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1918年,松浦與丈夫和三個孩子一起住在富山縣海岸的漁村。村里的男人紛紛離家捕魚,妻子們則留守家中,每天都要消耗大量大米養家糊口。松浦每日的工作是將一袋袋大米拖到岸邊。隨著日本出兵西伯利亞,米價開始飛漲。婦女們聚集起來,請求米店以便宜價格出售大米,并試圖阻止商戶將大米用船運走,但都以失敗告終。當地記者報道此事后,消息迅速傳到各地媒體,騷動在全國范圍內蔓延。最終,婦女們的忍耐到了極限,決定進一步采取行動。影片源自日本大正時代的真實事件,講述了一場由婦女發起的空前的“大米騷動”。
還算有意思的一部歷史向電影。其實我并沒有想到這會是今年上影節自己看到的第一部電影,可能因為放映時間在周末,影院里的人也意外地多。從我個人的角度看,盡管部分情節、人物塑造略顯無聊,但依舊有一些有意思的地方值得細品。
池田雪
一位很奇妙的女性。不得不說是個美女,她的裝扮與漁村的底層女性格格不入,更接近于村子里的“上層人士”,然而作為一名老師,她教導卻是底層漁民的孩子。她像是將“上層”與“下層”連接起來的中間人:漁村女人接納雪老師,讓她參加獨屬于她們的集會;雪又顯然和縣城中的上層人士頗有交情,是她將貧窮的小美津引見給米店老板(大概),而當米店老板表現出想要猥褻小美津的意圖時,雪老師的反應是詫異的,可見在此之前,她至少在明面上沒有見過米店老板的真面目。
在我的印象里,電影并未詳細描寫雪老師的家庭狀況,但可想而知,雪老師的身份地位不會太低。在那個時代,作為一名獨身女性,在關鍵時刻有權利選擇自己的良知,也有權利堅守自己的善良,已經格外難得可貴了。
主編與記者
登場時的情節比較俗套:一心追求真相的記者被主編從大阪"下放"到富山這個小漁村,報道一場不算暴亂的暴亂。隨著了解的加深,記者被漁村女人的勇敢而打動,試圖如實還原真相。然而,主編并不在意事實如何,只是一昧夸張事實制造爆點。
一般事情發展到這里,導演大多要煽動觀眾情緒,引發對記者的同情。但有意思的是,至少在這次事件中,只有主編的做法才能切切實實幫助到漁村的女人。正是因為他夸大其詞的報道,將女人們被迫維護自己利益的行為寫成"暴亂"、"起義",在報紙上占據了大量版面,才能引起他人的興趣,"我們男人也不能輸啊!",于是各地紛紛揭竿而起,大米騷動才能取得實際的成效。
根據正義記者的要求如實報道大概率無人問津,追求利益的主編才是真正的助推器,如何進行新聞報道?報道的意義在哪里?這永遠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話題。
漁村女人
作為電影的主體,讓我高興的是,電影并未總是單調地塑造女人們正面的形象,清婆婆除外,她是那種典型的格外高尚的人物,在一開始我甚至以為她是要死的,用死來喚醒女人們抗爭的勇氣,然而最終是一個“合家歡”結局。面對難熬的缺米季節,幾乎每個女人都各有各的小心思,私藏米、接受僅對自己優惠的米價,這都無可厚非,她們并非沒有良知,只是當務之急是保全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再之后兼顧與自己同病相憐的人。
在這樣的前提下,女人們最后做出的抗爭才顯得勇敢、可貴,也能更凸顯出女性的“自我意識覺醒”。但這終究是一場失敗的覺醒,在影片的結尾,敘述者說:“這些女性可能并未意識到她們為了生存做出的斗爭最終改變了時代。”(大意)然而,真的是女性搶奪大米的行為改變了這個時代么?
這大概只是一個美妙的巧合而已,是在男權社會中強行陳列出來的女權。報道這次事件的記者與主編是男性,看到報道響應這場“起義”的是囔囔著“我們男人也不能輸啊!”的是男性。在女人領導的“大米騷動”背后,是男性為主的工人罷工造成了事件的發展和結果。沒有漁村女人,飛漲的米價終有一天會使男性吃不飽飯,誘發另一個起因,導致騷動;沒有男性的響應,女人們的運動大概率會被米店老板和警察輕易鎮壓,最終忍耐著等待黎明。
漁村女人中,最應該“自我意識”覺醒的女主角阿系,上過學成績優異、也曾是被同學們羨慕的女人、被迫嫁到小漁村、生了三個孩子、做苦力維持生計、在“大米騷動”事件中“意識覺醒”,代替清婆婆領導女人們搶奪大米。但在最后的最后,丈夫務工回家后,阿系又在一瞬間變成了那個唯唯諾諾、不善言辭的小女人,鞠90度的躬,對丈夫說:“歡迎回來。”她是否常常回想起上學時被人羨慕、意氣風發的自己,或是早已忘卻,在現實的苦難中掙扎?
在我看來,在這部電影中勉強能稱得上是“自我意識覺醒”的只有藝妓和雪老師,然而前者的邏輯至少我自己無法理解:突然宣稱“不靠男人生活”的覺醒有些突兀。(她不是還要到茶屋工作嘛)對于后者,導演著重表達的是雪老師從理解到真正參與女性維護自己利益的活動,“底層女性自我意識覺醒”?對不起,她并不是。
歸根結底,“大米騷動”改變了女人什么呢?它只不過使米價回歸了正常水平,女人們還是要日日做苦力糊口,回家做飯給丈夫和孩子。
二戰就要開始,對于底層民眾來說,苦難的日子很快會再來。
這個片子你不能先入為主地批評這導演咋不懂歷史拍了個說教爛片,而是得承認這片子想呈現的是一種危險的想法,即想說一旦我們聚焦gm的在地性,那革命就不存在了,不過是像歌隊老頭唱的那樣只是被迫放棄了不放棄而已。在導演的演繹下女人們首先是愚昧無知的,不讀報,也不知道米騷動其實已經演變成了一場全國性的運動,嘲笑前來鼓動的革命家,說對方只會耍嘴皮子,但最終自己不過是騷擾了幾家米商,在海灘上阻攔一下運米工人——然后就興高采烈地發現斗爭勝利了,內閣倒臺了,福利政策頒布了——完全不清楚其實在她們不知道的地方發生了多少起流血斗爭與暴力鎮壓。導演的把戲不是在故意標新立異地想呈現一個割裂于明治民運史的米騷動真實本末,而是在故意塑造這么一種只能如此之認識自己的政治行動的百姓面目,塑造這么一種哪怕運動(字數不夠,回復接)
電影一般,事情了解下。1918年(大正七年),日本爆發了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大暴動。這次革命暴動最初是從漁村婦女搶米開端,各地一般也以搶米形式爆發,所以在日本歷史上習慣地稱為“米騷動”。“米騷動”從搶米而發展到與地主、資本家進行面對面的斗爭,與反動軍警進行搏斗,而且在群眾中公開提出“打倒寺內內閣”的口號,因此運動本身乃是革命性的政治斗爭。在規模和聲勢上,“米騷動”作為偉大十月革命后所掀起的世界革命大風暴的一部分,群眾斗爭的浪潮沖擊了全國3/4地區,日本各階層的人民約1000萬人卷入了這個斗爭。“米騷動”不僅沉重打擊了日本的反動統治階級,而且給予日本工人運動以強有力的推動,它在日本革命運動史上占有光榮的一頁。
喜劇化處理嚴肅題材的不成功案例,支離破碎,缺乏實感。
中規中矩(題材決定
看到清婆婆不由自主地想起千與千尋里的湯婆婆,哈哈
乏味
平鋪直敘,上座率極差,心疼mao。
2.5。以日本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大暴動這種帶無產革命性質的暴動為題材,從頭到尾影片氣氛如此喜劇化,玩鬧化,“女人小打小鬧”,恐怕不是什么好處理。但在霓虹現下語境下這種處理會被認為根本沒問題吧。“男人一插手,世界就會改變。可是無論女人做什么,一切都不會改變。”總覺得這句話的出現并不是用來被劇情反駁的,只是陳述。“到最后他們高舉自己所謂的正義,擾亂整個世界,為此付出代價的,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女人。”莫名就反戰起來,然而馬后炮的解決方式是不讓小孩去西伯利亞當兵,也是挺單純到呵呵的。
題材和故事還挺吸引人的,但拍的不太行。
一場失敗的底層女性自我意識覺醒
為mao來看的,中規中矩的島國主旋律電影+女權,在如今糧食安全的背景下,尚可一觀
就普通吧...
你不抗爭,沒有人給你,當年的農業稅就是這樣
感謝上海電影節,有機會看了這部電影。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日本人用如此幽默的方式描繪了女性的覺醒,其中對于”文藝青年”的抨擊,對于媒體社會良知的抨擊,甚至對于醫生的批判,都點到為止,給觀眾留下思考的空間。從清婆婆,到小記者,再到兩個孩子: 小美津和正一郎,每個人物的形象都很豐滿。其中,平次叔叔這個小人物成了一個點睛之筆,有點像魯迅筆下的阿Q。在電影院里,身邊一直傳來笑聲,輕松的同時又不乏深度和意義,這平衡拿捏得恰到好處!
這種題材放到十年前,絕不會拍的這么鼓動性,而是一種歷史正劇的呈現方式,嬉笑與鼓動間,該傳達的深層次的內容全沒有了。看看下面的評論,只能說現在這么多這種類型的電影,確實是門容易名利雙收的生意
男人打漁,以為吃碗米飯理所當然;女人持家,為了全家吃頓飽飯每天拼命。黝黑的皮膚,彎曲的背脊,“不服輸,去抗爭”,只是為了“活下去”,無名的女人們是小小的英雄,用她們的頑強堅韌寫下自己的歷史,一點一滴改變著時代。井上mao進入了作為女優的新境地。
去年看的時候就感覺這里的民風彪悍,搶大米不顧一切,一頓能吃好多。 經過這幾天對于需求本質的學習,換了我也會為了大米不顧一切!來,亮刺刀吧!
影片選用的字體頗具沖擊力,配樂亦得宜。Mao扮丑出演并不討巧的歷史題材,豈有不捧場之理。
當家婦女的大米保衛戰
mao!作為女演員繼續走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