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以前看過不少關于鄧小平的影視作品基本以戰爭年代居多,所以這部劇把視角放在和平年代建設國家時期還是很有新鮮感的。劇情方面遵循這類題材的一貫原則,國家大事和起居生活由面到點面面俱到,人格魅力在一個個事件中得以顯現,有一些過去很少提及的話題也在故事推進中,得到了比較客觀的展現,編劇很不錯了。演員方面這次沒有用特型演員,不過扮演鄧小平的演員真的很棒做到了形神兼備,其他一眾配角團也都是實力派陣容,非常不錯。總結:制作精良,劇情靠譜,演員給力,喜歡這類題材的強力推薦!
從今年寒假開始看這部2014年就已經在央視黃金檔上映的戲,一直到五月斷斷續續看完,就聊點自己的看法,第一次寫劇評,難免有明顯的錯誤和不足,敬請各位斧正。
這部劇里,對于歷史中真實人物的展現(虛構人物不談),導演很有意味地設置了幾個展現層次:一、完整出現全名和形象的,如鄧、華、陳、葉等人,還有劇中絕大多數外國領導人,這些人是繞不開躲不過的;二、只出現姓,如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劇中稱“王教授”)、國家旅游局局長盧緒章(劇中稱“盧局長”)、蛇口工業區開拓者袁庚(劇中稱“袁主任”);三、劇中事跡有些許改動,因此名字被導演進行“藝術加工”的,如香港維他奶公司創始人羅桂祥,劇中改成羅啟明,為什么要改名字呢,假如你是羅老的后代,劇里寫羅老找了個賣煎餅果子的當外甥女婿,你高興不高興。當然還有石油大王哈默,劇中改成哈里斯,應該也是事跡改動較大的原因;四、劇中不出現名字只出現臺詞和畫面的,如深圳市委書記兼市長梁湘,以及當時宣傳口主要負責人之一的吳冷西。(都是有點問題的人物,為避免爭議,就只讓你說句話吧。)
有三個出場方式極為特殊的人物。一個是真人,出現在主席臺上,只有畫面,而無任何臺詞及說明文字;另一個,即為“我兒子在那里插隊時”。還有一個,是當時人日社長胡績偉(一個真正把人日辦成“人民的報紙”的社長),劇中為了不讓觀眾想起他,不僅沒出現名字,連姓都給改了(“胡”改成“慕”),惜哉。
鄧在電視劇里主要幾件事:一、召開科學座談會,恢復高考;二、平反冤假錯案,真理標準討論(這兩項國光都是主要執行者,就放在一起說);三、出訪各國吸引外資,進行對外開放;四、推動知青返城,落實政策解決知青就業;五、支持農村搞大包干;六、香港回歸問題談判;七、參與制定歷史問題決議。總體上來看,全劇敘事平淡,套路滿滿,基本上都是:下面的人要做什么事——領導不讓做——直接間接捅到鄧那里——解決了(前三十幾集都是這個套路,后期比較少)。馬少驊演鄧,讓人越看越懷念起他在《走向共和》里的孫中山來。劇中除了刻畫了鄧,也對他幾個主要助手著墨頗多:政治上的國光,文教上的方毅、劉西堯,經濟上的谷牧,農村工作上的萬里,還有廣東開放的推動者,爐火純青同志。還有第二代領導集體的其他三個巨頭人物:會計、木匠和花帥,劇中都在合理的地方進行了突出。可惜除了李光復老師的國光,其他人都沒怎么演出來。
劇的整體基調是平庸,過于精彩和過爛的地方都不多,放豆瓣大概3星水準,私認為7.7有點偏高(不過豆瓣帝王戲歷來偏高,康熙王朝9.0不吐槽了)。成本應當不高,導演應該將精力放在了應付審查上,所以至于“1979年的CoCo奶茶”之類的穿幫鏡頭也無需過于計較了。不過有幾個地方拍得極蠢,令人啞然失笑。一是《時代周刊》總部一群人傻逼一樣找鄧的照片那段;二是絕大部分涉及到田源的橋段,如同看木偶戲一般;三是對撒切爾形象的塑造上,演員和導演共同努力把一個鐵娘子展現得像神經病似的。撒切爾來中國前的那一段,也可以看出劇組對于英國政治體制的完全無知。普通人自己不理解政治,還想通過電視劇讓普通觀眾看懂政治,最后就成了天橋說書,帝王戲真難。
說完壞說說好:資料掌握到位的話,一些比較春秋的細節,看著還是挺有意思的。比如11.3之前的工作會議,中南組部分,段君毅談到“現在有的政治局委員就犯有錯誤,尤其是我們河南”,這句話之后沒有下文,不過對當時情況有所了解的話就知道在說紀登奎;以及那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文章發表后,某領導親自打電話到報社,大罵“砍旗”的電話,不翻翻資料是真不知道打電話那人叫吳冷西;還有鄧見到撒切爾的第一句話,“英國的首相我認識好幾個,但是他們都下臺了”,這句話怎么看著都讓人不可理喻,但原話正是如此。除了這些反映史實的橋段,虛構橋段里也有一處很精彩,就是華政委在抓完F4之后,說的那句“那是主席生前的部署”。有些人詬病這句話,我看來這處是史記水準,雖然在現場的人沒人透露說了些什么,但是絕對合情合理。
改革八賢,劇中提到了六位,略去了任仲夷和項南。電視劇不提任的原因,應該是宣傳爐火純青的需要,講述廣東的篇幅本就嫌短,再提任實在是重復了。爐火純青和任對廣東的貢獻都很大,不過各有側重,前者主要是在冤假錯案平反和出口特區設想籌劃上,而做了大量實際具體工作的,是任。具體工作一向不好拍,這也是任沒有出場的一個原因。項南沒出場應該也是限于篇幅,不過,閩人是記得他的。
帶私心聊聊國光吧。我個人來看,劇中的演員里,一實一虛,兩人演得到位:李光復老師的國光,和巫剛老師的田志遠。李光復老師是絲毫不愧人藝劇院和國家一級演員之名,將國光熱情、正直、能干而又略帶急躁的性格特點展現得惟妙惟肖。實在不能讓人不聯想到歷史上的國光:他的頭腦是聰慧睿智的,他的工作是勤勉高效的,他的襟懷是坦蕩無私的,他的私德是完美無缺的,而這就是他的最大悲劇所在——這樣的人是不適合作為最高領導人的。
還有一個人,我心中20世紀中國最為復雜的政治家,因為兒子的原因沒有出場,可惜了。不過他的事情觸及的灰色地帶比較多,也確實不好拍。一些人心中的他,在80年代起的負面效果似乎大于貢獻。
再講講虛構人物。當然由于這劇的藝術水平問題,我對這里面的虛構人物實在是興趣不大,純粹為了引出事件而設置,功能性太過,即所謂“全中國的事情都被他們三家給辦了”。尤其是印小天的田源,基本上演員能夠出的低級失誤他都犯。倒是巫剛老師演的田志遠還是有模有樣的,能讓觀眾看出父愛來,和港人打起交道也是不卑不亢,帥大叔氣質滿滿。大牛們也分析過了,田志遠這一人物原型像于光遠,夏默在事跡上原型像薛暮橋,不過薛畢竟是鄧同年的人物啊。順帶一提,夏默的吳語口音好評。
時間設定截止在1984,合情合理,畢竟導演親口承認,后面的事情有點不太好講。史實有出入的地方也不猛批了(知乎有人猛批過了,可以在被折疊的答案里找找看),畢竟這部劇也不是在香港上映的,導演也不容易不是(拿了1000張光盤去給人家審)。不過私心還是希望能把南巡和浦東開發的故事拍成第二部,起點設在1991(我不是某人的粉絲啊,別誤會)。
最后,一部電視劇所能展現的東西實在有限,這劇展現的是76—84年代,在這期間發生的大事,中越戰爭沒提,是一大遺憾(不是不能提,早年有《高山下的花環》,近年有《芳華》),計劃生育成為國策沒提,嚴打沒提。要想多看點東西,免不了要去翻文選,翻年譜。如果覺得官方東西太冗長枯燥,就去看《鄧小平時代》吧。先看傅版,看完之后有條件的,再去看楊版(楊版大陸書店里沒得賣,不過搞到也不難)。
70年代我外婆當民辦教師,一個月18塊錢。現在退休工資4000。
鄧公千古。
閑來無事看完了這部48集電視劇。拜讀了《黨的歷史決議》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等相關文章。 很佩服鄧小平 手段高明,在那個年代能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破除個人迷信,展開真理標準的討論。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真正的轉變是從思想的轉變開始的。歐洲的文藝復興破除了對神的迷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破除了對人的迷信。然后讓我們把目標放在發展人的幸福上來。社會才會得到蓬勃發展。 胸懷坦蕩,人生三起三落,還能客觀的評價毛主席的歷史功績。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沒有讓中國陷入蘇聯那種下代領袖通過潑上一代領袖的臟水來樹立權威的模式。 眼界開闊,年輕的時候就在法國勤工儉學,讓鄧小平胸懷世界。能夠使用經濟規律辦事,開放中國,學習先進。 淡泊名利,在自己70多歲才成為最高領導人的時候,思考的卻是干部年輕化,思考的是破除領導人終生制。在自己還有影響力的時候就請了一大批老人退位讓賢。完成了裁軍,完成了接班人的培養。把困難的問題自己解決了,沒有留下歷史遺留問題,勇于擔當。 老話說的好,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一個人久處高位以后,變化是很正常的。而能淡泊名利,勇于擔當,急流勇退的人才少。這也是鄧小平的可貴之處。 感謝小平同志為我們留下這樣更完善合理的社會制度。[抱拳]
看到二十集了,感覺真雞肋。通篇盡是淺薄的政治抒情。空洞,有些無聊。
皇后娘娘是最大的驚喜
我覺得這部戲并沒有那么糟。起碼它展現的當時上至國家領導,下至知識分子、普通市民和農民面對國家困境奮力掙扎探索的精神感人至深。有些地方甚至讓人熱淚盈眶。
之前爸爸在看這部劇,強烈推薦給我~我很佩服鄧公的眼光和魄力!爸爸說,如果沒有鄧公,那他和媽媽是不會有機會上大學的~這是我第一次在電視上比較完整地了解那個年代,不論事實在這部劇中還原了多少,都給我以深刻的認知和啟發~
人民萬歲!
歷史劇拍成了狗血劇。PS:這主演長得跟老鄧也相去太遠了,外貌年齡都不靠譜,眼神無光,一副慫樣。沒有一點老鄧的精氣神。不如讓盧奇來演。
你們都錯了,表面這劇是主旋律,但是很多內容你們都不敢講里面都講了。主旋律能拍成這樣不錯了。說歷史人物不像的,我覺得是形不似神似,尤其是那些學術界名人,雖有聽聞事跡但沒見過真人,我覺得還是有意思的。甩建國大業九條街。
在那樣荒唐的時代,荒唐的人群中,有這樣一個清醒頭腦的領導人,大智慧的引領一個方向,本身就是特別的難得,可貴的是這部劇也開始客觀的反應當時的歷史,是進步,而表演和編劇也很到位,加一星鼓勵一下
不管演的真實度如何,國家的發展歷程講的很清楚,中國這么大,搞好不容易啊
我知道這是歌頌型的主旋律,從前面8集來看不少情節編的也很拖沓,但一看到鄧恢復高考和撥亂反正的一些情節,仍然忍不住產生了看坂上之云時的小激動。國家和許多人的命運因其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總是不爭的事實功其功,罪其罪,始終瑕不掩瑜。值得繼續追下去。
很大的突破 和我爸都熱淚盈眶
現在身在歐洲,沒辦法通過電視看到,只能網上看了。但是不管怎么樣,鄧小平救了很多人,不再讓人們吃不飽飯,這是不爭的事實。
先不從藝術角度分析這個片子的價值,我看完這個片子后的確熱血澎湃,渴望學習,渴望鉆研,渴望為這個國家做點什么,盡管,現階段的國家由于轉型積累了較多的社會問題,但是,美歐國家解決這些問題也花費了近百年的時間,中國能從1976年的G D P3000多億元到現在的近60萬億元,這個國家沒有鄧小平還有誰
很喜歡,豆瓣的某些人太挑剔了,在當今國內大環境下,拿出來我覺得挺不容易的,別以為翻了墻,看到民主自由,就真的以為自己逼格高,什么都懂。還原的小平同志,挺好,改變了整個中國,至于敘述方式,沒有起伏,過于褒獎,過濾敏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中國還沒開放到,什么事都可以拿到臺面上來說
每次看到印小天那浮夸做作的表演我都會快進
第六集了,在觀看過程中數度落淚,這么好的片子應該讓我們的下一代好好看看,知識改變命運,科技才能強國。
沒有鄧公也就沒有你豆瓣
只有對歷史一知半解的人,才會偏激,知道的越多,反而會越客觀。那些罵鄧的,如果不是他,你們真沒機會在這嘚啵。不過這部電視劇我實在受不了只有鄧一個人有口音,連里面的農村人都說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還有一到宏偉場面,就響起了《與狼共舞》和《燃情歲月》的配樂。
你裝模做樣的帶我的九筒干什么
沒有鄧公就沒有今天的改革開放,沒有中國經濟的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