值觀和組織形態發生了天翻地覆轉變。情愫表訴上講,多少有些相似O記三合會,過去的義氣仁義被顛覆,山王會完全金錢至上,會長不擇手段,手下相殘。如此三浦怎能不擔心自己隨時喪命而下狠手?水野已經發現腹黑有問題,可惜沒出手;三浦最后情節設置太刻意,不過本就不重邏輯
竟然如此簡單...數度以為大導要拍出什么花兒來,然而就這么直接。對背叛以及因果報應等更傳統的討論融入到了里面,反倒是權力變幻和個中推進都并無太多變化,和我想的有點不一樣。當中耳朵和牙齒戲最深刻,好卡司竟然沒有太專注于塑造角色。
武爺永遠也過不夠拍黑幫電影的癮,距上一次的《大佬》,已整十年。但這一次不僅僅是過癮,沒有浪漫情懷,收整和規范了許多,誓要將yakuza類型片推向極致。
同樣是面癱和咆哮,北野武和趙又廷就不是一個等級。
北野武的新嘗試?
這不僅是黑吃黑,簡直是他媽的黑吃黑吃黑吃黑吃黑
學好英語擊敗黑道。。。
因為是北野武,所以要以高要求來對待
現在的黑社會靠打打殺殺已經行不通了,會說英語懂經營打理生意的現代商業人才才能活到最后
拖沓 ..
Yakuza電影,略有反類型,嘗試不算成功。北野武少了久石讓和寺島進就跟丟了魂兒一樣,雖然“Kitano Blue”尚在,但色彩延續了[阿基里斯與龜]的低飽和。本片談的是政治而不是黑社會。其實從這里倒是接到安公那里去了([寧靜的海]類似)。此片重回“日本性”,但這個日本卻不同之前的日本。
一黑到底,人人自危,北野武用《極惡非道》對這個早已沒有仁義的山口組作別,正如杜琪峰用《黑社會》向逝去的江湖祭奠。
無仁義之戰之沒有一個好鳥,夠冷血,夠殘酷,又有些黑色幽默。牛逼的群戲,N多出彩的角色,一冷到底的故事,連配樂都超給力。
黑幫處理問題的方式好直接,就是暴力、暴力、暴力,越簡單越刺激,裁紙刀、繩子、炒鍋、牙醫電鉆和筷子都成了兇器,隔個十分鐘就是一場暴力小高潮,而片中性格塑造都很出彩的角色反而容易被觀眾忽視了,這也讓整部電影仿佛只剩一部暴力秀,無所謂了,反正這很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