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是枝裕和在近期的采訪中,提到了他步入50歲后,開始考慮日本電影業界和后生之輩的事情。也是從這個年紀開始,他創作電影的思路也發生了轉變。他說:“我現在54歲,就算接下來可以維持兩年一部作品的節奏,20年也就再拍個10部。想到這就覺得,為眼前的事情忙忙碌碌中,自己的職業生涯就要完結了,也是很不安。”。
在訪談中,他還提到了幾部前作與自己的關系。他說:“30多歲的時候,只是能拍電影就感到很高興。” “40歲左右時拍的是《無人知曉》(2004年),但其實這個故事是想作為處女作去拍的,所以這個時候終于有了當上導演的實感。”
(是枝裕和在拍攝《比海更深》現場) “拍完《步履不停》(2008年)的時候,覺得可以繼續走導演這條路。而《如父如子》(2013年)則是投射了我為人父的感受的作品。” “拍攝《如父如子》《海街日記》這種對于我來說’規格’比較大的作品,讓我再一次想回到自己適應的‘規格’里來,于是就有了《比海更深》。” 這一次,是枝裕和在從影20多年,真正做了10多年導演后,在50多歲知天命的年紀里,他還有很多話要說,很多故事要講。于是在他包攬了國際聲譽與票房奇跡后,他回到了自己兒時成長的地方:清瀨市旭丘住宅團地。也就是電影《比海更深》里母親的居所。這個在日本戰后,為了解決東京住宅不足的問題,興建的大型集體住宅區,如今一晃幾十年過去了,有能力的家庭早已搬了出去,只剩下一些退休老人獨守公寓,偶有“孤獨死”事件的發生。
影片的宣傳海報里 ,一家四口站在一角,望著高聳的團地住宅樓,表情凝重。他們在是枝裕和的故事里,依然是時代的車輪下,無比渺小的普通人,而他們不得不向前看,懷著復雜的心情,仰望著自己的家。
這部充滿了是枝裕和私人回憶的電影,其中更展現了他成熟的個人風格,從編劇、導演、剪輯的部分,流露出他把握題材、編織故事、呈現細節的渾厚功力。完整的故事架構、標準的戲劇沖突,恰到好處的借用角色之口,講述了他多年來的人生感悟和父子情懷。同時也反映了一個時代下,特殊的環境里,人們真實的生活狀態,以及復雜的親情聯系。 影片有著極其簡單的戲劇沖突設置,一家四口因為臺風的來襲,不得不擠在母親的家里一起度過漫長的夜晚。其中人物之間潛在的矛盾、關系的推進,在這個窄小的環境里,變得極具張力,并且加速發酵。
故事在戲劇性的基礎上,是枝裕和導演將人物設定和生活細節里,塞滿了自己的私人經歷,其中的真實性和幽默感,令人動容。這樣的導演個人作品,如果你與其有著略微相似的經歷和感受,你會被深深地打動。如果沒有共鳴,影片的節奏又略微緩慢的話,難免覺得沉悶。年初多蘭的《只是世界盡頭》,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 如果不是以個人經歷的聯系去感受電影,換個角度,從導演的個人經歷去看電影里虛實的處理,也是件挺有意思的事情。想象一下,從8歲到28歲,20年都在團地住宅樓里長大的是枝裕和導演,他眼里的團地是什么樣子?這樣的住宅區在日本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而對于中國觀眾,這樣的小區環境就更不會覺得陌生。是枝裕和在電影里,試圖講述自己與父母同住20年的過往。當然是以一個過來人的角度,所以電影的開篇,良多的父親就已經過世了,良多的姐姐和母親,在家中處理著葬禮后續的事宜。
(是枝裕和的電影里,總是少不了葬禮和離去的親人。) 影片中接二連三的生活場景,都是導演真實的童年回憶。擁擠的公寓房間,Calpis冰凍飲料、塑料瓶做成的澆花水壺、香灰的清理,這些都是他生活中的所見所做。是枝裕和這一次,把自己腦海里的回憶和想象,都用影像表達了出來。 影片除了阿部寬飾演的長子良多,要數樹木希林飾演的母親戲份最多,她收拾塑料袋時若有所思的樣子,讓兒子幫忙倒垃圾的生活場景,對于過世老伴的看似冷淡,對于兒子未來的擔心,對于自己即將離去的預感,都令母親這個角色,成為了最終跨越時代,對于家庭成員真正的包容者。
(影片中,母親永遠是兒子的支持者和鼓勵者) 她在臺風的夜晚對兒子說:“幸福是要放棄一些東西,才可以得到的。普通人都不會愛一個人比海更深,所以人們才能每天快樂的生活下去。人生這個東西,其實很簡單。”。漫長的人生里,幸福總是一瞬間的事情,它只是一種稍縱即逝的感受。但是卻足以支撐人們在追尋的過程里,不斷的付出努力。而母親才是那個做到了不放棄追求幸福的人,她在古典音樂教室里認真的聆聽貝多芬,她成為了孫子真悟最喜歡的奶奶。
(影片中,母親撒嬌的樣子讓人忍俊不禁) 如同《步履不停》一樣,在臺風的夜晚,前妻對良多說:“我已經決定了,你也要向前進啊。”,人生就是這樣,無論經歷了什么,都只能不斷的向前進的過程。對于是枝裕和來說,整部影片故事的立意,來自于時代、環境與人的關系。影片中在母子的對話里,提及過父親好賭,四處典當借錢的生活狀態,以及他時常抱怨時代弄人等等。而這一切,又對年幼的良多產生了很大影響。
(影片中的良多在賽自行車場里咆哮) 是枝裕和說:“住宅團地是70年代的產物。最初建造的時候,他們的社會理念是一種通過時間積累的積極的循環,年輕家庭住進去,養育小孩,直到他們經濟上富足了,可以出去買一棟房子,然后下一個年輕的家庭住進來。經過一年一年這樣,不斷下去。這是他們的想象。團地被設想成一種年輕人短暫停留,然后通向新生活的站臺。事實上,因為經濟衰退,許多人沒錢搬出去,他們只能在團地里變老。團地隨著時間越來越舊,直到他們的孩子都長大了,離開了,那里就只剩下老人了。最初那種想象并沒有實現。”
(影片中的良多記錄下生活中人們的語錄) “同樣的,男主角良多在某種意義上從未成長成一個大人。他有夢想,關于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大人,但他從未變成那樣的人。所以團地和男主角一樣,都在某個時期停滯下來。他們都曾有過夢想,卻從未實現。我一直想用這種方式去描述團地和良多之間的聯系,這個設定是故意的。”。
(影片中,母親得知兒子帶著孫子半夜跑出去,第一反應是去爬水塔,可見良多小時候有多淘氣,到現在也沒長大。) 這讓影片中的人物形成了非常有趣的一個循環關系。從兒子看父親的角度,良多不想成為自己父親那樣的人,而良多的兒子真悟也同樣不想以自己的父親為榜樣。他們都有著同樣的兒時夢想——成為公務員。但是良多沒有實現,他一度憑借自傳性的作品成為了“小說家”,之后卻放棄了真實生活這條路,選擇了到偵探事務所兼職尋找題材,卻一蹶不振,再也寫不出有分量的文字。他在影片中對高中生說:“想不成為某種人,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據說是枝裕和在《比海更深》劇本的第一頁寫著:“我們都無法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成年人”。
(生活的拮據,讓良多越發顯得蒼老) 從父親到兒子的角度,在臺風的夜晚里,母親對良多感嘆:“男人們總是喜歡追求那些已經失去的虛幻夢想,而不是珍惜眼前的愛人。之后再將自己的問題,全部推在時代的頭上。”,而良多在不知覺中,成為了跟父親同樣的時代抱怨者,他在前妻的質問下說:“現在已經不是純文學的年代了,都是輕小說啊,垃圾文學當道。”。同時他還說:“他永遠都是真悟的父親,會努力的盡好一個父親的責任。”,前妻只得無奈的感嘆:“既然這么想做一個好父親,為什么在一起的時候不更努力一些。”。
(良多對妻子笑著說出自己會寫漫畫原作的事,內心的酸澀令人難過) 影片中良多在帶著兒子真悟買彩票時,說他從幼稚園開始,就跟著自己的父親買彩票了。他不得不承認,自己賭彩的愛好,是受父親的影響。而真悟也難免受到父親的影響,把這樣千分之一的中獎幾率,視為人生重新開始的機會。臺風來襲的夜晚,真悟問奶奶,如果他中了大獎,大家是不是就可以生活在一起了。奶奶在欣慰的回答中,眼含淚水,她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卻還是被孫子的天真和善良感動了。
有時候我們很難界定,到底是不是金錢,影響了我們的家庭與親情聯系。如果良多的父親不是個失敗的賭徒,一家人搬出了團地,是否會有快樂的三代人同居的生活。亦或者,良多沒有像父親一樣一蹶不振,總是靠著300日元的彩票來購買夢想實現的機會。他的妻子是否不會離他而去,一家三口是否可以其樂融融的回來看望奶奶。
是枝裕和在采訪中提及,一家人相互影響和傳承的東西,是潛移默化的,是你無法抗拒的。比如字跡,影片中母親說,良多寫字很丑,是隨了自己。而良多的父親,雖然一事無成,但是書法卻是一流。每年的賀年片,都是父親親自磨墨,一張一張的書寫。而良多無論是寫自己的小說,還是漫畫原作,最終他都成為了寫字為生的人。
影片中的良多被設定為一個,有多重身份的人,除了職業是不停揩油的偵探+過氣小說家之外,他也是母親的兒子,前妻的丈夫,兒子的父親。多重職業并沒有令他的生活有所起色,反而付不出兒子的贍養費。作為兒子,他除了能給母親買點蛋糕和一點零用錢外,剩下的就是試圖典當父親的遺物和偷取母親的私房錢。作為前夫,他調查自己前妻的新男朋友,用兒子當眼線。而作為父親,他給兒子買不起新球鞋,更別說每月5萬的贍養費了。
(是枝裕和事無巨細,連公寓里特有的超小浴缸都要展示出來) 作為一個內心從未長大的孩子,已經成為父親的良多,從自己的父親那里沒有更好的經驗可以繼承。當他被要求用父親的硯臺,在自己獲獎的小說上簽名時。在那一刻,他似乎感受到了什么。看得出他最后并沒有把家里僅剩的這件值錢的東西賣掉,而是在回家的路上,一直拿在手里。在送兒子回家的電車上,他把彩票全數送給了兒子,讓他留作紀念。也寓意著他放下了賭未來的幼稚想法,再一次回到了現實生活里。
影片還借助兒子真悟的口,說出了大人們非常矛盾的一點。在成年人無力的時候,他們總會要求孩子快點長大,常常對孩子說:你們已經是大人了,不再是小孩子了,應該怎么樣。”。而當大人們要樹立權威的時候,又會對孩子說:“你還是個孩子,不可以怎么樣。”。影片一直在探討有關成長的話題,只不過放在團地住宅這個特殊的場景里,父親的成長與兒子的成長交錯在一起。最終在臺風之夜里,父親良多在自己兒時游樂場里,創造了與兒子真悟共同的回憶——“在雨夜里找彩票”。也許這段有趣的童年回憶,未來也會出現在真悟與自己兒子的對話里。
是枝裕和把良多設定為一個,脫離真實素材,就無法成為小說家的角色。而導演在現實中,將自己的真實故事,全都放在了電影里。他做到了對自己真誠、對作品真誠、對觀眾真誠。對于有著共鳴的觀眾,相信這部電影的重量,足以敲擊你的內心深處。而好的創作型導演,在其自傳或半自傳的作品里,是善于隱藏自己的。是枝裕和用趣味的人物設定、輕松的對話橋段,兼顧時代背景與環境影響,講述了一段平實的家庭故事。其平凡的有些寡淡,但現實的殘酷,依然令人落淚。也許,我們與父母,以及家庭的聯系,比海更深。而這部電影,也可以看做是是枝裕和與自己父親的對話,以及致那些,最終被原諒的父親們。
《離別的預感》鄧麗君 似乎就要哭出來,因為痛苦地愛著你 哪兒都不去,只想摒住呼吸呆在你身邊 如果可以的話,我愿意掏出我的心 好讓你看到我內心的思念 請告訴我,為什么會如此的悲傷 即使我能觸摸到你 如此的相信你 比大海還要深 比天空還要藍 要超過如此般的愛你 我也做不到 ......
本文為[三克電影空間]公眾號特約撰寫 2016年12月12日 多倫多 小玄兒記 ——————————————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
歡迎在 B 站或 Youtube 關注「小玄兒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觀看
#日本電影大師藍光套裝系列
#臺灣電影大師藍光收藏系列
#新老電影混剪系列
未來還有更多CC必收藍光套裝系列
感謝小伙伴們的支持!你們的每一個關注對我來說都彌足珍貴!
一. 電影以黑幕臺風播報開場,首先入畫的是兩個垂直的軸線視角鏡頭,幾乎完整體現了這個狹窄的室內空間。而狹小的空間和強力臺風形成鮮明對比,預示空間的危機。同時“摔了屁股墩兒卻能得滿分”的反轉,這是一種對危機感的消融。表明暗藏轉機。
小巧的桌面上擺滿了生活用品(因為開篇廣播的提醒,最顯眼的莫過于收音機,影片后面有提及,因為生活不寬裕不能去澡堂泡澡,母親便模仿澡堂泡澡的人帶個手提式收音機。),女兒只能窩在桌角寫賀卡,表明儲物空間少。 母親從陽臺抱著被子回室內(大夏天曬冬天的厚被子,表明室內潮濕-因為沒有空調-別人家都門窗緊閉,只能通過經常曬被子的方式驅散潮濕。),因為空間狹窄女兒不得不前傾身體避讓。顯然作為居住來說,這個空間并不舒適。
第二個十字軸鏡的轉切把文本轉向了第二個要素:父親與死亡。先是提到父親經常(每次)叫母親去屈身借錢,女兒的視線因此轉到父親靈位,并提及以后“不用擔這份心了”,提示父親剛剛去世。母親也表現出“逍遙自在”的釋然感,表明父親在世并不太受歡迎,顯然父親作為父親也好,丈夫也好,應該都是不稱職的。接著女兒提到母親以后一個人應該多交朋友預防老年癡呆,母親用朋友交多了只是增加出席葬禮的次數做反駁,提出了電影的第二個母題-“死亡” 這里必須提及,從電影開場黑幕的臺風播報(廣播),到上圖所示兩個鏡頭里都有手提廣播出鏡,甚至可以說,以上兩個垂直軸線鏡頭的軸線交叉點正是廣播。 看過電影的朋友應該知道,最后“比海更深”的主題也是出自廣播。顯然“廣播”是這部電影的第一母題因素。而廣播是作為“狹小的封閉空間”與“外部空間”的紐帶而存在的。那么電影的第一母題便是-“掙脫空間” 二.
接著從食物開始,進入影片的第二個集合-“大器晚成”。首先從媽媽的“讓魔芋慢慢冷卻,放上一晚上的話會更入味,人也是一樣。”里,提到了年長而不成器的女婿。其次通過“字”(其中穿插了手抖的蒼老話題,呼應“死亡”母題)提到了父親唯一引以為豪的書法,每年賀年卡都手寫(手寫賀卡有兩個層面意思,其一是彰顯能力的執念,呼應到后面兒子對自己寫作能力的執念-以寫暢銷漫畫為恥。其二也暗示了家庭經濟能力。)。接著通過芝田先生因中學時不起眼的兒子而搬到獨門獨戶的大房子,提出“大器晚成”。
從而引出自家的(狹窄空間內的)“大器晚成”,姐姐以揶揄的口氣(影片后面有提及姐姐對弟弟的態度)提到了自家的大器晚成,母親若有所思的認同了“大”。這里的“大”也有兩層意思,一層是年紀大,也就是對應了“晚”;另一層是 “高大”,對應了“大器”(接下會有很大篇幅描繪“大器”),偏偏“成”沒有認同。這也就是電影的第三個母題-“大器,晚-不成”。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接下來大篇幅表現“大器”的同時,也連帶了第一母題“掙脫空間”。這是一組強烈的對比,狹小的空間要裝下大器顯然不容易,換個角度來說,空間固定的前提下,大器在狹小空間里的生存狀態是整部電影的精神內核(大與小的碰撞)。 三. “大器”出場。接下來一直到電影片名出現,一共十四個鏡頭,基本沒有顯像文本,將以快速的鏡頭語言解釋帶過。
3-1:表象的是兩列列車相會的場面。這里可以有三種理解:第一是以畫幅面積來看,紅色列車始終占據著大幅面,而黃色列車占據小幅,可以理解成大與小碰撞的開始。第二可以理解為作為電影主體的阿部寬角色出場的提醒,前后兩個情境的粘合,我們可以從下一個鏡頭的運動方向來看,阿部寬應該坐在面向屏幕而行的黃色列車上。第三可以理解為這種交叉運動暗示了角色接下來的處境。
3-2:作為主體的角色,導演給了一個相對大的角色面積占比,我們可以從參照物中感受到角色的“高大”,他的頭比吊扶欄桿還高,在列車車門邊上要看外面景色需微微低頭。
3-3:我們同樣可以看到,角色要從列車門口出來必須要低下頭,不然頭部會頂到列車門上框。這跟上個鏡頭一樣,是空間的小與身體的大的碰撞。
3-4:角色拖著高大的身體往狹窄的“洞穴”鉆。
3-5:這里可以清晰的看到“狹小空間”對“有高大身軀的主體”的壓迫,高大的身軀與邊上兩位顧客形成對比。同時午餐的潦草解決反應人物境況。
3-6:主體走出地鐵站,邊走邊擦嘴巴(境況的體現),接著身邊兩人逆向走過,同樣是用對比凸顯其高大。
3-7:通過下個鏡頭我們可以知道,主體是坐在大巴車上的,這個鏡頭里這條路上一共出現三種交通工具,向右行使的大巴和自行車,以及向左行使的小轎車。坐什么交通工具當然是身份的體現,同時運動方向代表生活軌跡,我們可以看到,相對比較清貧的交通工具都是向右運動的,而獨立空間的小轎車是向左運動的,這里也呼應了母親希冀的獨門獨戶的獨立空間,是主體現下難以辦到的。
3-8-1:我們可以看到,在巴士內部,主體依舊保持了向右的運動軌跡,同時,在巴士這樣的公眾空間里,主體高大的身軀依舊被黃色的扶桿給框住。大身軀與小空間的壓迫感再次體現。而主體的記筆記行為是暗示他的愛好(特長)的,顯然被框住的也包括他的愛好。
3-8-2:這里出現了年長乘客的對話,對話文本在討論“蒼老”的話題(“死亡”母題的呼應)。同時我們不難發現,整輛巴士上除了主體之外幾乎都是老年人,暗示了主體將進入“老年空間”。而“死亡”母題顯然吸引了主體的注意。
3-9:這是對上個鏡頭提到的“老年空間”的順接,雜亂老化的電路系統像網一樣,網住遠景的居住空間。而巴士繼續往右運動。
3-10:放下主體后,列車繼續往右行使。接著主體走向縱深,去蛋糕店給媽媽買蛋糕。
3-11:十字路口,呼應前面交叉行使的列車。這里依舊是人生道路的選擇,可以看到主體依舊往具有(3-7鏡頭建立)象征意義的右邊走去。
3-12:切中景,主體繼續往具有象征意義的右邊行走,行走中被路對面的景觀吸引。
3-13:切過肩遠景(上一個鏡頭的平行翻轉),遠景里出現了一個被封條封住的兒童娛樂設施。我們知道,這個設施在電影后面文本里起到了“起-承-轉-合”里“轉”的重要作用,所有矛盾幾乎都是這里化解的,主體也因此選擇了積極向上的人生。(如果以單一主體的運動方向為軸的話,這個鏡頭顯然存在跳軸嫌疑。)人物也因此象征性的改變的運動方向,開始向左運動。而原本頭頂畫框的高大身軀也因此突然變小了。整個空間突然為主體開放了! 對應開篇“摔了屁股墩兒卻能得滿分”的反轉暗示,影片作為“轉”的兒童娛樂設施內部正是狹小空間的極致,一家人冒著風雨躲在狹小空間中。空間壓迫到了極致反而釋然了,這正是絕望后的希望。
3-14:人物出走縱深空間,走向前景相對開闊的大空間。有趣的是,遠景深處導演安排了象征“狹窄空間”的老年社區,仿佛主體經過兒童設施(3-13)后,開始正式脫離“狹窄空間”的束縛。他的身軀也因為沒有參照物和框體的束縛,突然變得不再那么“象征性的高大”了。 至此,影片片名出現---比海更深!
年紀越大,人的接受度通常會越來越高,包括接受慢慢偏離年少時理想中人的自己。于是小時了了文采非凡的小說家,成了不太體面的偵探,好容易得了些委托費,貪心想要一賭翻盤,結果只是更窘迫。年少時無數次提醒自己不要步賭徒父親的后塵,結果一樣經營不好家庭,落得個離婚下場,甚至連每月五萬日元的贍養費都付不起。 五十歲的男主人公良多,身形高大、衣著邋遢,更顯捉襟見肘。不修邊幅的他在老母親家偷吃食物、翻找現金,活脫脫一副廢柴中年模樣。 故事其實很簡單:郁郁不得志又隱隱不愿放棄小說夢的良多,對前夫仍有感情卻為現實委身條件優渥男士的妻子,老伴去世后努力積極生活的老母親,成長中迷糊懵懂又顯冷靜的兒子,在一個不便出行的臺風天,在同一個屋檐下,試探似地真誠面對了彼此,但也僅此而已。天亮后,大家各自回到舊時生活,一切如故。 故事格局小小的,卻處處可見細膩心意。老人家里被凍得硬邦邦的自制冰激凌,兒子被奶奶夸贊菜切得好時的笑容,良多逞強給孩子買釘鞋,為了便宜些故意把它刮花,臺風天滑梯下的野餐,一家三口頂著暴風雨四處找彩票,小房間里前妻冷酷外表下流露出的一絲留戀…… 是枝裕和一如既往把鏡頭對準了平凡的家庭——在這部片中,是離異的家庭。畫面里的人物,過著觀眾看起來覺得有點唏噓的生活,卻都帶著微弱的希望繼續堅持著:老媽經濟拮據生活寂寞卻還抽空去學音樂,良多可以透過為漫畫寫腳本賺房租和贍養費,卻依然想創作完全屬于自己的作品,兒子不能常常見到親生父親卻不缺生父關心的愛和關注,前妻雖對良多仍有感情卻憑理智作出了自己覺得正確的選擇…… 明明都是很好的人,為什么不能快樂地生活在一起呢?總是顯得滿不在乎的老媽,在臺風天的夜晚小心翼翼地問前妻復合的打算,被微笑著婉拒了。 「回不去了。」這是前妻沒說出口的話。 「回不去了。」《半生緣》里的曼幀對世鈞說。 「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在。」劉若英在歌里這樣唱。 這就是生活吧,一個小差錯、一點小缺憾,就能讓故事的結果天差地別。在影院里被打動的人,可能或多或少,都懷著這樣不甘心的心情。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理想中的那個超級英雄,聚光燈下的人之所以為眾人仰望,是因為他們是為數不多的,圓夢的人。回不到輝煌的過去,暫時沒取得值得稱道的成就,日子還得繼續,這是生活的苦,亦是它催人奮進之處。從某種意義上,看似「什么都沒發生」的《比海還深》,比起是枝裕和其他有明確起承轉合故事的影片,更觸動人心,更貼近每一個平凡人。 不盡人意的人生,也有存在的意義。就像老媽陽臺上的那株植物——「(這棵樹)沒開花也沒結果,不過還是有用的。」誰說人間溫情不是人生的恩賜呢。 伴隨著Hanaregumi《深呼吸》的旋律,影片悠悠地畫上了句號。人們總愛問小孩子夢想是什么,良多也不例外。兒子抬起頭反問:爸爸呢,有夢想嗎? 「爸爸的夢想還沒有實現。」 嗯,只是「還沒有實現」而已喔。
(原文首發橙新聞: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6/08/03/010038820.shtml)
步履不停的蝴蝶飛到了臺風前后的屋村,少見這么邋遢甚至反雞湯的是枝裕和。這人生無望又反復,最深重不過一切無可挽回以后仍然不消散的一線溫情
今年余下的熱淚皆數送出。是枝裕和又把日常拍成了宇宙,讓人沉迷于發現那些萬變不離其宗的對照時的自我感動里。人生變幻,我們因為那些偏離計劃的事快樂或悲傷,發出為何如此的疑問:誰在藏錢的地方預演好你的心思,誰在臺風天和你一起找也許會中獎的午后彩券,誰曾驕傲地把你的書發給街坊四鄰。
臺風過后生活照舊,新干線依然在拐彎處交匯錯開,比海更深的愛和幸福或許并不存在,可彼此的羈絆總能讓我們重新出發;金句閃現佳篇天成,砍斫戲劇枝節,磨平起落悲笑,展現日常底色,慢火燉成并不溫情的雞湯;父母曾是我們頭頂的樹蔭,后來鋪成腳底堅實的路基,人生路上步履不停。
在人生岔路口的26看到了《比海更深》,再次謝謝是枝裕和。沒有成為那個小時候心里想了許多遍的理想的自己,愛過的人細想也的確沒有比海深,真差勁啊,人生。但臺風一過,庸常依然。在這個歲數,被許多事情接二連三地提醒,開始接受那份成年人的無力感。
是枝裕和繼續向世界展現他電影里的生活哲學,一貫的生活調味,將鏡頭對準廢柴人生,在日常里尋找小規模的蕩氣回腸。
“電影編導只要開掘,每一件瑣碎的事都將變成一個金礦。”多年前意大利編導柴伐梯尼這樣說,也這樣做過。日本是枝裕和今年的新片子《比海更深》就是這樣一個標本:一個月一次的離婚父親的見子日,被開掘出了多么光彩、豐富的金子啊!我們的電影人缺少這樣的功力與情懷。
男人(孩)啊,是從什么時候才能長大,是從失去所愛的人開始的么。她說,人生啊,假如愛一個人比海更深,會很痛苦,所以多數人都平淡地快樂地生活著。
“人生這東西很簡單的”沒有實現過大夢、沒有變成理想的大人、甚至連愛一個人都沒有比海還深,但我們,只會相聚這一次呀。臺風夜里三人一起找彩券,說不定就是人生離三億元最近的時候了。“我是不是說了了不起的話啊!”
花這么多時間磨出這么一個所謂金句滿滿的劇本,不小心還以為在看韓寒呢。被戛納降級果斷是合情合理的,把[步履不停]反過來再拍一遍有什么勁啊。雖說表演蠻不錯,戲寫得也不錯(但是這臺詞真是中二得令人捉急……),看似反雞湯,其實還是雞湯。這么一看[海街日記]還真是值得捧。
人生步履不停,愛情就像臺風。幸福如中彩票,親情比海更深。
比《海街日記》《如父如子》好太多了吧
交了朋友,也只是增加參加葬禮的人物而已。出完片頭字幕的前五分鐘,我就堅定地給五星了。“你是與全國數以千萬計的賭馬迷和彩票狂為敵啊”,“都這把歲數了,我卻從來不會愛一個人比海更深。普通人都不會有的啦。就是因為沒有才活得下去,而且還那么開心。”
跟“步履不停”相比,增加了一點戲劇調味的是枝裕和。在少子化的日本,親情變得更細膩也更難以表達,那種比海更深的黏稠情緒,有時候真的需要一場臺風天來蕩滌啊…阿部寬和樹木希林這對母子演得神好,差點逼出我的老淚。
片名來自鄧麗君「別離的預感」,笑對失敗的人生,大概才是催淚的最高境界吧。而是枝裕和,有多少中年男人,他就可以拍多少電影。每一個人物設定都下了很多功夫,創造一個海洋,只拍一滴水。
《步履不停》走了八年,理想與現實依然《比海更深》。喜歡這樣的是枝裕和,一場臺風好像能吹走所有煩惱。
是枝裕和這三年來最好的作品,主角終于不再是【中產階層】以及鮮活描寫庶民生活這一點比較有趣。途中哭了兩次【今この胸に/抱きしめている/ 夢と未來と戀心と /忘れかけてた 大切な物 /取り戻せた気がするから 】電影結束只想用這段歌詞作注腳。 PS希望樹木希林健康長壽,若世上沒有了她,會非常難過。
那棵橘子樹,那只蝴蝶,那一陣風,那一對母子,溫柔綿長。
如失敗者之歌,卻要一直往前。這一部格局很小,卻有很多斗嘴與諷刺的有趣瞬間,當然,核心仍然有母子、父子以及夫妻等各種親情關系。會有有趣,也會有感動。基本正常發揮
一段關系結束,最難受的是什么也都跟著物歸原主。多出的空白,是我們跨不過的坎、必須面對的縫隙,也是向前的勇氣。“我從來沒有愛一個人比海更深”
我可是大器晚成的類型的。太花時間了,要快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