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真心不想給這個劇差評,前面的李延年電影級別的水平了,太好看了。于敏也讓我產生了對科研工作者的敬意。默默無聞張富清,開始以為只是一個復員軍人,幫鄉親致富的,沒想到也能文能武,厲害。
唯獨這個黃曉明,我真心不想給這個劇減分,請允許我在這里罵罵他吧。
黃小明和陳好,可能因為他們都是帥哥美女吧,偶像包袱放不下來,他們演的不是黃旭華和他老伴,演的就是他們自己,黃曉明和陳好的故事。
同樣是科研工作者,于敏感覺不但聰明,而且心系氫彈,也愛家人,但為了國家,只能委屈了老婆孩子,一心做科研。黃曉明雖然也把詞都念出來了,但感覺他心里沒貨,沒有靈魂的念臺詞。于敏也執拗,是因為自己這么多年累積的知識水平,是對科研工作的認真負責而執拗。黃曉明的執拗就是霸道總裁。
還有于敏拍出來了一年一年的年代感。黃曉明和陳好的年代感比較模糊,就算他們一直搬家,孩子也經常換,但這兩人不符合當時社會的精致的妝容,精致的發型。黃曉明不管熬夜多久,除了頭發亂一些,臉上的妝容不變,連些倦容都沒有,哎。雨中找孩子,那精致的帶水妝容,只是臉上摸了兩條黑,和鼻尖上一點點,衣服都沒濕。敢不敢不要這么帥啦?
陳好更是,除了發型,妝容都沒變過,后面比她女兒都年輕,身材還那么好,跟20多歲似的。這些年保養的是真好啊。
談演技就更沒啥談的了,張富清媽媽死的時候郭濤演的,真的是因為工作不能盡孝,感動的都哭了,黃曉明把頭浸入水里,哎,你要是不干活你就回去吧。不過說實話整段我也沒看黃曉明做過些什么。孩子那段,他和陳好,太偶像劇了,想直接跳臺。還有最后陳好哭著哭著就笑了,救命啊。
借用張富清吐槽國產戰爭片的話說,那些做科研的科學家,都是艱苦奮斗多年,從無到有,用自己的生命去研究出來的,不是靠談戀愛,耍帥,霸道,潛水艇就能變出來的,這種變出來的片子,我們也不愛看,太跳脫了
請求制片方以后拍這種正劇不要再找這么"美"的演員了,這么真實感人的事情,被幾個舍不得放下自己美顏的演員強行演假了。太糟蹋東西了。
半夜里,孫玉芹即將臨產,她敲了鄰居的門,托鄰居照顧自己的女兒,自己則一手提一個大袋子,一手托著肚子,一步一步緩慢地向醫院挪過去。半路的時候,她的身子顫巍巍地有點行動困難,接著她弓了身子痛哭起來,她委屈,因為,此刻丈夫不在身邊。
彈幕區一片叫好聲——“那個年代的女人真好啊!一點也不嬌氣,生孩子都能自己一個人去。”“現代的女人多學學!”
孫玉芹這樣的女人,任誰看著都心疼。若放在如今,她的丈夫估計會被噴成篩子。——是多么不負責任的男人才會缺席自己老婆生孩子的重要時刻呢?
然而,觀眾一直都知道,孫玉芹的丈夫噴不得,不僅不能噴,還得懷著敬畏之心,因為——他是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那時候正是氫彈理論研究的關鍵時刻。
以上情節來自電視劇《功勛》的第二篇章。
電視劇《功勛》于敏篇講述的是“氫彈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于敏從零開始理論研究氫彈并且參與指導,造出氫彈的全過程。與以往只關注英雄本人的劇不同,這部劇還重點講述了英雄的家庭,尤其是英雄的妻子。該劇由雷佳音扮演于敏,倪妮扮演于敏的老婆。兩人扮演的夫妻非常契合。
孫玉芹(倪妮飾)、于敏(雷佳音飾)
就像那句爛大街的俗語“每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個了不起的女人”,于敏的背后就有一個了不起的女人——孫玉芹。是她的體貼、能干、賢惠才讓于敏毫無外部壓力、一心一意地投入到科研工作當中。
于敏本來是研究基礎物理的,他的領導郝國志說他在基礎理論研究領域是“諸葛亮”、是“角兒”,可如果轉了領域,就得從零開始,變成一個跑龍套的小兵。說明,于敏原先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是個佼佼者,他那時候還正申請出國留學。如果一直在原來的那條路上走,于敏一定能名利雙收,而且這種雙收是可以預見的。而轉入核物理研究,那就是完全沒涉足過的領域了。
于敏自己也說,他確實不會,而且全中國沒有一個人會。他將從一個“角兒”變成一個“跑龍套的小兵”。而且,這個跑龍套的還是見不得光的,在很長很長的時間里,于敏的身份都是保密的,他的工作不能同家人透露一絲一毫,哪怕他得面對家人、親戚、鄰居的猜疑,他也不能解釋。因為這是“帶到墳墓里去的秘密”,然而,于敏就是有那種毅力和決心。
他說:“你來一碗,我也得來一碗;你有,我也得有;人和人之間,國家和國家之間,都一樣。你想要和平,就要有不怕打仗的底氣。什么是底氣?我們“造”的就是底氣。“核”平衡才是平等。咱們不去欺負別人,也不能讓別人欺負咱們,不平等只能挨打,國家存亡的事,必須干!”
這句話的意思很明白,當時美國、英國、法國、前蘇聯都已經擁有了核武器,對我們國家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核武器是一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一旦使用,那摧毀面積可能會是一座城市、一個國家。一般情況不會使用,但是,如果我們沒有,我們就會被核威脅,就會在國際上失去話語權。所以,只有我們造出了核武器,才能保證別國的核武器不敢打到我們國家來,也不敢用核威脅我們國家。而我們要造核武器就得從零開始。于敏他有一種責任感,即使從零開始,他也要為中國核武器的研究添磚加瓦。
然而,事實上,于敏這種天才一般的人物,無論在哪里都不可能是一個跑龍套的。但,他剛進入氫核理論組的時候,還是遭到了歧視的。因為整個小組都是留學歸國的人,只有于敏沒有出過國。他沒出過國,還敢對小組內部的討論方案提出意見,這讓當時的領頭人陸杰很不服氣。
陸杰提出要和于敏鄙視算數,誰的數據對誰就可以要求對方做任何事情。結果出來的時候,陸杰算出的數據是10,于敏算出的是5,然而陸杰在美國權威物理雜志上看到數據是15,他堅持認為于敏錯了。于敏雖然堅持自己是對的,但是也不在乎口頭輸贏。他很爽快地承認自己錯了,被罰在操場上邊跑邊大聲喊:“陸杰,我輸了。”
于敏跑完以后,又跟陸杰賭,賭他的數據是對的。后來,陸杰看于敏哪哪都不爽,看見他總是按時吃飯,還掐蘿卜條放飯盒里,就覺得他是一個精于算計,愛貪小便宜的人。結果,他偷偷把于敏的蘿卜條藏了起來,害得于敏急性腸胃炎發作。原來于敏有嚴重的胃病,一餓就得吃東西,因為吃東西能緩解疼痛。
從那之后,陸杰再也不小看于敏了,他還把自己的食物分給于敏吃,后來,他算出了和于敏一樣的數據,他也對于敏心服口服了。于敏也因此成了組里的帶隊人。于敏帶著他的團隊,完成了氫彈的理論模型設計,指導完成氫彈的實體制造以及試爆炸。這看上去只有三個步驟,其實過程十分艱難。
首先,氫彈的設計在中國是從零開始,沒有任何參考可用,容易走錯路,也很耗時間。唯一的參考數據是美國期刊上的數據。如上面所介紹的那樣,那個數據是假的。大家也不知道正確的結論是什么樣子的,所以他們只能靠反復的計算,還是人工計算,來進行研究。有時候錯了就得重來。
其次,沒有高效的輔助計算工具。當時國內只有一臺用于實驗計算的計算機,這計算機大部分時間是給原子彈的研發使用的,氫彈的使用時間只能在晚上,還不夠。
最后,國際形勢不等人,上級強硬要求盡快出結果。我們知道,氫彈是從零開始設計的,容易走錯路,很耗費時間,也沒有高效的輔助計算工具。上級領導迫于國際形勢,一味要求科學家們盡快搞出氫彈的理論模型來。科學家們只能沒日沒夜地在實驗室里搞研究,回家的時間就少了。
于敏從一開始的一個星期回家一次,到后來,幾個月回家一次,后來,幾年才回家一次。于敏不僅缺席了兒子的出生時刻,連家搬了都不知道。他有一次回到家里,發現門鎖著,鄰居過來告訴他,他老婆孩子早就搬走了。鄰居還奇怪,這么重要的事情他竟然不知道。
孫玉芹是個特別讓人放心的老婆,她不僅照顧家里兩個孩子,還把一切都包了,她自己還有工作,她還把自己的工資拿出來寄給于敏老家。于敏對家務事一無所知。有一次孫玉芹生病了,于敏正好回家了,他想照顧老婆,可是他連藥放哪里都不知道。他想燒熱水,可煤球都不會換。他要去醫院給老婆抓藥,忘記帶戶口本。好不容易把東西帶齊了去了醫院,由于說不清老婆的病狀,不知道掛什么科,醫生不給開藥,他只能空手而歸。
孫玉芹也很無奈,想著丈夫難得回來,生著病還要掙扎起來給丈夫做飯。結果,病沒好,飯沒做,于敏的同事過來催他去實驗室,實驗有了新進展。孫玉芹知道丈夫一心想搞研究,又牽掛自己,于是她打了冰水,強行給自己降溫,假裝好了,讓丈夫放心。
孫玉芹這樣的老婆無疑是所有男人理想中的老婆,賢惠、溫柔、明理、能干,而且一心一意。以至于不少觀眾對當代女性也提出這樣的要求:“現代女性都學學。””現在還有這樣偉大的妻子嗎?”“現在還有這樣能干的女人嗎?”
彈幕里隨即也出現另外一種聲音,比如:“先看看現在的男人都在干些什么!再來說女人吧?”“說女人?你作為男人和于老有可比性?”“不要自己跟個竄天猴似的還想要個賢惠妻子那叫雙標!”
看這兩種彈幕就能看出來——于敏的老婆真的是人間理想,以至于觀眾們都覺得自己的老婆不如她。這種想法沒什么不對,畢竟,孫玉芹確實是個好老婆。可觀眾們同樣也做起了幻想:“有這樣的老婆,何愁干不了大事?”其實這種想法有點異想天開了。因為,這得分人,如果男人沒有能力,有再好的老婆也不頂用。
比如,余華的《活著》里面就講了這樣一個好老婆和敗家丈夫的故事。福貴本來是個地主家的公子,可他除了賭錢逛窯子什么都不會,無意間看上了還在上學的米行老板家的女兒家珍,就把她娶了。娶了之后,他就不在意了,自己照樣賭錢逛窯子,結果把家產輸光了,家里變得一貧如洗。
家珍懷著小孩本來被她親爹接走了,本來可以繼續過錦衣玉食的日子,可孩子生下來以后,她還是義無反顧地回到福貴家。家珍在家什么都干,還為福貴生了一個又一個孩子,家里再困難,家珍也沒有走,最后還是餓得營養不良,病死的。福貴到了最后,兒子、女兒、女婿、外孫全都離他而去,就只剩下一頭老牛。
家珍難道不是好妻子嗎?可福貴是個好丈夫嗎?有這樣的好妻子,福貴做成了什么大事呢?
也許這才是彈幕里發出另外一種聲音的原因——“不要自己跟個竄天猴似的還想要個賢惠妻子那叫雙標!”“說女人?你作為男人和于老有可比性?”
于敏之所以能娶到孫玉芹這么好的老婆,是因為于敏本身就是一個有才華的人。他并不是因為懶惰而不干任何家務事,他是因為滿腦子只有理想和科研工作。他的所有精力都投在科研事業當中,他是上進的,是積極的。這樣的人,如果沒有孫玉芹這樣賢惠、能干、懂事、知心的老婆為他操持家庭都是一種遺憾。
于敏能娶到孫玉芹這樣的好老婆除了是他本身的魅力,也在于孫玉芹和于敏的精神層面是平等的。很多科研工作者沒有于敏這樣的好運氣,比如老原的老婆,就沒能堅持住。因為老原的老婆和他不在一個精神層面上。他的老婆配不上老原。
所以,只有精神契合的人,才是最好的伴侶。比如我們最熟悉的文化界的賢伉儷——錢鐘書和楊絳。他們的情況與于敏和孫玉芝的差不多,甚至要更加契合。錢鐘書跟于老一樣,家務事一兩都不會做,滿腦子就只有文學。可楊絳也是個才女,卻甘愿為他洗手做羹湯。楊絳曾調侃,如果不是她保護著錢老的純真,我們根本看不到《圍城》、《管錐編》、《宋詩選注》等完美的文學作品。如果不是錢老才華蓋世,楊絳一個同樣有寫作夢的才女怎么可能去洗手做羹湯?
好老婆不是動動嘴就能有的。像彈幕里說的,現在的女人不如那時候的女人,現在的男人不如那時候的男人的說法都是片面的。我們如今這個社會,像孫玉芹這樣能干的老婆會少嗎?并不會!這樣的老婆現在依舊很多。同樣,偉大的男人在我們這個時代照樣不少,依舊有許多隱姓埋名的科技工作者在默默無聞地為了我們國家的和平安定和發展付出著。他們的老婆難道不是好老婆?
至于普通的家庭里面,有多少婦女嫁人之后,就放棄了自己的工作和理想,而一生都在為孩子為家庭操持?有多少男人在外打拼受盡委屈,回家卻笑臉對待老婆孩子?真正的好男人不會抱怨自己的老婆不好,真正的好老婆也不會抱怨自己的男人不好。愛抱怨的人通常也不會找到好的對象。所以,先踏踏實實做個好人,再來期望有一個好對象,可好?
最后,有個問題,電視劇《功勛》講述的都是英雄、對國家做出杰出貢獻的人的事跡,作為觀眾是否應該懷著敬畏之心?在彈幕區搞男女對立似乎不太合適啊!你覺得呢?
第一次寫評論,因為感覺不吐不快。
看了《長津湖》,總覺得意難平,不知道為什么,看了B站“李大釗”老師的分析,才終于感到茅塞頓開。下面其實以老師的觀點為主,但也有一些我的思考。(原鏈接//www.bilibili.com/video/BV1WP4y1t7St?)
第一方面,從戰爭動機角度,相比于《金剛川》,《長津湖》在語言上,是通過大人物明確講清了”為何而戰“的,但是電影里,比角色語言更重要的是敘述語言,是隱含在鏡頭里的和角色表演中的,而長津湖的鏡頭語言,仍然是”戰爭痛苦“、”結束戰爭“,這有不少例子,最典型的,可能就是”我們這代人不打,就要下一代人去打“這句臺詞,乍一聽,完全沒毛病,但細細一想,完全不是這回事,一方面,從先烈們角度,我們這代人不打,難道結局不就是下代人被奴役,被像朝鮮人民一樣欺侮,我們的后代,哪里還有什么機會戰斗,先烈們會不明白這樣的道理么?另一方面,對于我們后輩,難道先輩打了,我們就可以躺平了么?并不是,戰斗仍然在繼續,在經濟、科研領域,甚至,極端一些,如有必要,我們也要在戰場上戰,說后代不用戰斗,確實可能是先烈們美好的愿望,但對于革命戰士,我覺得還是顯得幼稚了一些,為什么會有這種認識上的差異?
核心問題,我覺得在于戰爭觀,西方、日本的文藝作品中,會刻意強調戰爭的虛無性,雙方士兵都是戰爭的受害者,戰爭是大人物的游戲,我們要一起結束戰爭,這就是現代西方的話語,順著這套話語,怎么拍朝鮮戰爭都是歪的,因為我們的戰爭觀不一樣,在我們志愿兵戰士的戰爭觀中,戰爭是政治的延伸,正如政治對于保障人們的生活不可或缺一樣,在必要的情況下,戰爭也一樣不可或缺,我們是踏上戰場只是為了勝利,然后達成政治上的目的,絕不是為了茍活,絕不是為了我自己回家——正是因為懷著這樣的斗志,戰士們才能舍生忘死,一往無前。而對于后輩,先烈們的英勇戰斗是為了保衛當下,也是為后輩捍衛繼續戰斗的資格,如有必要他們會期待我們也勇猛戰斗,捍衛革命成果——不用戰斗,聽起來美好,但在當時的國際形勢下,在先烈們的戰斗意志下,這種期盼顯得軟弱而幼稚,美國士兵會這么想我不會覺得奇怪,但對于志愿軍戰士,我覺得差了點意思。
另外,在戰爭觀上,很有趣的一點是,西方文藝作品會宣傳,戰爭會把人變成野獸,做出不人不鬼的事情來,我們看到,在戰場上,他們確實也這么做了。但為什么,我們的志愿軍戰士能做到善待俘虜?為什么我們的志愿軍戰士沒變成野獸?我們在經歷的,不是同樣的戰爭么?
第二方面,從戰爭方法角度,《長津湖》還是用美國大片方式演繹了我們“為何能勝”,很多細節即使不是軍事愛好者的我都覺得離譜,主角團犧牲這么小,有下集就能金剛不壞,為所欲為么——看完之后我會覺得費解,我們憑什么贏了美國佬?我是看到了斗志,看到了排山倒海的數量,但對于現代戰爭,數量和斗志,有用么?現代化武器的代差不正是這兩者的克星么?
然后我在“李大釗”老師的評論區,看到了《功勛》的推薦,來到這里,一口氣看了六集,終于舒服了。《功勛》解答了我的疑惑,告訴我,志愿軍戰士在指導員的幫助下,是清楚“為何而戰”的,因此他們才能積極、靈活、勇猛;志愿軍戰士們是會動腦子,絞盡了腦汁,想出了各種辦法,然后再加上他們的無畏英勇,才抹平了裝備代差,和美國佬打得旗鼓相當的——即使我們做到了這么好,我們依舊為落后付出了慘痛代價,無數英魂埋骨他鄉。合理又熱血,抗美援朝,這樣一場偉大的戰爭,難道不值得一份這樣的劇本、這樣的表演么?
《長津湖》有進步,還行,但《功勛》的李延年篇,才是我所期待的。
《功勛》之《無名英雄于敏》單元今日開播,沈嚴導演拍的于敏單元很真實,把當年科研人員的艱苦環境表現的淋漓盡致。想到當年于敏院士的感動中國頒獎詞:離亂中尋覓一張安靜的書桌,未曾向洋已經礪就了鋒鍔,受命之日,寢不安席,當年吳鉤,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氣初成。一句囑托,許下了一生;一聲巨響,驚詫了世界;一個名字,蕩滌了人心。文字描繪出了于敏院士的不易,《無名英雄于敏》更是讓觀眾真實的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科研人員的艱辛。
開片就被雷佳音飾演的于敏震撼到了,沒有一點雷佳音的影子,他就是那個樸實無華的“兩彈一星”功勛、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院士。跟隨劇中于敏的腳步來到研究所,小小的辦公室里,黑板是最老式的,書桌上堆滿了演算筆記和資料,沒有儀器,沒有經費,只有我們敬佩的科學院士的一腔熱血,很難想象,就是在這樣艱難的環境下研究出了氫彈。看到劇集中于敏胃疼得直冒汗,也不愿離開工作崗位,只拿蘿卜干充饑止疼時,好心疼,也在同事們知道他胃疼需要食物充饑悄悄給他飯盒里放滿食物時好感動,更在于敏回到家,倪妮飾演的孫玉芹端上一碗粥來給于敏吃,自己和孩子只能吃野菜充饑時感嘆生活的不易與艱辛。孫玉芹晚上餓的睡不著覺,于敏給妻子講做烤鴨的過程哄妻子入睡時不由自主的淚目了。就是在如此艱辛的環境下,我們偉大的科學家們研究出了令世界震驚的壯舉!
第二集于敏擲地有聲地說出科學不相信權威,科學只相信真理,并把結論拿到研究所討論,講述關于氫彈的構想的時候太燃了,心里充沛著滿滿的自豪感!這就是我們國家的科學家!在劇中看到孫玉芹獨自一人去生孩子,于敏趕來對于妻子滿是歉疚的眼神,瞬時間感動了。他是一個凡人,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研究工作上,世事兩難全,還好他的妻子理解他并在背后默默的支持著他。也敬佩科研家屬的不易,獨自一人操持著家里的大小事宜,讓于敏無后顧之憂,不管是科研人員還是科研家屬,都是偉大的。這一點更加凸顯出了《功勛》拍攝的真實,并沒有美化我們的英雄,而是把于敏院士刻畫的有血有肉,熠熠生輝。把角色塑造得更立體、更飽滿且精準地還原了時代氛圍。
這份工作,對于敏來說不僅不會賺到很多錢,還會讓他的功名“消失”。劇中的于敏被鄰居指責不管家,妻子也不知道他在做什么,母親更是埋怨他一問三不知,可想而知那個年代的保密工作者們承受了何種程度的壓力與誤解。但他們還是義無反顧去做了,并為之奉獻出了自己的一生。像于敏這樣的科研工作者,有的不僅是開拓精神,更有大局觀!歲月流逝,山河璀璨。于老的精神,將萬古流芳。致敬科研工作者!
首先,這是一部很好的說清楚了政委作用的戰爭劇,也講明白了我軍為何而戰、為誰而戰以及為何能勝; 其次,在戰鬥情節上表現了在連級陣地進攻戰、防禦戰中,如何計劃、部署、執行、通訊、偵察、襲擾、觀測、繪圖,打破了“人海戰術”“泥腿子”的刻板印象; 再次,劇情推進設計的有衝突有反轉有高光,群像也刻畫的很好,藉著這些鮮活的人物,我第一次記住了我軍的序列編製:班、排、連、營、團、師、軍; 最後,我會二刷的!
劇評被導演點贊了??
我覺得這個劇應該分單元評分。
李延年和于敏的單元都是高分,然后就越來越拉垮,大家也不好意思改分數,爛劇單元就鳩占鵲巢了。
于敏的單元,除了于家人,大概都不是真名,有些遺憾。比如原瑾泓蠻像個真名的,卻在網上查無此人。
查了一下,二機部的副部長原來是錢三強,為什么不用真名呢?我還以為尤勇演的是位軍事干部出身的領導,若是錢三強拍板就好解釋了。留學問題也容易令人疑惑,因為以前多半是到蘇聯東歐。據網上說于敏給著名的科學家玻爾訪華時做過翻譯,所以受邀赴丹麥留學。不管這個是否真實,復旦的前校長楊福家確實在丹麥留學過。
老郝和陸杰都非常感人,和角色融合,讓人感覺不到是在演戲。飛機失事的時候方發覺老郝原來是郭永懷,只是劇中早了三年。生活中是鄧稼先得知喜訊飛到上海請大家吃了頓螃蟹。
說實話雷佳音有些胖,倪妮又太美。生活中的于夫人也很美,但于敏本人應該更清秀也瘦削一些,畢竟開頭是餓肚子的年代。
我覺得編劇大概是太年輕了,搞混了年代,1963年之后生活狀況要好很多,不至于沒有雞蛋可吃。起碼1973年在一般城市吃雞蛋不是問題,北京的條件應該更好。1956年之前參加工作的普通干部,工資遠遠高于后來參加工作的。于敏的姐姐是位老革命老干部,工資應該不低,于敏的母親不該由兒子一人負擔,即便是兒子獨自負擔母親,他家的住可能一時無法解決,吃的倒不至于太差。
對比北京的科研人員,青海新疆基地的工作人員生活更為艱苦,完全不必把科研人員的生活編排得比普通市民還苦。
當然有些苦是真實的,比如于夫人獨自去醫院生孩子。我當年出生的時候,父親毫無辦法,是鄰居幫忙拉板車把母親送到醫院的。不久他就進了牛棚,母親帶著兩個幼小的孩子還要全職工作,忍受著旁人的白眼。而在此之前,我姐姐出生的時候,我父親居然沒有請假,這邊產婦在床,那邊他去上班了。現在的知識女性能忍受這樣的丈夫嗎?中國的那一代女性過得太不容易。
申紀蘭,全國唯一一名連續當選第一屆至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一開始看的時候,還在想這一單元是要凸顯什么核心價值,就是婦女紡花?感覺就是很微不足道的小事情。
后來才明白,原來是她,倡導并推動了“男女同工同酬”寫入憲法,為爭取男女平等做出巨大貢獻。“勞動就是解放,斗爭才有地位”,大蘭子吃苦耐勞,任勞任怨,帶領婦女同志們頂起“半邊天”。這個單元蔣欣真的演的很精彩,人物塑造特別好,那種樸實堅韌的人格魅力展露無疑,同時還有柔情似水的姑娘那一面。服飾妝容和行為細節也很有質感,感覺看的不過癮,還想看西溝村后面的變化,哎呀,太短啦……
看完《功勛》1、2集,感慨萬千!《功勛》李延年單元是以抗美援朝為背景創作的,又想起今年九月份,第八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在我國空軍專機的護送下,終于回到了闊別已久的祖國。所謂“家國有難雄赳去,山河無恙魂昂歸”,這正是對志愿軍烈士短暫一生的真實寫照。
這一切在指導員李延年的到來后得以平息,他作為部隊將領,對每位戰士的家庭情況、思想狀況都如數家珍。當著七連全體人的面,李延年講述了小安東被張二妞撿到、撫養到兩人定情的過程,讓人不禁唏噓,感慨小安東坎坷的身世。當初被國民黨強行征用背井離鄉,小小年紀承受那么多不為認知的傷痛。
但細想來,那個動蕩年代,像小安東一樣的戰士們絕不是少數,甚至七連的每個戰士也都會有自己割舍不下的家人朋友。但那個時候的他們別無選擇,唯一的信念只能是向前沖!《功勛》中李延年的動員發言深刻表達了作為軍人應有的骨氣與信仰!
“要想過上和平幸福的日子,只能打勝仗!但是當和平來臨時,許多人看不到了,也不能和親人團聚,但是祖國記得我們,親人感激我們,要讓敵人知道我們的國家無比強大,不容欺辱!”
這段話真實但也辛酸,小安東最終懺悔的留下眼淚,相信屏幕前很多人也跟著一起哭了。祖國需要他們舍小家沖鋒上陣,但祖國也絕不會忘記每一個犧牲付出的戰士們!
逝者已矣,新的生命正在茁壯成長,這是人的韌性,但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有必要回顧歷史,感受那個年代的熱血與奉獻!這些向死而生的戰士們向我們詮釋:保家衛國不是簡單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滾燙鮮血以及為國為民的堅定信仰!
剛看完前4集,觀感極佳,作為軍事愛好者一直遺憾國內沒有兄弟連那樣水準的戰爭戲,這部劇給了我希望,終于不是抗日神劇那種瞎糊弄了,希望繼續保持。
戰爭戲的水準可以說是國產連續劇的新里程碑。后面怎么樣還不知道,但以此制作態度來看,應該不會差。
剛看兩集 很有質感,演員選角不錯 戰場上的戲份很熱血!
于老在現實生活中喜歡看女排.看京劇,從郝主任請于敏看戲時,雷佳音那個孩子般的笑容就可窺見一斑。用普通人的視角來解讀科學家,他們也都是人間煙火里生動有趣的靈魂
看了周迅演的屠呦呦單元 真像
李源是千千萬萬個中國軍人的縮影,他們敢為正義而戰,愿為民族獻身!致敬中國軍人!
第一集講出了為何而戰,第二集又緊張又殘酷,這應該是近期好劇。李延年這個角色扮演者演得很好
李延年作為第一個單元劇,沒有拍成流水賬,細節到位短小精悍,兩集看完意猶未盡。
到目前為止最喜歡第一單元《能文能武李延年》感覺這里的抗美援朝拍得比《長津湖》好,所以看電影的時候我滿腦子都是功勛的李延年這一單元,拍得真的很好!
扣一星是因為雷佳音郭濤這些男演員的扮相,在那個苦哈哈飯都吃不飽的年代,他們是不是過于富態了些。
把第一單元放在開篇是有道理的,第二單元共情力也強,從第三單元開始斷崖式下跌,第四單元簡直就是大寫的unbelievable,減一星
黃曉明部分真的差得明顯…
反映我軍的靈魂的影視作品不是亮劍,而是功勛 我軍的指揮者典型形象不是我特娘的意大利炮,而是指導員李延年
前三個故事拍得太好了,以至于第四個故事拉胯得看不下去。
所有拍革命題材電影的導演都給我跪著過來挨打!長津湖、金剛川、八百你們這些資本家過來跪著!
強烈建議毛衛寧導演把第一單元《能文能武李延年》剪輯成一部三小時的電影公映!
強烈建議把黃曉明剔除
王雷演的真好!第一集看完就感覺這部劇肯定不錯
只點評李延年單元,近年來戰爭片巔峰,會打仗,體現了政治工作重要性,也拍出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形象。給導演點贊??
看完《能文能武李延年》我終于明白指導員為什么在作戰的時候,在軍隊里如此重要,政治思想工作為什么如此重要,李延年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