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She Loves Me."
汽笛聲聲響起,他倚著窗外,猜想著她會不會來到,
一襲紅裝,她為他送行,生死別離,卻找他不見,
他狠命的拍打著玻璃,看到她的側影足矣,只是不想她失落而歸,
她終究沒能覺到,轉身一剎,美到心碎,
焦急掩飾不住心底的幸福,他輕斜著嘴角說:“She Loves Me.”
寥寥三言,寫滿了驕傲,
為她。
2 ) 與《珍珠港》同在
第一次看是在繁忙的高中。學校放假了(其實只有一天),窩在家中看了整晚的電視。一直到了10點多還不愿睡,于是鎖定了CCTV-6的“佳片有約”的《珍珠港》。
應該說這是第一部深深震撼了我的電影。甚而電視做廣告時也不舍離去,雙眼緊緊盯著屏幕,生怕錯過一點畫面。看完后已是兩點多了,但仍然激動的不得了,在日記本上胡亂寫著一些純感性化的文字,抒發著自己狂亂的情感。
后來,就考大學了。在那長長的假期中,某臺又播放了《珍珠港》,依然很晚,依然看得很激動。在這期間,我也向幾個最好的朋友強烈推薦過,但他們有沒有機會就不得而知。
再后來,大學輕松又繁忙的生活吸引我的注意力,差不多半年時間沒有好好看一部電影。直到有一天,自己無比悠閑的坐在機房里,想要看一部電影,首頁即為《珍珠港》,于是又打開了。當飛機在一片金黃的晚霞中伴著那舒緩的音樂緩緩飛來,感動之情充滿胸襟,我竟不能自持的渾身顫抖……
宿舍也有一個愛好電影的女孩,和她聊天時《珍珠港》的名字沒少掛在嘴邊,談的多了,自己也會好好想想。其實《珍珠港》的愛情故事挺俗的,而且戰爭中有能不能有那么浪漫懸空的愛情也讓人難以確信,影片還是那種“災難+真情”的典型好萊塢式,為什么我會那么喜歡?
我決定積極一點,要讓他們和我互動,便向寫作老師建議放此影片,沒想到老師真的買來并要放了。
我當然是要去了,他們拖家帶口的也去了好多人。晚上的電影,我下午去占時居然就沒位了。于是,搬凳子,忙的不亦樂乎。真到了晚上,人又多了,不僅屋里連個站的地都沒了,而且前后門都擠了好多人,真有種我大一時看免費電影的感覺。這種狀況,我很滿意。
可以說是圓滿謝幕。但一種悵然若失之感又取代了之前的焦急期盼,我又為此亢奮了一個多星期。純音樂、中英文主體曲,通通下來聽。我真的是中毒了——你知道嗎,那些旋律、那些畫面就是讓我激動,可真讓我說出具體原因,我卻無法表達。
喜歡《珍珠港》到如此地步,在向別人推薦它時反而留有余地了(這種自卑感是談起自己時常有的)。我想,在我的內心深處,是把它和自己融為一體了。
不知道這是不是正常癡迷的最極限。反正它至少讓我明白,對于我來說,好的電影,是一個隨著自己而來的至親,它讓你沉醉不知歸路,而不會讓你有不舒服的尷尬拘謹等和人交往時常有的感覺。在它面前,我是完全放松的,呈現出的是最本真的狀態。而曲終人散后的惘然,也許是它更深層次的完美。
當再有機會,我相信自己還是會去看的。與我同在不僅僅是一部電影,不僅僅那么簡單。
3 ) 為之感動的
《珍珠港》開始時,雷夫和丹尼正在玩著飛行游戲。雷夫總是坐在前面而丹尼坐在后面。兩人一直都是如此,較年長的雷夫總是保護著丹尼。
注意他們兩人,雷夫戴著飛行帽,而丹尼戴著防風鏡。
到了《珍珠港》的最后幾幕,丹尼兩次救了雷夫,并為雷夫而犧牲了。(也許那是他一直想做的吧,他并不希望被雷夫保護,希望自己也能保護雷夫吧)
臨死前,雷夫對丹尼說他快當爸爸了,不能死。而丹尼卻對雷夫說:不,是你要當爸爸了。(丹尼知道自己不行了,把自己最愛的伊夫林和孩子托付給雷夫。也許他知道自己死了才能成全他們吧)
雷夫一行人返回美國時,但伊夫林看見雷夫安然無恙時露出了高興的笑容,但雷夫雖然看見了,但他沒笑,轉身抬出了一副棺材...而伊夫林立即再也笑不出了,因為她知道棺材里的人士丹尼,她走前摸了一摸丹尼的衣服,忍不住抱著雷夫痛哭...
也許丹尼并不是她最愛的人,但她確實是愛他的。
幾年后,戰爭結束了,雷夫和伊夫林結婚了,和小丹尼一家三口回到了小時候的家鄉。那里一切依舊那么美麗,紅色的飛機依然在那,唯一不同的是屋旁多了丹尼的墓碑...
雷夫看著天真無邪的小丹尼在爸爸的墳前好奇的玩著花朵,隨后伊夫林從后抱著他。
一切看起來是多么的完美,但在雷夫心中卻有著遺憾。雖然他如愿和最愛的伊夫林結婚了,但代價是失去了十多年來一直在一起,最親密的兄弟。
值得安慰的是,丹尼留下了他和伊夫林的兒子。對雷夫來說,小丹尼不但是好朋友的兒子而已,也是丹尼留給他和伊夫林的紀念。
雷夫帶著小丹尼乘著飛機飛上天空。飛機上只有他和小丹尼。
小丹尼頭上戴著雷夫及丹尼小時候戴著的飛行帽和防風鏡...
意味著丹尼依然在他身旁,不曾離開過...
天空是雷夫和丹尼兩人而已獨特的天地,他們兩人的友情和親情依然在天空中飛翔著。
4 ) 拍攝技法
影片珍珠港拍攝技法分析(電視編輯課作業)
影片《珍珠港》是美國好萊塢于2001年出品的一部以二戰為歷史背景的一部戰爭大片。影片集中講述了美國兩位飛行員的深厚友情以及二人與一位女護士的愛情故事,故事情節以二戰中著名的日軍偷襲美海軍基地珍珠港為時間背景,加之以唯美的、富于表現力的鏡頭和激烈、富有沖擊力的戰爭場面,為這部商業電影增添了獨特的魅力。
影片由好萊塢著名導演邁克爾?貝執導,他所導演的《永闖奪命島》和《絕地戰警》等動作片都帶有濃厚的“邁克爾?貝”特色,即富有英雄氣概的主人公,優美艷麗的景色和驚險刺激的打斗場面等。《珍珠港》這部影片也不例外,影片宏大的歷史背景是吸引人們眼球的一大亮點,除此之外,影片中體現出來的爐火純青的拍攝技法也是可圈可點的經典范例。
歷史背景是對這部影片的劇情和氛圍影響最大的因素,所以富于表現宏大歷史背景的場景和段落充斥整部影片。不難發現,片中的日常場景中幾乎所有人物的全景、中景和近景都是仰拍,間或平拍。這樣的拍攝方式是由整個故事情節的背景和基調作決定的。影片的主要線索雖然是主人公們的愛情故事,但是故事的戰爭背景是無法脫離的,所以這樣的拍攝方式將劇中人物推到了歷史人物的高度,也讓觀眾有“仰望歷史”的感覺。
影片中在表現白宮會議室羅斯福總統出場時,將機位放在走廊的地毯上,使鏡頭正對著會議室,然后總統輪椅的輪子入畫轉角,由人推著走進會議室。這一鏡頭的上一鏡頭是俯拍白宮的移鏡頭,下一鏡頭是總統入畫的近景固定鏡頭,它在這里起到了渲染凝重氣氛和設置懸念的作用。這一鏡頭的畫面比較暗,配合輪椅的閃光會給人壓抑,嚴肅的感覺,而這種方式的人物出場也會給人帶來懸念和好奇。它用“人物未知”和總統的代表性暗示了美國在這場戰爭中曖昧不明卻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故事的后半部分,美國因受到日本的襲擊而決定奮起反擊加入戰爭。同樣是在白宮會議室的場景里,總統在發起反擊的問題上遭遇官員們的阻力,為表現問題討論過程中的膠著、復雜的狀態,影片中使用了交叉蒙太奇和積累蒙太奇。在總統發表意見的時候,總統的近景或特寫鏡頭之后,伴隨著總統發言的同期聲反復插入官員們的近景或特寫鏡頭。這樣的表現方式既避免了總統發言時單一鏡頭的沉悶,同時也表現了美國在做出這一決定的曲折與堅定。所以,這部影片中所體現出來的渾厚的歷史和政治的嚴肅性是實實在在的,我們在制作作品時也不能拋開這些因素,而是要將它們“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到作品當中去。
影片還大量使用了近景跟鏡頭而且伴有前景,這種方式有助于營造現場感,使觀眾因視覺上的跟進而有身臨其境的真實感甚至是壓迫感。在影片的前一階段,軍官與護士的聯誼舞會上,這種拍攝方式體現得尤其明顯。舞會上燈光陰暗,光影交錯,鏡頭在人群中穿梭,這樣就不可避免地在鏡頭與主體之間會有額外的景物等入畫,這樣構成的前景迫近自然,伴隨著鏡頭的移動,觀眾就會置身于場景之中。這一段落還是節奏蒙太奇的完美體現,伴隨著輕快的樂曲,人們在舞池中翩翩起舞。此時,鏡頭的組接緊湊,節奏較快,與背景音樂和場景氣氛相呼應,體現了沒有卷入戰爭之前的美國歡樂富足的生活。片中另外一個集中體現節奏蒙太奇的地方是戰爭部分。為了表現戰爭場面的驚險刺激,影片在剪輯上也加快了蒙太奇節奏,讓鏡頭的切換速度符合影片對于沖擊力和戰爭氣氛的要求。在日軍轟炸基地的場景中,影片在大景別時總是使用搖跟的長鏡頭或是將鏡頭的時間延長。例如,一架飛機在濃密的硝煙中入畫射擊,接下來的鏡頭是地上的卡車、飛機等被炸彈炸飛的情景,鏡頭一直追蹤到整個過程結束。這種做法能讓觀眾看清毀滅的過程,這往往比殘骸和硝煙更有感染力。在處理戰爭中的近景時,影片中通常快速切換鏡頭。在轟炸中醫院搶救傷員的場景,為了表現人們的慌張和場面的混亂,影片堆砌了大量搖移不定的近景鏡頭,以非常快的節奏將它們串連起來。這種做法能夠充分表現慌亂的場面帶給人們的刺激和沖擊。
歷史資料轉場和空鏡頭被頻繁地應用到這部影片中來。影片中的幾個大的歷史階段的劃分是依靠插入歷史資料的影片來轉場的。在兩位男主人公兒時的場景之后,影片連接的是黑白的歷史資料,內容是1940年德軍橫掃歐洲,美國拒絕參戰,其作用是交代歷史背景,使前后連貫不突兀。在此后的影片中,還有兩次大的轉場應該用了這種手法。片中另外一種大的轉場方式是利用空鏡頭轉場。這種方法主要應用在美國場景與日本場景之間的切換中。在人們以為雷夫戰死,為他悼念的場景之后,租接的是一個日本軍旗的鏡頭,然后是日軍備戰的場面,由此過渡到南云中一等人籌劃的情節。后面日軍在擬定作戰計劃時,這一場景的鏡頭落在珍珠港的海域圖上,接下來就利用一個海域和礁石的空鏡頭轉場,然后是丹尼和伊芙在海中玩耍的場面。這兩處的轉場前后都連接了兩個較遠的、差距較大的空間背景,但是在消除前后的斷點,使過渡平緩上,二者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5 ) 只想告訴:信仰
我個人認為珍珠港拍的很好,同泰坦一樣,給了我很多的震撼。
這兩部片子都讓我了解了西方主義中的人性價值觀。這個我不細說。
在珍珠港中,我理解了他們對人本身價值的看法,對信仰的看法;在羅斯福的鏡頭里,我又被深深的陷了進去,他不愧為是美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總統。
說說對信仰的看法吧:不知道大家記得在片末,那場最后的對日轟炸中,他們在出發后,在去東京的飛機上,上校(忘了名字了,就是那個總領隊的)問了架機員一句話,“你有信仰嗎?”,架機員回答:“我以前不信,但我現在開始相信”,然后他做了個祈禱的動作。
一來一回一次簡簡單單的對話,卻道出了人類精神生活中最本質的品性,沒有那個人是不需要依靠的,哪怕那依靠是虛無縹緲的。看到這里,我自己也從此從以前的全無神論者,轉變為有了自己信仰的人。(提示:信仰的方式可以有很多。)。其實,當代的中國,很多地方就是缺乏了自己的信仰目標,不是么。
在說說美國偉大的羅斯福總統,下面是影片中的一小片段,但,讓我徹徹底底的對他樹起敬意。
海軍上尉:但我們不能無視危險,總統先生。如果日本繼續進攻,他們可以打到芝加哥。
羅斯福:
先生們,在我雙腿殘疾之前,你們大多還不認識我,
那時,我強壯、充滿自信。
現在我時時刻刻在問自己,問為什么上帝讓餓哦做在輪椅上?
國民流露出失落的情緒...而你們也是如此。
我想可能上帝就是讓我,
提醒大家永不放棄,決不低頭!
陸軍上尉:總統先生,恕我直言,您的要求是可不能做到的。
這時,羅斯福總統,推開輪椅,緩慢吃力,物理疼痛,但很堅決的讓自己硬是站了起來,在那句堅定的“別扶我,喬治,別扶我”下,他的這一舉動征服了所有的議員,然后,很有征服力的說了一句:Do not tell me,沒有不可能。
就是這一句征服了我,給人帶來信心和力量的魅力,這句震撼的魅力。讓我透過影片了解了羅斯福。同時了解了這部片子對西方人性的闡示。
我喜歡這部電影,我喜歡Titan,這是我上大學后重新看片,才有的一些個人看法。
他們讓我開始喜歡了美國大片,特別是故事片!
6 ) 唯美依然,感動依然
導演邁克爾.貝,猶如一個偉大的毀滅藝術家,先用寧靜祥和的夏威夷清晨,充滿著夏日氣息的陽光海灘,唯美純真的愛情,親密無間的兄弟情誼, 把最美好的東西淋漓盡致的演繹到極致之后,再用冷酷無情的戰爭,將一切美好瞬間毀滅,化為灰燼。 用長達40分鐘的無情的轟炸,冷血的殺戮,強烈的視覺沖擊,淋漓盡致地揭露著戰爭的罪惡,人性的丑陋。 基調鮮明的對比反差,狠狠的撕扯著觀眾的心靈。唯美依然,感動依然
每每看到凱特.貝金賽爾那精致的臉龐透著的深深的焦慮,
望著遙遠的地平線,急切地期盼著愛人從戰場歸來。
那清澈卻透著深深憂郁的眼神,就有種流淚的沖動
亂世的愛情,總是凄美得令人揪心
7 ) 田納西
上次看《珍珠港》的時候,還是在大學寢室里,上鋪被子亂作一團,傍晚夕陽的余暉從窗戶照進來,我坐在木椅子上,塞著耳機,情緒跟著屏幕里的戰機高高飛起。那時候剛值自己飛行員體檢沒通過,卻覺得腎上的小石頭遲早會落下,心中依然熱血。
幾天前云音樂突然推送了《珍珠港》的主題樂,Hans Zimmer配出一副田納西溫暖的夏天,鋼琴音響起的時候,仿佛看到農場廣闊的麥穗在金光中飄蕩,兩個熊孩子在老爹撒農藥的小飛機上手舞足蹈。
于是把片子翻出來,這次窗外雷聲低沉,雨水稀稀落落滴在窗戶上,我坐在床沿又跟著片子度過了三個小時。
2001年的電影,視效做得出色,放在今天看,十幾年過去了,一樣是大片,“賣拷貝”的爆炸,一直都那么帶感。成就視效的,往往是細節上的功夫,魚類擊中艦體的瞬間、被炸飛的海軍撞向船槳,每一幀都做得那么細致,仿佛真實。
說到細節,偷襲前有一個鏡頭是在日本飛行員的機艙里,冰冷的儀表盤旁貼著愛人的黑白照片。轟炸過后,美國大兵舉槍對著飛機殘骸,白色圍巾染著血搭在破碎的玻璃罩上,敵人已死,他捏著一張照片。爆炸再耀眼,戰爭對于雙方都是可惡的疼痛。賣拷貝在這之后,似乎再無這樣的情懷,《變形金剛》系列炸得越來越兇猛,看IMAX整屏幕的煙火亂躥,總少了一種心一緊的感覺。
Evelyn實在太美,準確的說,是Kate太美,紅唇金發,卻又很溫婉,水蒸氣散過月臺,車廂里她笑起來,皓齒潔白,看得心醉。紅唇金發的美女很多,可是大多太熱烈,Kate這樣細致的,甚至還帶著絲絲東方的含蓄,太少。她穿著比基尼,輕輕把海風吹亂的頭發別到耳后,海浪拍打在礁石上,夏威夷好沙好水。她穿著紅艷的旗袍,身材修長,旗袍褪去,露出吊帶襪滿是誘惑,Evelyn和Danny在降落傘的白綢布上云雨歡樂,汗珠在她的肌膚上晶瑩剔透。
2001年的小Ben還沒有當導演,還沒有拿奧斯卡,亦沒有跟馬達一起坐在導演椅上一本正經地宣讀“綠燈計劃”。可是十三年前的小Ben,戲里的Rafe,臉就已經那么方了,為了打飛機不要妹子不要命,好像被多打的那一針給打傻了。Rafe和Danny,從熊孩子,變成小青年,Rafe變得沉穩,Danny還是有點小害羞,兩人喜歡上同一個女人,兩人合力擊落7架敵機,最后Danny舍身救了Rafe,一輩子被大哥保護的小弟終于救了一回大哥,這么擰巴的感情,如果沒有Evelyn的存在,想必Danny咽下最后一口氣的時候,Rafe會向他告白吧,我們一起打飛機這么久,就是注定要在一起的。
電影里真要扯到演技的話,雖然那不是重點,還是可以說說Jon Voight的。我不知道真的羅斯福當年被日本人偷襲了珍珠港的時候是怎么講的,但是當Jon從輪椅上放下殘廢的腿,掙扎地站起來,鏡頭切給他臉部一個特寫,說,so don’t tell me , it can’t be done的時候,還是很帶勁兒的。動作和臺詞都不多,卻有著很內斂的能量。
最后鏡頭從海底的沉睡的亞利桑那號回到了溫暖色調的田納西,片頭的配樂再次響起,Rafe牽著小Danny,在余暉下,飛過片片田野。我看了看窗外,雨已經停了,深圳的天藍得出奇,遠處白云前一架客機緩緩飛出去,我合上電腦,嘗試把被電影勾出的所有關于飛行的情緒再次撫平。
2001.8.17 南充立體電影院2排8號09:30票價15元。第二張電影票,第一次在電影院連看了三次,上午進去晚上才出來,買了面包、牛奶,最后一次滿滿堂堂的人結果最后還看哭了,成為觀影史上的獨一無二。 2003.10.4 60% cctv6 新津2005.5.9 學校放映室 2008.5.20 DVD home
音樂極有韻味,引出美麗的愛情故事,飛行員雷夫和丹尼的患難生死情,釋懷和寬容,珍珠港事件的慘烈程度,自殺性反擊的決絕和犧牲精神。
雖然狗血,02年高中畢業剛看的時候還是一腔熱血的。
高中某個暑假前的一天,我和F莊騎自行車去河東轉了一圈,回來后教室里正播到炮彈如雨滴般落在珍珠港上……
看過很多遍了,算是二戰片中較喜歡的了,當然這片主打的也不是要還原歷史客觀事件,也別糾結那作為主旋律的三角戀關系,買拷貝的火藥桶與特效絕對讓你逃不出戰場彌漫的硝煙與火海,魚雷與戰艦的碰撞永遠美過坦克與地雷
噢喲我的媽呀我好喜歡DANNY><買拷貝其實還是不錯的啦~~
料理完花草看了導演剪輯版,想到這部電影剛上映那會兒對其完全的無感,無論是偷襲珍珠港的歷史背景,還是女主角類似《卡薩布蘭卡》的選擇,男男兩主角間的偽兄弟(基)情,悠揚的配樂和宏偉的場面,當年居然完全地嗤之以鼻。這一星的差別就是10年啊。是不是沒有青春了之后比較容易被狗血打動……
一直不想看珍珠港,不是因為他不好看,而是因為戰爭片實在是太沉重了。當我終于鼓起勇氣看了珍珠港以后,果然,又是一個不眠夜。炙熱的愛情在最火熱的時候嘎然而止,友情在生死與共中更加緊密。戰爭片就是要告訴我們一個事實,那就是人類在戰爭面前是多么的無力。我想說,如果我是羅斯福,我會再日本每個角落投下原子彈,更不會在戰后扶持日本,即使出于任何策略~不知道為什么,就是討厭小日本,就是討厭他們!
很喜歡阿弗萊特,帥氣中自帶憂郁,明明是三角戀卻又不是典型的三角戀,只能說戰爭是殘酷的
How to be close to you, Pearl Harbour...
突然想起買拷貝也拍過正常電影的...
當戰爭片看吧還蠻精彩,這愛情讓人別扭,雖然主角都挺養眼,但可能國情不同,真心不是太喜歡后面的一對,可能那里的本.阿弗萊克太帥了!
電影敘述的是二站期間日軍偷襲珍珠港的事件,戰爭很殘酷,很震撼,影片中唯美的愛情和兄弟情給整個影片帶來一絲絲的溫情,仿佛戰爭中的一道曙光,生活總是遺憾的,但是活著的人還是要繼續
選角是巨大的成功之舉,獅子座的Ben扮演激進好勝的Rafe,巨蟹座的Josh扮演穩重單純的Danny,簡直是量身定做的角色。其實Danny愛上的不是Evelyn,是Rafe……
史詩果然是史詩,出來就是有那種讓人熱血沸騰的感覺~珍珠港一戰中那種戰爭鏡頭不知道燒了多少錢吶,效果超好的~我覺得三個人的愛情糾葛中女主角責任最大,要是她肯多等個一兩年的話……倆男主顏不算好看,但是演出來的那種美國大兵范兒真是讓我心水,倆男主的感情也真是讓人唏噓,情敵還是贏不過發小
童年dvd必備品,在《珍珠港》片尾,羅斯福總統說了這么一句話:“我們總以為自己是不可戰勝的,事實告訴我們,我們的自負和驕傲帶給我們多么慘痛的代價。”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才能認識到真的不足則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獲取世界尊重的基礎!
純情不可靠,下手要趁早。戰爭算個鳥,不如搞三角。
美國農民三四十年代就用飛機撒種了。資本主義社會真是水深火熱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始作俑者山本說得也有道理,一場慘痛往往能喚醒一只沉睡的獅子,指不定這偷襲對日本是好事還是壞事呢。邁克爾·貝還是不要碰愛情的好,好在選角成功,空戰部分總把我的腎上腺素飆到極點。faith hill的主題曲試音響不錯。
多少年前,那首歌至今繞梁三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