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人性不僅黑暗,而且愚不可及。
一起滅門慘案而生的線索勾連,堂而皇之的將人類的愚蠢生物屬性真相了出來,看得觀眾寒毛卓豎。
改編自貫井德郎的同名推理佳作,電影《愚行錄》集結滅門血案、家庭暴力、校園欺凌、職場潛規則、變態亂倫等多重元素,展現一出連鎖的社會悲劇。
曾經幸福的一家三口被殺,負責這篇新聞的雜志記者田中(妻夫木聰飾)開始了對夫妻二人生前朋友的采訪。與此同時,田中的妹妹光子(滿島光飾)正因為虐待女兒而被拘禁審問。隨著光子女兒生命的逐漸微弱,田中的調查收獲甚多,案件真相似乎準備浮出水面。
然而,真相的露頭更像是被害家庭浴室里,轉瞬即逝的殺手身影一般,只存在于曖昧的暗示之中,一旦有雨水傾瀉,線索立刻被洗刷到不復存在;又會在過后無知覺中忽隱忽現,挑逗人心。
光子開始時就說,“我最喜歡秘密了。”
這句話的深意并不在于后面對她們兄妹的關系揭示,亦或是案情真兇何在、過往沉重的家庭謎團……這些全是本片的懸疑點,卻都不是重點。
影片首尾兩處公交車上,涌現著人們陌生的臉、各異的神態。鏡頭平移定格到的主人公田中,也只是社會萬千人物的一面。我們作為觀眾,像車上其他人一樣,以一種旁觀者的角度看待他;他呢,以記者的身份,同樣是旁觀者的角度調查案件。當事件推進,田中與案件融為一體,我們突然不寒而栗,怕是自己也攪進了某種深淵。
其他懸疑片或許重點在于尋找悲劇的源頭、秘密的真相。而對于《愚行錄》來說,悲劇的源頭從一開始就被顯露出來了,而且仿佛直白地告訴你,
每個人都有問題,只不過線索太多,都拆出來的時候不要太觸目驚心才好。
比如田中對于幾個人的采訪中,調查出的社會問題:
1, 職場:“聚會當選妻”。遇害的男主人曾經輕視女性,自大妄為。甚至認為女性放蕩,可隨意持玩樂態度與之相處。
2, 校園:校園霸凌,校園冷暴力。同學之間羨慕妒忌恨。遇害女主人實屬綠茶婊,仗勢欺人迫害閨蜜,自己擇的一干二凈。
3, 階級:家庭背景的階級:富二代與單親子女、社會地位的階級:追求工作的潛規則,學生之間的等級:內部生與外部生。
采訪調查的結論是:(受訪者中)好人極少,表面上的好人其實并非如此。極少的好人(比如努力奮斗的光子),也被帶著開始變質,正如這個愈加腐爛的社會。
而在幾日的采訪中,每個人到后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崩潰和精神恍惚,如果說這個現象是反省,不如說是他們對于往事重提的痛苦。你看,作惡之人也知道自己曾經作惡,也知道作惡之滋味不好受。
在采訪中,過去的畫面與現實狀況穿插。活著的人并沒有變化,死去的人似乎死得其所,被心魔所制的人愈加瘋癲。多年以后再談起往事的人們,仍是以我為主的相互猜疑、相互討伐。
在采訪中,觀眾也被暗浮的真相之影迷惑,疑問重重了。比如一直以旁觀者視角挖掘真相的田中,真的是在尋找真相嗎?
調查的結果又是什么?是這個看似完美的家庭中,并不善良的夫妻二人?還是他們冷漠的朋友圈?還是這整個變態的社會群景?
或許,他的調差是為了毀滅真相,所以真相究竟哪般也就變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浮出水面的過程、線索的接連,以及每一個活著的、正在講述過去的人的態度。
又或許,他的目的還有復仇。要知道真兇之手所握的不止有尖刀,更有尖刀之上,滿載惡意而生的怒氣與殺心。
采訪到最后階段,田中殺死了一個人,原因是她可能已經猜出實情。血染襯衫時惡意盡顯,然而當下的惡并非來自當下,過去的痛苦也會不斷綿延至今。
到什么時候才能停止呢?
影片的答案是很絕望的,就兩個字:輪回。
循環往復般繼續著。就好比田中和光子的童年悲劇,似乎完整嫁接到了光子與她的孩子身上。遺傳性質的惡化,可怕到不易察覺。最后光子的孩子去世,死亡最終帶來了終結,可這就是惡劣的極致了嗎?
循環往復般繼續著。因為人們不會因為小惡而深思,只會為一己私欲不斷作小惡。或者說,是不斷自行聰慧之路。當欲望之火生起,當妒意正濃,當以為做一些“聰明事”就可以達到期望的高度之時,自以為是的小聰明便開始孕育日漸龐大的惡意。
把愚蠢當成了聰明,集體性質的作為引導了社會性的惡化情緒。
而本片中社會性的惡化情緒,更來自于社會等級帶來的沖擊。
復雜的人際關系、虛偽的人情冷暖、無來由的情緒爆發、日復一日的積怨深重。似乎只要生活著,就有痛苦;只要欲求不滿,就會痛苦。這一切,在《愚行錄》里被展現得十分陰暗。
在擺脫低等階級、向上爬的時候,免不了碰上背后捅刀子的;在特定環境里,人人都可能是笑面虎。單單做個好人自律就夠了嗎?
“我從不認為這世界是公平的。”
從小遭受家庭暴力的田中和光子兄妹,好像一開始就低人一等。
于是為了保護妹妹而反擊的男孩、為了獲得幸福而努力奮斗的女孩,全都走上了岔路。
于是有人學著相互勾連、以惡制惡、以惡傳惡、愚行接著愚行。
開始,光子坐在陰暗的探訪間,對著哥哥說出自己偏愛“秘密”的告白。
最后,光子精神恍惚,坐在潔白明亮的治療室,對著空氣說出自己殺人經過。
真相與秘密融合在一起,冠冕堂皇地做著不堪的事情,忍受著撕心裂肺的痛苦。
是可憐人如何,是惡人又如何,終究是那些在前人愚蠢行為下埋藏的種子發了芽。
種子發芽,長成回憶的觸手,夜深時刻便開始竄動蔓延。
手的纏繞,心的祭奠。恐懼于心魔之中的女孩,不幸走進深淵。
拋開這部電影回到現實中來,面對時常可見的失敗的愛、失敗的生活。有人努力追求想而不得,有人爆發“聰明”開始行動,有人喪失心智麻木前行,有人嫉妒,有人憤怒,有人憎恨,有人作惡……
而大部分人,選擇壓抑情感,默默的活下去。成為順流而行,順其自然走下去的大多數。
就像影片開頭和結尾,田中分別不情愿和很主動的給別人讓了座。車窗外一個是白日冷光,一個是天色漸黑。好像一切都有了變化。
接著鏡頭慢移,車上眾生百態依舊。似乎,這個社會還沒變,還在繼續著
愚行。
首發于微信公眾號:movie432,歡迎關注。
男主從開篇的被迫讓座,以致心存不滿裝作瘸腿引對方心生愧疚,
到結尾主動看到孕婦起身讓座。
公車上的乘客還是那樣該說笑的說笑,該睡覺的睡覺,該交談的交談。
一切看上去變了,又似乎確鑿沒變。
這個社會,好了嗎?
片子一上來壓抑、灰暗的氣氛,伴隨著沉重緩慢的配樂聲,一直一直持續到了片尾。
仿佛要把這個社會上,所有的陰暗面都挖出來似的。
日本呢,不是一個格差社會,而是一個階級社會。
而隱藏在這背后的裙帶關系、原生家庭、階層固化,自然帶出了“上層圈子”、“我想成為的那種人”等等極度內含“羨慕”色彩的概念。
而這“羨慕”,在嚴酷現實下就會一步步轉化成嫉妒、嫉恨、甚至記恨。
這幾種情緒,主導著光子、淳子和夏原三人,及其所在的大學圈子。
也是這幾種情緒,引著她們不斷作惡。
夏原身處食物鏈上端,她靠作惡維持自己在群體中的優越感,耍手段告訴像淳子、光子等“外部生”:“你們想得到卻怎么也得不到的東西,我輕而易舉就能得到”。
家境一般的淳子夾在中間,她一邊恨夏原能擁有自己得不到卻想要的東西;一邊還蔑視著光子這樣比她條件更差的人。為其所害而又加害于人,是她作惡的方式。
光子和她們不同,她沒有那么多的虛榮心。她努力生活,渴望成為夏原那樣“幸福”的人,可終究被這社會的惡吞噬,終究被無窮無盡只黑暗之手所包裹、淹沒。最后留給光子這樣沒錢沒勢的人只有一個選擇:殺人。
說幾個個人覺得有意思的點吧。
1.被殺的夫妻:夏原和浩樹——“幸福的精英上班族”。當人物形象慢慢鋪陳開來后,會覺得他們簡直官配:除了一樣虛榮、一樣勢利;一起構建出他人眼中最幸福的家庭景象、一起自知且甚至自豪地踐行著社會中的惡。
2.和光子一夜情的富二代說:“雖然都說我們是靠祖蔭的紈绔子弟,但又不是我們選擇的父母啊,卻把錯都怪在我們身上。”這大概是壓垮光子心理防線的倒數第二根稻草吧。
3.和浩樹關系最近的同級渡邊,說起和浩樹結緣的原因,一是同鄉;而是經歷相似,能互相傾訴不滿,因此兩人頻繁相見的場所便是居酒屋了。這既是“惺惺相惜”的友情,又帶著幾分本質上難以向其他圈子融入的無奈,聽起來也是可悲。
4.開頭男主去被滅門的浩樹家原址采訪,路遇街坊,婦女說,“這大概是魔鬼干的吧。”很明顯,片子中的魔鬼并不單純的指向殺了人的光子,而是廣義上這社會、人性中存在的“惡”。這種感覺有點像電影《惡人》的主旨了。
5.關于“愚行”,當惡滲透到社會規則中去了之后,以惡制惡也好;順勢為惡也罷,都似乎只是在陰影中愚行。談到被殺過世的浩樹,惠美說:“說到底每個人都很愚蠢,不過我覺得田向(浩樹)的愚蠢,也是他的聰明之處。”其實哪有什么聰明,惠美自以為聰明,想依靠父親人脈關系牽制浩樹報仇;浩樹自以為聰明,以利益為目的同時和幾個女性進行交往。可最后呢,又有誰善終了?
6.后來,光子懷上的“我最愛的男人”的孩子,愿望實現了。可孩子不會笑,日子也沒有好。再后來,孩子也因光子的虐待,死了。
愚行,愚行。在這樣社會中,怎樣前行才不是愚行呢?
世界從來都不是公平的,這好像是踏進社會那一年就任知道的事情。階級固化,也好像是在單位努力奮斗,堅持到越來越多的客戶,人脈,人情之后認識到的事情。如果已然是這樣,那我們還需要努力什么?這也是螻蟻般我們努力工作時偶爾會想到的命題。但是階級他是個很寬泛的概念,不是一條線,所以如果你不能像富二代,富三代那樣自由瀟灑,那也請在你自己的階級中保持一種獨立,清高,本分和積極的狀態。我沒有過過不是我階級的那種特別富裕或者特別潦倒的生活,但在我本階級范圍內,我也可以從一無所有到有房有車。而從無到有的過程,誰又不是血淚滿面?我不認同這樣的價值觀,受到了委屈,就以一種極端的方式去發泄。當然這樣的人是存在的,某些時候也好像并不忍心去太多的責怪,這或許就是影片真實地方。人在受到傷害,困頓無助,迷茫的時候,也許真的也想成為那對兄妹!但當你的心理走到危險邊緣的時候,還是應該提醒自己,這是錯的。我邊看電影邊在想,這么多年我掙扎過來沒有放棄自己,很多時候跨錯的步子及時調整回來,真的是好不容易,為自己鼓掌。
出于對光妹和小七的喜愛,上影開票前我就瞄準了這一部。 順利搶到票,昨天踏著輕快的小腳步走進了大光明。 片終,列完所有工作人員后,亮燈,觀眾鼓掌,離場。儀式感十足。 或許散場的人潮里,你也在其中,和我一樣內心無法平靜吧。日影要么不講人性,一講就特別深刻。 一部懸疑電影,集合了亂倫、虐童、滅門、校園派系、桃色交易、人性、社會階層分化……石川慶導演的第一部長電影,畫面和配樂都詮釋著日式美感,也一如既往地壓抑暗黑。 光妹不愧是影后,在片中的表演可圈可點。小七也演得好,但是戲份沒有太多,爆點不夠。 想討論的是最后殺了那對夫妻的人是誰。 光妹? 小七(哥哥)? 光妹+小七? 我覺得很有可能是光妹和小七一起。 1. 片中雖然光妹有承認是自己殺的人,但她說這段話的時候并沒有聽眾。是對著空氣說的,簡單來說,很像是背臺詞或者練習臺詞。為哥哥承擔這個罪名并不是沒有可能。而且全片沒有一處講光妹使用暴力的段落。 2. 哥哥主動請求調查這個案子,且在咖啡店主懷疑妹妹時沒有猶豫地果斷殺掉了店主,說明哥哥是這個案件的知情人。那個放煙嫁禍的舉動更是微妙,哥哥是有策劃地接近店主和前男友,為了殺掉接近真相的人。 3. 在死掉的丈夫的ex打電話到雜志社時,畫面明顯分外緊張。應該是哥哥內心緊張情緒的映射。 4. 哥哥是有暴力因子的。不止是殺店主,在小時候妹妹被爸爸侵犯時,哥哥無意識地打爸爸。 5. 開頭哥哥從坡道下來進那間兇屋,和妹妹從那個地方下來進去畫面重合了。 5. 哥哥從事的調查記者,肯定采訪調查過很多案件,對警察找出兇手的線索、從人際關系排查出兇手等是清楚的,所以有反偵察意識,這個案子才能一直懸而未決。如果是光妹的話,不可能做到那么好的善后吧。 6. 最后結尾公車上小七讓座后明顯情緒奔潰了,不知道是因為女兒死了還是因為殺死了一家三口里那個小女孩。 7. 光妹描述殺人過程時,對丈夫的死有很細節化的描述,砍了幾刀、肋骨斷了等等。但對妻子的死,就僅僅是她抱著孩子睡覺,一刀殺了兩個人。妻子的死對比起來缺少了很多細節化的表述。她不一定有看到這段。 所以我更傾向于小七殺的人,殺人的時候光妹也在。光妹不一定有上二樓。 有沒有人一起來討論啊~! 順便安利我的公眾號Panic_pub 有對愚行錄更豐富的劇情理解
也可直接點擊查看:《愚行錄》人性丑惡 人生艱難
日本版《踏血尋梅》,宿命和階級毫不留情地雪上加霜,在人性的角力里,我們撕毀自己能贏得什么?什么也沒有。上層越來越圣潔,底層越來越污穢。沒有救世主的,每一雙碰觸你的手都是要拉你下地獄的惡魔。哦,“如果真的是惡魔反而不可怕了。”
前半段幾乎是日韓影十佳備選了。后半段開始各種跑歪,不平庸但是有些故弄玄虛。好在氣氛營造,光影技術,還有一些很有趣很好看的藝術化表達,一堆粗糙的手掌撫摸女主角的身體,帶過被欺凌的戲份又十分好看。還有同樣是一幫演員的好戲。妻夫木聰則戲份太少完全沒發揮。比怒要弱了一個量級,勉強四星。
如果把愚蠢的人類的所有的行為都歸為愚蠢的話也就沒有什么講述和記錄的意義了。然而也只能如此活著,在愚蠢中做對自己最合理的選擇和最精湛的演技。(光醬真人好美好可愛因為是首場舞臺挨拶加一星w
黑慶應黑得帶感!
我就一個疑問:那個男的到底哪里迷人了是個女的都愛他??
冷峻,疏離,放眼皆是虛偽,淡漠之中的一絲人情味,僅限于兄妹之間,原生家庭的悲劇滲進血液,階級固化擊碎平女孩夢想,妻夫木聰和滿島光厲害,滿島光去哪里都像帶著一道光,對著空氣自述那一段很動人,妻夫木聰婚后丟掉偶像包袱,繼續挑戰不同性格的角色,這個片子要進旬報十佳吧。
“最后她發現自己只不過是別人的容器,而容器永遠無法填補自己的虛空。” 用荒謬回應荒謬 以愚行對抗愚行 徹底的絕望 對階級分化社會的控訴 鄙視鏈背后是一條人吃人的食物鏈 光妹繼續扮演美如畫又讓人心疼的小女孩角色
#SIFF2017#大銀幕上看妻夫木聰完美的顏,所以看到前排有位男生,每當出現小七特寫鏡頭或者單人鏡頭時,都會拿起手機默默拍時,是不是應該把他打死呢?
借著一宗滅門慘案,內核是在講階層固化。年少不更事的人們,以為拼命考上一流大學,就能爬到上層社會,進了學校才發現,一流大學里已早早幫你把階層劃分好,同一個大學里,你想打進頂層群體,幾無可能,跪舔都舔不上。
至湊佳苗《告白》以來,這種人性扭曲病態癡線不正常中二病復仇故事,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出現,說穿了這些作品都帶著同樣的價值觀,自私到極點,中學生水平的心理思維,但為何會大受歡迎?向井康介算是為這「類型」加入了階級意識,其空洞依然,如果電影拍得黑色喜劇一點,諷刺性強,會否來得有點意思?
畫面拍的非常美啊。導演害羞地說這是他的第一部長篇電影,也真是很厲害吶。
導演用很認真的態度拍出了空泛無力的作品。懸疑感還沒造足就開始匆匆說明每個人物動機,導致最終滿盤皆輸。賣力鋪細節和煞有介事地旋轉多個視角,還是拯救不了這么老生常談的所謂“人性黑暗面”,說起來此類日本小說電影真是同質化嚴重,永遠一個死氣沉沉的調性。兩位主演的表演是片子最值得看的部分。
亂倫 虐童 殺人 挖掘真相的人原來是掩埋真相的人
感覺我有可能是第一個看到這個片子的中國人,極度地陰暗冷峻,加上Casino廳給力的空調,幾乎是扶著墻走出影院的。畫面相當克制的日式推理,卻是我迄今為止看過的人性最為黑暗的作品之一。
本屆最佳候補。雙線結構,一條是單親媽媽光妹虐待女兒的自白,一條是小七調查滅門殺人案。兩條線最終交織到了一起,兩個案子直到最后都沒有揭明真相,而是給出了充分的線索留給觀眾思考。敘述為主,從各人矛盾的敘述中看人性,有竹林中的味道。鏡頭語言干凈克制到近乎冷酷,精彩。
其中有一幕群手的戲份,也算年度難忘瞬間了
每個人都愚蠢地在世間行走,帶著嫉妒貪婪和隨時殺伐的惡念,惶惶度日。日本不是差別社會,而是階級社會。有人笑意盈盈一把將你推入深淵,有人巧言令色奪走你的摯愛,有人慈眉善目陷你于萬劫不復。一起滅門兇案映射的眾生相,收起煙頭裝成瘸人。丑陋的人性泥潭中所有人膠著糾纏,在謊言亂局里難分難解。
看完了就是覺得很空洞,推理的過程走馬觀花,根本感覺不到戲劇張力,雖然故事已經夠黑了,還是覺得所有主創都差點火候。什么階級社會,人性自私,童年毀一生的情節放在一起,只讓看慣這類電影的人覺得膚淺符號化,雖然一切很可怕,還是讓人覺得無聊,也許所有匪夷所思的重大殺人案,真相都很無聊吧。
#SIFF 影像上的驚心不在于物或事,在于人,每個常人。目睹的每樁愚行向著人心屈卑,女性角色話語中的自我物化,可憐的時代心理。妻夫木聰漩渦中央的愛憎入木三分,滿島光表演也尤厲害,兩人冰冷的暴戾和踐行的惡,是和直截點出的"階級社會"平靜、幾乎理應的對峙。惡,怒,愚,小七演出了個系列
愚不是愚蠢,而是貪癡嗔。影片反映的不僅是社會固化的現實,更是人性本能的掙扎,沒有純粹的善人,也沒有純粹的惡人,各人不過是為自己的慾望所推動辯解。欲念不在大是大非,卻在日常是非,導演捕捉得恰到好處,冷峻壓抑與溫情兼具,以案件寫人性,比東野圭吾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