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貓》是宮崎駿的在STUDIO GHIBLI的第三部電影,因為這部平靜而溫馨的電影使得龍貓這個可愛的生物在全世界都家喻戶曉。《龍貓》十分適合一家老小齊齊觀看的。
“在我們鄉下,有一種神奇的小精靈,他們就像我們的鄰居一樣,居住在我們的身邊嬉戲、玩耍。但是普通人是看不到他們的,據說只有小孩子純真無邪的心靈可以捕捉他們的形跡。如果靜下心來傾聽,風聲里可以隱約聽到他們奔跑的聲音。”
這是宮崎駿幼年時在家鄉聽到的傳說,年少的他也曾經認真地在小徑上等待,在草叢間尋找吧。長大后,他投身于動畫制作,心中始終念念不忘鄉下渡過的那段美好的時光,始終念念不忘這個為小孩子們編織的精巧的夢。在這種情緒的感召下“龍貓”問世了。
小女孩五月和妹妹阿明跟隨爸爸一起搬入了鄉下的新居,“龍貓”的故事也在一片如畫的田園風光中展開。由于爸爸經常要去醫院探望有病的媽媽,兩個女孩只得自己去認識周圍這嶄新的環境,鄉下天空是那么藍、空氣是那么好,沒有車水馬龍的喧囂聲,沒有了高高厚厚的水泥墻。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兩個孩子體會到了以前從未感受過的欣喜。
于是在庭院里看見了搬家的小龍貓,看到了神秘高聳的老橡樹,還有樹洞里那一窩大大小小的龍貓。雖然像小山似的肥大,但一點兒也不讓人害怕,胖胖的龍貓啊,你愿意交個朋友嗎?
雨中,在公交車站看到了等車的你,依舊是胖胖的,矗立在雨中,爸爸的雨傘是不是能完全遮住你呢?還有那呼嘯狂奔的貓BUS,坐在上面飛奔的感覺一定很好吧?
媽媽病情變化,不能回家。妹妹也走失在樹林里,五月唯一能做的就是去找老橡樹,去拜托龍貓。坐在貓BUS上狂奔,奔過田野、奔過山崗,在這一刻孩子們感受到了樹的呼吸,聽到了風的歌聲。就像那次和龍貓初遇,就像那粒種子破土變成大樹參天,這一切一切也許只是小孩子心底純真的夢,亦真亦幻,倒映出美好的心聲。
宮崎駿熱愛描寫自然,熱衷于為孩子們編織夢想,整部“龍貓”帶有其一貫的魔幻現實主義風格,利用一些自然景物切入到主角的意識流之中,讓觀者的心得到最真切的共鳴。宮崎駿說道:
“日本這國家恩澤于四季多變,充滿了豐富美麗的自然景色。而《龍貓》就是選取了充滿了大自然氣色的鄉間作背景。
“澄清的小河、森林、田地,住在其中 的人、鳥、獸、昆蟲,夏天的悶熱、大雨、突然掛起的勁風、恐怖的黑夜…… 這些東西全都顯出日本的美態。我覺得保護這些可以讓生物蓬勃地生長的自然環境很重要。
“這個故事中場出現的古怪生物龍貓,在很久以前便悠然地住在森林的深處,從未在人前露面。“這些年來,大自然看來受到很大的破壞,不過身邊的花草樹木、小河都仍是相互存在著。花、小石、昆蟲等,其中有些外形不大美觀的,不過也可以嘗試用手觸摸并細心觀察。”
有機會去鄉下看一看麥穗的舞蹈,聽一聽風的歌聲,坐在木籬上靜心傾聽,說不定你也可以聽到身旁的龍貓的呼吸。
評論:整部影片中,作為主角的龍貓直到影片開始20分鐘左右才出場,而且出場的次數加起來也只有4次,可以算得上是宮崎駿作品中主角露面最少的一部了。但由于其每次出場均能給人一個不同的感覺,所以觀眾不僅不會對主角出場太少感到不滿,反而會期待其出場,期待龍貓位劇情帶來的新的變化。第一次出場時,龍貓可以說是一只典型的“懶貓”^_^ 。了第二次,頂著荷葉玩傘時,像是一個可愛的小孩。到了第三次,帶著小龍貓和早月以及小米一次為橡樹籽催芽,上樹頂吹洋塤時,象是一個大哥哥(其實早就是老頭子了,嘿嘿!)。而最后一次,叫來貓巴士幫早月尋找小米時,簡直就是一個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的俠士嘛!四次出場,此次都有不同感覺,就象是一個同時擁有從兒童到成年人的內心的人一樣,無怪乎會同時受到各個年齡層次的觀眾的歡迎,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小時候雖然不知道前方是什么,但是只要喜歡,就該勇敢追去,是灌木是荊棘都無所謂。龍貓就是大白,可以依靠,可以在它身上溫暖睡一覺,這是發自內心的安全感。電影升華的部分是梅、姐姐和龍貓一起埋下種子,為種子祈禱跳舞那一段,(種子即希望)我們跟電影里主角一樣,可能我們沒有信仰,但是我們內心卻有向往。
借鑒,不妥私信刪。
小女孩一家人搬家到農村,小女孩一起發現了神奇的精靈,小煤球一見光就消失了,小妹妹是第一個發現龍貓的人,沒錯,為什么是小妹妹呢?因為她年紀最小心里最單純,還可以看到不同于大人的世界,龍貓帶著他們一起游玩,走進夢幻般的森林里面,還見到了小小龍貓,跟他們相處的非常愉快。一天小女孩的媽媽生病了,龍貓變成了飛車帶著他們一起去看望他們的媽媽,還帶去了媽媽想吃的玉米。。。
小淑女曾經說:“ 《龍貓》是我過去最好的朋友常看的一部片子,現在她早已從我生活中隱去,不在了,消失了。當年,大夏天被她拉去看這片子的情景仍毫發畢現,我沒看完,她卻早已熟知細節。數年后的今天,我仍不明白,我們曾經的愛是被時間默認了,還是否定了。”
這段話,寫在小淑女給我的生日賀卡上,生日禮物便是《龍貓》的電影光碟。
那時,我16歲。不懂得愛。也不懂得她的哀愁。
當時的小淑女常笑我是個長不大的孩子,心智那么孩子氣。她也說我是EQ不高但出奇豐富的單純家伙,討得她的喜歡。奇怪我那么糟糕的記憶里偏偏記得她瘦小的模樣,笑起來頭微微的顫著,頭發卷著,束在腦后。她常是樂滋滋的出現在我的左右,親切的叫我的名字,沖我笑的時候,她眼鏡后面的眼睛便彎起來,是很慈祥的樣子。
后來,小淑女對我說,我伴她走過了四分之一年,她說有的人與她一輩子連四分之一柱香的時間都沒有呆過,所以她說我是多么的幸運。
可說完這番話不久,我的幸運就到期了。我沒能伴她再走過又一個四分之一年。
而她只是為我留下了一部《龍貓》。
最近總是會想起她,所以,又把《龍貓》找出來看。
緩緩流淌在畫面上的田園,淡彩的世界,小月和小梅的世界,小月、小梅和多多洛的世界。
鄉下的陽光總是透晶亮的。布滿灰塵的閣樓因為有了小月和小梅的尖叫聲而顫抖起來。那些“黑家伙”成群的從小梅胖嘟嘟的小腳邊竄過,把她白白的小腳染得黑乎乎的。但是,小梅并不覺得害怕。她只是好奇、頑皮又興奮的一把抓住一個,然后興奮的從樓梯上狂奔而下,滿屋的找著姐姐,要與她分享。
看著小梅因為興奮而紅起來的臉,真是讓人歡喜,止不住的喜歡。
她倔強,她懂事,她勇敢,她純真,她快樂。她在鄉間的草地上開心的玩耍,充滿了好奇心。她發現了多多洛,她欣喜的趴在它柔軟又有彈性的肚子上,把眼睛睜得大大的,盯著她眼下的那個龐然大物,學起它的叫聲。紅裙子隨著她不安分的身體,不停的擺動著,率性又純真。
依戀著爸爸媽媽和姐姐,但是并不給他們添麻煩。只是因為擔心媽媽,牽掛媽媽,所以才會迷路在去往媽媽所住醫院的路上。
但是,神奇的多多洛愛護著這個勇敢的小女孩,它不會讓她受到傷害,遇到危險。
為此,我忽然想到,那些也曾說我是孩子,說我需要被保護的人們。
他們在我的生命里有過那么熱烈的溫度,可是卻短暫的很。所以,當我再次惦記起那些溫柔和關懷的時候,16歲時沒有懂得的小淑女的心情,我現在算是體會了。
隨身帶到學校的記事本里,壓著一片小淑女當年送我的云大的銀杏樹葉。
樹葉是稻谷的金黃色,紋路很清晰。樹葉上面有我逼她寫下的字,那么多年過去,圓珠筆藍色的字跡已經嵌到條條脈絡里,和銀杏融為了一體。可是不幸的是,我不小心把它弄壞了,干脆的葉子被我撇成了小碎片。如今翻開本子,只看到用透明的膠帶黏住的那片已經殘缺不全的銀杏。
是啊,為什么還要留著呢?為什么還要更加珍惜的保管著這些已經不再完整,已經不能再挽回的東西呢?還包括那些信件,那些字條,那些短信,那些被寫過字的紙巾、煙盒。
我想我是必須要用它們來不斷的提醒自己,提醒自己擁有過,而且擁有的那么完整,那么徹底,那么美好過。只有這樣,我才能在已沒有了他們的真實之中,再攫取那么些許的溫情和安慰。并告訴自己,你也曾被人放在心上,珍惜過一段時間。
呵,這些話真不該說出來。說出來,心情反倒悲壯起來了。
就請你再這樣叫我一次吧:
遠遠,憨娃娃。
恩。
“愛是最美的擁有”。我已經明白了。
親愛的小淑女。
《龍貓》知識簡本:
1.圖中胖胖的動物在片中被稱為多多洛
2.多多洛其實是鼠類
3.龍貓在片中其實是多多洛的公交車
-----------------------------------
我們被《龍貓》所吸引,然而那羨慕與向往之心并不是因為身邊缺少一個多多洛。
多多洛不是無所不能的神仙精靈,不是我們的依賴與寄托。
沒有多多洛,爸爸仍然是會等來的;
沒有多多洛,小樹仍然是會發芽的;
沒有多多洛,妹妹遲早是會找到的。
有了多多洛,媽媽還是沒能出院回家。
讓我們真正感動與著迷的是最平凡最瑣碎最樸素最誠摯的感情與生活。
讓我們嫉妒的是他們的滿足與快樂。
當小妹妹青蛙般蹲在水塘邊捉蝌蚪,當她好奇地追趕緊急搬家的小多多洛們,
我們,和我們以后的孩子所受的素質教育和全面培養顯得那么殘酷又蒼白無力。
看到爸爸帶著姐妹倆拜森林之神賽跑回家,
看到小姐姐靠在婆婆身上泣不成聲,
看到妹妹擠在姐姐座位上一同聽課,
看到全村人出動找迷路的孩子,
看到媽媽收到的信上一個歪歪扭扭的小螃蟹。
甚至看到爸爸搖著蒲扇和媽媽說話,聽不到內容也看不清面容,卻仍能感到幸福在滿溢。
影片中流露的自然而然的人性的尊嚴更大地反襯了當下人生活的猥瑣、無助與焦躁。
讓我們焦頭爛額疲于奔命的一切,讓我們付出多少委屈多少代價換來的一切
在這里全不成其為問題。
原來美滿的家庭,幸福的生活,人性的尊嚴,不是太難而是太簡單,不是千金難換而是不足一錢。
是我們走著走著就摒棄了或者遺失了那些人之為人的最基本的東西。
而后的人生成為一個贖回的過程,時間越久,利息越高。
我們竟在這個補過的過程中攫取所謂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并將其樹為一個社會意義上的成功標準。
不算多多洛的話,影片中發生的事情可算是瑣碎與平實到了極致。
只是宮崎駿從普通生活中抽取了一個普通的片段。
但當他擦除了物欲橫流的商業氣息,擦除了所有可有可無的人際關系之后,
我們便驚奇地看見了多多洛,看見了真正的人性世界。
如果說多多洛不是宮崎駿打出來的魔幻的幌子,
那么或許,跟隨宮崎駿的指引,
從追逐瞬息萬變的身外紅塵轉而叩問自己的內心,
一個不一樣的世界,一個歡愉清明甚至帶了一點點奇幻的,有如多多洛在身旁的世界便會就此呈現。
而這,也許就是多多洛的隱喻吧。
http://coldenjoy.blogbus.com/logs/31792787.html宮崎駿的作品中,最受歡迎的大概是這一部,龍貓。
那兩個寂寞的孩子,以及那個神秘的森林,都讓人難以忘懷。
實際上,長大后重新再看,又有些不一樣的想法,到底龍貓純粹是她們的幻想?森林使者?還是…
母親的臥病在床,更換住家環境,需要單獨在家的兩個孩子。其實想想真是個悲傷的故事,宮崎駿試著用幻想跟神秘色彩,轉化這個悲傷的故事。
生活總是充滿著悲傷跟痛苦,如果換個方式來看待,也許會出現不一樣的感覺。
我看宮崎駿幾乎倒著年代次序在看,在看完《懸崖上的波妞》、《夢幻街少女》、《天空之城》、《幽靈公主》、《魔女宅急便》等一大票作品之后,才開始看他的成名作《龍貓》。這對小姐妹大概寄托了宮崎駿對小女孩形象最美好的向往:活潑、勇敢、毫不做作、保存著自然的野性,看到好玩的東西會毫不顧忌的咧開嘴大笑,我尤記得小妹妹從樹洞里落到龍貓龐然大物般的肚皮上,卻不知害怕,而是玩起龍貓圓圓的鼻頭和長長的胡須。
我跟蛀蟲一直都堅信我們以后會擁有一個女孩,以前看到小女孩夢幻般的衣服和用具,便挪不動腳了,那粉粉的蕾絲、細密的褶皺、可愛的蝴蝶結,是我們所認為的小女孩的世界,我們甚至買回成套成套的芭比娃娃,預備成未來的她的玩偶。
其實,我們忽略了小孩最自然的天性。她不需要被教化成那樣一種淑女模樣,她會去玩沙子,把衣服弄得臟兮兮的,她會跟男孩子打架,她會像波妞那樣勇敢的去愛。相比嬌滴滴的小公主,我更喜歡自然、樸素的女孩,對身邊的每一個人一腔熱忱,而不是矜持地算計自己會得到多少寵愛。也許她并不愛打扮自己,但她會是最美好的女孩,因為她懂得快樂和愛。
有一類好作品,可以直入人心,不需經過思考,就與內心深處的某些情緒發生共鳴。
《龍貓》就是如此。
它從童心的視角看待世界、解讀世界、探索世界,無論觀影對象是兒童、少年,或是天真尚存的成年人。
《龍貓》故事里有一個大的基礎是孤獨、恐懼與苦難,而這部電影的核心是消解與重建——用溫暖消解孤獨,用神奇消解恐懼,用快樂消解苦難,在此之上建立起獨立的勇氣。
影片開頭,爸爸帶著小月和小梅姐妹倆搬到鄉下,如果脫開動畫片的純真濾鏡去還原現實,自然會意識到這是一個還滿艱苦的環境。
破破爛爛的舊房子,門前是木質腐朽瀕臨倒塌的立柱,屋內臟兮兮地到處堆滿灰塵,空曠無人的黑暗里傳來詭異的響動,隔壁婆婆的樣子有點嚇人,鄰居小男孩高聲告訴你這里是座大鬼屋,夜里刮起大風屋頂響聲大得仿佛隨時要垮掉。
小孩子最是天真單純,喜怒愛憎不加掩飾,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他們成長的環境,曾經歷了什么,大人們又給予了怎樣的教育。
舉一個現實中的例子,這幾年熱播的某明星親子真人秀,小朋友們并不懂錄制節目的意義,沒收玩具,哭,被迫離開媽媽,哭哭,住進了破爛的房子,哭哭哭,再被要求獨自做任務,哭哭哭哭哭……
可只要好好跟他們講道理,引導著他們發現身邊的樂趣,又會發現他們常常比大人想象中堅強。
小羊小雞小石子可以是很好的玩具,摘果子趕鴨子堆沙子可以是很棒的游戲,小朋友甚至可以獨當一面尋找食材、買菜洗菜,照顧小弟弟小妹妹。
在你心里毛骨悚然避之不及的惡心毛毛蟲,在他眼里可能是五彩斑斕肉呼呼的小可愛。所謂善惡美丑貧富貴賤的概念,不正是我們從孩童階段起不斷向外界探索并學習吸收后形成的反應么。
打小就被嚇唬“不聽話乖乖睡覺妖怪就來抓你”的孩子,成年后可能依然害怕鬼怪、恐懼黑暗,假如身邊人都是無神論的大無畏,也許從來就不會在字典里寫下“怕鬼”二字。
問題是,世界之大,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良好的陪伴,妥善的照顧,和健康的教育。
對于孩子來說,除了大人們的言傳身教,童話恰恰是通向世界的巨大窗口,一個與世界交流的重要途徑。
孩子是最容易相信的,他們會愿意相信,風是龍貓巴士從身邊飛奔而過,水中漣漪是它踩出的腳印,樹叢中傾瀉而下的積雨是因為大龍貓調皮跺腳,黑暗里莫名的怪聲是小龍貓和小小龍貓在玩耍,橡果子是世界上最贊的禮物,真誠的祈禱能祝福種子順利發芽,人可以在睡夢中真實地翱翔于天空。
當我們擺出科學理論侃侃而談童話不可能存在的時候,童話便死了,它隨著想象力的消亡而消亡。只有天真的心才能看到龍貓的存在,因為他們樂于幻想并愿意相信。幻想與科學并不矛盾,我們懂得了風的成因是空氣的流動,并不妨礙我們在想象中看見一輛龍貓巴士擦身經過,吹起我們的頭發和嘴角。
《龍貓》不說教,它是潛移默化的,潤物細無聲。
孩子們在爛木柱子下嬉戲,被掉下的木屑逗得哈哈大笑;從井里抽水要好一會才能變干凈,正是赤腳踩水的大好時光;屋里遍布灰塵弄得手腳臟兮兮,那是煤煤蟲跟你躲貓貓留下的痕跡;說到鬼屋?爸爸說他從小就想住鬼屋呢,爸爸小時候都不怕,那鬼一定并不可怕,爸爸還說房子不會刮塌,放聲大笑就能讓可怕的東西通通跑光光。
苦難也許是客觀的,恐懼卻是主觀的情緒,當我們無法選擇客觀環境時,至少可以選擇面對它的態度。
《龍貓》告訴你,看起來嚇人的事情,未必真的可怕。
爸爸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他們心里也在想著我們;媽媽生病久了點,依然笑吟吟地計劃著回家后的幸福畫面;隔壁婆婆才認識不久,會為你的安危牽腸掛肚;陌生的環境依然能快速交到好朋友,善良的小孩會把傘借給更小的小朋友擋雨;走丟的時候,會有神奇的龍貓送我們跟親人相聚,龍貓的大嘴巨齒初看有點嚇人,仔細觀察卻是又萌又暖。
所以,小朋友,不要怕,快樂地成長吧。《龍貓》如是說。
我總覺得《龍貓》充滿了東方式的美學,那種引而不發的,內斂不張揚的,余韻悠長的美,有淺淺的憂和淡淡的暖。
與西方常見的對超級英雄的向往不同,《龍貓》的路線偏向治愈系,當然,治愈系只是一個籠統的說法,內里的方向各有不同。可以是純純的甜讓人忘記悲傷,可以是理直氣壯的喪令人安心悲傷,還可以是幫人轉變觀念去面對和化解悲傷。
具體來說,每種童話題材對應了不同的人群,或者說是對應人們內心不同的心境。每一種心境都能在相應的作品里得到所需的能量。
壓抑的靈魂在鄭淵潔里學習反抗,弱小的靈魂在哆啦a夢里遇到勇氣,孤獨的靈魂在龍貓里感受溫暖,懵懂的靈魂在桂正和里觸碰青澀,懦弱的靈魂在EVA中擔起責任,好奇的靈魂在愛麗絲夢境中自由探險,自信的靈魂在超英宇宙中拯救世界,中二的靈魂在銀魂中喪著熱血,等等等等。
還有我國早期的大量優秀美術片,水墨的剪紙的木偶的等等,大約百多部吧,大多富有豐富的教育意義,告訴孩子們要善良,敢抗爭,莫驕傲,要機智,別邋遢,不要人云亦云,不用急著一夜長大。
《龍貓》的治愈是主動出擊尋找快樂化解悲傷的那一種,從艱苦中開出花來,讓我們知道艱苦不等于痛苦。我會想要借用并改造一個詞來形容它——治愈系傷痕童話。《龍貓》里的確有恐懼,這恐懼最終將被治愈,這份治愈的特性是由作品呈現出的氣質所決定的。
也許有些足夠幸運的孩子不需要這樣的治愈,但總會有人需要它,很多很多人,在成長的過程里,都需要學著面對或大或小的苦難,他們感受過孤獨痛苦,他們渴望溫暖需要勇氣,這是他們不明所以就被龍貓直擊心靈的共振源。
每個人都有童年,無論國家安穩或動蕩,社會繁榮或蕭條,父母溫柔或暴力,家庭富裕或貧苦,每一個童年都要面對自己的處境,時間流過,成長不等人。童話是平等的愛,龍貓對所有人敞開它毛絨絨軟乎乎的懷抱。
近些年來原生家庭的觀念開始廣為人知,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等等也越來越被新一代家長所重視,我們結合理論回顧童年時,開始了解到孩童時期獲得的愛與安全感有多重要,那是支撐人一生獨自走下去的力量源泉。
只要仔細觀察,亦或回首過往,就會發現孩童并非完全幼稚無知,事實上成長是無時無刻不在悄悄進行的,孩子們或主動或被動地練習著獨立,時刻準備著離開家長的庇護或籠罩。
我相信很多人的記憶深處都有那么一兩個可怕的瞬間,從童年一路穿透現在,也許是獨自在家的雷雨天,也許是父母長期出差模糊的臉,也許是頻繁搬家后一個個丟失的小伙伴。
《龍貓》用糟糕的環境里樂觀的態度和夢幻的奇遇來撫慰我們童年那些悲傷瞬間,這是一部能給予孩子安全感,進而獲得勇氣與快樂的動畫,它也能給很多成年人帶來久違的寧靜與柔軟。
作為一部優秀的動畫電影作品,它的內容是豐富的,除了富有治愈力的核心,還填充著細膩而真實的骨肉,同樣能引發相當數量人群的共鳴。
美麗的自然風光,簡單質樸的田園日常,相親相愛的鄰里鄰居,是都市鋼筋水泥森林里稀缺的珍貴,是人們忙碌的快節奏下向往的生活。
懂事的姐姐,可愛的妹妹,總是黏在一起,偶爾也會鬧別扭,討厭又依戀對方,是獨生子女不曾有的體會,也是非獨生子女溫情的回憶。
溫柔可親的媽媽,總能給予理解和肯定的爸爸,仿佛曾經的自己也被溫柔地理解了,肯定了。頑皮是孩子的天性,才不是什么瞎搗蛋不聽話,幻想是孩子的天賦,才不是什么胡思亂想的傻瓜。
害羞而懵懂的小男孩,是曾經的自己,還是自己曾經遇到的那個人?那份若無其事的偽裝下,咚咚跳動的心情,現在還能回憶得起,體會得到嗎?
《龍貓》的受眾不只是孩子,很多成人都會喜歡它,甚至熱愛它。
成年后的我們,心里還留著兒時那份童心么,是否有給曾經的天真留存一方角落。
寫字臺落灰了,是皺皺眉生氣又要干活了,還是笑著拿起抹布把煤煤蟲請出房間。
外出時遇到下雨,是厭惡地撐起傘抱怨天氣差,還是開心地聆聽雨滴擊打大地的音樂。
小區里起風了,偶爾會仰頭閉目感受樹葉拍打耳畔清風的愉悅么。
踏青野外,美景滿目,會莫名激動想要感恩大自然的包容與饋贈么。
有小孩子來纏著玩鬧,問東問西,無論自己曾被如何對待,會愿意耐心解釋,保護一顆純真的心么。
說了這么多,其實喜愛是看《龍貓》時的第一感覺,不需要任何理由,靜下來想想,卻可以分析出好多好多緣由。總之它就這么靜靜地與我心底某處情緒共鳴了。
還有《龍貓》中的音樂,過耳難忘,絕不是口水調子,卻朗朗上口,聲聲入心,在橡果子長成參天大樹的畫面,沁透得天衣無縫,那一瞬間這段旋律化作幾個字——忘我的神奇。
《龍貓》是一部至真至純,足以引發許多人心靈共鳴的優秀作品。
我們喜歡《龍貓》,只因為它是它本身,只因為我們是我們自己。
我好像看到小月和小梅坐在那棵松樹上對我們笑。“搞不好真是她們呢。”
人人心中都有個龍貓,童年就永遠不會消失,愛是最美的擁有~★★★★★
因為缺少重看的觀影經歷,又被那套網絡上的都市傳說所影響(已辟謠),一直在疑心,年少時,是不是真有遺漏掉關鍵信息。得益于二十年后的重映,大銀幕上重溫,依然覺得是個單純無比、被孩童想象所充盈和澆筑的成長故事。里面有美化過后,昭和年間的田園風貌回憶。樟樹王、老房子、水稻田、鄉間小路和巴士車。 小孩子能看見龍貓,自然是關于童心無邪。除了制造人類與大自然的連接,更多是因為,小孩子才能看見美好、已經失去的東西(考慮到電影制作于昭和最后一年),無論是鄉村,還是不存在的,被美化提煉的幸福回憶。 《龍貓》的恐懼,止于小孩子對黑暗的想象(無人空屋、林中深處和天黑落雨)。其實,如果有童年在鄉下成長經驗的影迷朋友,應該很容易理解由孤獨所引發的心理感受,需要燈光、溫暖暖、家庭與人群所圍繞。
#重看#4.5;歷經整12年的回溫依然感動滿懷,經典作品無懼時光的損耗,歷久彌新。年初《千與千尋》,年尾《龍貓》,于是一年就這樣結束了,電影定義、標注、界定了我們的生活。滿目蒼翠的山居歲月,一派靜謐悠然,蟬鳴林靜,蛙聲鼓噪,童年天性得到盡情釋放,靈動美妙的配樂響起,在璀璨星空下翱翔于家園上方,簡直是最夢幻最美好的事;日常細節鋪設得溫暖而真切自然,雨滴落在鼻子的滴答聲,窗臺上擺滿的花,遠遠望見父母言笑晏晏,惻然而淚目。跨越人類現實界限的龍貓是童真與良善的守護者,唯有不帶塵俗雜念的純良心靈才有機會與之相遇,精靈與人類共生恰是宮崎駿一以貫之的核心理念,在這片如桃花源般的理想凈土上,親情與友情煥發著純粹的光芒,即使生活長河多遇艱難險阻,他們憑著愛與希望,向善與堅強,走出黑暗泥淖,迎向新生的太陽。
日本的動畫總是能觸碰心靈和溫情
我要告訴你,純真是一種財富。
宮崎駿最感人的一部,初看平平無奇,回味一下痛徹肺腑。
那音樂壯麗的響起的時候,覺得心里被一種溫暖充滿,然后實在控制不住眼淚了,不是因為傷心,而是因為,它給人的感覺,實在美好到無法表達了.
龍貓,好爛漫的幻想。消失的鄉下風景、慈祥的爺爺奶奶、嬉笑追逐的兒時玩伴,是童年最純真美好的回憶。
原來龍貓的戲份這么少啊。
如果你在下雨天的車站,遇到被淋濕的妖怪,請把雨傘借給它,你會得到森林的通行證哦
這個情節也太簡單點了吧……
最喜歡的一部動漫 其實沒有什么大的沖突點 整個就很平淡敘述 但一點也不會覺得無聊 看的很入迷 龍貓也超萌的 也看過很多遍 每看一次就又喜歡多一點
萌啊,給我一只龍貓吧
下雨天龍貓撐著傘,突然有樹梢積累的大顆水珠滴下來發出砰的聲響,它很開心,很喜歡那個聲音,就跳起來震得樹上雨水紛紛落下。20181215 和媽媽一起進影院重看。30年過去,這個永恒的夏日童話依然純真得令人淚下,提醒著無憂無慮的日子已經一去不返,如今的我,想必已經再也看不到龍貓和貓巴士了吧。
很溫暖的片,喜歡龍貓,那個可愛的、帶給人安全感的動物。| 2018.12.16,大銀幕重溫,依舊美好
宮崎駿最純凈無邪、恬淡溫情的一部作品。沒有反角、猜忌、沖突與災難,即便是"鬼屋"、密林、神怪也都浸染著童趣可人之色。呆萌的龍貓,喜歡水珠落在雨傘上的聲音,乘著陀螺起飛,催種子發芽,在樹梢上吹橡子。煤炭精靈同[千與千尋]。十腳貓巴士與老鼠車燈。母親的病也不致命,一切都很美好。(9.0/10)
認識一個四十幾歲的姐姐看了這么多年了還在看,足見這部劇并不是只給青少年看的,溫情滿滿的畫面,兩個勇敢又懂事的女孩,一個大而萌的龍貓,友善的鄉鄰,認真負責的父親,讓人向往的世界。
宮崎駿真是個內心柔軟的天才。能給這個殘酷的世界這么多溫暖。龍貓真像童年時的一場夢,長大之后似乎忘記了,突然看見它毛茸茸的身軀,就想起了所有的奢望。這大概就是我們得以在孤獨中相互告慰的東西吧。無論怎樣,成熟都是一場病,而能夠治愈它的,大概只有對這個世界最溫存的渴望。
摸摸龍貓的鼻子胡須就會顫動起來哦=w=……看見斜眼偷瞄逃跑的小白一定要跟上去! 童話總是在相信它的人心中真實的存在著,想起來的時候心中就會充滿溫暖守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