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uq40q"><rt id="uq40q"></rt></td>
    <bdo id="uq40q"></bdo>
    <blockquote id="uq40q"></blockquote>
  • <noscript id="uq40q"><kbd id="uq40q"></kbd></noscript>
  • <table id="uq40q"></table>
    • 正在播放:至愛梵高·星空之謎-正片
    當前位置:首頁 劇情片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

    評分:
    0.0很差

    分類:劇情片其他2017

    主演:道格拉斯·布斯  羅伯特·古拉奇克  埃莉諾·湯姆林森  杰羅姆·弗林  西爾莎·羅南  海倫·麥克洛瑞  克里斯·奧多德  約翰·塞森斯  艾丹·特納  詹姆斯·格林尼  比爾·托馬斯  馬丁·赫德曼  理查德·班克斯  霍莉·厄爾  ?

    導演:多洛塔·科別拉  休·韋爾什曼  ?

    猜你喜歡

    • 更新HD

      康奈爾之盒

    • 正片

      誘惑之炎

    • 更新HD

      i人質危機

    • 更新HD

      4分44秒

    • 正片

      堂下何人

    • 更新HD

      平原上的火焰

    • HD中字版

      溶解

    • HD中字

      鳴鳥

     劇照

    至愛梵高·星空之謎 劇照 NO.1至愛梵高·星空之謎 劇照 NO.2至愛梵高·星空之謎 劇照 NO.3至愛梵高·星空之謎 劇照 NO.4至愛梵高·星空之謎 劇照 NO.5至愛梵高·星空之謎 劇照 NO.6至愛梵高·星空之謎 劇照 NO.16至愛梵高·星空之謎 劇照 NO.17至愛梵高·星空之謎 劇照 NO.18至愛梵高·星空之謎 劇照 NO.19至愛梵高·星空之謎 劇照 NO.20

    劇情介紹

    影片用一封無法投遞的信件串聯起梵高在去世前最后六周里與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人物之間的秘密,帶觀眾穿越回十九世紀末的歐洲,并陪伴梵高走完他最后的人生。影片采用梵高原畫作品中的人物原型還原梵高的藝術人生,讓觀眾在享受美得令人窒息的視覺盛宴時,抽絲剝繭地發現隱藏了一個半世紀的秘密。

     長篇影評

     1 ) 人性幾多的價值?

    先手機打個稿,車停路邊記一下,腦子覺得好久沒有被共振過了。

    馬斯洛金字塔可以說是五個階段,從影片里,至少可以看到頂層和底層的兩種人。

    我說人嘛,粗分三種,拉開一條線看,一端是種的吃喝嫖賭,另一端是純種的琴棋書畫型,中間全是吃喝嫖賭+琴棋書畫型,只是兩端的配比不同而已。

    梵高是典型的琴棋書畫型,精神的極度痛苦,導致任何吃喝嫖賭不能帶來任何快感,所以他是“真實”的藝術家,因為完全沒有妥協能力,所有生存所需來自弟弟的供給。

    在梵高責罵加歇醫生是一個偽藝術者,在現實面前步步妥協時,加歇醫生反擊梵高,道出梵高弟弟已經無法供給“不妥協”的梵高,在精神和物質層面隨時處于崩潰邊緣,這是“真實”藝術家的代價。這句話扯開了梵高逃避“事實”的最后一層薄紗,導致梵高奔潰自殺。

    加歇醫生是一個生物快感+精神快感并存的人,物質越豐富,在物質層面就更難打發自己的精力。但是因為物質基因的雜音,他又沒有辦法專注于精神快感,所以他說自己是個藝術家,但是在內心又承認自己是個“偽藝術家”,所以他崇拜梵高的天才。造詣拼的是聚焦+天分,而天分是日常的聚焦。他沒有辦法和從小精神就嫉妒痛苦的梵高比,他擯除了一切打攪自己創作的雜音,創作的欲望是更深度的被認可。很幸運,梵高創作能力匹配了他要輸出的情感,在創作的時候,他極度開心,痛苦驅動了他更加需要開心,這種平衡和鴉片一樣,讓他從半路出家,8年時間就成為偉大的藝術家。

    不要羨慕藝術家的天分,因為天分里包含了你不想承受的痛苦。世界的底層就是吃喝嫖賭。是生物型的起源,進化帶來了琴棋書畫,精神性的需求,進而出現了一群純精神性的人。這些人要么先天精神痛苦,如梵高。要么伴隨肉體的痛苦,如尼采。這些痛苦,讓他們的天才產生質變,進而偉大。木心說的很好。偉人,就是把天才置于生命的一個基點(痛苦點)。

    外國的藝術家是別人養,所以幸運,只要犧牲部分時間做一些糊口的事,就能盡情滿足自己精神,所以純粹,張力大。中國的藝術家沒人養,所以藝術集中于官場,因為當了官才能養活自己,結果也很明顯,不是純種的琴棋書畫人,主導了國家審美,自然難以走向世界。

    梵高在世界都是悲哀的,因為完全沒有糊口能力。他不愿意為糊口妥協,雖然因為嘗試耽誤了幾年。幸好,在弟弟的支持下,從28歲開始用極度純粹的精神需求,滋養自己的天分。人之所以有趣,就是因為有個規則的肉身。還有可能產生一個出格的靈活。但是最大的悲劇是靈魂不接納肉身,海明威自殺了,尼采瘋了,梵高半瘋癲,都是因為這樣吧。

    基因產生的動物,拜托不了基因性,人的群居特點,導致所有人需要認可。尼采知道百年內沒有人能認識自己。所以寫書,寫給以后可能出現的尼采們看。梵高自卑,靈魂痛苦,所以作畫,讓別人知道自己靈魂的價值。作為一個同時具備吃喝嫖賭出口,和淺薄的琴棋書畫出口的人,應該感到幸福,你的精神已經太容易在現在的社會平衡。但是社會的富裕,應該進步的部分,至少是讓更多的藝術家變的更純粹。

     2 ) 謹以此文紀念梵高背/身后那個女人

    (梵高死后的一些事。與電影無關。影評寫了又刪了)

    每個梵高都需要一個提奧,一個提奧妻子。

    當提奧的名字不斷出現在梵高傳記中時,提奧的妻子,只有在幾年前出現過在新聞上。新聞內容是“最新研究猜測,梵高割耳是受到提奧要結婚消息的刺激。“好像提奧老婆的作用,僅此而已。

    提奧的兒子給母親約翰娜·波爾嚴做傳時提到,梵高死后,那些當時不值一個錢的畫塞滿屋子。很多人勸她“處理掉”,但她沒有。她開始整理梵高兄弟的信件,將那些沒有時間順序的信件重新編序,尋求出版,翻譯出去。

    我承認,以前在梵高博物館里,看到介紹里稍微提及過約翰娜做的事情時,我心理陰暗地想:擁有這么多梵高的畫和書信,她一定很有錢吧。唉,我真陰暗。沒辦法,我看的梵高傳記里,她只作為“給提奧生了小孩,兩夫妻一起去看梵高,梵高很開心”的功能性人物出現。我能夠對這樣一個面目模糊的人,有什么想象呢?當然是……合理的中國式想象了……

    找到她在1892年2月24日的日記,大概意譯了一下:

    “今天有兩個畫家——Verkade and Serrurier。再次說法語感覺太好。他們覺得文森特的作品很美,聽到這種贊美太不同尋常了。荷蘭人不太欣賞他的作品。這讓我想起了在巴黎的美好日子。

    明晚有個文森特的畫展。我有很高期待。當我想到這種欣賞終于來到,就覺得是莫大勝利。這感覺真美。我一定要去那里聽聽人們說什么,他們會有什么態度——那些曾經嘲笑文森特,那他來作樂的人。“

    (沒想到今天看電影哭了一場,今晚看約翰娜的日記也忍不住要哭)

    “孩子(指她跟提奧的兒子)會判斷他的母親是什么樣的人,想什么,感覺什么。他可以從她的日記,連同他父親跟叔叔的書信,想象那是一種怎樣的生活。“

    在5月、6月和9月的日記中,她都不斷提到梵高畫展。她在日記中寫“我要繼續多翻譯點東西了,我要賺更多的錢。“有錢,她才可以養活跟提奧的兒子。有錢,她才可以繼續推廣梵高的畫。

    提奧死后,她寫到“提奧的病之后,這些信就占據了我生活的大部分。在家里度過第一個孤獨夜晚(應該是指提奧死后的第一個夜晚),我就拿出這些信。我知道在里面,我可以重新找到他。悲痛日子的無盡夜晚里,這些是我僅有的安慰。我不是在尋找文森特,我是在找尋提奧。我在每個字里痛飲,我在每行間戳吮。不光用心去讀,還用整個靈魂……我一讀再讀,直到看到文森特出現在我面前……我意識到這孤獨藝術家的偉大和高貴。有時候這讓我很傷心。我記得去年,當文森特死那天,我出去很晚。有風,下著雨,天很暗。屋子里到處有光,人們圍著桌子。我覺得多么凄涼,第一次,我感受到了文森特那段時間感受的東西,當所有人都離他而去,當他覺得‘好像世上再沒有我的地方’。我希望你能體會文森特對我產生的影響。是他讓我重拾內心平靜。”

    經歷了第二段婚姻,以及第二任丈夫的再次離世,約翰娜還在堅持給梵高辦畫展。盡管有人猛烈批評她,說她根本不懂畫,說她在做一個她不了解的領域的事情。提奧兒子寫到,直到1910年梵高畫作首次在倫敦展出時,人們還在取笑這些作品。而約翰娜還在持續地整理那些沒有日期的書信。通過里面提到的事件,給書信編號。一開始手寫,后來打印,這些書信后來在1914年首次出版。在約翰娜在世時,出版社提出再版這部書信集,說明賣得還不錯,這讓她非常高興。

    以前我想,梵高的作品太過超前于時代,注定只能在身后成名。看了約翰娜的日記后,我有了新的感悟:活得夠久就是勝利。(此處應at德川家康就)如果梵高活得夠久,也許就能等來約翰娜這雙推手,也許生命就會不一樣。當然,假設只是假設,梵高不死,提奧也不會痛苦發病,追隨而去。約翰娜也不會因為思念而反復讀信,最后讀懂了梵高這個偉大靈魂。不痛苦,不窮苦,不孤獨,梵高還是梵高嗎?這話說出來,總覺得非常殘酷。

    真正的藝術家是值得尊重的,因為他們敏感地將世界的所有痛苦都抗在身上,轉化成美的能量,奉獻給這個世界。短命梵高如是,活得長一些的南海十三郎,亦如是。

    梵高終于是被后世記住了。而我要紀念一下提奧的妻子。

     3 ) 概念偉大情感充沛的算計之作

    在三星和四星之間糾結了很久,最后憑深厚的感情來對它嚴格要求,還是三星。

    概念偉大,完成度3.8星,故事二星。在概念偉大的強烈情感共鳴下,看到太多電影技術上不足:

    1.影片很明顯能看出是由三種技術制作的:手繪油畫、真實拍攝加后期油畫效果處理、前兩者結合(背景是真實油畫、前景是人物實拍摳像加油畫效果處理)。這種技術首先沒什么問題,不算偷懶,但由于三種風格呈現出來的差別太過明顯,導致觀影上的割裂感受很強,以下幾條詳述。

    2. 油畫模仿原作部分,筆觸豪放不羈,神還原梵高原作,畫面動起來的時候令人目眩神迷,基本全是風景畫,也是預告片用得最多的鏡頭。而當人物和敘事出現的時候,繪畫風格就變了,筆觸細小了很多、光暈變化風格完全不同,能看出很明顯演員表演、“油畫效果濾鏡”既視感。這個在所有黑白和彩色的敘事畫面上都能看出來,黑白畫面尤為明顯。第一條所說的第三種手法,明顯能看出背景來自真實手繪、前景人物來自實拍摳像,非常出戲。人類對自身面部表情和身體肌肉的觀察度就很敏銳,我和一起看電影的朋友都從“油畫效果濾鏡”里認出了認識的演員,觀影過程中不斷在說“這一看就是誰誰誰演的”。

    3. 再說這三種風格制作,有幾個共同的小毛病。根據影片整體處理不難看出主創想表達的梵高式油畫風格是貫穿全片的,不是油畫和木炭畫、別的畫相結合,也不是油畫和真實拍攝相結合。那么在這個極高的概念和極偉大的致敬下,對油畫風格的藝術處理就顯得不夠精致嚴謹。我看到了不統一的筆觸、太過隨意沒有標準的筆觸運動規律、最抓眼球的光點閃爍運動運用得太過隨意,甚至還看到了多次人物摳像的周圍一圈油畫背景上有明顯的處理痕跡。經常在同一個布光的場景下,人物或物體身上的筆觸運動時有時無、時冷時暖、時粗時細、時動時靜、摳像痕跡時隱時現,有很多美麗的變化不是因為布光的運動或人物動態造成的,而是純粹的“為了動而動”,在我一個視覺工作者的職業病眼里簡直是不能忍的亂動!這與梵高作品的偉大 — 目眩的抽象中蘊含著真實的具象 — 大相徑庭。

    4. 限于要將真實拍攝轉換成油畫質感的概念,為了能達到“整一幀都像一幅畫”的效果,導致敘事畫面里的景別非常有限,這讓90分鐘的敘事顯得單調無力,尤其這故事看得出來還有探秘、探案、懸疑的訴求。每當有人物出現的時候,本來就是對白推動劇情了,景別卻又只有兩、三個,令觀眾看得十分疲勞無聊。影片后半部尤為明顯,人物對白一出現景別就變成了情景劇式的三機位,而對白本身卻又不夠精彩抓人,讓被影片帶動著而期待層層剝繭找到真相的觀眾開始昏昏欲睡。

    5. 上面一條的“疲勞感”看到很多短評都提到了。其實敘事的孱弱、技術的紕漏、濾鏡效果的穿幫這些都不是一個偉大藝術概念的絆腳石,但卻是一部完整電影的完成度丟分項。試想一下,如果主創大膽放棄“完整電影”的大野心和小算計,把它制作成30分鐘內的短片,我們看到的作品該有多驚艷!濃縮了真實油畫的沖擊,減少了濾鏡式效果的割裂和絮叨,敘事緊湊、欲說還休、結局開放!想想就非常激動。

    6. 劇情的拖拉和對于懸疑手法的不合理運用很多影評都提過了,我不夠專業也不贅述了,綜合到上一條里,一切迎刃而解。

    7. 站在梵高作品的高度,他不需要世人的憐憫和追思。當后世人對他致敬時,創意的大膽和表現手法的顛覆,遠比現在模仿的畫風和好奇寶寶走訪探案的劇情來得更珍貴、更“梵高”。

    故作嚴格地寫了這么多,其實我在影片結尾Vincent響起的時候也流淚了。作為美術出身的電影愛好者,情感的敏感和充沛讓我深刻理解梵高、也愿意嚴肅對待藝術類作品。

     4 ) Murder or Suicide?關于自殺論的一些事。

    從小生長在城鄉結合部的我對于梵高的了解大概就只停留在從小學課本印到中學課本的那幅模糊不清的《向日葵》。頂多到高中的時候,課本上終于多了一幅《梵高自畫像》。恍惚記得高中美術課上,一邊狂寫數學作業,一邊聽美術老師講梵高的弟弟提奧資助文森特梵高的故事。以上就是一個偽文青和虛假繪畫愛好者對梵高的全部了解。無知程度可見一斑。因此我毫不避諱的說今天去看這部電影的初衷無非是為了獲取一些大眾科普以及對于第一次用油畫表現的電影的一些好奇。

    盡管如此,預告片中關于梵高是自殺還是他殺的假定,讓我還是帶著略微嚴謹的科學態度將此片作為一部純粹電影來欣賞。當我在影院第五排聽到第六排的小姑娘問身旁的大叔男友屏幕上的約瑟芬魯林和阿爾芒魯林究竟誰是梵高,大叔用炫耀神氣的語氣指著阿爾芒說:“那個穿黃衣服的人”--------我這個偽文青還是從自己虛假的靈魂深處狠狠的鄙視了他們(diss他們純粹是因為他們talk too loud)。

    對于畫作或者人物傳記一無所知的我,出于對影片的欣賞和熱愛,僅僅想講一些關于這部電影的所想所感-----關于自殺和他殺。

    關于自殺:

    埃米爾迪爾凱姆有一本叫做《自殺論》的書,從社會學群體行為和個體行為的角度對自殺行為作出了假設分析,等有時間我會再寫關于那本書對讀后感。如果用理性人假設去分析,自殺行為只可能出現在個體處于精神病態的情況下。但是社會上仍然有一小撮人,在非精神疾病的狀態下,也自愿選擇終結自己的生命:在歐美法體系以及大陸法體系之中,逐年提出的關于人類是否有選擇安樂死人權的案例,就是這一情況的佐證。

    關于安樂死,兩周前網上有一段漸凍癥老人選擇安樂死的視頻,引起熱議。老人患上漸凍癥——一種無法治愈且非常痛苦的疾病,于是老人選擇保持自己生命的尊嚴選擇安樂死。視頻中,他非常平靜的接過醫生提供的藥片,在整個過程中,醫生不斷的詢問并告知他有隨時終止安樂死的權利。他服下藥片一一跟他的老友告別,跟他的妻子告別。然后他握著妻子的手,呼吸漸漸微弱,眼皮漸漸合起。盡管最后在死亡的那一刻,他痛苦的抽搐了幾秒,安靜的去世了。視頻中能看到他死去的身體。軀體仍然存在,精神卻已經消失,便是死亡。

    經常有人戲謔的說,一個選擇自殺的人,會不會在走向死亡的不可逆過程中突然后悔?他是否后悔不得而知,可死亡結果已經不能更改。

    我自己也曾經多次思考這個問題,直至前年。

    那時,我剛剛入職一家外企公司,這家公司在18樓,辦公大樓共33層。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早上,10:32,一個人影從我們公司干凈明亮的落地窗前晃過。一個人在那天選擇跳樓自殺。我只是一個辦公室新人,事情發生時,守著電腦絲毫不敢懈怠的處理著每天定時堆積的400多封來來去去的郵件,并且出于尊重,也沒有去看他的死狀。我知道有人自殺,聽見了警笛聲,更聽到辦公室里的熱切討論。她們有的言稱恐怖,有的大聲嘲笑,有的評頭論足。一個不認識的陌生人的死亡,對于一群忙碌的上班族來說,僅僅只是一天的談資而已,此后再沒有人談論那件事了。后來我處于這樣那樣的原因,離開了那家公司。直至今日,我仍然記得這樣的一件事,不為人情冷漠之類的道德話題。對于自殺這件事,不管選擇什么樣的方式,終歸沉寂。就像電影之初,約瑟芬魯林對阿爾芒懇切地談起梵高的死亡之時,阿爾芒快速而冷漠將梵高的死亡歸咎于“他的軟弱”以及“他的精神疾病”。

    一個人死亡,他便失去為自己發聲辯白的機會,無論他是否在意這些---詆毀或者贊美,他只能成為一座空碑,被人獻上鮮花---哪怕他生前可能對鮮花過敏;被人冠以盛名---哪怕他生前自閉或人群恐懼。

    死亡本身,便是結束。被人銘記,則完全是因為另一回事。

    恩格斯說,追求真理和創造價值之間辯證存在。經常看到豆瓣上或者知乎上各路來自科研院所從事科學研究的大神,閱讀他們的文章,只覺高山仰止,難以望其項背,默默感嘆自己無知以及萌生學習效仿的熱情。孜孜不倦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和狂熱的藝術家一樣,在經濟人的假設下,他們所創造的經濟價值(在未能應用實際或者交換的前提下)遠遠不及一個普通的勞動者。他們若是找不到資助企業,或者資助者,幾乎沒有辦法活著,更不必談及創作。

    前段時間有一個訪談節目,主持人采訪一個國內非知名小眾樂隊,樂隊的每一個成員都表示,自己并非專職做音樂,都有另一份“正經”工作。不是他們不全心熱愛音樂,而是創作本身并沒有創造資本價值,反而會消耗。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別的工作工錢資助,創作幾乎沒有可能。你看,當我們指責文森特啃老啃弟的同時,指責他逃避工作的同時,假想---假如梵高一邊經商一邊作畫,他是否還能敏感的察覺湖邊光影在凌晨或者傍晚的變化?是否還有時間觀察烏鴉啄食自己的午餐?----當然歷史是不能假設的。

    畢竟并不是每個畫家都像畢加索一樣幸運。

    有些看似的偶然,常常出于必然。回歸到自殺主題,自殺行為在一種假設下,來自社會認同感的缺失。我本人并不認同霍布斯的“所有人反對所有人”社會假設,但是人們的確會依據自己的價值認知評判他人行為道德。不要否認,蘇格拉底不就是在一個城邦的集體道德下飲毒酒死亡的嗎?這樣的例子從古至今不勝枚舉。

    反觀歷史,我們驚奇的發現,一個時代的圣人經常在另一個時代屬于異類、瘋子或者至少是人群之中的一朵奇葩花---這個假定不必要也不充分。但我們確定,在不同評價體系之下的個體,屬性就不再相同。我們都清楚這一道理,可為了避免道德詭辯,社會也不得不會選擇符合群體利益的價值取向作為道德標準或者約定俗成的習慣標準。因此即使把梵高放在現在,在那些畫作沒有被人冠以價值的前提下,和電影里一樣,你、我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會將他評價為逃避工作,混吃混喝,大手大腳花錢的瘋子。因此,當我們給這一世的“梵高”冠以如此多的標簽,當他唯一的天賦被世人貶低的一文不值,當他的道德甚至價值觀都遭到質疑,你認為,他除了死亡還有別的選擇?梵高之死這樣一個偶然,應是必然的。

    電影進行到阿爾芒詰問加歇,控訴不能讓不法者逍遙法外的時候,我一度真的擔心電影的終結變成抓住了謀殺者的“正義而又歡喜”的空洞電影(雖然,我也認為不法者應該被抓住承擔法律責任,但是這只是一部電影不是嗎?)。還好,電影的結尾,阿爾芒這個正義熱切的小使者忽略了究竟是誰殺了梵高的這起刑事案件,轉而去體諒這樣一場死亡的“幸福”。

    電影中的文森特梵高深深地愧疚于給深愛的弟弟造成的負擔,深深地愧疚于給周邊人帶來的困擾,選擇不再牽涉他人的死亡,永遠沉默在他的迷茫和孤獨之中了。他的“自殺”行為,是對民粹道德的妥協,源于一個人對弈一群人的有心無力。

    可梵高還是抗爭了。留下他充滿了希望-絕望-熱情-冷漠的畫作,以及他所熱愛的無論卑微還是偉大的世界。

     5 ) 曾經的至愛吧

    ----多是個人感受,不算是影評

    有一點浪費吧,這么好的形式,既沒有做得experimental,也沒有做得詩意。沒有看到梵高對于藝術和生命的熱愛,只有愛慕他的人對他的稱頌。

    這幾年印象派被世人追捧得前所未有,過度消費后總有一天會被別的藝術形態取代吧。

    對于他的癡迷貫穿了整個高中時代,一遍遍翻看畫冊,臨摹《夜間咖啡屋》,第一次翻墻就是為了上維基百科打印《星空》,循環播放Don McLean的《starry starry night》,來回翻閱阿蘭德波頓的《旅行的意義》里寫他的篇章,在10年世博會時人數寥寥無幾的荷蘭館里第一次看到他的真跡,高考作文里都寫到了他.. 后來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他,周邊隨處可見,很容易在博物館或展覽中看到圍滿觀眾的真跡,隨便逮個人最喜歡的畫家不是梵高就是莫奈,那感覺,就像是私藏的明星一炮走紅,老粉絲心里欣慰又暗含醋意。

    年少時對于一些事物和人的癡迷,可能終會淡去。老朋友們還會送我有他畫作的周邊 發給我拍到的真跡 關于他的新聞書和影,而我漸漸沒有了以往的熱愛。但每一次無意闖進一個有他畫作的展廳時,都像是偶遇老友,熟悉又安全,遠遠定神看一段時間爾后離開。

    幾年前便看到過這部電影的宣傳片,還是很有期待,但沒想到開場第一幕星空流動起來時眼淚差點沖出來,雖然中途幾乎睡著但又被片尾的《starry starry night》翻唱戳到了。可能像一位深愛過的前任,記憶越來越淡但在心里一直有一塊地方是他吧。

     6 ) 看完1928幅作品后,我幫你把預告片中的油畫找齊了!

    耗時6年制作,《至愛梵高》終于面世了。

    只可惜,這樣一部美到讓人大哭的電影,還沒有大范圍上映。目前,只在安錫動畫電影節和上海電影節上短暫地亮了相,估計最早也要等到10月份了!心好痛~

    雖然還沒看過全片,但是只靠這1分鐘的預告片,就已經讓人心潮澎湃了。更讓人感動的地方在于,這部電影是純靠手工制作完成的,你看到的每一幀都是貨真價實的油畫。

    為了拍攝這部電影,劇組邀請了100多名畫家,畫了62450幅油畫。最后,把這些畫作疊加起來,以12幅/秒的速度進行放映,才呈現出了激動人心的效果。

    據悉,電影的成片還原了100多幅梵高的作品。

    不過既然看不到全片,那就只能說下預告片了。預告片雖然只有60秒,但信息量也極大,出現了梵高很多知名的油畫。當然為了配合劇情需要,都在原作的基礎上進行了微調。

    預告片一開始,鏡頭由遠及近掠過一片原野,畫面中有一輛行駛的馬車,哪家的貴族小姐要進城呢?往遠處看,還有一輛蒸汽火車,哐哧哐哧地冒著白煙!

    這個場景源自梵高1890年的作品《Landscape With Carriage And Train》(《馬車與遠處的火車》),目前這個作品存于莫斯科的普希金博物館。

    眼睛跟隨火車的視角,鏡頭緊接著切換到了下一個場景,你能看到河邊有一個穿紅衣的少女在悠閑地散步。

    還是交代場景的客觀鏡頭,靈感來源于梵高1887年的作品《Bridges Across The Seine At Asnieres》(《阿尼埃爾塞納河大橋》)

    下一秒到了晚上,估計是火車晚點了,哈哈~梵高正在步行通過一個地下橋,不知道要去哪里?

    梵高1888年的作品《The Railway Bridge Over Avenue Montmajour》(《蒙特瑪居街道上的鐵軌》)

    第二天一早,梵高換了一件新衣服,走進了他的另一幅畫作《Sloping Path In Montmartre》。這幅畫創作于1886年,現存于荷蘭的梵高博物館。

    梵高在街上隨便溜達,你能看到他路過了一架風車,就是那個著名的“紅磨坊”。

    梵高在1886年,創作了這幅油畫《Le Moulin De La Galette》

    還沒走多遠就累了,來根香煙吧!

    又一幅經典的畫作,1886年的《Belvedere Overlooking Montmartre》

    下面一個鏡頭,梵高貌似在跟一個人起了某種爭執,沒有找到一摸一樣的照片。

    不過找到了一張類似的作品,1885年創作的《Country Lane With Two Figures》

    接下來的場景就厲害了,滿天的星辰,也就是那幅著名的《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羅納河上的星夜》)

    下面有一組街道、室內、吸煙等鏡頭,都沒有找到可以匹配的原作,應該都是根據劇情需要增添的內容。如果有大神知道的話,可以提供一下線索。

    這其中有一段閃回的畫面,援引的是他1889年的作品《Field With Poppies》(《罌粟田》)

    有一個流淚的鏡頭印象很深刻,但不清楚有沒有對應的畫作。

    接下來的場景,明顯就是一個“妓院”,梵高在1887年,也畫過一幅同名作品——《The Brothel》(《妓院》)

    最后一個梵高轉身的鏡頭,就不用多說了。畫面由清晰寫實到模糊印象,表明他印象派的創作風格,而多線條的結構也映射著他內心的瘋狂和凌亂。

    這幅梵高的自畫像創作于1889年。

    由于電影還沒有上映,所以只能分析到這里了,相信長片里面肯定會展示《星夜》、《向日葵》等經典作品!

    其實,在看這部電影的預告片的時候,不由自主地就聯想到了羅賓·威廉姆斯的《美夢成真》。

    《美夢成真》中,由于自己的妻子是一個藝術家,所以Chris死后看到的天堂,就是一幅幅濃墨重彩的油畫,很美很夢幻。令人驚奇的是,他還能在畫面里行走,能觸摸到顏料的質感。

    之所以講上面這個例子,其實也就是為了說明一點,將其他藝術形式跟電影結合起來,會發生奇妙的化學反應。(其實不止電影,任何兩種藝術形式都一樣。)

    當然,這種讓人驚掉下巴的奇妙化學反應,是建立在“慢工出細活”的誠意上的。

    像今年提名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的《魔弦傳說》,采用的是定格畫面的技術,制作時間長達5年,平均一天只能拍出2-5秒的鏡頭,被譽為“史上最高難度的動畫”。

    而以“慢工出細活”出名的宮崎駿更是如此,他非常排斥電腦技術,一直堅持傳統手繪動畫。像《千與千尋》、《哈爾的移動城堡》、《天空之城》等作品,人物、背景等全是手繪。

    《起風了》中有一個鏡頭,幾百號人在你擠我我擠你,全部是手繪!

    類似上面這種“不計成本”的作品,我們國家也有,而且半個世紀以前就已經有了!這就不得不提一下童年時的美好記憶——《小蝌蚪找媽媽》。

    電影改編自方慧珍、盛璐德創作的同名童話,是中國第一部水墨動畫片,里面的動物形象取材于畫家齊白石的作品。本片藝術指導為特偉,美術指導為錢家駿,影片拍攝完成后的十多年,在多個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

    有一個比較有意思的典故就是,當時大家覺得齊白石的魚可以印在臉盆上,還那么鮮活生動,為什么不能做成動畫呢?所以就有了后面的故事。(你家肯定也有過這樣一個洗臉盆。)

    話題再回到《至愛梵高》,當它在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動畫獎的時候,實在想知道臺下的中國從業者是作何感想。

    其實最近幾年,我們也誕生了一些非常不錯的作品,像《大魚海棠》、《魁拔》、《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等等,但都有模范日漫、美漫的嫌疑,想讓大家一眼看出“中國風”的個性化標簽,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其實,我們很聰明,估計用不了6年,我們也能拍出像《至愛梵高》一樣的電影。問題在于,我們太聰明了,太執著于商業角度的考量,所以才一再委曲求全。

    為什么《至愛梵高》遲遲公映不了,還不是因為很難找到發行方!

    表面上看,他們贏得了金爵獎,但是我們精明的生意人,估計已經在背后笑掉大牙了吧~

    微信號:叼煙的戈達爾(filmaddict)

    ——————————————————

    更正:穿黃色衣服的人并不是梵高。

     7 ) 帶著粉絲濾鏡看了九十分鐘大型原作黨同人 想和用愛發電的導演聊聊人生

    * 17-12-18 修改評分 過了兩個月頭腦冷靜下來,粉絲濾鏡變薄,還是把評分修改成了二星。如果這部電影都能五星,怎么對得起今年其他真五星片。以及修改分數可以防止想找五星共鳴的路人誤點進來。原本想的是“我都給五星了,真愛粉們就放過我吧” 結果發現是我太天真,大家點開五星影評就是想看盛贊啊! 還是那句話,個人認為這部電影作為情書可以滿分,但做為電影是不合格的。 以下為看完電影當晚充滿粉絲濾鏡和憤怒的原文: ++++++++++++++++++++ 作為每隔幾個月會去Getty看鳶尾花平復心情,有機會就去check美帝各處梵高原作,去年去阿姆斯特丹朝圣了兩次的梵高真愛粉,從15年第一次看到Loving Vincent的預告就恨不得每天瘋狂打call,跪求快出正片。用梵高的風格去講一個梵高的故事,全油畫手繪,波蘭和英國人的審美加持,天啊簡直世界圓滿。直到今天看到正片,我的內心是撕裂的。 與我同行的是一對情侶,男的學導演,女的學動畫,可以說是相當專業了。導演基本對梵高零了解,動畫妹子和我一起去的阿姆斯特丹,但也只限于畫面色彩欣賞。看完電影我們沉默地走出影院,許久,妹子幽幽地問,是我審美不太好,還是這片子真的不好看。 我和導演異口同聲地回答,是真的不好看。 我能給出五星完全是因為有八米厚的粉絲濾鏡,還有精彩絕倫的畫面(但對于不習慣/接受這種風格的觀眾——比如導演君——來說,他的真實心聲是:看得我頭暈),以及基本每一幀都有梵高的reference。我沒有數融入了梵高的多少畫作,但所有人物和幾乎每個場景定格都來自原作,等網上有資源了可以拉一個考據單子出來。就說一個我剛剛在芝加哥美術館新鮮熱辣朝圣過的The Drinkers,化為了酒館的三個路人,擺了個畫中的Pose, 和男主打了一架。

    The Drinkers(1890) 芝加哥美術館

    就是這種路人和路邊風景甚至轉場都有原畫支持的態度,讓我不得不起立鼓掌并流下感動的淚水:這份愛的電波我接受到了,導演大大你花了五年百人550萬刀拍了一個95分鐘的情書,梵高真愛粉頭把交椅除了Theo非你莫屬。但是,您也不能讓愛蒙蔽了雙眼,只用愛發電吧。 充滿了槽點的劇情如下: Arles郵差的兒子,我們的男主角,在梵高死后一年受父之托去巴黎給Vincent之弟Theo郵遞一封總被退回的畫家未曾寄出的信,跑到巴黎結果發現Theo追隨哥哥而去已經死了,畫商朋友表示你如果想把信交給Theo遺孀,可以去Auvers-sur-Oise找和這一家都很熟的Dr.Gachet問遺孀的聯絡方式。小伙子就跑去Auvers-sur-Oise找醫生了,醫生的女管家說你想問那個evil的事那真是太可怕了,醫生不在你改天再來吧,男主角問那梵高生前住哪啊,女管家指路小酒館。

    Armand Roulin的肖像(1888) 我們的男主角

    到了小酒館和女招待搭上話,了解了梵高死前的故事,女招待說梵高愛去河邊,你可以去找boatman聊聊,男主角就去找boatman了。boatman說梵高常常來河邊畫畫超級寂寞,但他有一次帶了一個姑娘來兩個人特別開心,那就是Dr.Gachet的女兒。于是男主角又去找女招待了解了點情況,下了“梵高和醫生的女兒有點問題”的結論,就興高采烈地去找妹子對質了“你是他情人吧你們一定有點什么吧”。妹子冷淡表示我跟他不熟,并冷嘲熱諷男主角熱愛八卦。男主角無功而返,當晚住在梵高的房間里,做了一個關于梵高的夢。驚醒之后出門遇到一個用石子丟他的小白癡,追了一晚上,未果。

    鋼琴邊的Marguerite Gachet(1890) Dr

    第二天男主角去梵高自殺的麥田坐了坐想想象梵高為什么自殺,因為前一天的所有人都充滿感情地告訴他梵高超冷靜不像精神病而且他熱愛生活,又被小白癡用石子丟了。追小白癡的過程中遇到了一個老頭,老頭跟他說梵高的死有疑點,他可以去拜訪一下另一個醫生。另一個醫生是個瘋癲癲的老頭(取材sorrowing old man),和他講從傷口判斷梵高不是自殺的,是被槍殺的,btw酒館老板有槍哦~男主角就去和女招待對質“你們是不是有槍你們是不是殺了梵高”。女招待:???我們的槍早就賣了,你他媽傻逼么。對了你工作沒了,也不要在我這住了,白白了您。

    Sorrowing Old Man(1890)

    男主角就去找boatman喝酒,了解到一個小混混經常欺負梵高,而且這個人也有槍。男主角對著boatman怒吼:你為什么不阻止他欺負梵高!?你都不珍惜梵高的么!?Boatman:???我為什么要為一個30多歲的大男人打抱不平,他不爽不會自己反擊或直接走么,你他媽傻逼么,白白了您。就把男主角趕走了。男主角繼續去喝悶酒,旁邊桌有三個the drinkers,此時小白癡又躥了出來,被the drinkers揍了,喝醉了的男主上前打抱不平,被警察帶走了。警察是梵高死前做問話的警察,他又給他講了一點溫馨的梵高生前小故事,男主角帶著郁悶和各種梵高的故事又去到了麥田,又遇到Dr.Gachet的女兒,妹子給他補完了更多梵高生前的細節。幽幽表示你們只想知道他是怎么死的,那你知道他是怎么活的么。

    麥田里的烏鴉(1890)傳說中的梵高最后一幅作品,其實不是

    此時男主角簡直是一個行走的梵高八卦機,帶著梵高的生平他終于見到了畫家生前的好友,Dr.Gachet。Dr.Gachet的演員是GOT的波隆,閃耀著后世創紀錄名畫的光輝就出場了,娓娓道來梵高之死的真相:他是被我逼死的。男主角:???不不不不,我有充分證據表明他是被小混混殺的。Dr.Gachet:你不懂他活著有多痛苦壓力有多大,他不想成為他弟弟的負擔,他天才他孤獨他blahblah。男主角:好吧我被說服了,謀殺案什么的我們就不管了,你能幫我把這封信給Theo的遺孀么?醫生:好的,他的遺孀最近在收集他們的通信打算集結出版,作為交換我給你一封梵高剛剛開始畫畫時的信吧,幫你開啟嶄新人生!

    Dr.Gachet的肖像(1890) 私人收藏,1990年以

    在回Arles的路上,男主角充滿感情地朗讀了這封信。回到了Arles,他爹收到了Theo遺孀寄來的他們轉了一圈想送到的梵高的最后一封信的復制品,他們又充滿感情地朗讀了這封信。全劇終,出credit。 通過我流水賬的復述,大家能感受到這戀愛avg一樣的劇情推進。上次看到這種npc指路npc指路npc型劇情還是在午夜巴黎,而我毫不猶豫的給了它一星。電影的最大魅力是不受限制地用影像敘事的魔法,而本片可以說是在故事情節方面相當失敗了。 我的兩位同行者給出了很直接的反饋:情節單線程流水賬,而且導演的前提是“觀眾對梵高的生平有相當程度的了解”,那對路人就很不友好了。“作為一個不了解梵高的人,我以為會看到梵高的生平,梵高的視角,或者導演從TA的角度去講梵高是個怎樣的人,”男性友人說,“結果花了九十分鐘講‘走近科學——梵高是怎么死的,我們走訪了他生前的目擊者,最后覺得這都不重要’。要不是風格驚人,我寧可去看探索頻道!” 動畫妹子附議,表示到后來她完全在看畫面筆觸,研究動畫是怎么做的,情節是什么鬼她已經看不懂了。“人物一個接一個登場再退場,全都是“我很有來頭哦我和梵高超有關系哦”,不介紹背景就開始感情充沛地講故事,我follow不到啊!” 而我作為一個小小的梵高粉絲,雖然理解情節無障礙,人物都耳熟能詳,基本能認出大部分reference,但這也不是我期待中的故事。 2009年我讀到了《渴望生活》與他相遇,從此被這個人的痛苦與熱情點燃;2013年我第一次看到他的真跡,Getty的鳶尾花,凝視著他的筆觸,被蘊含其中的信息和力量震撼得幾乎淚目;2016年我加起來花了兩天時間泡在梵高博物館,仔細地看了每一幅畫的說明聽了講解,愛上了叼煙的骷髏,站在麥田烏鴉前,覺得終于更加了解這個孤獨而薄命,天才且真摯的靈魂。這七年間,每一次和他的痕跡偶遇都有一種心靈震顫的感覺,比如Doctor Who的梵高集結尾至今每看必哭,比如和女朋友在MOMA手拉手看到星空的浪漫心愿達成,再比如影片中最后讀的那封信,我在2015年的近代藝術史課上偶然讀到了相關信件的全文節選,鼻頭一酸眼淚就下來了,給文獻拍了照片發給朋友:

    We take death to reach a star. 就像搭乘火車能去到不同城市,我們以死亡為翼,穿梭群星。 這是怎樣一個孤獨浪漫又熱烈到幾近天真的靈魂,說得出“死亡,可以讓我們摸到星星”。 這是我想看到的梵高的故事,我想看到他燃燒至死的靈魂。而不是一個路人試圖拼起他生前的碎片,留下一個蒼白的似是而非的結論。你可以說梵高的死亡的確有很多疑點和不同推論,你可以說沒人能描述出真正的梵高因為他是如此閃耀非凡,但你可以講他的畫,他的花,他的感情,他的熱愛,他的痛苦,他的疾病,他的酗酒,他的傷痛,他的父母,他的弟弟,他的家鄉,他的旅途,他的過去,他的未來,他的苦艾酒,他的向日葵,他的黃房子,他的瘋人院,他對藝術的態度,他數以千計的信,他一層一層堆疊的顏料,他自畫像里顏色不同的眼睛,他曾經是鄉村牧師看過窮人疾苦,他給小侄子出生畫的一樹杏花,他無人能敵的筆觸和色感,他的畫筆想傳達出的信息,他在瘋人院里看到的風景,他人生的最后六個月的100多幅畫,他和同時代畫家的愛恨情仇,還有,他眼中看到的星空,究竟是什么樣子。 這些都是他曾經感動過千萬人,也即將繼續動人的故事。 總結來說這部電影有些被畫面主導了情節。感覺導演是先確定了風格,keyframe和人物,“我要用到這些這些這些畫感覺自己超屌噠”,然后看圖說話編了一個故事。作為一封情書,可以打滿分,但作為一部電影,我實在打不出高分。想想看這不就是梵高百年后一個真愛粉滿懷熱情做出的原著向大型同人視頻,路人基本一臉懵逼,粉絲要么看到淚流滿面“大大你好屌”,要么下場掐架“你對原作的理解有問題簡直毀原作”。天下粉圈都一樣,但這份愛意,值得被尊重和好好珍惜。 導演君,帶著你滿腔的熱愛和一等一的審美,下次換個冷靜的編劇吧。 最后以我最喜歡的梵高同人作品,DoctorWho第五季第十集, Vincent and the Doctor 的結尾作結: 點擊觀看片段,我又狂哭了一遍 The Doctor: Between you and me, in a hundred words, where do you think Van Gogh rates in the history of art? Curator: Well... um... big question, but, to me Van Gogh is the finest painter of them all. Certainly the most popular, great painter of all time. The most beloved, his command of colour most magnificent. He transformed the pain of his tormented life into ecstatic beauty. Pain is easy to portray, but to use your passion and pain to portray the ecstasy and joy and magnificence of our world, no one had ever done it before. Perhaps no one ever will again. To my mind, that strange, wild man who roamed the fields of Provence was not only the world's greatest artist, but also one of the greatest men who ever lived. 那個陌生的,狂野的游蕩在普羅旺斯田野里的男人,不僅是世上最偉大的藝術家,也是史上最偉大的人之一。 致梵高,致Vincent. Loving Vincent.

     短評

    畫面大美,情節的著手點也很新穎,美中不足是關于梵高本人的刻畫比較單薄,沒有太多關于藝術的探索。結尾感人至深。

    7分鐘前
    • 艾小柯
    • 推薦

    亨利.托馬斯說過:“梵高相信繪畫的使命不是構圖而是色彩,色彩不該是靜止的,應該活動且富有生命。”用梵高的畫風包裝一個“羅生門”式的不同視點,創作者以第三人稱視角為梵高之死的動因做出一個推論。當眾人皆笑梵高瘋癲時,呈現給觀眾的是一個生無可戀、孤芳自賞的藝術家,曲高和寡即是如此。

    10分鐘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薦

    做到這個程度只能忽略情節了

    12分鐘前
    • ??
    • 推薦

    真的好美呀。能看見畫家們的筆觸在一幀幀變化時流淌的過程,很神奇,大概也會有點分神吧。故事本身就是個偵探揭秘類的,如果要看梵高本人更細致的描繪,皮亞拉和奧特曼的版本都更好;但這部動畫自然有它的獨特美,能在每個場景中找到那些似曾相識的人物,多么奇妙。羅南的臉和聲音辨識度一樣高!

    15分鐘前
    • 米粒
    • 推薦

    “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煙。”

    17分鐘前
    • 安東
    • 推薦

    多方角度碎片式拼湊還原梵高逝前內心真相。1秒12幀,1幀1幅畫,6萬多幅油畫,形式上夠驚艷!油畫卡通這是頭一遭,美輪美矣,卻因先拍真人后作油畫,導致油畫的驚艷感在觀影中逐漸被真人影像感取代。不過就像導演所說,未來真人電影和動畫電影的界限本就會越來越模糊,幾近融為一體,我們在見證歷史啊~~

    22分鐘前
    • 科林
    • 推薦

    每秒12幅畫,也就是12幀,這簡直就是電影的退步。真人表演一遍,再在真人的基礎之上畫成梵高風格的畫作,油畫本來就缺少真人表演的細節,加上幀數減半,細節損失更嚴重,而且用動畫的形式拍一部真人已經完成的故事,毫無想象力可言,結果還不好好講一個故事,這片子除了視覺上很美之外,就剩下蠢了。

    23分鐘前
    • 褻瀆電影
    • 還行

    -他從來都沒有瘋,只是他跑得太快了,時代在他背后氣喘吁吁。

    27分鐘前
    • 文淇
    • 力薦

    電影本身很普通 但是不阻止大家在vincent響起的時候暴哭

    28分鐘前
    • vesper
    • 還行

    雖然不懂藝術,也不是梵高的粉絲,但真的被電影的美工和藝術風格所感染。故事有點像懸疑片,但越往后越能讓人專注,天才包含著深刻的悲劇意識,在個性和形式獨特的追求,電影的畫面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躍和扭動著。梵高的畫有了生命,他帶著無數后人的敬仰,永遠的活在自己的畫作之中

    30分鐘前
    • 烏鴉火堂
    • 推薦

    "I want to touch people with my arts. I want them to say, 'he feels deeply, he feels tenderly." 梵高真是溫柔的人QAQ 想揉揉他的頭發

    35分鐘前
    • 力薦

    催淚大作,心靈暴擊。因為星空非常美麗,所以我先走一步,不然老了只能步履蹣跚地上去。難以想象的制作難度,真人演員加持讓每一幀油畫都有了人間煙火氣,透過顏料可以讀懂西爾莎羅南的哀嘆。見到了兩位導演,十分榮幸。

    36分鐘前
    • 朽木立夏警部殿
    • 力薦

    很有創意,也足夠有心意。六萬多張畫,組成被嫌棄的梵高的一生。身邊冷漠的人對天才梵高的死,都直接或者間接的有責任。別人笑他太瘋癲,等他死后,卻以認識他為榮。世人總想知道他是怎么死的,卻不知他活的時候有多么孤獨無助。看的有些莫名難過。

    41分鐘前
    • 諸葛若見
    • 推薦

    以紐約MOMA《星夜》開始,到巴黎奧賽《羅納河星夜》結束,全片參照和模仿的120多幅原作,在大銀幕上呈現出畫家表現主義印象派的濃烈氣質。天空黃藍翻滾的“梵高曲線”和努力向上幾乎刺穿天空的柏樹,會給觀眾當頭一棒的眩暈和不適感。在工匠精神和致敬外,讓畫師這么團結奉獻的,只能解釋為真正的摯愛

    44分鐘前
    • seamouse
    • 推薦

    狂熱地愛著梵高的筆觸,而一切都活了起來,那感覺實在是太妙了,就像進入了一個平行世界,和梵高的跨時空對話,當他以特殊的方式轉身離開,黑暗中的我早已淚流滿面,那短暫的相遇,捨不得告別,他那悲情的人生,成就了他的驚世傳奇

    47分鐘前
    • 法蘭琪
    • 力薦

    多一星給幕后畫手 明白導演想讓大家通過梵高的畫作來理解他 但以手繪油畫作為電影 犧牲了大部分遠景(甚至中景)特寫的描繪又無法準確捕捉到真人演員的細微表演 確實“形式大于內容” 但內容上為了吸引觀眾制造的懸疑敘述 不會被片中瑪格麗特“為什么要關注他的死亡,而不是他的生活”這句打臉嗎

    50分鐘前
    • UndertheWater
    • 還行

    故事平庸,本來以為是純手繪動畫,原來是在真人電影的基礎上進行手繪,老實說很多場景好像……通過Prisma 之類的濾鏡……效果也……不會差很多?貧窮藝術家的故事再一次養活了一百個貧窮藝術家

    53分鐘前
    • 王大根
    • 還行

    畫面表現形式新異。但作為一部電影,作為一個故事,總覺得缺了點什么。情懷是滿滿的,但情節是浮光掠影的。

    56分鐘前
    • 丁小云
    • 推薦

    以油墨的流光溢彩表現對光線的捕捉,視覺呈現美輪美奐;在他人的言語羅生門中展現梵高生平及臨終疑點,結合經典名作,劇本雖不無單薄,但整體編排還算合格,帶有懸疑色彩的追尋,其實并不能增進世人對天才的解讀(孤獨是恒星的命運),情感落腳點反而在于盧蘭;“在她臥室掛了四十四年”淚目。

    59分鐘前
    • 歡樂分裂
    • 推薦

    別再問梵高為什么死了。不如問,一個被全世界拒之門外的人,怎么能不死,指望什么活?在這個涼薄世間,把自己的骨頭血肉燃燒殆盡換取的熱量,能撐多久?說梵高式畫風10分鐘看厭的人,您看什么畫風才不犯厭?說故事平淡無味的人,這是基于真人真事的改編,您還期待怎樣的轟轟烈烈、新奇狗血、驚天翻轉?

    1小時前
    • 匡軼歌
    • 力薦
    加載中...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影

    電視劇

    動漫

    綜藝

  • <td id="uq40q"><rt id="uq40q"></rt></td>
    <bdo id="uq40q"></bdo>
    <blockquote id="uq40q"></blockquote>
  • <noscript id="uq40q"><kbd id="uq40q"></kbd></noscript>
  • <table id="uq40q"></table>
  • www.86g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