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我在南京讀大學的時候,鄉下的老家養了一只黃色的土狗。它沒有正經的名字,只有一個潦草的稱呼:小黃。有一年過年回家,我媽開著電動車來接我,小黃跟著跑到了汽車站。回程的時候,我媽一句“它跑累了”,就讓我抱著一只半人高的狗,擠在電動車的后座里,風中凌亂了半個小時。
說實話,那是迄今為止我人生最拉風的場面,幾乎刻骨入髓了。所以,當看到影片里的陳教授費勁巴拉地抱著八筒走出車站,引來眾人側目的時候,我忍不住在心里吶喊:是我!是我!這事兒我也干過!
《忠犬八公》引起人共情的自然不止這點滑稽,本土化的劇作編織了很多家庭日常的戲份,刀子嘴豆腐心、處事老道的母親,搞學術不諳人情世故的異鄉人父親,從事家人看不懂的工作,擁抱時代機遇的弟弟,以及些許戀愛腦、些許叛逆的姐姐。很多時候,你覺得你就生活在這樣的家庭里,平淡、吵鬧地度過了一天又一天。
熱鬧與孤獨
重慶是一座很有生活氣息的城市。光影之下的老街,咕嘟咕嘟冒著泡的紅油鍋,交錯橫生的階梯,生動風趣的方言,到處都是隨手可觸的人間煙火氣。忙碌的人在街邊拉活兒,悠閑的人在屋門口打麻將,各有各的聲色與熱鬧。
作為異鄉人的陳教授,不太能融入到這種熱鬧里。他不會打麻將,操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在方言環境里顯得格格不入。他每天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出差調研,唯一的愛好是看球。然而,這個愛好是孤獨的,沒有人同他分享贏球的喜悅,輸球的憤懣,甚至答應好替他錄球賽視頻的兒子轉頭就能忘了。
他在熱鬧里感受孤獨,直到遇到了八筒。從前一個人的上班路上,多了一只歡脫的小狗,他們一起走下臺階,路過晨曦照拂的江邊,走到車站,又一起離開車站,路過夕陽浸染的江邊,登上臺階。他們一起看球,在家里,在路上,八筒不懂那些輸贏的規則,但一點都不影響它陪陳教授停在半道兒,透過人家的窗戶看球,也一點都不影響他們一起為勝利歡呼。
面對小狗的時候,人似乎也變成了一只小狗,變得幼稚、直白、熱情。于是我們看到了弱勢的陳教授為了留下八筒頭一次在家中高聲抗辯,寡言的陳教授對著八筒說了很多閑聊的話,正直的陳教授偷拿店里的火腿腸喂給小狗吃,不善廚藝的陳教授擼起袖子給八筒做丸子。這樣的反差感,給陳教授這個角色平添了許多可愛之處。
狗狗雖然不能開口說話,卻比人更懂得感情與陪伴。是八筒亮晶晶的眼神,點亮了陳教授的生活。
離別與等待
影片其實一直在講離別這件事。
早年間的陳教授離開家鄉來到重慶生活,找到心儀對象的女兒結婚離家,收到offer的兒子決意奔赴北方,飯桌上的人越來越少,母親做的飯菜逐漸被剩下,說要回來吃剩菜煮面的父親,突發疾病驟然離世。
和狗狗相比,人類明顯更擅長離別。我們能明白成長軌跡是怎么回事,明白這世上有生老病死,知道往事不可追,知道一切向前看。
但八筒不懂。
它不懂這個人為什么不出現了,不懂家怎么沒有了。
它收集鈴鐺,保存小熊,用自己的方式拼湊它關于家的記憶。生銹的鈴鐺,臟兮兮的小熊,被它當作寶貝一樣,陪它度過十年間的日日夜夜。它在所有物是人非的景象里努力保留那一絲絲熟悉的存在。
沒有人能告訴它發生了什么事情,它還保持著從前的習慣,等在平時見面的地方,一天等不到就再等一天,一個月等不到就再等一個月,一年等不到就等上十年。它當然也沒有時間概念,它只知道一直等一直等一直等。等到那個人出現了,它再搖著尾巴迎上去。
有一種說法,當狗狗進入一個家庭之后,它會把自己視為家庭的一員,在它的世界里,它認為自己和家人沒有什么不同。
所以它在它有限的生命里無限地愛人,它用它的方式維護那個給它溫暖的家。
穿街走巷,跨過廢墟與灰塵,見到那座報紙小山的時候,忍不住潸然淚下。八筒為陳教授拿了十年的報紙,它也期待有一天他還會出現來拿報紙看的吧。
時代變遷,歲月更迭,人都向前走了,只有八筒還守著廢墟里的家。我相信片子里的最后一幕是真的,相信它最后是等到了它要等的人。
愛與表達
人類的情感是委婉的,曲折的,可能需要去猜,去揣度,才能真正明白。
老婆成天嫌棄丈夫,不會打麻將,不懂人情世故,送禮都送不明白。但實際上她經年累月地包容他的清高,照顧他的起居飲食,尊重他的想法,愛都藏在日常看不見的瑣碎里。
父親看不上兒子鼓搗的東西,不支持兒子背井離鄉,但實際上尊重兒子的想法,連夜為兒子采購喜愛的吃食,又早起連跑帶喘地為他送行。
父親離世之后,兒子才對著八筒表示接受到了父親的愛意。“那天他也去送我了吧?”,說出來的那一刻,八筒好像成了父親的替身,似乎說給八筒聽了,父親也就聽到了。
比起人類別扭的情感,狗狗的感情則是直接的、熱烈的。
它會撲到你的身上搖尾巴,一點點動靜就會馬上沖過來,毫不掩飾地表達它的情緒。它會黏著你,跟著你,陪你做它不懂的奇怪的事情,只要在你身邊它就很快樂。你疏忽了它,它也不會跟你計較,依舊滿腔熱情地迎接你的到來。它見不到你,會想方設法去找你。找不到你,會一直傻傻等你。你的世界有很多人,但它的世界只有你,它永遠一心一意地愛著你。
有時候覺得人類應該跟狗狗去學習一下表達愛的方式,這樣面對離別的時候也許可以避免很多遺憾吧。
日本原版故事發生在20世紀20~30年代,拋開文化背景等因素,當時的生活水平,交通通信的便利性,乃至貓狗等動物飼養的理念和方法,都無法和21世紀的中國相比。真實歷史中的八公之所以一直在車站徘徊,并非等候主人,而是因為它后來的收養人居住在附近,以及車站有小販投喂它,當時養狗散養是很常見的。
但是到了互聯網時代的中國,僅僅因為女主人隨兒子搬到北京,女兒還在重慶本地,“八筒”就流浪在外,十年流連在渡口纜車站守候,孤守在舊家的位置,卻從未被家人尋找,不僅不合情理,甚至讓人對陳教授的妻子兒女的不負責感到憤怒。
《忠犬八公》這個故事在中國的本土化翻拍非常有意義,也非常急迫。因為中國急需一次對生命價值的重塑。在傳統觀念里,貓狗這樣的小動物都具有實用性的價值,比如狗是看家的,貓是抓老鼠的,但是唯獨缺少“陪伴”、“家人”、“生命”這樣的概念。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人口的突飛猛進,“寵物”的概念漸漸被大家熟知和認可,貓和狗才從原來的實用性價值轉變為陪伴性價值。貓不再僅僅是為了抓老鼠,雖然目前還有很多開店的店主會抓一只貓去店里逮老鼠,但這樣的比例已經不多了,更多的是陪伴孤獨的城市年輕人。狗也不僅僅只是看家護院,很多人從狗的身上看到忠誠、陪伴,還有很多人成為了“狗友”,一到下班或者節假日,就帶著自己的狗去公園里和朋友聚會。我們看到,這場關于動物的價值轉變正在中國悄悄來臨。
然而,關于貓狗等級觀念的區分依然很嚴重,就像大家認為背著名牌包包比背一個普通的帆布袋更有面子一樣,一些人依舊用金錢來衡量寵物的價值。在寵物界,土貓和土狗是最底下一層的,上面有很多名貴的貓狗,少則幾千,多則幾萬。筆者也遇到過在寵物店給自家土貓洗澡被嘲笑的事件。而在我心里,這些人卻是更加愚昧無知的存在。如今,在“寵物”觀念悄然來臨的當下,我們更急需另一場重塑,告訴人們:生命無價,眾生平等,沒有什么高貴之分,你付出了愛,它就是你唯一的陪伴和家人。
《忠犬八公》中國版里的小狗就是赫赫有名的“中華田園犬”,俗稱“土狗”,這種曾經被很多人瞧不起的品種如今登上了大銀幕,是一個里程碑式的壯舉。感謝導演徐昂,為我們中華田園犬正名,它小時候是那么可愛,長大了又是那么忠誠。很多年前,我看過原版日本版的《忠犬八公》,這個故事也是在日本流傳,進而改編成了各種版本,這么多年過去,這個故事依然可以感動無數人,依然在被翻拍,一是因為它的真實性,二是因為這個故事的內核,是人與動物曾經不被言說的感情。人與人有真摯的情感,人與動物也有。在日本版的《忠犬八公》中,正是日本有名的秋田犬。如今,我們也有了自己的《忠犬八公》,自己的中華田園犬。
要把這個故事翻拍并不難,但是要拍好卻不簡單,導演徐昂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他是做話劇出身,曾翻拍過《十二公民》,因為這部作品的成功被大家所熟知。徐昂的一大功底就是將國外經典的作品做全新的演繹,本土化是他做的最好的地方,不做作不扭捏,一切順其自然。《忠犬八公》在日本上映,又在美國翻拍,如今來到中國,徐昂將故事放在了重慶。八公變成了八筒,這個名字改得好,既結合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麻將”,又在電影中很自然的引出,取這個名字的寓意。日版的八公一直在車站等待自己的主人,中國版的八筒來到了重慶的長江索道。這個場景選取的恰到好處,因為如果選擇別的城市,必然會在地鐵站流連,那么場景就會顯得太過現代化也不真實。而在重慶的長江索道,本身就有歷史的痕跡,周邊的小店也可以成為八筒最后的避難所。
幾位演員的選擇也很到位,馮小剛和陳沖演技成熟,一直認為,馮小剛不僅是個導演,也是個很好的演員,在《忠犬八公》中,他飾演從北京移民到重慶的建筑教授,戴上眼鏡的他自帶知識分子氣質,抱著小狗的樣子也非常和藹可親。陳沖飾演他的妻子,一個土生土長的重慶女人,說一口地道的重慶話,作為上海人的陳沖(祖籍重慶)能把重慶話學得那么好,真的佩服她的職業素養。有兩場戲,陳沖演得特別好,第一場戲是丈夫外出出差,沒想到就再也沒有回來,在船上去世了,電影沒有著墨于如何知道丈夫去世的消息,而是直接拍攝了她在家里做面條,四碗面條,代表了全家四個人,最后一碗面條,陳沖想要放辣椒進去,突然手停住了,不需要解釋或者臺詞,我們就知道,這碗面是給丈夫吃的,因為丈夫是北京人,一直吃不慣重慶的辣椒。她把兩塊燜肉放在這碗面條里,這是丈夫走之前說回來的時候要吃的,然而現在吃不到了,妻子自己拿起這碗面,替丈夫吃。只見陳沖的眼淚一點點往下掉,手不住的顫抖,隱忍、心碎,都寫在這無聲的幾分鐘里。觀眾切身的感受到這種離別的痛苦,一個每天陪伴的家人外出,卻再也見不到了。第二場戲是最后,十年過去了,八筒帶著年老的陳沖回到拆遷過的老家,一片廢墟,八筒躺在報紙堆里去世了,這是它每天都要叼回來的報紙,是它的習慣,無法磨滅的習慣,只有叼著這份報紙,它才能回到家里,然后第二天繼續去長江索道等待主人。陳沖的眼淚一滴滴的往下掉,觀眾們也再也忍不住,不停的哭,哭八筒,哭這樣長情的陪伴。
筆者認為,一定是非常愛狗的人才能拍出這樣的電影,因為對狗的熱愛和了解寫在每一個鏡頭里。八筒怎么就記住了接送教授的路線呢?它靠聞味道、聽聲音、看畫面。它聞到了賣菜的味道,聽到了風鈴的聲音,看到了長江,還有轉動的風車。通過這些記憶,它記住了回家的路。還有一場戲,是重慶的天氣很熱,教授帶著八筒去江邊玩耍,八筒撿了一塊骨頭,把它埋在土里,這是八筒和教授幸福開心的記憶,對于人類來說,可能只是一生中短暫的一瞬,但是對于一只狗狗來說,這卻是它可以回憶的全部,所以當教授去世后,八筒也經常來到這片江邊,找尋昔日的幸福,只可惜,教授再也不能陪伴它了。“那就讓我繼續陪伴你,好嗎?”這一定是八筒的內心寫照,所以它才會不斷出逃,只為了回到自己原來的那個家。
兩個多小時的電影,幾乎都是溫馨的細節,有太多值得品味和寫的地方,有待觀眾自己去電影院感受。電影也不止寫了人和動物的情感,還有兩代人、夫妻之間的關系。陳沖飾演的李佳珍是一個地道的重慶姑娘,因為小時候被狗咬過,本來并不接受八筒,但是因為愛自己的丈夫,看到他那么喜歡小狗,便不再阻擾,慢慢接受了八筒,雖然兩口子經常拌嘴,但還是彼此慢慢被影響,這是家人之間的感情。馮小剛飾演的陳敬修,對兒子的工作不了解也不太支持,但還是在兒子說要去北京工作的時候,冒著雨前去買他最喜歡吃的重慶小吃,還放了很多辣子,這種無言的愛也體現在兩代人中間。
電影的最后,十年后八筒等到了原來的家人,把他們帶回了老屋,它終于可以安心的去了,去和教授團聚,就像回到最初,那個剛被抱回來的小奶狗,跌跌撞撞的跑上樓梯,在一片溫柔的金黃色中,遇到了那個帶它回家的人,他們一起乘著長江索道,去到了永遠的家園,那里沒有離別,沒有痛苦,只有永遠的陪伴。
領養代替購買,希望每一個小動物都能遇到自己的那個心軟的神,給它們一個永遠的家。
明知道會哭,昨晚還是去看了首映,果然在后半段哭得稀里嘩啦。倒不是我想找虐,而是,但凡你養過狗,或者喜歡狗,你就會忍不住想去看看這樣的故事。
有時候想,我們要的從來不是全新的故事,而是,一個被認真而巧妙地講述的已有母題——我們所有的頂重要的母題,實際上都是已有的,比如尋找,復仇,愛情,人和動物之間的感情,等等。重要的是如何去講述它。
忠犬八公,不是什么新鮮劇情。甚至在忠犬八公之前,就有無數義犬的故事在流傳,比如19世紀英國愛丁堡的小狗波比的故事——至今那里還有波比的雕像。
講述狗對主人的忠誠的故事會一再出現,是因為這個母題總會打動人心。于是必然地,它會一遍又一遍地出現,去打動一代又一代的人。
這種故事,難的地方在于本土化,即如何把母題妥帖地放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去。這,大概才是我想要去看這部電影的真正理由。
所以,我去看的第一個原因很簡單,就是想看看以主角面目出現的中華田園犬。
因為,在好多年里,中華田園犬這個神州大地最常見的犬種,被普遍認為又土氣又難看,城里絕沒有人會去養,只有農村里會養一些癩不拉嘰的“土狗”看菜地。
而看了這部電影,我深切感受到,當“土狗”營養好、被善待、過得健康又開心,它就會非常神氣,也非常好看!當電影里的土狗八筒自由奔跑和游泳的時候,它是多么有生命力啊!只有當它營養不良、瘦骨嶙峋、毛皮上都是臟污和癩痢,它才會變得難看。
再說個題外話。前些年我看了紀錄片《人類消失后的世界》,動物學家說,倘若失去人類照料,大部分寵物狗是活不下來的,尤其是人類特別培育的品種——體型過小、腿過短、腦袋過大、毛過長,等等。專家認為,更容易活下來的是“平均的狗”(average dog),也就是樣子更像狗的狗。這些狗終將經過自然的殘酷洗禮而成為野外獵食者,它們或許會和狼再次交配,形成新的品種。“當然,它們不會再變得漂亮。”他笑笑說。
從那以后,我就對“平均的狗”抱有更大的好感甚至敬意,因為它們有更強的生存能力和韌性,保留著自然進化的可能。我們的中華田園犬正是這一類型的狗。我們應該多養這樣的狗而不是去選擇那些過于精致漂亮的!在影片結束時,銀幕上出現“請領養代替購買,救助流浪動物”的訊息,我不由暗暗下決心,如果這輩子我有可能再養一次狗,我就養一條“像狗的狗”,而且盡量去領養。
看電影結束后的字幕,土狗八筒的幼年、成年、老年,一共有五條狗參加拍攝。向這五條狗狗的真實又生動的表演致敬!尤其是幼年八筒,那圓乎乎的身材和嘴角上揚的樣子實在太可愛了!誰能不喜歡絨呼呼的小狗崽子啊!簡直把人的心都萌化掉了。也怪不得陳教授從一見到它就抱在懷里不肯撒手。
成年的八筒還是很會撒嬌。那么大一個狗,還像小狗娃一樣趴在教授懷里,真的是很好笑!八筒不肯聽話地好好在家待著,非要送教授去索道站,可是它一撒嬌,教授就沒法子了,結果它就養成了每天去索道站接送他上下班的習慣,家里也只得隨它。
有一個細節,八筒不愿意離開故鄉,跳車的時候前腿受傷了,用三條腿走路,還發出“嗚嗚嗚”的聲音,真的很招人疼。
第二個吸引我的點,是電影的背景放在了21世紀初的重慶。
我自己去過兩次重慶。第一次去的那年,《瘋狂的石頭》火遍全國,索道還是重慶人日常的交通工具。從纜車往下看,這座奇妙的城市,它是逼仄的,陂陀的,卻又擁有奇美的壯闊的江景。
電影里陳教授的家就住在江邊的山上,走臺階一層一層地上下。我在第二次去重慶時候去過這個地方。走到半山腰,那一片略微平坦的地方,便是陳教授一家的住所。陳沖演的教授老婆李佳珍,開著一家我們童年很熟悉的那種小賣部,成日階坐在小賣部外面打麻將。她紋了眉毛,染了紅頭發并且燙成細碎的小卷,穿著花的滌綸衣服,那個年代的漂亮阿姨正是那樣打扮的。
——一切的一切,如果你經歷過,就會說,這電影的場景設計師是懂生活的。
正因為有這樣的時代背景和地點,八筒被遺棄的原因也講得很合邏輯。
那時候重慶的城建非常火熱,江邊老房子大多不保,比如著名的重慶十八梯,當時也都在拆除中。所以電影中陳教授去世后,李佳珍因房子被拆遷,只得去北京投靠兒子,依依不舍地把八筒留給住在重慶的公寓樓的女兒女婿。
可是八筒住不慣憋屈的公寓,而且小夫妻倆上班,它單獨一個被留在家里很抑郁。所以除了動不動跑出去,害他們倆一頓好找,它還會在家里大搞破壞。因此兩人只得托人把它送去女婿老家鄉下,心想到了鄉下它就有地方撒歡了。
但是車到索道站附近,八筒掙脫繩子,跳車逃跑了。
從那時起,八筒過上了每天在索道站等陳教授的生活。
你可以說八筒是因為忠義,但何嘗不是因為,這里是它的家、是它自在快樂的地方?做出這樣的選擇,是出于八筒的自由意志。
它后來的十年過得很苦,但它又何嘗不是開心的呢?
何況,它能這樣生活是因為它很聰明。它不但能找到棲身之處,能養成新的生活習慣,還靠著它自己的“社交”,被報攤老板和棒棒大哥罩著,有吃有喝。
寫到這里又是很想哭。
電影里的重慶味兒好濃郁:小麻將、夫妻肺片、索道、嘉陵江,好聽的重慶話。雖然我并不知道正宗重慶話是不是那樣的,但是聽陳沖講重慶話真覺得又新鮮又有趣。
陳教授會和李佳珍講些肉麻話,夸她好看啊,夸她會做菜啊,她就憋著笑意皺著眉頭說,“煩死人”。從沒想到馮小剛和陳沖會演這樣一對中老年夫妻。
——這是我想去看電影的第三個理由,想看看這個不常見的老戲骨搭配。陳沖嘛,大美女,一生拍電影搭配的都是頂級帥哥,尊龍啦,梁朝偉啦!沒想到她會和馮小剛搭檔,演一對滿是市井煙火氣息的老夫妻!講真,歲月確實會拉近人在相貌方面的差距。馮小剛老了以后五官模糊了,像個“重慶老漢”了,就和重慶花樣婦女陳沖在一起還挺有火花的。
馮小剛演的主角陳教授,八筒的主人,是一個中式的好丈夫、好父親。
作為丈夫,他是一個“耙耳朵”,聽老婆的話,非常顧家。大概養八筒是這個好丈夫一生唯一一次忤逆老婆吧?他說:“李佳珍,你喜歡打麻將,我說你什么了嗎?因為你喜歡。”又指指兒子,“你一天到晚在電腦前,我說你什么了嗎?因為你喜歡。”又指指女兒,“你喜歡上那個黃毛男的,我說什么了嗎?因為你喜歡。”然后指指自己:“人,活在自己的喜歡里,才叫活著。我喜歡這條狗,我要養下來。”
李佳珍看起來強勢,其實到底是尊重丈夫的。她取出丈夫背包上掉了的帶子,縫成一個帥氣的狗環,套在八筒的脖子上。
他們夫妻之間的愛大多是藏在樸素的家常里。比如陳教授出差前,和李佳珍說:“我們家原來四個人,現在就咱們兩個人了,你做這么多菜,怎么吃得下?這菜你就留在冰箱里吧,等我回來下面吃。”
可是他在三峽考察船上,心臟病發作去世了。接下來的鏡頭,李佳珍煮面,煮了三碗,兩碗放辣椒,一碗猶豫了一下,沒有放(教授雖在重慶多年還是不太會吃辣),然后把冰箱剩的咸菜扣肉做澆頭放上去。她吃起面來,眼淚簌簌而下。
作為父親,陳教授就是個高語境文化中的含蓄長輩,不怎么會表達。
女兒出嫁的時候,他會在酒席中途獨自跑上天臺抽煙,問陪在他身邊的八筒:“你知道人為什么喜歡放炮仗嗎?因為心里頭難受,就想弄出響聲來。”
但他不會直接去和女兒說:“我愛你,我好舍不得你。”
兒子去北京的時候,晚上他一言不發地牽狗出門,卻是冒雨跑去相熟的攤頭,買了大份大份重慶人愛吃的鹵味給兒子帶走。早上他帶著八筒去火車站送兒子,因為心臟問題,他停下休息好久,沒能出現在站臺。
他也不會直接去和兒子說:“我愛你,我舍不得你。我去送你了,可是生病沒有趕上。”——對于心理學家所說的“高語境”下長大的人,直抒胸臆太難了,簡直算是有溝通障礙,但他的愛是真實的,潤物細無聲的。
但是,對“小兒子”,也就是小狗八筒,他的愛是直接而濃烈的。八筒對他的愛也是。大概這是因為小動物的單純天真吧?你沒有辦法去含蓄地愛一個小動物……你要直接地夸獎它,抱它,撫摸它,給它明確的指令,和它之間的交流要像學齡前兒童那么直接。于是,八筒天天陪著他上下班;他帶著八筒出去游泳;八筒找到一塊大骨頭要埋起來,他幫八筒一起刨坑……這些時光仿佛是駐留在童年一般,把他從社會角色里解脫了,帶給他純粹的愛和陪伴。他這么喜歡八筒,他說過“人要活在自己的喜歡里”,所以你會覺得,他的喜歡是得到了百分百的回報啊,真好。
電影的前半段是八筒和教授一家人的相處,后半段是八筒獨自生活在廢墟中,每天等待教授回家。
看到后半段,電影院里不再有嘈嘈切切的議論、笑聲和嗑瓜子聲,只有吸鼻子的聲音,和窸窸窣窣的抽出紙巾的聲音。
討厭,即使明知道情節,看到這里,大家還是都受不了……
狗的感情太單純,太深,太容易被辜負了。讓你身而為人,感動之余,也感到慚愧。
看完出了影院,還用掉一張紙巾我才算是停住心里的余波。余話也無需多說,類型片不會吸引所有的觀眾,但假如你是喜歡這類講動物的電影,或是,想看看中華田園犬、重慶、馮小剛和陳沖的搭檔,我會推薦去看一看,認真的。
本土化很成功,北方人對重慶倒沒什么鄉土情節的共情,在成都上學聽重慶話還是蠻親切,共情了馮小剛不懂重慶話不會打麻將,本土化改編增加了滄海桑田的感覺,江岸被侵蝕老房子被拆遷,這種本土化中國人看確實很容易破防?? 親情部分感覺馮小剛演的爹和我爹太像了,說過的話都差不多,他和兒子的相處模式也很像我和我爹,以后如果真要嫁女兒了應該也差不多吧(.) 最重要的小狗!在抖音上看了不少宣發,小狗真的超級可愛,大家對小狗都很好,不過感覺電影弱化了原版里的人狗情,還好最后半個小時拉回來了,看到小狗十年的報紙堆真的完全破防直接哭出來了,小狗死在老家里比美版死在雪中好像更有沖擊力,最后有家人陪在身邊死在自己的老房子里,教授還是來接他了 關于為什么沒被狗販子偷走,影片中也表現出很多人對小狗都很好吧,街坊領居都認識了小狗自然也會留心去保護小狗 后來得知了動物組導演就是《流浪33天》的導演,才知道里面的大黃和老去的八筒居然是同一只狗,這種命運感讓我在看完電影之后又破防了一次
同時,這部電影的本土化改編非常成功,不僅一點也沒生硬的痕跡,甚至還具有野心的加入了原創元素。關于重慶的發展和變遷,以及在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過程中,一家人的聚散離合,都是電影的主線。
電影院,《忠犬八公》正在上演。
重慶燃燒的夏天溫不了漸冷的人心,十年孤候等來的不是陳教授,而是死亡。 索道從人間接到了天堂,就如舊宅從昨日拆棄到了今天。 漆黑的犬毛遮蓋不住忠誠黃金般的色澤,就如生死隔不開陳教授與八筒陰陽兩分的罅隙。 瞬息變化的時代,那尊忠犬銅像雋永在站臺門口。 寒寒趨麻的人心,讓陳教授揉碎在八筒送報落葉鋪滿的小路上的綿延的善念彌堅。 如山的報紙,是一條狗十年的回響。 遙遙的索道,是忠犬一生的生命廊。 我們需要這樣的本土化電影,將自己的文化融合在感染世界的故事里,把中國故事講給世界聽。
本地化做的很好的改編片,土狗好可愛哦??沒想到狗狗演員有十來只!有一只狗狗最后拍完退休了,祝它生活幸福。
騷凹瑞,不知道怎么選的演員,馮小剛看起來像會吃狗肉的~
馮小剛+陳沖的組合很靠譜,沒讓我失望,很喜歡屬于我們的忠犬!
這個世界沒有小狗就是不行!!狗狗就是最棒的!!
別的評價先不做,就本土化這塊真的沒話說。
翻拍自日本同名電影《忠犬八公》,把故事的背景放在了山城重慶,配合著重慶特有的地形地貌,改編的很本土化,很生活化,想坐一次長江索道纜車看江景。一條狗,十余年,從收養它開始,到回歸它曾經幸福的生長地結束,劇情簡單,但感人至深。八筒雖不會說話,但對陳教授的忠義,讓人淚目。重慶人自然的生活狀態舒適安逸也貫穿始終,有著溫馨的人間煙火。一人一狗的雙向奔赴,你養我長大,我用一生來等待你的歸來。短短兩年的快樂,狗狗用一生去懷念。想起那句話,“我們的世界可以有很多人,可狗狗的世界只有我們”。善待動物,善待生命
前半段是翻拍歐美,教授去世以后才是國人養狗實錄吧,房東不讓養就不管了?不會換個房子租嗎? 拆家就送人不要了,最后當了十年流浪狗……所以這電影真不催淚,作為真正養??的人,越看越覺得諷刺……
報上日期每日更換,索道運作日復一日。樹下骨頭早已淹沒,涼蝦沁脾炎炎夏日。麻將贏了,球也進了。風鈴落地,家卻沒了。時代洪流促使城市變遷,懷舊情脈回望故人歸來。
我之前太小瞧這片子了,看過之后,完全超出預期。原作就是個哭成狗的電影,這一版導演把人和狗的關系,放置進了人與時代的關系之中。它講的是三峽移民,也是時代棄民,是投身三峽工程最終客死他鄉的老炮兒教授,是生計無著的棒棒兒,是迅速破敗的報亭,是成了觀光景點的過江索道,也是被不斷上漲的水位吞沒的房子、街道…這個片子把一件小事拍大了,把一條小狗的等待拍成了時間本身。它就一直等在過江索道的門口,等著一種永遠逝去的生活方式的歸來。當然,它不可能等到了。堆積如山的報紙就是最好的證明。那些日子已無人再愿拾起,再肯閱讀,遺忘就是一切苦難的歸宿。
還算比較接地氣的翻拍吧,演員演技都挺好的,狗狗也很可愛,但愣是沒看哭。影片節奏有點成問題,花了太多篇幅去鋪家庭關系,但呈現出來的效果又很有限。比較好的地方其實是在講一個時代的逝去,借狗的忠心專情來對比人情的淡漠,兒女離家,老屋拆遷,物非人也非,但最后這一點又沒太深入,還是浮于比較表面的煽情上,有點可惜。
美版忠犬八公的故事是影史中的經典,中國版“八筒”的故事依舊讓人感動,講好了中國故事。影片的本土化處理很優秀,展現了重慶的風土人情以及這座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
這樣的煽情題材,又有珠玉在先,放在平庸的導演手里,一定會極盡所能處理地聲淚俱下、情緒激涌,但導演拍的很克制,反而更加感人。
“爸給你們拍了好多照片。”“就是沒有人給他照。”自你走后,我四處尋找你留下的蹤影,并用余生的等待回報你最初的善意。
雖然看過原版,但這版依舊感動了我!
如果大賣,狗記首功,請善待參演的這些狗狗們。
三個版本中,中國版的時長最長,情緒最多層;但難得地不因此而感到臃腫,或是泛濫,值得肯定。感覺在地化的改編后,強調了這個故事中的“陪伴”意義而非對“宿命”的討論,盡管直接找一個中華田園犬的真實故事來做材料效果會更好(相信這個事情并不難吧)。女主人的著墨相對多了不少,還有一對兒女各自與這個家的斷掉與聯系或是“《背影》戲”,都算值得肯定的點綴;算上庫區移民背景以及長江索道寫盡的滄海桑田,更可能是對川渝觀眾極為實用的情緒大殺器。一個很溫暖也絕不出錯的故事,盡管它可以去到更獨特的位置。
他終于如愿以償登上了那座近在咫尺的纜車。
0326點映看完。臥槽最后堆積如山的報紙這一下差點要哭死,小狗能有幾個十年啊臥槽!
為什么要超越原版,而不是與原版并立于世界電影之林?我覺得中國版做到了。
兩星都是給狗狗的,整個片子非常矯揉造作,看到馮褲子那故作文雅的樣兒真想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