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使女的故事》第二季確定2018年4月回歸,總共會有13集。 這部劇憑借出色的第一季在今年的艾美獎上斬獲數尊重量級獎項,第二季將聚焦奧芙麗德的懷孕,以及她為讓即將出生的孩子脫離這恐怖的統治而做出的努力。
允許我標題黨一下,是的,我要寫的是馬上就要第二季完結的《使女的故事》。這篇劇評我不準備討論劇情,因為比起Juce與Nick的虐戀情深,還有Juce的逃亡之路,我更想聊聊這部設在架空時代里的美劇,對我們這些姑娘的現實意義。
不是政治正確,也不是強凹偉光正,這部劇每一集都讓我看的淚流滿面,更深地去思考我們作為一名女性應該怎么活著,我們如何對待社會賦予我們的這些身份,女兒,妻子,母親。
按照主流價值觀里,好姑娘最好的標簽是什么?
我想,應該是“乖巧聽話”。
作為女兒,世間沒有任何一對父母不是以自我的標準去要求一個女兒,要好好學習,要選擇穩定安逸的工作,要選擇靠譜忠誠的伴侶,盡量活成標準化的“幸福人生”。
我們每一個姑娘里,從小被潛移默化教育成的外表整潔美貌,舉止嫻雅,性情溫順,端莊聽話基本上都是按照這個目標,對應提出的模板細節。
作為一個女友/妻子,我們被要求忠貞,溫柔,賢惠,識大體知進退,做一個符合直男審美的完美女神。
作為一個母親,我們被要求顧家,富有自我奉獻精神,熱衷于家族傳承。
這一切大家都以為理所當然,可能只是表現在對于主流世界里對于乖巧聽話的小蘿莉的喜歡,可能只是表現在對于“甜心歌星”和“軟萌妹子”的主流性別審美,可能只是我們從不聽見的裝在“母親”身份里那個獨立靈魂的所思所需。
我們的一生,都被寵愛,都被愛情,都被母愛,自始至終溫柔地圈禁在一個叫做“乖巧聽話”的好女兒,好女人,好母親的精神牢獄里,而更可悲得是,好多看守都是女性同類。
所以,《使女的故事》把這種要求 “乖巧聽話”的主流標準放在一個極端的故事里。好了,在基列這個扭曲的社會里,作為一名女性,“乖巧聽話”是生存法則最重要的一條。
為了更好的執行“乖巧聽話”的法則,每一個女性都不允許反抗,她們被簡單粗暴地標簽化,你是“主教夫人”“使女”“女傭”,甚至是邊緣化的“蕩婦俱樂部成員”、“殖民地流放人員”;
人生意義也被細分化,你是主教夫人,就得端莊矜貴,每日針織養花維護家庭內部運轉,做社會金字塔頭部男人的門面裝點,你是使女,就得服從溫順,共享你的子宮,讓渡你的身體所有權,就得負責為權貴男人傳宗接代;你是女傭,就得任勞任怨,低眉順眼,沒有任何情緒流露地,做點做飯打掃的體力活。
所以,我總想提醒各位現實世界的姑娘們,請拋開那些乖女兒,好女人,偉大母親的迷霧,去好好問過你的內心,
你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你想擁有怎樣的人生?你想要的幸福究竟是什么?
哪怕是抽煙喝酒紋身濫交,那些傾向于自我毀滅的極端同類們,起碼這些人或許從始至終都是“我”的選擇,不是父母的期許,不是伴侶的要求,不是兒女的需要。
我們到底是誰?又有誰能夠嘲笑《使女的故事》又有多可悲?又誰給的勇氣覺得這一切離我們太遠?
美貌深情與選擇權
《使女的故事》彈幕里,很多人在刷Nick跟June的愛情,等著一對苦命鴛鴦的放糖時刻,確實,在極端環境下的,真愛確實唯美又偉大。問題是,愛情從來都是《使女的故事》的主旋律,如果真的想看無腦愛情故事,請移步《大扶搖》,那里有曖昧撩騷欲擒故縱一波三折虐戀情深各種愛情童話的打開方式。
我認為《使女的故事》最可貴之處,在于最能展現女性的力量。
在基列這樣一種殘酷畸形的環境下,使女作為最弱勢的一種族群,她們每一個人對自我意識的堅持,對真善美的執著,對艱難求生中的忍耐和力量,如同那個手握炸彈奔跑進會場的使女一樣,促進人類進步的或許從來不僅僅是一言不合就騎猛禽展現生物機能的猛男,也不是精于求生之術的正裝動物,或許只是源于愛,源于對世間所有美好的信仰,源于置身千難萬險之中永不改初心的堅持。
英雄,從來都是無性別的,是我們的偏見,以為美貌深情才是我們幸福人生的必備技能,是我們的傲慢,以為愛情和婚姻可以給與我們所有,而不知道我們拿什么作為交換。
那可能是我們選擇過小日子,還是大事業的夢想選擇權,
那可能是我們選擇跟什么樣的人ooxx和作為自己孩子父親的伴侶選擇權,
那可能是我們選擇只愛自己的后代,還是熱愛所有人類的生育選擇權,
當我們以迎合男權需求的“美貌深情專一”作為生存基石,當我們以為“愛對人嫁得好”才是幸福人生的唯一打開方式,《使女的故事》會用眼淚和冰冷故事,一遍又一遍地瘋狂打臉,
傻女人,都睜大眼睛去看看,你們都拿了什么去交換吧。
賢惠偉大與“我”
母親,所有正能量的故事里,都一再表達對這個稱謂的熱愛和崇拜。
問題是,母親,她們作為一個獨立人,她們的人生是怎樣呢?
是十月分娩之痛,是醫學如何發達都無法歸零的分娩死亡率,是職場與家庭永遠實力不對等的拉鋸戰,是每一個中年女人都無法避免的失眠的夜,是撫養一個柔軟的小生命長成三六九等人類社會的一言難盡的過程。
所有人,都用最動聽的語言,最美好的情感歌頌著母親,我們每一位女性,也大多認為“孩子”是上天贈與女人最美好的禮物,問題是,要不要成為一位“母親”,作為一個獨立的人,作為拋開所有標簽的那個“我”,你究竟有沒有問過自己。
你想成為一個“母親”嗎?你知道這個稱謂所意味的責任和代價嗎?你究竟想成為多少人的“母親”,當這份愛沒有回報,沒有贊美,只有抱怨和厭煩的時候,“我”會怎么想?
《使女的故事》源于一個女人喪失生育權的悲傷故事,于是,瑟琳娜選擇造一個基列國,讓無數使女的悲劇來成全自己對于“母親”身份的執念。
June作為一個母親,她發現當她跟她的孩子受到傷害的時候,她的丈夫保護不了他們。當她有了第二孩子的時候,她與Nick的愛情又顯得這么輕如鴻毛。
如果你看得懂這些,我想問?
你為什么要成為一個母親。
是因為愛情嗎?
是因為對新生命的熱愛嗎?
美國魔幻劇《格林》里,以格林童話為原型創作。里面有一種怪物,總會吃掉嬰兒。當主角尼克去調查發現,怪物之所以吃掉可愛嬰兒,只是因為該愛的預見能力,他們看得見這些嬰兒的后半生,可能是殺人犯,可能是QJ犯。而作為一個母親,我們又怎能因為貪戀那柔軟嬰兒的美好,而枉顧撫育一個新生命的重擔。
當有人鼓噪成為母親的偉大,當那個他用愛情來催眠,親愛的你,可有問過那個“我”,這是你真正想要的嗎?
【本文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當June被送上車,駛往未知時,一段新的歷程開始了。盡管在這樣的國度中很難對她的前景懷抱樂觀,但或許你和我一樣都沒想到,這段歷程的開端竟是死亡。
《使女的故事》第二季的開端,編劇沒有給觀眾預留心理鋪墊期,直接將大家帶入最深的黑暗中。高筑的絞刑架、一字排開的吊繩、刺眼的燈光,使女們如牲口般被帶上口罩送往絞刑現場。從驚慌無措到絕望啜泣,大肆留下淚水,大量的特寫細節讓人直面死亡的面孔,感到窒息。而后遠處燈光亮起,訓導員走出,指出這場死亡體驗的意義,讓人松了一口氣的同時,也為其殘酷倒吸涼氣。
當人們以為第一季的基列國已經無比悚然時,第二季的首集告訴大家,那只是一個開始。第二季掀開了黑暗深處的另一角:除了肉體折磨和洗腦,獨裁者還可以如此進行精神折磨。
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中著名的“恐懼從不失效”的論斷,在此被利用到極致。用恐懼換取愛戴,先剝奪被統治者全部的自由,再給予少許自由,那么他們就會對所獲得的那點自由感恩戴德,歷史上獨裁的統治者從來都深諳此道,基列國的統治者亦然。前段引起廣泛關注的鴻茅藥酒跨省追捕事件中,譚醫生被釋放后感嘆自由可貴,某種程度上,那些追捕他的人也利用恐懼將他降服了。
當那些鎮壓手法僅僅以文字形式記載在書上時,人們感受到的沖擊力是有限的。《使女的故事》尤為擅長將那些殘酷的手法以言語、行為呈現出來,給人最直觀的震撼。總有人說,該劇的觀劇體驗讓人不適。但這種不適感恰恰是這部劇的意義所在——它像扎在人心底的刺,提醒著你,不要麻木,去抵抗。
閃回鏡頭是《使女故事》慣用的表現手法。以一個獨特的關聯點,將過去與現實的場景進行對比,展現出一個逐漸又迅猛的歷史演變過程,格外令人震顫。
第二季第一集中,June與其丈夫在過去因忙于工作對孩子疏于照顧,被教育應該成為負責人的父母,而現在她還未出生的孩子將誕生于這樣扭曲的世界,這其中的倒退,令人唏噓。
新季一大亮點是新增了Emily這個人物的閃回故事線,走進這位基列國最為激進的反抗者的過往生活。作為大學教授,Emily有著極為獨立的思辨力,她對自己權利被侵犯有著高度的敏感。亂世中的知識分子總是極度痛苦的一群人,他們有著清醒的頭腦,對未來總有著積極推進的期望,卻看著自己的世界被蠻橫之徒無理地一點一滴占據,Emily也是這樣。
看著同性戀的同事被吊死,看著知識分子被肅清,看著法律朝令夕改逐漸淪喪,卻無能為力。Emily在機場與妻子和孩子訣別那刻,她應該隱約意識到自己接下來會面對什么災難。機場中人山人海,她卻孤立無援。那個瞬間讓我想起齊邦媛在《巨流河》中那句,“災難是無法比較的。對每個受苦的人,他的災難都是最大的”。一段本來合法的同性婚姻關系,一個親吻,這些當時尋常的事情,都隨時可能變成不可能。Emily說她以為她們是因同性戀遭到不公待遇最后一代人,然而,她或許也沒想到,歷史并不總是向前,轉彎和后退也是常態。
Emily身上的悲劇,是社會悲劇的縮影,一個家庭的拆散,是固有秩序即將崩散的前兆。
隨著劇集的展開,這些使女過往的日常越來越完整地呈現在我們面前。當June在舊址中翻出蒙灰的《老友記》光碟,并坐在角落端著杯子觀看時,她就是我們中的一員。但是在她現在的世界中,連這點歡樂也變得那么難能可貴。在心生同情之時,也不禁感到擔憂。我們世界中的娛樂方式也在一點點被蠶食:種種影視題材被禁止,有態度的節目被禁播,越來越多的書籍無法出版、音樂被下架……
會不會,我們的未來,也會在一點點的變化中,換了天地?
一年前看這部劇第一季發出感慨時,總有人說過于杞人憂天。一年后接著看時,共鳴感卻更強了。
大學的整風、同性戀題材的禁止、權力對法律的操控,這些事件在這季《使女的故事》中均有體現,每每看到心里都不禁咯噔一下。盡管該劇并非時政類型劇,然而它對于社會政治的共性和本質的捕捉卻是精準深刻的,它永不過時,屬于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時代。
June躺在車中,隔著縫隙看著外面景致,嗅到自由的氣息時心有戚戚地意識到,人們有多容易適應被奴役的生活放棄抗爭。她努力掙脫這個牢籠,但對于未來卻無不悲觀,她想起訓導員說“基列國無處不在,它甚至就與你同在”。
當自由被逐漸剝奪時,很多人人往往不以為然:一種生活方式被禁止時,就立即換一種生活方式;某個群體受到不公待遇時,因自己并非那個群體中的人而慶幸甚至跑上去踩幾腳。這些人意識不到整個社會是個共同體的存在,看不到墻堆砌起來的時候,封鎖的是所有的人。基列國的確每時每刻都存活在這類人的身上。
《使女的故事》是寓言,是警示,更是現實。對于不自由狀態毫無知覺的人,終究成為奴隸。
June剪掉耳朵上的印記浴血重生,我們有沒有勇氣鉗掉身上的枷鎖,向壓迫說不?
《使女故事》第一季劇評:通往奴役女性之路
【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看完《使女的故事》,我抑郁了一個星期。以往看書或者出門旅游就能解決的的情緒問題,在這部電視劇面前通通失去了效果。
《使女的故事》不是恐怖片,卻達到了恐怖片都做不到的事情。不是讓你害怕,而是讓你內心低沉而又絕望。
我從來沒有想過一部電視劇,會讓我產生一種揮之不去的抑郁感。
《使女的故事》中,女人活著就是身處地獄。
《使女的故事》在發生的地點是未來的美國。那個時候的美國,由于環境污染嚴重,社會動蕩不安,嬰兒出生率和存活率急劇下降。全社會都為了一個更好的未來尋求一個解決之道,各種思潮沖擊碰撞,社會處于奔潰的邊緣。
在混亂中,一股神權和軍事結合在一起的力量推翻了前任政府,建立了一個以宗教為基礎的男性極權社會“基列共和國”。為了提高出生率,所有具備生育能力的女性被集中管理,抹滅掉自由人的權利和社會屬性,成為行走的子宮,稱之為“使女”。使女存在的意義就是被不停地分配到沒有子女的高官家中,為高官生育后代。
使女沒有自由,沒有人權,除了完成日常勞作,每個月就是進行所謂的“授精”儀式,生育孩子。生完孩子過了哺乳期,就會派到另外一個家庭中,繼續上一個循環。不服管教、試圖反抗的使女,動輒被打,被砍掉指頭,被割掉舌頭,最后直接處死。
使女要是生不出孩子,就會被送到殖民地,清理核輻射垃圾,直到凄慘死去。
有人會問:“既然出生率都這么低了,為什么不借用技術手段進行生育呢?”這里就講一下背景設定。基列共和國是一個嚴苛殘酷的神權國家,上層人員認為只有上帝才有造人的權利。能不能誕育子嗣,要靠上帝的旨意和恩賜。為此,基列共和國處死了很多做過試管嬰兒、流產手術的醫生,技術手段也就被排除在外。
這個故事本身,如果僅僅是是作家的想象,就不會那么恐懼。帶入感再強的影視作品,觀眾都有回到現實的一天。《使女的故事》最恐懼的地方,在于她的真實度。基列共和國就是一個現實版的地獄,許多細節在歷史上都曾經真實發生過。
《使女的故事》中,主人公奧芙瑞德經常回憶起基列國之前的生活經歷。前政府被推翻之前,女性可以工作、戀愛和生育,可以擁有自己的財產,人身自由,人格獨立。但一步一步地,女性失去了工作的權利,回到家庭依附丈夫生活。購買避孕藥需要丈夫簽字,不能擁有自己的銀行賬戶,不能以自己的意志決定生不生孩子。最后,基列共和國的女性只有這幾種:高官太太、嬤嬤、使女、保姆、蕩婦和平民家的主婦。
1979年巴列維政府被推翻之前,伊朗的女性享有公民選擇權,可以自由著裝,享有受教育和工作的權利。但1979年,伊朗末代國王被廢,伊朗實行政教合一,嚴格限制婦女權利。一夜之前,女性失去了所有的權利,重新帶上面紗,披上黑長袍。
在《使女的故事》中,許多使女曾經都有自己的孩子,這也導致她們成為“生育資源”。政變后,她們所有人都被迫同自己的孩子分離。這些健康的孩子成為國家的資產,被送給不同的高官家庭收養。奧芙瑞德的女兒漢娜就被送給另外一戶人家。從此母子分離,再無相見之日。
二戰期間,希特勒實行種族歧視,認為雅利安人是地球上最優秀的人種,特點是金發碧眼。德國入侵波蘭后,將大批長相為金發碧眼的波蘭兒童送到德國,交給德國軍官家庭撫養。戰后這批兒童回到波蘭的比例,不到20%。這就是歷史上搶奪兒童的真實故事,而且這個故事過去僅僅百年。
之前的孩子被人奪走,后來生下的孩子和使女也沒有半毛錢關系。哺乳期結束后,使女就要把孩子交給高官太太,這個孩子從此就和使女沒有半毛錢關系。使女則被送到另外一個孩子的高官家庭中,繼續造人“大業”。
為了讓高官太太們參與到這個過程,使女的整個生育過程搞得非常荒唐。首先是在授精儀式上,使女需要躺在太太的雙腿之間,完成整個儀式。使女生產時,高官太太也得躺在床上,模仿宮縮帶來的疼痛感,叫出聲來,表示太太們也參與了整個生育過程。
這一點倒和中國封建禮制下嫡母和庶子之間的關系有點相似。古代庶出子女和嫡母沒有半分血緣關系,但在禮法上他們都是嫡母的子女。照顧并教育庶出子女,為他們安排婚事,都是嫡母的權利,親生母親絕對不能插手。庶出子女稱呼嫡母為母親,稱呼身為妾室的親生母親為姨娘。庶出子女宗法地位比不上嫡出,但地位都比母親高得多。
基列共和國遵循嚴格的宗教教義。不要以為基列共和國就是一個執行高道德水平的地方。女主人公奧芙瑞德所在的高官家庭,男主人是沃特福德大主教弗雷德。有段時間,弗雷德很喜歡帶奧芙瑞德前往“蕩婦俱樂部”,一起在那里背著妻子塞麗娜尋歡作樂。在這里,奧芙瑞德與自己的好友莫伊拉重逢。她原本是使女,逃跑未遂后,被送到這里。奧芙瑞德原本以為這類機構在基列共和國絕跡,但弗雷德告訴她,一切都阻止不了人性。
對于廣大女性來說,基列共和國是地獄;對于弗雷德這些掌權者來說,基列共和國不過是他們享受權力欲望的工具而已。
身處其中,無論地位和年齡,有點良知的人,都備受折磨。
首先是大主教夫人,弗雷德的老婆塞麗娜。之前的塞麗娜美麗大方,能力出眾,比起她道貌岸然的丈夫弗雷德,不知道要優秀多少。把具有生育能力的女性變成國家資源進行統一分配的設想,就是來自塞麗娜。她是這個荒唐國度的締造者之一。她親手給自己建造了一個巨大的牢籠。
在第二季第九集中,塞麗娜隨著丈夫弗雷德來到加拿大。看到街邊自由親吻的情侶,自由工作的人,她眼中有抑制不住羨慕,又有理智回到現實后的不甘。她失去自由太久了,那種味道都變得那么陌生了。
塞麗娜之前出書演講,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職業女性。等到基列國成立后,礙于她的女性身份,她只能成天在家編織、養養花,等著使女奧芙瑞德給她生個孩子。家中接待女大使的時候,對方回憶起塞麗娜過去的優異表現,直接問她對如何評價當下的生活。塞麗娜的回答雖然表面上很維護基列共和國,但是誰都看得到塞麗娜的言不由衷和天人交戰。
她的能力一向出色。弗雷德住院期間,塞麗娜和奧芙瑞德一起在家里的辦公室修改文件的畫面,讓塞麗娜這個絕望的冷面主婦變成了優雅知性的麗人。奧芙瑞德說,如果她和塞麗娜能夠一起做同事的話,也許兩個人的關系會很好。可惜,她們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
親手囚禁自己的塞麗娜,面對日日絕望的長夜,和日漸離心離德的丈夫,該如何自處,在接下來的劇情中,我很期待。
另外一個形象更加立體的人物則是莉迪亞嬤嬤。
嬤嬤在基列共和國負責管教使女。莉迪亞一出場,就是手持電棍,教訓手無寸鐵的使女,比童年陰影容嬤嬤還要恐怖惡毒。
使女不服管教,輕則電棍伺候, 重則挖眼、割舌頭、割禮,不怕致殘,就怕損害使女的生育能力。
隨著劇情推進,你會發現她身上的矛盾之處,她也是基列共和國的一個悲劇。
她真心痛恨基列共和國建立之前的社會風氣,認為過于放蕩和自由,女性全都墮落了。為此,她對使女的管教投入了全部熱忱。殘酷的管教背后,是為了給女性和孩子一個更好的未來。
當使女們好不容易獲得一次參加party的機會,大家都興奮不已。這畢竟是她們苦難生活中的一絲甜蜜。這種經歷,沉睡在遙遠的記憶里,終于有了重溫的機會。
塞麗娜在使女們入場前,拒絕了使女珍妮等人。珍妮和其他使女被用過刑,容貌有殘缺。珍妮乍喜之后,情緒奔潰。莉迪亞極力向塞麗娜爭取機會,認為這些不是使女的恥辱,而是她們做出的犧牲。盡管沒有效果,但是莉迪亞努力寬慰情緒激動的珍妮,那種呵護和負責任的態度做不了假。
珍妮被判處以石刑的方式處死。莉迪亞對珍妮的悲傷、絕望和無奈是真實的。使女們拒絕,旁邊的警衛想要處置不聽話的使女,莉迪亞馬上站出來護住這些使女。
使女們為此集體受罰,途中莉迪亞知道了奧芙瑞德懷孕,冒著大雨沖向塔樓,敲響大鐘報喜。她的狂喜,溢于言表,可以一窺她對基列共和國有多愛。她是真的認為這個國家真的是一個好的社會。
當她和弗雷德談論起奧芙瑞德肚子中的寶寶時,那種感覺就像是一個長輩在談論自家快要出生的孫輩,充滿了希望、熱忱和生命力。
可惜,對于莉迪亞嬤嬤來說,她熱愛的宗教讓她做了壞事,她也誤入了歧途。
基列共和國的生活閉塞而又令人絕望,人生仿佛只剩下漫長黑暗的長路,死亡都是一種美好。但這種絕望,不是瞬息而至,而是一點一點溫水煮青蛙變化而來的。在這個不知不覺的過程中,如果能有一股強而有力的力量進行阻止,也許基列共和國就不會發生。
首先是針對女性的各種不正確言論被四處散播;接著女性失去了工作的權利;接著失去了擁有財產的權利;接著不能閱讀任何書籍,接著完全依附于丈夫生活,購買避孕藥要丈夫簽字,女性單獨出門需要男性陪同……到最后整個國家的女性全部演變成物品,悲催凄慘地活著。
這里就不得不說女主人公奧芙瑞德。在原著中并沒有提到女主人公的本名,但細心的讀者推斷出奧芙瑞德的本名是瓊。她曾經有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有深愛自己的丈夫,有一個可愛的女兒和一個閨蜜。
她的生活普通而又甜蜜。
在之前的生活中,不得不提到瓊的母親。瓊的母親在三十五歲的時候才生下她,是一個激進的女權主義者。瓊的母親敏銳地覺察到社會對女性那些不太友好的變化,覺得侵犯了女性權利,積極參加游行和各種反抗活動。
瓊的母親對于自己女兒鴕鳥式的態度頗多不滿。她說:“我努力把自己的女兒培養成一位女權主義者,她卻等待著別的男人來拯救自己。”
當瓊被送到弗雷德家做使女,她時不時回憶起自己的母親,過去的生活,對比當下的處境,才開始明白反抗的意義。
瓊在自己的房間無意中看到了之前的使女寫下來的一句拉丁文:『千萬不能讓那些混蛋把你碾碎』
這句話徹底點燃了瓊也就是奧芙瑞德的斗志, 她的反抗道路也開始了,即使覺醒得有些晚。
《使女的故事》不是歷史小說,更不是什么科幻小說,她講得是一個警世預言。我們曾經以為那些已經成為遙遠過去的荒唐、黑暗和壓迫,其實不經意間就會卷土重來。歷史大方向是前進的,可惜在階段上總是會有倒退。
不要等到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那一天,在絕望中后悔,在后悔中絕望。那樣的世界中,沒有“每個人都愛我”的言情劇主角來拯救你我。
一些硬傷還是比較多的,不能忽視。
第一集:
1.沒有被開頭震撼。想也不可能讓她們去死啊,肩負著繁衍生息的重任。使女們那么害怕,就不可信。她們絕對有“恃寵而驕”的資格啊,身體殘疾是難免的,死亡是不可能的啊。
2.回憶:這個管制是漸漸嚴控的,這是不合理的。其實如果是突發性的政變,戰爭奪權了(二十幾桿槍,一個炸彈,攻擊了國會和白宮,美國政權就這么完了?),老百姓來不及跑了,反政府直接搶了孩子,圈禁了使女,我還是能理解這個邏輯的。但在未革命之前,很顯然國家、各機構(學校、醫院、公司)都是正常運作的啊,這時一般的政府都會選擇保護孩子、有生育能力的家庭啊,起碼得給補貼,讓孩子父母不用疲于奔命啊。
3.新政府的人,都把怎么行房,宗教合理化“使女”這些事情考慮得面面俱到了,居然不給使女安個追蹤器以防逃跑?
。。。。。。。。
就是感覺這種無論是使女這個群體還是新、舊政府,在對待這么這么重要的種族繁衍大事上,一些事縝密、重要的事愚蠢的設定,不合理,別扭。
整部劇是基于低生育人類要滅亡的大背景,然而并沒有看到各群體對這件事的認真對待。如果跳出這種刻意烘造的陰沉沉、壓抑的氛圍,簡單評價,劇情自相矛盾,立不住腳。
第三集
我記得第一季里,哪個國家,幾年都沒有一個新生兒,怎么第二季,都出來中產了呢?還有正常生活的有繁殖能力的家庭?
有點想棄了。第一季還是驚艷的,主題立得住,這是個關于人權,女權的故事。現在還記得看第一季第一集時的震驚。我們的社會會變成這樣嗎???沉浸在壓抑的氛圍里。17年是歐美女性奮于反抗的一年,“me too”,這部劇受到這種各種褒獎是有政治因素加成的,但還是名副其實的。。
但是一季就應該完結。小說已經拍完了,小說可能更意識流一點,題材、主題、氛圍、掩蓋了大架構不全、經不起推敲的邏輯問題。
第二季就是編劇自由發揮了。故事邏輯的硬傷就越來越明顯,不能忽略。
第1-3集,是一個逃亡的故事,然而我們只看到了女主視角,天眼是怎么找到她的,根本沒有相關描寫。逃亡,《越獄》是怎么講的?不只是Michael的視角,還有獄警等等很多視角啊,觀眾才會看著爽,戲劇有張力。
一部電視劇,如果只靠氛圍&思想主題,故事沒有張力,是會失去觀眾的。真追求思想高度,直接看哲學書了。電視劇,首先是一種講故事的手段,道理是故事的附加。道理再深刻而有意義,如果劇情實在乏善可陳,整體上還是失敗的。(個人認為《西部世界》第二季要比《使女》第二季好多多多了,《西部世界》的框架展開才是真有觀感不錯的故事內容,《使女》的展開就是在回憶,內容實在太少了。《西部世界》基本上是第一時間看出新,而《使女》出了6集我才看了3集)
如果只注重女權的主題,而不敢從劇作角度討論,可能是新型的“道德綁架”了吧。
在去年艾美獎上,橫掃五大獎的神劇《使女的故事》終于出第二季了。
能從《大小謊言》、《西部世界》的手里拿下艾美獎的“最佳劇集”,足以可見它的戰斗力。
第一季的劇情設定在未來的人類社會,由于環境嚴重污染,人類生育率大幅降低。
極端宗教組織在發動暴力政變后建立了新的國度,名為基列國(Gilead)。
這個國家奉行基督教的教義“政教合一”,《圣經》被視作最高真理。
在基列國,當權者皆為男性,而女性皆被剝奪工作等各項權利,被劃分為三六九等:主教夫人、嬤嬤、使女、馬大、經濟太太、蕩婦。
在這個國家,女性的地位和動物沒有什么區別。
劇中女主角“瓊”(June),屬于使女階級。
由于生育率劇降,當權者以《創世紀》拉結讓使女比拉為雅各生子的故事為范本,將有生育能力的女性關到紅色感化中心,統一由嬤嬤訓練。
她們都會穿上血紅色的斗篷,戴上可以遮蔽余光的白帽,被培養成為合格的“使女”。
“拉結見自己不給雅各生子,就嫉妒她姐姐,對雅各說,你給我孩子,不然我就去死。雅各對拉結生氣,說,叫你不生育的是上帝,我豈能代替他做主呢?拉結說,有吾的使女辟拉在這里,你可以與她同房,使她生子在我膝下,我便靠她也得孩子。”
——《圣經?創世記》第三十章1-3節
使女活著的意義也很簡單,就是為主教們(基列國的當權者)生孩子,生一個又一個的孩子。
用“行走的子宮”來形容再貼切不過。
此外,他們還有一套詭異的“受精儀式”,在使女排卵期時,讓使女躺在主教夫人胯里,充當夫人的“陰道和子宮”,配合主教完成受孕動作。
當使女成功受孕后,她就是“天使”。
生產過程也很質樸,沒有醫生和醫療設備,就在臥室里干躺著,一群使女圍著要生產的使女,為她鼓勵加油。
此時,使女的主教夫人也要在床上,假裝生孩子。一旦使女成功生下孩子,就給主教夫人送去。
等孩子戒奶后,使女就要前往下一個主教家,繼續完成生育任務。
在整季里,女主“瓊”這個名字統共出現不到幾次,這是她在文明社會里的名字。
當社會淪陷成“基列國”后,名字都成為她不配擁有的奢侈品。
現在她叫奧夫瑞德(Offred),由英文介詞of和姓氏Fred組成,弗萊德(Fred)是她所服務的大主教姓氏,這個名字也直接表明了兩個人的從屬關系。
瓊在成為使女之前,有老公和女兒,她和女兒是在逃亡過程中被抓捕。
為了女兒,瓊努力讓自己活下去。她周旋于主教Fred和主教夫人之間。
主教Fred是個十足的偽君子,盡管有主教和使女不能私下接觸的規定,Fred還是邀請瓊深夜去他書房,陪他玩拼字游戲、給瓊看被禁的時尚雜志,最后帶瓊去蕩婦俱樂部,滾起激情的床單。
禁忌之戀這件事,Fred是老手了。
而Fred的妻子更狠,明知道Fred可能不育,背著Fred讓瓊和司機瑞克完成受孕過程,只因為自己想有個孩子。
隨著劇情的深入,觀眾會發現她曾經還出版過《女性的地位》,寫過“不要把女性的溫順認為是軟弱”這樣的金句,也曾因為女權的煽動被捕過。
這樣的一個人,恰恰也是基列政權最初的締造人。在瓊懷孕后,用瓊的女兒威脅瓊,讓瓊安全生下孩子。
在大主教家里,還有司機瑞克的身影。
他的戲份很足,直到第二季的開頭,他仍占據非常大的角色比重。瑞克的身份,除了是Fred的司機外,還是“眼目”組織的成員。
基列國遍布明面上的“眼目”,也有便衣“眼目”,來觀察人民和主教的動向。
據推測,他還可能是一個雙面間諜。看起來是大反派的角色設定,卻是暗戀瓊的人設,在第二季帶瓊逃離基列國的控制。
瓊還有個小伙伴,艾米莉。
在基列國,使女外出時,都需要和人搭伴,兩個人才能成行,這也是一種變相的“監督”。艾米莉就是組織分給瓊的搭伴對象。
她也是帶領女性反抗的關鍵人物。因為第一季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據說第二季會成為常駐角色。
她是女同性戀,也是大學教授。因為有生育功能,才沒有被送到殖民地當苦工。后來,她因為被發現同性行為,被判處割禮。
隨后,她奉獻了全季最燃點:趁眼目不備,開車狂飆,最后還碾死了眼目。她也因此受到了懲罰:被送往殖民地。
殖民地是什么地方呢?
被發派到這里的人不僅要做著苦工,還會因為污染問題最終身體會受感染而死。
能來到這里,就相當于被拋棄,判處死刑了。
瓊還有個黑人閨蜜,莫伊拉。
同樣也被強征成使女,在紅色感化中心時,就曾和瓊出逃過。輾轉下,莫伊拉進了蕩婦俱樂部,當妓女。
在上季結尾處,莫伊拉成功逃離基列國,和瓊的丈夫成功會面。
第二季的劇情延續了上季的結尾:瓊被人帶出Fred家,未來是重新開始還是墮入無邊地獄。
而新一季一開頭給了答案:瓊在神秘組織的幫扶下,成功逃出。她脫掉使女服并燒掉,還把自己耳后的恥辱標記用剪刀硬生生剪掉。
另外,艾米莉在成為使女之前的生活,也在第二季得到更多的呈現。
如果說第一季的女權色彩濃厚,那么第二季的野心格局更大。
被迫害的群體延伸范圍更廣,不局限于女性群體上。而這季的劇本則完全脫胎于原著小說,完全靠編劇來發揮。
當然,第二季的劇情深意是建立在第一季的基礎上。上季改編自加拿大作家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在1985年發表的同名反烏托邦小說。(反烏托邦意在揭露表面充滿和平的社會底下掩藏的弊端和丑惡。)
這類型的代表作品有很多,比如喬治·奧威爾的《1984》、阿道司·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等。
有趣的是,《使女的故事》創作時間是在1984年,所以不少網友稱它為女版的《1984》。
截至目前,美國亞馬遜暢銷書排行榜上,它已經超過了《1984》。在特朗普上任后不久,小說的銷量翻了好幾倍。
盡管小說和劇集都被定義成“科幻”類型,原著作者阿特伍德則強調:
“切記,在這本書中我所用的所有細節都是曾經在歷史上發生過的。換句話說,它不是科幻小說。”
的確,那些看似荒謬和吃驚的設定,在人類的歷史進程中有跡可循。如納粹的生命之泉計劃、德國焚書事件等等。
荒唐嗎?一點也不。
劇集拍攝期間,川普被爆出污蔑女性的丑聞。
那句“只要你是名人,女人會讓你為所欲為”讓人愕然。
在上任后,他接連任命反對墮胎和支持削減反家暴項目經費的高官進入內閣。網絡上曾流傳著一張會議照片,會議內容是美國政府高層討論是否取消女性生產保險福利,在座的全是男性。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過去的事情,不代表不再發生。科技時代的進步,也不代表人類社會從此不會倒退。
伊朗女性的現狀就是例子。盡管小說寫在1984年,放到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它像是一根刺,埋在每個觀眾心底。劇中女主引用德國牧師馬丁·尼莫拉那首著名的短詩——
《我沒有說話》
起初他們迫害共產黨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馬克思的信徒;
后來他們迫害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因為我是日耳曼人;
再后來他們迫害天主教徒,我沒有說話,因為我是新教牧師;
最后他們迫害到我頭上,我環顧四周,卻再也沒有人能為我說話。
—— 馬丁·尼莫拉
有些改變在悄然間發生,而反抗,也會在一次次妥協中消散。
原著作者阿特伍德在第一季中客串了一個嬤嬤的角色,說了一句臺詞:“醒醒吧!”
“醒醒吧!不要被惡人打垮。”
文/方咻咻
「巴塞電影」微信公眾號(ID:MovieBase)。
不要小瞧了她們的反抗
《使女的故事》第二季劇終:女人們的反抗,是無盡的光!
《使女的故事》第二季落下帷幕。雖然有消息說,HULU公司早就預定了《使女的故事》第三季,但接下來還是免不了漫長的等待。
等來下一季搬上熒屏的時候,已經是2019年了。等到一年過去,我想這一季里面女人的反抗,依舊像是無盡的光,照耀著二零一九年的追劇時光。
第十二集里,Eden和Isaac為愛私奔,被抓回來之后Eden拒絕認罪,她相信自己是為了愛。Isaac也沒有因為貪生怕死而辜負她,一對情侶被溺死在泳池內。弗雷德·沃特福德一家,除了弗雷德本人,保姆、使女奧弗雷德和太太Serena都覺得窒息,對Eden的悲慘離去感到傷心絕望。這也成了后半部分《使女的故事》第二季里面最悲慘、最無人道的一幕!
Eden才十五歲,還未成年。依據基列國政府安排,她嫁給了Nick。她沒有讀過多少書,信奉傳統,想和Nick有一個美滿的家庭。奈何Nick的心思都在使女奧弗雷德身上,對她一直頗為冷淡。
長期相處下來,她和Isaac日久生情。她們想要組成一個真正的家庭,礙于Eden已婚的身份,逃跑是她們唯一的途徑。
被抓后,他們雙雙斷送了自己的性命。這不過是正常人的情感需求,在基列國成了十惡不赦的大罪,何其荒唐!
活著比死了還悲慘,還不如努力反抗一把!即使軟弱如女人,也會拼了命找到那束屬于自己的光!
最后一集,劇情交代了Eden和Isaac居然是被家人出賣才被抓到的。奧弗雷德掩藏不住內心的驚訝和鄙視,讓大主教弗雷德非常不爽,讓她注意自己的語氣,并扇了弗雷德一耳光。奧弗雷德狠狠地還擊回去,即使處境凄慘,她的“反骨”越來越烈。
弗雷德提出讓奧弗雷德繼續留在他家當使女,以便下次可以生個兒子。他可以讓她再見女兒漢娜。奧弗雷德的表情從惡心到極度忍耐,都說明了她對弗雷德的鄙視。這樣的一個人,居然成了位高權重的大主教,她內心都替Serena不值。也許,有一個時候,奧弗雷德也會如同Emily一樣,再也忍不下去了。
Serena得到奧弗雷德的孩子Nicole后,整個人的母性爆棚。在《使女的故事》中,Serena是一個極其矛盾的人物角色。她是基列國這個人間地獄的締造者之一,卻也深受其害。有了Nicole,她得到了所有的滿足。她有作惡的成分,但面對孩子,她投入的母愛是真實的。
Eden的悲慘命運,激發了她身為母親的保護欲望。奧弗雷德告訴她Eden留下的圣經,她口口聲聲用教義進行辯解,但不得不說她內心并非毫無波瀾。她再清楚不過,如果Nicole在這種社會長大,等待她的將是苦澀和悲慘的一生。于是,她聯合其他高官太太,要求重新給予女孩閱讀的權利和機會。但礙于基列國的守舊勢力,還有她那個道貌岸然的老公,她受到了懲罰——女性第一次被抓到閱讀,被割去了一只手指。
牢獄建成后,即使是Serena,也沒有辦法撬開一絲縫隙。
最精彩的還屬于Emily。
Emily本來和同性戀女友有一個很幸福的家庭,還生有一個自己的孩子,在大學里當神經學教授,她十分喜愛這份工作。但基列國一上臺,她失去了教職,失去了女友,失去了孩子,因為反抗,她還被割禮,只保留生育能力。
《使女的故事》雖然對Emily著墨不多,但是她的反抗很精彩。她同保姆搞同性戀,趁著守備不注意,開車軋死了人,被送到殖民地清理核垃圾。結果因為大爆炸,使女人數急劇減少,她又回到了大主教家庭,繼續做悲催的使女。
莉迪亞嬤嬤對這個比奧弗雷德還能反抗的使女是一點耐心都沒有了。她的各種歪理,各種喋喋不休,令Emily再也無法忍受。她拿出私藏的小刀,帶著仇恨刺向莉迪亞嬤嬤,并把她推下樓,冷靜地走到莉迪亞身邊,狠狠地腳踢莉迪亞。
她做這一切的時候,非常冷靜,勇氣也值得陳贊。等到她反應過來,才知道自己將會面臨一個多么可怕的結果,被關在房間里無聲地哭泣。
她是被絕望逼到了這一步。她想自己的孩子快要瘋掉了,但天天被莉迪亞辱罵她墜落如斯,丟進了上帝的顏面。她需要發泄自己的絕望和無奈。
回到奧弗雷德身上。在保姆的幫助下,Nicole和奧弗雷德又有了逃離的機會。Serena本來可以截住奧弗雷德和Nicole,但是她知道留下來Nicole的命運會如何,掙扎過后,她選擇放手。
Emily的大主教勞倫斯放走了Emily,和奧弗雷德匯合。奧弗雷德告訴Emily,她要逃出基列國。Emily的表情帶著麻木,她也許不敢相信,她還有機會逃出去。
奧弗雷德把女兒Nicole交給了Emily,希望Emily可以帶著女兒逃出去。她則選擇留下。也許是因為有了牽絆,也許是有了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她為女兒找到了逃出地獄的路,自己卻留在了地獄。
女人們的反抗,從來不會停止,即使等待在前面的是各種危險,甚至是死亡。放走Emily的大主教勞倫斯說的兩句話,最能代表反抗的意義:
1. Don’t get caught
2. Have a nice life!
女人們的反抗,是黑暗中無盡的光!
看完《使女的故事》第三集,這一段我印象深刻。
這集花了很多篇幅刻畫女主和母親的關系,June 的媽媽是個女權主義者,而 June 卻只想有一份安穩的工作和踏實的婚姻。說實話我一開始非常不能理解媽媽對女兒這種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因為要怎么去生活畢竟是一種個人選擇。但是打量現實生活,我們的社會有關女性的關鍵詞是什么?
愛情、化妝品、外表。所有的微博營銷號都圍繞著這三個詞來包裝女性,消費女性。感情樹洞的投稿人總是為愛所困的怨女,“男友的求生欲”一類的段子層出不窮;口紅好像成了女性人生唯一的目標,分辨不出不同色號的人都叫“直男”;由男權社會所定義的審美成了唯一美的標準,體重上了100斤飯都沒臉吃了;“小仙女”的形象,要求男性“寵著”“讓著”,通過自覺屈服于男權之下來獲得一種凌駕其上的幻想——女性在這個社會是處在這樣的位置上啊,我終于理解了女主媽媽說的話了,“看到你這么安逸我很生氣,這個guojia遲早要滅亡,是時候走出去抗議游行,而不是只是過家家。”,愛情和化妝品(沒有要貶低化妝作為一種愛好的意思)是中國女性的過家家,我們越是沉迷其中,任自己安逸,我們的生存環境就只會越來越差,這個社會留給女性的尊重只會越來越少。
在國外的女性群體里,“we xxx people should unite and fight for our rights”, xxx 可以替換成 youtubers, models 等任何群體,這幾乎成為了一種固定句型。雖然乍一聽上去顯得空洞,但是我們國家的女性卻連這種空洞都沒有,“爭取權利”這四個字看似通過化妝品消費實現了,其實那不過是男權社會給女性消費力上升的一點甜頭罷了。越在消費中沉溺,女性權利得到認可和保護的幾率就越小,女權運動是通過發聲和行動來實踐的,在商業營銷的鼓吹下清空購物車并不會有任何幫助。
June 的媽媽問,你真的想把每一天都花在看別人的文章找錯別字上嗎?找錯別字,這是女性職業,像 dog food 一樣的印象。什么時候從事和愛好科技,體育,政治,醫學等領域的女性才不會被稱作“女漢子”,什么時候這些領域才不會被貼上“男人的愛好”的標簽,什么時候護士、老師、銀行職員才不再是“適合女孩子”的職業?媒體記者們會問 RDJ 是如何塑造角色的,卻只把“時尚元素”這樣的問題扔給斯嘉麗。我能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但我不想看到社會對性別的刻板印象限制任何人對自己未來可能性的追求。
不能走到大街上游行抗議,但至少走出對女性刻板印象的商業營銷,走出那些給女性設下的限制和框架,你不需要上百種色號的口紅和纖瘦的體態,你需要的是自信心和健康。Girls, we can do better than that, so don’t ever settle.
這不只是關于女性的問題,而是關于自由的問題。
想辦一個加拿大簽證備用
作者說,她從不寫沒有發生過的事。
想念Nick小哥哥!
我希望看見巨大荒謬與現實對照后所產生的諷刺感,可是我現在只能看見巨大的荒謬。之所以四星,是因為就算它不夠好也是僅有的了。ps可以別給女豬腳面部大特寫嗎?!?!!!四十分鐘有三分之一都是特寫我看的很絕望啊!
堪稱女性的《肖申克的救贖》。
看第一季時“Nick看起來好像反派哦!我不喜歡” 看第二季“Nick呢!我的Nick這一集怎么還沒出來!”
這才是真正的恐怖片 比什么鬼啊怪物恐怖片嚇人多了
跑路要趁早這不是治國攻略
為何nick明明濃濃的印度風相貌卻單手脫t恤的樣子可以帥至炸裂 @2018-05-27 19:44:34
這并不是什么警示預言,這就是我們所生活的世界。
原以為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正在一件件成為現實,不寒而栗。
他們的電視劇已經開始探討這種話題了然鵝我們又臭又長的電視劇還忙著婆婆媽媽那點破事以及變著法各種往里加關系戶。
極其出色的情緒調動力,心像被劇一直揪在手掌中。Moss已然爐火純青的演技又再加了一把火 贊嘆。
沒法講。結合時事看此劇(毋寧說是Atwood的小說),那種恐怖/ 絕望 只有一星期看一集才能緩過來。
女主爐火純青的演技是全劇亮點之一啊。
看完兩集。劇情是有些拖,不影響評分,依舊高水準。分不同人物線和時間線,脫掉血紅色枷鎖拼死反抗。以為尼克會暴走,現在看來是想多了。期待埃米莉和瓊強強聯手,推翻基列國的統治,建立新的母系社會。
第一集第七分鐘時哭出來,打破看劇哭瞎最快紀錄。p.s Moss這演技有望蟬聯視后
第一集緊張到窒息,一環扣一環,從上一季未說的結局到第二季第一集便重獲自由,女主最后把衣服燒掉,頭發剪掉,還有用剪刀剪耳朵的那一段看得我熱血澎湃,心驚肉跳,怎么會有這么好看的電視劇,我哭了!!!!我要給它100顆星
劇是好劇沒得說 第一集絞刑臺那里的配樂我真的跪 可是我好害怕她會因為女兒的威脅再回來 回憶部分也是一直瘋狂暗示 她把脫下的衣服拿起來我差點以為她又要穿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