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uq40q"><rt id="uq40q"></rt></td>
    <bdo id="uq40q"></bdo>
    <blockquote id="uq40q"></blockquote>
  • <noscript id="uq40q"><kbd id="uq40q"></kbd></noscript>
  • <table id="uq40q"></table>
    • 正在播放:災難藝術家-HD中字版
    當前位置:首頁 喜劇片 災難藝術家

    猜你喜歡

    • 正片

      陽臺上的女人們

    • 正片

      一個決定寫連環殺手的作家的淺薄故事

    • HD中字

      鮑勃·特雷維尼奧喜歡它

    • HD

      憤怒的牦牛

    • HD中字

      逃學威龍2

    • 更新HD

      玩命夏日

    • 更新HD

      導演你有病

    • 更新HD

      72家租客國語

     劇照

    災難藝術家 劇照 NO.1災難藝術家 劇照 NO.2災難藝術家 劇照 NO.3災難藝術家 劇照 NO.4災難藝術家 劇照 NO.5災難藝術家 劇照 NO.6災難藝術家 劇照 NO.16災難藝術家 劇照 NO.17災難藝術家 劇照 NO.18災難藝術家 劇照 NO.19災難藝術家 劇照 NO.20

    劇情介紹

    詹姆斯·弗蘭科從去年起就計劃將邪典電影《房間》的拍攝過程搬上銀幕,近日該片不僅確定了片名《災難藝術家》(The Disaster Artist),還找來了以投拍發行恐怖電影為主的新線影業做接盤俠。  2003年上映的《房間》是托米·韋素自編自導自演的一部邪典電影,該片被很多人視作最爛電影之一。不過,影片完全爛出了風格與境界,甚至被稱為“爛片界的《公民凱恩》”。影片基本上就是圍繞著托米·韋素飾演的主人公與他的未婚妻以及最好朋友之間的三角戀情展開,無論是演員的渣演技、劇情的神轉折還是毫無美感的運鏡都讓人印象深刻。2013年,參演《房間》的演員之一格雷·戈澤斯特洛和湯姆·比塞爾聯合出版了《災難藝術家》,回顧了該片的拍攝過程。戈澤斯特洛在書中寫到,托米·韋素在開拍此片時完全沒有任何電影制作經驗。  弗蘭蘭在擔任該片導演的同時,還會出演托米·韋素,他的弟弟戴夫·弗蘭科則會出演格雷·戈澤斯特洛。弗蘭蘭的好基友塞斯·羅根在擔任影片制片的同時還在協商加盟演出,另外擔任制片的還包括埃文·戈登伯格、Vince Jolivette以及弗蘭蘭自己。小清新愛情片《星運里的錯》和《好景當前》的編劇斯考特·諾伊施塔特和邁克爾·H·韋伯已為影片執筆劇本。影片定于今年12月7日開拍。

     長篇影評

     1 ) 《房間》幕后真的和《災難藝術家》里拍得一樣嗎?小挖了一下

    james franco這次真是挖到寶,站在巨人肩膀上。tommy wiseau太有意思了,忍不住研究了一下電影和真實的區別,又追了點幕后。

    <the disaster artist>是根據tommy wiseau的好朋友greg sestero與評論家tom bissell合寫的回憶錄The Disaster Artist: My Life Inside The Room, the Greatest Bad Movie Ever Made改編。(tom bissell 6月現身vox制作的視頻Why people keep watching the worst movie ever made,值得一看。)
    寫這本書前,greg的目標就有改編電影這一可能。他研究了好幾本改編成電影的類似書籍,比如Ed Wood: Nightmare of Ecstasy, The Pianist, The Social Network,還有127 Hours。因為他感覺自己的故事某種程度上也像是一個求生故事。
    書出版于2014年,三個禮拜后james franco和seth rogen打電話給greg說有興趣拍成電影。這本書的真實性,之前tommy說只有40%,最近改口99.9%。

    最初tommy希望johnny depp來演自己,greg原本設想是javier bardem演tommy,因為感覺<no country for old men>里的javier和tommy很像,另外希望ryan gosling扮演自己。greg覺得dave franco演得比自己當年更樂觀積極。

    直到拍攝tommy客串<the disaster artist>的戲份franco才和他見面,此前只是在電話上溝通。franco執導該片時全程也是保持模仿tommy的,seth rogen在howard stern show里說很不習慣,剛開始每次franco跟他說話,seth都要狂笑一會。

    電影<the room>是根據tommy寫的540頁小說改編的,當然,沒有出版過。<the room>原本是打算排成戲劇的,不過tommy然后覺得其實沒那么多人會去劇院,于是決定拍成電影。

    關于tommy,目前有報道說他出生于東歐,波蘭人,1955年生人,雖然拍攝<the room>時tommy堅持說自己只有二十幾歲,實際上當時他大概47歲。所以franco扮演tommy演戲,全程是貼著植皮的。

    <the room>的拍攝據說耗費六百萬刀,除了買數碼+膠片器材,加上搭景和后期特效等等。那么tommy的錢是從哪里來的呢?至今都沒有明確說法,據說tommy做過很多種工作,在飯店、醫院打過雜,做服裝生意,以及在舊金山和洛城搞房地產。不過greg不相信拍電影的錢是tommy干百樣活掙來的,但大家說是幫黑幫洗錢掙的這個猜測greg也不同意。
    不過tommy現在的部分收入不用猜了,franco在多倫多電影節上透露過:現在<the room>每年都會在美國各大城市至少放映一次,tommy差不多一年能掙五十萬或者一百萬刀樣子。

    電影<the disaster artist>里提到了tommy和greg對james dean的喜愛(順便提一句,答應讓franco改編電影也有franco曾出演過james dean的原因),但是對<the room>影響很大的另一部片<the talented mr ripley>卻沒提。greg和tommy于2000年1月看的,那是greg印象中tommy第一次堅持看到片尾字幕結束。

    實際拍攝<the room>時,換了三支團隊,很多人要么被炒掉要么主動辭職。電影中seth rogen扮演的劇本顧問sandy schklair和paul scheer扮演的攝影raphael smadja堅守到了首映,真實情況是兩人沒有堅持到拍攝結束。schklair在2001年接受ew采訪說:“我可以去跟手握兩座小金人的攝影合作,何必再去耗時間拍tommy的屁股”。

    <the disaster artist>里bryan cranston的橋段是franco虛構的。留著絡腮胡的greg有機會在cranston當時主演的電視劇<malcolm in the middle>里客串一個伐木工人,但<the room>接下來的戲需要greg把胡子剃了,但tommy不允許他請假去客串別的戲。現實是,greg確實不想剃胡子,因為拍攝<the room>當中就意識到這片子是個災難,用胡子遮掩一下自己以后好跟這片子撇清關系。

    <the disaster artist>里<the room>拍攝結束,greg和tommy鬧翻了,然后首映前和好。實際情況是之后tommy忙于籌備和剪輯電影最終版、給電視臺錄pg級對白,還有營銷宣傳,沒時間和greg聯系。
    greg和tommy當年住一起時,tommy喜歡錄東西,經常有不經過greg同意把兩人談話錄下來,每次greg發現都急到要毀掉帶子。不過兩人至今都是好朋友,每天都會講電話。
    拍<the room>之后,tommy還想找greg合作,但是greg不想,直到這回看完電影<the disaster artist>之后,greg收到鼓舞決定和tommy再拍一部電影,叫<best f(r)iends>,是一個發生在洛城的黑色電影。合作這個片子時,tommy還是老樣子,每天遲到4個小時。

    <the room>當年首映的真實情況也跟<the disaster artist>里不一樣,據在<the room>里飾演michelle的女演員robyn paris在ew的采訪中回憶,首映現場確實有人笑,但是沒人歡呼,很多人看了前五分鐘就走了。
    <the room>的擁躉在看片時會帶著勺子去扔,是因為拍攝時有人跟tommy建議在角色家里放點照片掛墻上,于是tommy放了勺子的照片進去,理由是:讓觀眾的注意力放到角色上而不是墻上。
    <the room>成為今天的cult經典是費了一番時間的。<the room>拍完后幾年,直到ew的記者給greg打電話說片子有很多擁躉,要采訪他,greg都不敢相信。(附上ew 2008年為<the room>寫的特稿地址:http://ew.com/article/2008/12/12/crazy-cult-room/

    正如電影<the disaster artist>片尾字幕寫的一樣,tommy確實為了讓<the room>有機會參選奧斯卡自掏腰包讓片子在電影院保持上映兩周。

    那塊臭名昭著的<the room>大廣告牌在洛城一放就是五年,而上面的電話號碼確實是tommy自己的,而a24公司宣傳<the disaster artist>時,也豎了一支同款廣告牌,上面的電話號碼會打給franco,模仿tommy的franco。(這個franco上jimmy kimmel live宣傳時也說了)




    la times采訪中,tommy一開始說不喜歡franco在<the disaster artist>里扔橄欖球的樣子,而且覺得燈光打得有問題,后來又否認了,說<the disaster artist>拍得不錯,說他自己也不錯。

    在查看各種報道后,我發現電影<the disaster artist>之前叫做<the masterpiece>。

    主要參考來源:
    slate
    http://www.slate.com/blogs/browbeat/2017/12/05/fact_vs_fiction_in_the_disaster_artist.html
    newsweek
    http://www.newsweek.com/room-star-greg-sestero-talks-disaster-artist-and-putting-tommy-wiseau-742628
    history vs hollywood
    http://www.historyvshollywood.com/reelfaces/the-disaster-artist/
    people
    http://people.com/movies/who-is-tommy-wiseau-all-about-the-man-behind-james-francos-the-disaster-artist/


    寫了這么多,竟然是為了一部三星電影。為什么呢?幕后故事太吸引人了唄。
    對franco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感情。本以為憑商業大片獲得大眾矚目,后來不走尋常路,跑到其他領域上躥下跳,星途讓人看不懂的怪咖franco能get到tommy,但也就……
    選材好,只是第一步,第二步要hold得住,hold得穩。越是噱頭十足的素材和人物,越需要導演極強的功力來把控。提一個好榜樣,steven soderbergh。

    還原<the room>及其幕后部分做得非常優秀。展現出來的核心是因為無知、自大、財富混合而成的權力,以及對權力的濫用。所有的笑點也是由此而來的。
    那么問題來了,拍電影幕后的電影,就光呈現?不往下挖了?哪怕挖不好,或者一開始就不打算挖,不如在開頭和結尾就直接活潑起來,保持“游戲人間”的態度,也比搞流俗的溫情戲碼顯得平庸要好吧。
    當然了,這是站在一個高期待的角度去分析的。

    the new yorker的影評人 richard brody更毒舌,他直接說<the disaster artist>拍得還不如<the room>,雖說觀點劍走偏鋒,但論據還挺站得住腳。原址↓
    //www.newyorker.com/culture/richard-brody/why-the-room-is-a-better-movie-than-james-francos-the-disaster-artist

    話說回來,我以后肯定會重看不止一遍的。因為核心部分實在太好笑。
    上次看電影里拍電影笑出聲的還是三谷幸喜的《魔幻時刻》,上上次是《買兇拍人》?也許還有別的,但隨便想的就這幾個。

     2 ) 年度娛樂片:好到極致和爛到極致都會被銘記

    我承認,我一直挺煩James Franco的,畢竟他真的特別喜歡到處瞎蹦跶,但是瞎蹦跶這么多年,這一回他終于正經地做了一部不正經的電影。《The Room》雖然在爛片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并且擁有一波忠實的粉絲,但真正知道并看過的人其實不多。《The Disaster Artist》不僅使《The Room》廣為人知,更從這部驚世大爛片中延伸出了James Franco最好的表演(和雪白的屁股蛋),已然直指奧斯卡影帝提名。

    James Franco在Entertainment Weekly的采訪中提到,他最初接觸到《The Room》就是那塊從2003年到2008年一直立在好萊塢的廣告牌。Wiseau光為這塊廣告牌大概總共花費了30萬美元。這塊可怕的廣告牌印著Tommy Wiseau的大臉,Wiseau好像神奇地在向你拋媚眼。A24在為《The Disaster Artist》宣傳造勢的時候,又重新租下同一塊廣告牌。這一次,換James Franco向你“暗送秋波”了。Tommy Wiseau親自在推特上分享了它的照片。懷著強烈的好奇心,我撥通了上面的電話。電話轉接到了“Tommy Wiseau”(James Franco)的語音信箱,告訴你《The Disaster Artist》上映了,他太忙接不了電話,哈哈哈哈。

    James Franco在溫哥華拍攝《The Interview》期間閱讀了《The Disaster Artist》,他喜歡和別人一起大聲朗讀這本書,他在溫哥華一家影院第一次看了《The Room》,他說這是他最棒的一次觀影體驗。其實閱讀到一半的時候,他已經決定要把它拍成電影了,并且自己想要飾演Tommy Wiseau。當他和Wiseau談電影的時候,Wiseau表示希望Johnny Depp來飾演自己(不知道《The Room》的男主叫Johnny是不是因為Wiseau很愛Johnny Depp),這片子當然請不起Johnny Depp。后來Wiseau覺得由James Franco來演自己也可以接受,因為他在2001年飾演過Wiseau的偶像James Dean。

    《The Disaster Artist》作為年度娛樂片,觀影體驗不是一般的棒。這就是一部適合在電影院觀看的電影。全場觀眾從第一秒哄堂大笑到彩蛋結束的這種體驗,是一個人對著電腦觀看絕對沒有可比性的。如果你看過《The Room》,你自然可以輕松地找到每一個梗。但本片牛逼的是,就算你沒看過《The Room》,你依然可以感受到每一個笑點。James Franco的表演本身就是本片最大的笑點了,他真的把這個喜劇人物演得太傳神了,甚至一個簡單的撩頭發的動作都可以讓人發笑。但之所以說《The Disaster Artist》是一部好電影,是因為從James的表演中,我們還看到了Wiseau的單純和脆弱,細膩和敏感,還有那孤獨的瘋癲。在如此有限的資料中挖掘一個人的內心,這次James Franco真的很用心。

    然而,Tommy Wiseau這個好萊塢最神秘的男人依舊還是一個謎團。我們依然對這個有著歐洲口音的男人一無所知,不知道他來自哪個國家,不知道他的年齡,不知道他的錢從哪里來。可也恰恰是他本身的神秘色彩讓觀眾對這部驚世大爛片的興趣永不褪色。而從片尾的彩蛋來看,Tommy Wiseau的癲狂和控制欲絲毫沒有改變。這場Wiseau親自要求的和James Franco的對手戲,由于太過無厘頭,編劇沒有辦法插入正片中,只能變成了彩蛋。Wiseau還是他的粉絲們熱愛的那個Wiseau。

    看完之后有點心疼Dave。突然想到好萊塢另一對兄弟Ben Affleck和Casey Affleck,Casey雖然活在哥哥的光環下,但一直在各類影片中磨練演技,努力為觀眾奉獻精彩的表演,去年憑借《Manchester By the Sea》一舉奪得奧斯卡影帝,終于揚眉吐氣走出哥哥的光芒。但是Dave,可憐的Dave不僅沒哥哥高,沒哥哥帥,沒哥哥有名,關鍵是演技也沒哥哥好(是的,我就是說《驚天魔盜團》里Dave演得也很爛)。而本片真的對Dave太殘忍了,演技和哥哥一對比立馬高下立現,無怪只能一直給哥哥作配,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也應該只能是哥哥身邊的配角。

    本片的主線其實就是Tommy Wiseau和Greg的基情演變史,關鍵居然還是由一對兄弟出演,哇哦。兩人結緣于舊金山的一堂表演課,恐懼在人前表演的Greg被Wiseau大膽的情感表達所吸引。一個沒法表演的人和一個表演過度的人,都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欣賞,但又都懷揣著純真的演員夢。就這樣,他們走到了一起,成為了好基友。他們喜歡傻傻地一起玩拋橄欖球游戲,鐘愛拉鉤鉤做約定。Wiseau還送給了Greg一支獨一無二的Wiseau Planet定制筆。Greg接受的Wiseau的提議,他們兩私奔到了洛杉磯,在Wiseau的公寓里開始了幸福的同居生活。剛到洛杉磯的公寓時,Greg驚訝地發現只有一個臥室,Wiseau傷心地說:“你不愿意跟我睡一起嗎?”看到Greg如此羞澀,Wiseau把公寓里唯一的臥室給了他,自己睡沙發。盡管Greg身邊所有的人都勸他離開Wiseau這個怪人,Greg還是一直陪伴著Wiseau。甚至為了Wiseau的電影,Greg放棄了和自己偶像一起演出的機會。

    人們還是一直在問《The Room》究竟要表達什么。但他想表達的可能就是你看到的那么簡單,一個一直在幫助朋友的善良男人,被他的朋友和未婚妻背叛了,他傷心得想死了。他其實真的就是把他的故事講給你聽啊。他覺得Greg是他的生命之光,是他唯一的好朋友,他給Greg房子住,一直給予他幫助,但是Greg遇到了女朋友Amber之后變得不再那么需要自己了,甚至要從他家搬走,他感覺到被Greg背叛了,他傷心得要死了啊!影片首映的時候,他看到滿場大笑的觀眾,滿心的失落:“我掏心掏肺地把我的故事寫出來,為什么大家都在笑?”直到Greg追出來告訴他:“Tommy看看這些觀眾的反應,希區柯克的電影有這么熱烈的反響嗎?”他才又開心地笑了。他這么開心真的是因為觀眾熱烈的反應?開玩笑,你們嘲笑我內心最傷痛的部分,我真的會感到開心嗎?他開心了是因為他感受到Greg還是在乎他了啊!Greg跟他和好了啊!他的故事結局改變了啊!拍出這樣的爛片之后,這兩人居然還在一起拍電影!這不是愛是什么!

    撇開這些不正經的基情片段不談,《The Disaster Artist》揭開了一部分關于《The Room》的神秘面紗。比如,不知道哪里來的橄欖球戲是Greg和Wiseau喜愛的游戲,著名的“You are tearing me apart, Lisa”來自Wiseau愛看的電影,沒來由地扔礦泉水瓶是由于Wiseau第一場戲的緊張,以及這片的制片成本究竟為什么這么高。

    傳說Wiseau拍這部電影花了600萬美元。這樣屎一樣的電影,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布景,全體卡司都是名不見經傳的非專業演員,到底是怎么花掉600萬美元的?6000塊的學生作業拍出的畫面可能都要比它高級。2003年的600萬美元是什么概念?同年的《女魔頭》花了800萬,《迷失東京》花了400萬,《鯨騎士》花了350萬,次年的《電鋸驚魂》花了120萬。

    《The Disaster Artist》為我們解答了這個疑惑。Wiseau就是有錢任性!“你不要擔心錢”,“錢不是問題”,“哦,我在那里有套房”。你們人類理解不了我沒關系,我有我自己的Wiseau Planet。你們正常人欣賞不了我的表演,我就當我Wiseau Films的總裁,我自己編劇、導演、制片、主演我自己的電影。正常人拍低成本的電影都是租借器材,Wiseau大手一揮:“我們不租,我們直接買”,而且還要同時用膠片和數碼攝影機。他搭了一個街角的場景,明明影棚外面就是一樣的街道,因為這里是好萊塢,好萊塢拍片要在stage。看《The Room》你會發現天臺的場景用的是綠幕,而天臺和他公寓頂樓一模一樣,P上去的景色也和從他的樓頂望去的一樣。他還斥巨資給自己搭了一個導演專用廁所,明明片場有廁所,他偏偏就要顯擺自己的導演特權。Tommy Wiseau身體力行地為我們詮釋了什么叫做有錢真好。等等,這么壕擲千金為圓自己電影夢的,好像還有我們的馬云爸爸……

    影片的最后,《The Disaster Artist》還是拋出這個嚴肅的問題,被稱為“最偉大的爛片”的《The Room》究竟算成功的電影嗎?怎么樣的電影才算成功呢?電影學院的教材會告訴你,電影是科技、商業、藝術、娛樂、文化產物。科技?《The Room》簡直是科技災難。商業?對比600萬美元的制作費,它的首周周末票房只有1800美元。藝術?它沒有絲毫美感。文化?它連故事都講不清楚。只有娛樂,它的確是極致的娛樂片。觀眾的反應如此熱烈,喊“經典臺詞”喊得像在看橄欖球賽般激動。可是表演、劇本、對白、導演、攝影,《The Room》沒有一樣是對的。你可以說它成功,但我拒絕認為它偉大;你可以為它歡呼,但我不覺得該為它自豪。

    《The Disaster Artist》和《The Room》同是現象級的娛樂片,一個好到極致,一個爛到極致。好到極致和爛到極致都會被銘記,無數掙扎在中游的平庸的作品和平庸的人只能可悲地被遺忘。電影這個行業,有才華的人也只有百萬分之一可以成功,更何況平庸的大多數呢?可是,正如片中飾演Lisa媽媽的演員說的,"The worst day on a movie set is better than the best day anywhere else"。這句話我真他媽想裱起來。

     3 ) 災難玩家

    《災難藝術家》很特別,還有點感人,前半段還蠻新鮮的。看的時候完全沒認出來James Franco,真的是享受表演阿,《巴斯特·斯特魯格斯的歌謠》里第二個故事Near Algodones的那個搶劫犯也是他演的,黑色幽默和惡趣味此類角色對 Franco 來說真心是心頭好。

    電影根據回憶錄《災難藝術家》改編,講述了邪典電影《房間》的拍攝過程,以及2位主人公期間從彼此欣賞到矛盾,從懷揣夢想星火,到遍體鱗傷沉浮人海,在一邊捧腹大笑和嘆為觀止的同時,夾雜著一絲感動和心酸。前半段點亮夢想,后半段制造電影災難現場。

    拍大爛片的幌子,埋藏著一股成長之力,這也是 Franco 讓我欣賞的地方。夢想路上,遇到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要暴露自己,要展示自我,要沉浸在自己想做的事情當中,另一方,我像是個瘋子格格不入,現在我的才華被看見,我可以幫助他,我們一起相互鼓勵,我們可以一起做點什么,因為我們臭味相投,目標一致。這樣的友情雞血勵志,說走就走的吹牛,不顧一切的青春,拉手指約定夢想,然后一骨碌就闖入那座夢幻之城。

    夢想之地圈出了限制條令,野心,實力,運氣和好人緣都如同高山。Greg 說要搬出去住的時候, Franco 心都要碎了,他們不喜歡我,我的表演和想法他們不喜歡。Greg 一腳踏入生活洪流,接著開始留起了大胡子,孤身一人的 Franco 守護著內心小火苗。

    當Greg抬頭看見《房間》巨大的戶外廣告的時候嚇了一跳,首映禮大張旗鼓有模有樣,一路被唏噓和不受待見,最終成形誕生,但即便如此,結果仍是受盡嘲笑和被貼上爛片的標簽。

    《災難藝術家》用一種荒誕的方式來述說失敗,失敗的人生態度,笑中帶淚那種,我知道我很爛,我意識到了,可我還是要做。并不是無所忌憚,也會敏感憂慮,患得患失,這樣的笨拙和堅持也恰恰打動人心,因為基本上絕大多數人都忙著展示自己的聰明,沒有人喜歡別人不喜歡自己,堅持做一件別人不喜歡的事情,真的太難了,而 Franco 做到了。

    不要盯著我的玩具蟹看,它害羞。

    (完)

    我給你煮碗面吃

    Wechat ID: Lamotta_yajie

     4 ) 你知道他為了拍爛片,有多努力嗎?

    有兩部叫做《房間》的電影,而且兩部都是極品,2015年的《房間》是好到極點,2003年的《房間》是爛到極點。

    后者制作成本超過600萬美元,上映的首個周末票房只有1800美元。

    臺詞像小學生寫的,表演更是災難級的,整部電影就像一部官方鬼畜。

    最奇葩的是,它還發明了“鬼畜床戲”。

    鬼畜我見過,床戲我也見過,鬼畜床戲我還是頭一回看見。

    而且你會發現,男主角的兩段床戲是一模一樣的,就是把前面的床戲又放了一遍。這種事情連愛情動作片都做不出來.

    唯一的可取之處,就是男主完美演繹了我觀看這部電影的心情。

    《災難藝術家》就是講述拍攝《房間》的經歷,由詹姆斯·弗蘭科扮演《房間》的導演兼編劇兼演員托米·韋素。

    不得不說,托米是一個很特別的人。

    首先他特別有錢,他有一輛奔馳汽車,在洛杉磯和舊金山各有一間公寓。

    場記拿著他的支票去銀行,非常順利地取了2萬美元出來。

    銀行工作人員都說:“這個賬戶就是個無底洞。”

    托米多有錢呢?

    別人拍電影都是租器材,他直接買器材,而且買數碼和膠片兩套器材,盡管它們打光的方式都完全不一樣。

    為拍小巷的戲份,他搭建了一個和外面的巷子一模一樣的場景。

    場記:這個巷子的景和外面的巷子一模一樣。

    托米:沒錯啊,我們就是在拍好萊塢大片啊,對不對。

    場記:那我們為什么不直接拍那條現成的小巷?

    托米:因為這是好萊塢大片啊。

    拍天臺的戲份,他不直接在天臺拍,反而要用綠幕摳像技術,后期合成一個外景,完全是有錢沒地兒花。

    同樣的,拍室內戲也不直接在公寓拍,而是在攝影棚里搭建一個和公寓一模一樣的場景,可以說為了花錢也是煞費苦心了。

    甚至斥巨資搭一個只限他自己用的衛生間,即便這里本來就有一個衛生間。

    作為一部無明星、沒有大制作、場景單一的劇情片,《房間》就這樣硬生生地花了600萬美元。

    拍完電影之后,托米還自費放映2周以取得申報奧斯卡的資格。

    然而,沒人看過他上班,而且上班根本不可能有這么多錢。

    時至今日,仍然無人知曉他來自何方,經費出自何處,以及何時出生。

    而他的才華,和財富可以說是呈反比。

    他自己寫的劇本,他還記不住臺詞,更何況這劇本還是小學生作文:我沒打她,胡說八道,一派胡言,我沒打她,我沒打。

    一段戲份NG幾十遍,在場的工作人員都會背了,他還不會背。

    而且他的臺詞功底也是災難級的,名副其實的“災難藝術家”,陳學冬看了會沉默,吳亦凡看了會流淚。

    他一言不合就尬笑,即便這一幕本來應該很嚴肅。

    他一邊說要拍出《泰坦尼克號》的效果,

    另一邊又要堅持露臀:我的屁股就是這部電影的賣點。

    他在電影中明明都掏槍自殺了,然后又起來了……

    能逗笑觀眾的電影有兩種,一種是喜劇片,另一種是演技或臺詞功底太差產生的槽點或違和感。

    《房間》顯然屬于后者,演員演得很賣力,但是讓人不忍直視。

    《房間》不是喜劇片,勝似喜劇片。

    滑稽的臺詞、尷尬的演技、弱智的劇情、鬼畜的笑聲相結合,托米成功將一部非喜劇片拍出了喜劇效果,打造了這部爛片史的里程碑。

    最為重要的是,以上效果都不是托米有意為之,而是他想認真、嚴肅地拍電影,但是演技、臺詞功底實在太差了,而這也正是《房間》難以超越的原因。你很容易把喜劇片拍得比《房間》好笑,但很難把非喜劇片拍出《房間》效果,可能只有黃圣依和歐陽娜娜能與之一戰了。

    優秀的傳記片絕不是要演得好,而是要演得像。要結合原型人物具體分析、對癥下藥,原型人物是什么樣,你就要演成什么樣。比如托米·韋素本就是演技差,你要扮演他,就要做到和他一樣演技差。

    所以模仿托米·韋素并不簡單,并不是說加里·奧德曼和丹尼爾·戴-劉易斯這種級別的演員就一定能做好。

    你能演好丘吉爾和林肯,但不見得能演好黃圣依和歐陽娜娜。

    詹姆斯·弗蘭科顯然沒有讓觀眾失望,他把托米·韋素那種“你知道我為了拍爛片有多努力嗎”“我很嚴肅地表演,但演出來就是很尷尬”的效果拿捏得非常到位,他把《房間》滑稽、鬼畜、奇葩、邪典的特點演繹得恰到好處,仿佛他就是托米·韋素本人,毫無違和感。

    他拍的高仿版《房間》,和原版《房間》如出一轍,渾然天成,不僅做到了形似,還做到了神似。

    詹姆斯·弗蘭科能借此拿下金球獎音樂/喜劇片最佳男主角,不是沒有道理的。

    不僅僅是詹姆斯·弗蘭科,其它演員同樣是從選角到服裝、表演都惟妙惟肖,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其同步程度可以精確到每一秒、每一幀。

    除了有錢、演技差之外,托米·韋素的另一個特點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說好聽點,他執行力強,說難聽點,他做事不考慮后果,不經過深思熟慮就下決定。

    先是叫格雷格一起去洛杉磯,然后迅速地寫劇本、買設備、招募工作人員、開始拍攝……

    他太固執,太以自我為中心,什么事都要按照自己的想法來。

    室內、小巷搭場景,天臺用綠幕,鐵了心要露臀,還當面讓女演員難堪。

    你要是指責我,我就開除你。

    他總是遲到,讓大家等他。他明明很有錢,可是不肯給演員買水,因為他很享受“高高在上、我行我素、你們全都要聽我的”的感覺。

    他損人不利己,明明可以換個時間拍格雷格刮胡子的戲份,卻偏偏要堅持馬上拍,讓格雷格錯失了其它從影機會。

    電影就快拍完了,他還開除場記和攝影導演,換了其它人。

    從生活的角度看,他自私,情商低,不考慮其它的感受,永遠只顧自己;從事業的角度來看,他偏執的性格讓他很有機會成功,因為他永遠相信自己,從不懷疑自己。

    盡管他最后失敗了,拍了一部大爛片,但失敗得很成功。

    有人說:歷經了十年的歲月,而人們還在觀看、談論這部電影,這是十年前的奧斯卡最佳影片都沒有的待遇。

    因為《房間》太爛了,爛絕古今無敵手,達到了后人難以超越的境界,所以被人們稱為“爛片界的《公民凱恩》”。

    于是,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這部公認的爛片突然就變成了邪典電影的代表作,開始扭虧為盈,在世界各地午夜場的放映經常銷售一空,還催生了一群《房間》的粉絲。

    由于電影中莫名其妙地出現調羹和橄欖球,觀看《房間》時戴頭盔、扔調羹和橄欖球就成了一種流行文化,還有無數人模仿電影中的臺詞、橋段。

    對于這種現象,人們不禁表示:希區柯克都不能經常有這樣的待遇。

    當然,這多多少少有點阿Q精神,電影也有美化托米·韋素和《房間》的傾向。

    乞丐中的霸主,還是乞丐。再成功的爛片,也是爛片。

    曾經被人們低估的《銀翼殺手》《大話西游》《守望者》逐漸被恢復名譽,但《房間》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洗白,仍然是批評多于表揚,鄙視多于贊美。至今IMDb只有3.6分,豆瓣只有4.2分。

    《災難藝術家》是一部喜劇片,講述托米帶領一群人很努力很努力地拍電影,結果拍出一部爛片的故事。

    表面上很好笑,實際上很辛酸。

    《災難藝術家》和最近的《我,花樣女王》有點像,看第一遍看覺得有趣、幽默,看第二遍覺得無奈、心塞。

    以往的美國夢、心靈雞湯的電影通常是主角經過不懈的奮斗獲得更好的生活,《災難藝術家》則是反其道而行之,反美國夢,反雞湯,反套路。

    托米·韋素堪稱現實版堂吉訶德,全世界人都不相信他,都叫他放棄,

    但他永遠相信自己,永遠堅持奮斗,永遠追求夢想。

    他有錢,有執行力,有毅力,最終卻失敗了。他什么都有,唯獨沒有才華,有點命中注定的意味。

    他的經歷和“天才是1%的靈感和99%的汗水”的名言完全相反,因為這句名言還有后半句:“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既扎心,又真實。

    “努力就會成功”畢竟只是電影中的情節,現實中哪有那么多成功人士,更多的是平庸之輩。

    正如電影中的好萊塢制片人所說:有理想不一定就會成功,就算你有馬龍·白蘭度的天賦也只有百萬分之一的可能會成功。對你來說,成功是不可能的。

    托米:那可能……可能……

    制片人:沒有可能,給你一百萬年也不可能。

    托米:那一百萬年以后呢?

    制片人:更不可能了。

    看多了堅持奮斗走向成功的勵志片,《災難藝術家》相比之下更讓人感同身受,因為現實就是努力不一定會成功,現實就是可能你再怎么努力在別人眼中也只是一個笑話。

     5 ) 《災難藝術家》為我們推薦了部史詩大爛片,真是又爛又好看

    你可能不會相信,大聰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一直是保持一個傻笑的狀態在碼字。

    大聰也從來不給大家推薦爛片,但是這一次真的例外,墻裂建議大家去看一部2003年叫《房間》的電影。

    這部影片堪稱史上最爛的爛片,但是你可能還想不到,這部電影至今還在美國少數院線定期上映,而且因為場次不多,導致經常場場爆滿。

    因為它爛,導致很多觀眾慕名而來,甚至成為美國青年觀眾開趴體的一種形式。

    你沒看錯,大聰也沒寫錯,去看電影的觀眾會帶著影片里的一些道具,比如湯勺,蘋果和美式橄欖球等,一邊看電影一邊開轟趴,那個觀影場面好不熱鬧,就像是一群“神經病”在看電影里的“神經病”。

    《房間》這部電影經過十幾年的淬煉,漸漸成為了一個邪典的符號,而且已經形成了不小的影迷圈子。

    有些狂熱的粉絲,還會在極其不適合的場地,來上一段《房間》的經典橋段表演,嚇得不明原因的路人退避三尺。

    在當時,《房間》制作成本用了600萬美元,這是一個不小的數字,而電影上映2周就下映了,票房只有可憐的1000多美金。

    但正是因為這2周的上映,得到了很多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評價,吊起了很多觀眾的獵奇之心,想對《房間》一窺究竟。

    于是本電影的導演兼編劇兼制片兼主演兼發行——湯米,自掏腰包維持這部電影的持續上映。

    而且湯米還讓《房間》報名了當年的奧斯卡角逐,結果當然可想而知。

    不過今天我們要聊的當然不是《房間》和奧斯卡的事,而是因為《房間》這部電影,從而誕生了一部電影叫《災難藝術家》。

    是的,今天大聰其實不光推薦大家看《房間》,更重要的是推薦這部《災難藝術家》。

    如果你先看過《房間》后再看《災難藝術家》,就會對后者產生更多的共鳴,也能找到更多的笑點,說不定還能笑出腹肌。

    《災難藝術家》是詹姆斯.弗蘭科自導自演的一部喜劇片,故事就是想要還原當時《房間》拍攝的臺前幕后。

    《災難藝術家》也意外成為2017年的一部好口碑的喜劇片,并入圍2018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

    為何是改編劇本,因為《災難藝術家》雖說和《房間》關系很大,但劇本卻是按照《房間》男二號的同名回憶錄改編的。

    這本《災難藝術家》的回憶錄一經出版,就成為暢銷書籍,被詹姆斯.弗蘭科看中,于是買下版權,拍成了電影。

    《災難藝術家》可以說把當年神秘的《房間》拍攝歷程,用詼諧幽默但又真實的方式還原給觀眾。

    大家在哈哈大笑的背后,也看到了《房間》導演湯米失敗而純真的心路歷程。那些又爛又經典的《房間》對白和場景,成了《災難藝術家》搞笑的重點。

    比如天臺湯米由憤怒瞬間轉成平靜的經典橋段,湯米前面還義憤填膺的說著:

    "我沒打她,一派胡言,我沒有..."

    之后立刻恢復平靜和馬克打了一聲招呼。

    又比如湯米和莉莎聊天的時候,突然變得情緒激動大喊:

    “你讓我受盡折磨!!!”

    這些小學生都能看出來爛透了的表演,被弗蘭科在《災難藝術家》傳神的模仿出來。

    巧合的是,當初湯米在拍《房間》時就曾說過,這個角色本來就是要找約翰尼.德普或者詹姆斯.弗蘭科來演的(當時真是想得美呀)。沒想到湯米現在真的夢想成真了。

    弗蘭科也因為《災難藝術家》,在2018金球獎拿到了音樂/喜劇類最佳男主角,上臺領獎的時候不忘叫湯米上頒獎臺,讓這部史上爛片導演零距離感受頒獎現場。

    當時湯米一上臺就迎來熱烈的歡呼聲,感覺良好的他差點搶過弗蘭科的話筒,被弗蘭科緊急阻止,不難看出,湯米戲里戲外真的是一個大邪典。(捂臉而笑.jpg)

    說了這么多,搞得好像這部爛片《房間》要打上雙引號才對,其實并沒有,《房間》真的是名副其實的爛片。

    《房間》的劇情其實很簡單,說的是男女主角已經訂婚,但女主喜歡了男主的朋友,決定不要和男主結婚。

    本來十分鐘可以說完的三角戀肥皂劇情,被硬生生拉到一部電影的長度,在影片前面半小時里,一言不合男女主角就做愛做的事,而且還一定要配上舊歌舞廳曲目來渲染氣氛。

    整部《房間》的劇情就像男主角的情緒一樣忽上忽下,前言不搭后語,比如女主和她媽媽三番五次的聊天,那些對白就連日常都不會說得這么沒營養。

    最經典的就是女主媽媽說:

    “我快死了,我完全清楚的知道自己得了乳腺癌”。

    女主毫無情緒的回她媽媽:

    “媽媽你就別擔心了,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懂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如果你第一次知道你母親得到絕癥,一定不會是平淡如水的反應,但《房間》母女就是這樣對話的。

    而且看了影片以后的你會發現,這種電影絕**不會需要600萬美元的制作成本,《災難藝術家》讓我們看到了這600萬是如何花出去的。

    他不懂電影的拍攝器材一般是租而不是買,于是他決定一次性把拍攝器材買下來。

    他也不懂拍一部電影之前,要先選擇用膠片拍還是數字拍,于是他決定膠片數字一起拍。

    所以你看到的《房間》構圖為什么都有點偏,不是攝影師沒選好構圖,而是一場戲同一機位要放兩種規格的攝像機...

    如果你再仔細看,你能看到《房間》畫面時不時突然有一些抖動,那不是攝影師故意的,而是因為拍攝時片場實在太好笑了,攝影師實在忍不住邊拍邊笑,請原諒那位“不專業”的攝影師吧。

    更匪夷所思的是,明明可以拿同樣的預算,去找個視野很好的樓頂拍天臺戲份,但湯米偏偏要在攝影棚搭綠幕拍攝,美名其曰好萊塢大片都這樣拍。

    其實,最詭異的都不是這些,而是影片里無比尷尬的床戲。

    一般來說,拍床戲一定是要清場的,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色戒》國內上映版本的刪減戲份,片場當時只留下演員和導演,還有攝影師。

    但是《房間》的導演湯米卻要所有人留在現場,并讓攝影師對準他的菊花線拍特寫,他給出的理由是,這才是影片最大的賣點。

    這種迷之自信也是沒誰了。

    這些《房間》拍攝前前后后所有的細節,都被《災難藝術家》精準的還原,也讓觀眾看到了一部神級爛片是如何誕生的。

    很多人會問,為什么《房間》這么爛,還熱度這么高,這么多人追捧。

    因為我們通常所說的爛片,是有指數的,也就是從較專業的角度去分析一部電影的劇本,故事邏輯,表演,鏡頭語言等等。

    我們從中找出一些欠缺的地方,如果一部電影有太多的差強人意,那么就會成為爛片。

    但是《房間》從開始到結束,都是失敗的,這樣的爛片指數100%,造就了《房間》爛出了獨一無二的氣質。

    很多人說,湯米就像是來自外太空(湯米星)的外星人,這個外星人正好喜歡好萊塢,于是用他的外星邏輯拍了一部電影,這部電影違反了所有地球觀眾的觀影邏輯,別人想學都學不來。

    當然,《災難藝術家》并不是吸收《房間》的爛,而是去抓取《房間》的怪,然后深挖這個怪的根源和純粹,拍成了一部正常邏輯的喜劇電影。

    在《災難藝術家》中,我們看到湯米是單純的,他有著大膽和自信的舉動,之后他結識了年輕的格雷。兩人和很多有著電影夢想的人一樣,想去好萊塢闖一闖。

    但湯米的奇怪口音和不著邊際的表演,很難有電影公司認可他,而格雷也是四處碰壁,他雖然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經紀公司,但他的經紀人卻用“好萊塢淡季”來敷衍他。

    于是湯米決定自編自導自演自費一部電影,他用這種在所有人看來一開始就注定失敗的冒險,來完成自己一個單純的夢想。

    此外《災難藝術家》不僅展示了湯米的本真和勇敢,更深挖了湯米和格雷之間的友誼。

    在影片中,因為格雷有著帥氣的娃娃臉和好人緣,他的事業總算有了起色,并有了女朋友,而性格原因一直孤僻的湯米,在眼看要失去唯一一段友誼的時候,因為“吃醋”和格雷產生了矛盾。

    但最后他們一起在電影首映上,觀眾都在嘲笑《房間》的時候,只有格雷始終安慰著湯米。

    在湯米的訪談中,他也對《災難藝術家》最后那一段戲很感動,他說那是真實的,格雷到今天還是他最好的唯一的朋友。

    湯米用一部爛片,收獲了一段永世的友誼,他是幸福的,就像《災難藝術家》里面那句臺詞,湯米對格雷說:

    “整部電影,我都是為你拍的。”

    關注《大聰看電影》公眾號,不追求跑量,只研磨精品

     6 ) 好萊塢終于向他招手了 - 來自一個鐵桿粉絲

    我最喜歡的電影之一,終于有人來致敬了。

    今天我是帶著100萬分激動地心情走到電影院的,天知道,作為Tommy Wiseau那部The Room的鐵桿粉絲,作為一個把The Room快看爛到臺詞都記住,把所有能找到的分析都看了個遍的變態,當我發現好萊塢終于要“承認”Tommy一次時,那種激動到無以言表的心情是無法用任何語言形容的。

    The Room在我看來是一部神片(也的確是一部爛片啦這個我必須承認),而Tommy在我眼中是一個超越我等凡人之上(毫無貶義!)存在的人 。我很開心在這部James Franco制作的電影中James應該是持著與我等粉絲類似的想法去拍攝的。他沒有像那些嘲笑不解Tommy的人一樣刻意去顯現Tommy的與眾不同(如果你那么覺得那是因為你不了解真正的Tommy),而是完全凡人化他,把他當成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思想的人去演繹。對于他對Tommy的演繹我覺得至少可以打90分吧,不足的部分我個人以為畢竟他境界不到位......Tommy本人在看過該片之后跟James Franco說他認為這部電影可以打99.9分,少了的0.1分是因為他認為打光有問題(而實際是因為他是戴著墨鏡看片,所以看到片子“光線很暗”.........................醉了)。以上信息來自James Franco在各地接受采訪時候的敘述。

    作為原著粉,找原著里面的類似場景當然是我的首要high點,我覺得James基本上把大家都討論過的點都演了,比如花店場景,天臺場景,xxx場景,還有“差點和Danny3p”場景,每一個場景都還原得不錯(尤其是最后的credit里面有對比!),但是我覺得比較可惜的是沒有還原‘how's your sex life’那場戲......那場戲Tommy的臺詞可以說是集金融知識與人生體驗和哲學思想于一體的高度融合,略微可惜,不過我想James也許是覺得金融知識過于無聊吧。

    關于Dave Franco的表演我覺得有點被他哥哥給壓住了,不過我覺得Tommy的存在感實在是太強了,不被他壓住反而很奇怪了。總體來說我覺得他的表演算是中規中矩,因為對于原著中的Mark我也比較路人感,而且是個討厭的小三呀!!!(開玩笑啦),所以對于演繹他的Greg這個人我也本身比較無感啦。但是我必須要感謝Greg口述了這本The Disaster Artist的書,因為假設沒有這本書, James Franco永遠都不會發現Tommy Wiseau,也永遠不會去加拿大的一個小電影院去第一次感受The Room Cult的“威力”,也不會在后來徹底和我們這些粉絲一樣“入教”被Tommy感染,以至于在今天貢獻出這部致敬的電影,讓沒有聽說過The Room的觀眾們也能認識Tommy。認識The Room這部神作。

    關于電影的短板我覺得到結尾略顯疲軟,人物的情緒轉化太快了幾乎沒有鋪墊,尤其是Dave Franco的角色,在電影院看首映時前一秒種恨不得鉆到地下后一秒就可以打滿雞血安慰Tommy在我個人看來顯得不太自然。觀眾集體笑場的情節也讓我有種置身于美劇情景喜劇般的出戲感。而結局肯定也是經典大團圓式的發言,而且還要刻意升華思想強調友情的重要性......這對于更喜歡獨立電影和各種真實紀錄片的我本人來說比較減分(僅代表個人意見)。在現實生活中Tommy并不是在首映的時候就立刻改口說他拍了一部黑色幽默片的,而The Room的大火也是在電影出了好多年之后漸漸形成的,老實說我覺得如果James Franco可以把The Room究竟是怎樣形成cult following的實際情況拍出來,包括大家去midnight screening時候的各種集體行為(比如沖著屏幕扔塑料勺子等等)全部展現出來,我覺得這部片子就不是一部good film而是一部great film了,但不得不承認James Franco作為一個導演是非常有天賦的,他的前作我也都比較欣賞,我很看好他,也許現在還不是他拍出great film的時候。借用別人觀影后的一句話來點評,那就是This is an All-American fun movie. 可以說相當好萊塢了。

    電影結束的時候我發自內心地鼓了掌,但是我是為Tommy鼓掌,因為他終于可以有一個更加廣闊的受眾群了,不論這些受眾能不能真心理解他和支持他,作為粉絲,我只在乎他能賺錢就好。但是從某一個角度上來說,Tommy已經實現了他的夢想,好萊塢終于向他招手了。

    另,如果你看完這部之后去搜The Room來看,而且發現自己特別喜歡so bad it's good這類的電影,那么我要推薦一個Tommy Wiseau二號給你,他的名字叫Neil Breen,我覺得他和Tommy是幾乎并行的存在......

    來自一個原著迷妹邊喝酒邊觀影之后的雜感。

    觀影幾天之后再來多加幾句我為什么發自內心喜歡Tommy其人,是因為我喜歡他那種I don't give a fuck about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about me, I just be myself的態度,實際上所有我個人欣賞的藝術家,科學家或者社會知名人士在我看來都是在用這樣的態度過人生,does not give a fuck的意思不是說要去傷害別人或者刻意去和別人不一樣,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相信自己能做到一件事情,并且付諸實施,不論有多少阻力,或者遇到多少嘲笑和不解,即使是拍出The Room這樣一部驚世駭俗的爛片,最后也會因為觀眾可以感受到Tommy把全身心投入到里面的熱情而形成一個cult following,以及吸引到了James Franco這種在好萊塢一直都屬于比較特別的成功人士這樣的結果。這在我看來,比任何普世價值觀的成功都要來得更閃亮。為了這點,我會繼續支持Tommy和與他類似的人,即使旁人再不欣賞他們,或者唾棄他們,我也會為他們鼓掌,因為我們這個世界太缺少他們這樣的勇者了。

     7 ) 《逐夢演藝圈》為什么永遠成為不了《房間》

    看到好多人把國內和國際這兩部爛片界的中流砥柱進行對比。

    但是很遺憾,《逐夢》永遠都不可能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房間》。

    我認為這兩部電影,或者說《房間》和絕大部分爛片的本質區別在于,《房間》的爛是窮盡全力而力所不及,最后導致電影的形式大于電影的內容——本來就是一Youtube搞笑視頻的水準,偏要參與奧斯卡。而當形式大于內容的時候,幽默感和喜感就體現出來了(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覺得吹牛的人很好笑)。

    當然只有幽默和喜感還是不夠的,《房間》還是“悲壯”的。這種悲壯體現在小人物和好萊塢的巨大對比之中,體現在理想和現實的強烈反差之中,也體現在付出和結果的南轅北轍之中。這“悲壯”的情感是我們普通人每時每刻每天都能體會到的。所以在《房間》之中,這種“悲壯”的情感格外親切。

    《房間》把這兩種情感融合在了一起。它是一個形式大于內容的吹牛的人,讓你覺得很好笑,但是當你的鄙夷還沒開始,它又讓你看到了人生的悲壯,你自己每天都會經歷的悲壯。所以你收起了嘲弄的笑,鄙夷的笑,展開了理解的,贊美的笑。《房間》也就成為了爛片界的經典。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房間》是爛片界的堂吉訶德。

    《逐夢》以及其他一系列爛片做到了第一點,他們是吹牛的,是讓人捧腹的,也是不自量力的。但是沒有了第二點,他們不夠“悲壯”,沒有反差,戲里戲外全都是一副強權的嘴臉。他們無所追求,自然也沒有失去,他們享受追捧,且屏蔽了所有惡評。所以喜感和捧腹滑向了更深處,帶來了罵名和觀眾的惡意。

    有生之年,如果我們能看到畢導,郭導,王導,說相聲的郭導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聊聊自己為什么非拍這些爛片不可,自己有什么難言之隱和軟肋苦衷,聊聊他們自己曾經的理想,和現在的處境,再聊聊他們如何看待自己背負的罵名。那么我們也會有我們的《房間》,而且從陣容上來看,我們的《房間》一定會比這部《房間》更邪,更黑,更CULT.

     短評

    很努力很努力很努力地拍電影,結果最后拍出一部爛片的故事,表面上是喜劇,實際上很辛酸。看多了堅持奮斗走向成功的勵志片,《災難藝術家》相比之下更讓人感同身受,因為現實就是努力不一定會成功,現實就是可能你再怎么努力在別人眼中也只是一個笑話。

    5分鐘前
    • 朝暮雪
    • 推薦

    另一種「鳥人」,這才是真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雖然是按照勵志傳記片的套路拍,但因為對象是Tommy Wiseau以及「房間」這種驚世大爛片,最終的效果卻是非常奇特。James Franco精準的捕捉到了Wiseau放飛自我的狀態,與弟弟Dave之間的chemistry更是可圈可點

    8分鐘前
    • 舌在足矣
    • 推薦

    好到極致或者爛到極致都會被銘記,最可憐可悲的依然是無數在中游掙扎的平庸的人。但是既然在哪都是平庸,為什么不平庸地做你愛的事呢?沒想到年度娛樂片成為了我的年度雞湯。笑翻了也看哭了。"The worst day on a movie set is better than the best day anywhere else."

    10分鐘前
    • 顧老肉
    • 力薦

    非房間粉會笑瘋,房間粉會哭泣。猥瑣叔,You are tearing me apart!!一旦接受代蘭蘭的設定有點想不起原作里mark的長相了是怎么回事…

    13分鐘前
    • ztlpoppy
    • 力薦

    比《鳥人》好。

    17分鐘前
    • 焚紙樓
    • 還行

    韋素重新走進影院,歆享眾人的歡呼。那些在片場被虛擲的時光、被膠片消耗的財富、戲劇班上被辜負的表演、童年時候被浪費的夢想,都隨著歡笑與掌聲開始閃光。他完全不懂電影,不斷被朋友背叛,陶醉而不自知的愚勇,恰似每個追夢人的曾經。別嘲笑愚勇,它讓你自我感覺良好,讓你在庸碌的人生里找到方向。

    22分鐘前
    • 西樓塵
    • 還行

    片子依舊是蘭蘭他們之前那套惡搞+解構流行文化的喜劇套路,講了一個“純潔心靈·逐夢演藝圈”的另類美國夢故事。至于拍了大爛片的導演,為什么成了邪典大師,除了真正膜拜《房間》的cult影迷,否則很難get到這一切的內在邏輯。如果你get不到這個邏輯,那蘭蘭的這片子也只是一部完成度OK的勵志喜劇。

    23分鐘前
    • 褻瀆電影
    • 還行

    Hahaha, what a story

    27分鐘前
    • RKO
    • 還行

    影院坐滿,每個原片梗一個不落都有掌聲歡呼,好像經典電影狂熱影迷包場的效果~“希區柯克都沒這待遇”,真的。

    31分鐘前
    • P-nutButterFry
    • 推薦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別人愛!爛!片!關于影史最經典爛片的誕生,迷影情結和無心插柳成就了喜劇的最高境界。付蘭蘭的表演太牛了~~~~(有25分鐘是原封不動的還原啊,笑到腸穿肚爛!!!)

    36分鐘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薦

    需要配合原版,以及,弗蘭科這回表演很不錯

    39分鐘前
    • 桃桃林林
    • 推薦

    拍的好的地方在于,有點分不清在看哪一部…

    44分鐘前
    • 影志
    • 較差

    看沒看過《房間》根本不會影響欣賞這部電影的樂趣。因為這部電影本身就充滿了對幽默的態度、對夢想的理解、以及對世俗的不屑一顧。付蘭蘭瞎胡鬧了這么些年,總算鬧出點名堂了。結尾居然有彩蛋。

    49分鐘前
    • 飲歌
    • 推薦

    由于主角背景空白,導致挖掘艱難且方向單一,或許需要把背負了敘事任務的男二號立起來才能更好的側面烘托和刻畫托米·韋素,這也是很多傳記片都用過的路數。不過這片劇本里面男二最終只是蒼白的觀眾,兩個主要人物一個都沒有立起來。付蘭蘭還不錯,能看到模仿和表演的跨度。

    50分鐘前
    • 陀螺凡達可
    • 還行

    希望有一天能看到《災難藝術家之:富春山居圖》《災難藝術家之:逐夢演藝圈》,爛出態度、爛出風格、爛成傳奇~~

    52分鐘前
    • 匡軼歌
    • 還行

    haha(很可能,詹姆斯弗蘭科做到了湯米韋素一直想拍的那一部《房間》,韋素的爛片是一部嚴肅的變成了喜劇的作品,而這則是一部喜劇化的“嚴肅”電影,一部每一步都處于俗套之中的“勵志片”,但碰撞上這神奇的故事不得不也變得新奇好玩)haha

    53分鐘前
    • TWY
    • 推薦

    黃圣依 景甜快來看啊!!!有人把你們的事兒拍成電影了!

    58分鐘前
    • 哪吒男
    • 還行

    只是把幕后故事拍出來而已。因為原材料足夠好所以是有效果,但電影本身并無亮點。影院現場觀眾對這部片子的“笑應”同The Room一樣,James Franco每說一句話都有人笑,as if這真是Tommy Wiseau本人。這種演變有點意思——只要一點shtick,人類就可以把自己娛樂至死的本領可強大了。

    1小時前
    • Ziggy
    • 還行

    當年看《房間》的時候做夢也沒想到我會有為湯米韋素感動流淚的一天啊??

    1小時前
    • Euron Greyjoy
    • 力薦

    付蘭蘭對猥瑣哥的口音和魔性笑聲的復原真的不錯,作為爛仔幫電影竟然沒有什么黃笑話!能從這個故事里找到(毒)雞湯的點也是夠努力的,所以影片調性以及價值還是出了問題,一邊是“我有錢我任性”一邊是“要努力就能成功”,最終落回小人物奮斗、友情和迷影情懷上。事件選擇差了點意思,結尾也太演繹了

    1小時前
    • 胤祥
    • 還行
    加載中...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影

    電視劇

    動漫

    綜藝

  • <td id="uq40q"><rt id="uq40q"></rt></td>
    <bdo id="uq40q"></bdo>
    <blockquote id="uq40q"></blockquote>
  • <noscript id="uq40q"><kbd id="uq40q"></kbd></noscript>
  • <table id="uq40q"></table>
  • www.86g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