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d id="uq40q"><rt id="uq40q"></rt></td>
    <bdo id="uq40q"></bdo>
    <blockquote id="uq40q"></blockquote>
  • <noscript id="uq40q"><kbd id="uq40q"></kbd></noscript>
  • <table id="uq40q"></table>
    • 正在播放:覺醒年代-第01集

    覺醒年代

    當前位置:首頁 大陸劇 覺醒年代

    覺醒年代

    評分:
    0.0很差

    分類:大陸劇大陸2021

    主演:于和偉  張桐  張晚意  馬啟越  馬少驊  朱剛日堯  曹磊  夏德俊  周顯欣  楊景天  楊杏  張思樂  畢彥君  武笑羽  盧易  高爽  牟星  張露  岳鵬飛  查文浩  唐旭  林俊毅  侯京健  何政軍  劉琳  徐敏  尹鑄勝  衛侖  沈琳珺  遲蓬  封新天  侯煜  譚洋  鄭昊  舒耀瑄  朱泳騰  ?

    導演:張永新?

    猜你喜歡

    • 第4集

      無盡的盡頭

    • 第14集

      懸鏡

    • 已完結

      棋士

    • 第16集

      成家

    • 第18集

      蠻好的人生

    • 更新第12集

      名不虛傳

    • 更新第23集

      西江浸月

    • 更新第30集

      無憂渡

     劇照

    覺醒年代 劇照 NO.1覺醒年代 劇照 NO.2覺醒年代 劇照 NO.3覺醒年代 劇照 NO.4覺醒年代 劇照 NO.5覺醒年代 劇照 NO.6覺醒年代 劇照 NO.16覺醒年代 劇照 NO.17覺醒年代 劇照 NO.18覺醒年代 劇照 NO.19覺醒年代 劇照 NO.20

    劇情介紹

    本劇以1915年《青年雜志》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為貫穿,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講述覺醒年代的百態人生。該劇以李大釗、陳獨秀、胡適從相識、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傳奇故事為基本敘事線,以毛澤東、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趙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經歷為輔助線,藝術地再現了一批名冠中華的文化大師和一群理想飛揚的熱血青年演繹出的一段充滿激情、燃燒理想的澎湃歲月。

     長篇影評

     1 ) 國——觀《覺醒年代》有感

    “民國的故事不只是軍閥闊太,才子佳人的酒肉池林,更是那些撕裂黑暗的熊熊焰火。” ——題記 百年前的中國,地裂權分,民不聊生。正應了葛樹貴那句“我們窮人生來就是等死的命。”活著,成了無比高尚的代名詞,活著,成了崇高的信仰,但,活著,卻不如死。螻蟻之名,算不上“命”,只是命運的蹂躪之物罷了,在骯臟的世道里喘著粗氣,長著爛瘡,流著污膿,散著惡臭,咒罵老天無眼。血雨腥風,烏煙瘴氣,亂臣賊子,國敗軍糜,有錢的買命,沒錢的等死。“鬧市砍頭”成了人們熱衷的特色節目,瞪大雙眼,驚喜又恐懼,期待那砍刀揮下,頃刻,人群蜂擁,搶人血,蘸饅頭,民間“妙方”。麻木,腐朽,枉為人的思想受到追捧,不為別的只為兩字——活著。一條賤命賴活著總比死了被人搶血喝來的體面,所以,人人猜忌,各懷鬼胎,眼巴巴盼著別人死。 向陽而生,又何懼長夜?即便是擋住了太陽,也無法擋住民主的光芒,總有人從風雨中踏著泥濘而來,帶著曙光,沾滿希望,在黑夜里,在槍聲中,他陳獨秀看見了…仲甫先生帶著“德先生”和“賽先生”赴上這殘破的國土,為中國灌輸一股清流,探索之旅由此揭開序幕。 放眼如今,百年后的中國,脫胎換骨,繁榮昌盛,欣欣向榮。全面消除絕對貧困的成功,讓老百姓都吃上了熱騰騰的大米飯,萬千學子發出朗朗的讀書聲,如同一曲高歌,歌頌著中國的希望。中國,這頭沉睡的雄獅,醒了。東方古國,泱泱華夏,正邁著闊步走向世界前列發出時代最強音。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百年前,喪權辱國的筆筆條約,因為落后,所以挨打,百年后,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中國講話,因為這里是中國。 來時少年身,歸去英雄魂,冷劍落龍華,熱血綻桃花。一身正氣赴法追求理想的少年,國難當前,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寧死不跪,以捍尊嚴。在沒有炬火的黑暗里,以血肉之軀熔鑄光亮化為熱火,燃燒自己也灼傷了亂黨,謙謙君子,傲然屹立,用骨氣畫下恢宏的一筆。對小家來說是無法彌補的悲痛,但對大國而言卻是硬挺挺的脊梁! 一陣晚風吹過延喬路,車水馬龍,霓虹燈閃,是否在某個不起眼的小角落里,兩兄弟仍守護于此,保一方太平?喬年啃著剛買的包子嘟噥著餡料太少,延年在一旁認真鉆研新一期的雜志埋怨鳴笛太吵......延喬路短相連于繁華大道,盡頭便是煙火人間,盡頭便是他們奢望的未來… 一條路鋪不完你們的艱難歲月,一段話描不出你們的萬分風骨。初踏此路,不明世故,再踏此路,感慨由衷。只愿朝陽永灑國土,不忘英雄鮮血滿地。以凡人之軀,比肩神明,以凡人之力,書寫傳奇。因為你愛人人,所以人人都更愛你。身難存,魂永駐! 我慶幸自己活在了一個和平的年代,沒有身處槍林彈雨,沒有炮轟連天,沒有尸橫遍野,沒有傀儡亂世。我腳下的土地是讓我每夜能安心入眠的保障,當五星紅旗在藍天飄揚,我就知道我的背后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正保護著我。每一縷空氣,每一粒米飯,每一口干凈的水,都是曾經的他們所幻想而又不可及的,身負使命,為國為民,位卑未敢忘憂國。 最先在黑夜之中驚醒,帶著光芒照亮人間路,卻又帶著熱忱的心最先離去。晦澀難懂的理論,難以捉摸的思想,是他們畢生追求,是知識,是理想,是信念,是生命!歷史書上短短幾句,繪盡一生,白紙黑字,沁滿希望和光明。沒有人可以百毒不侵,但是熱血卻能融化恐懼,沒有人是生來勇者,但責任催促上陣。若不是先生們以死衛國,我等又何能長存于世? “我相信,一百年后的中國,它定會證實我今天的觀點!”守常先生,百年后的中國,我替您看了,山河雄偉,科技騰越,天下安寧,百姓安居樂業,幼有所育,老有所養,而今盛世,如您所愿! 余光中先生有言“下次路過時,人間已無我,但我的國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河流滾滾向東,民族意志永遠向前,向著熱騰騰的太陽。”其實,我是見過先生們的,在昏昏欲睡的課堂上,在熬夜備考的黑夜里,在,在和風細雨的春日里,在過去,在現在,在未來…

    (好意外會收獲到這么多人喜歡!聽說俺的文章還被當做常州高級中學的新生暑假作業了!!真的非常非常激動啊!!!!對嘞,知乎上我也發布啦,大家不用擔心哈,那也是我。大家可以搬運部分內容哈~全文搬運的話需要備注一下!)

    ps:嗶哩嗶哩up主“大概是王大可吧”剪輯了《覺醒年代》版本的《海底》,我也有幸參加了其中的填詞!希望大家多多支持這位up主啊!!!她超級優秀!

     2 ) 內容客觀性有待進一步考證

    該劇作為一部以歷史大事線條為脈絡的電視劇,其前提就是客觀公正尊重歷史,但就很多細節而言,不夠尊重歷史事實。

    如二十一條的簽訂,并沒有客觀的展現出談判的全過程(談判曠日持久,北洋政府做了很多努力),沒有展現出北洋政府的無奈和辛酸(日本政府要求談判過程中嚴格保密,讓北洋政府無法通過國際壓力和國內輿論創造談判優勢),北洋政府無意簽訂協議,在談判的整個過程中,事實上只接受了其中的十一二條,并沒有接受二十一條,喪權辱國的很多協定都沒有接受,基本上超水平完成了任務。

    但是本部劇一開始就先入為主的定性,居然表現出袁世凱樂意接受二十一條的態度,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把整個國家整個時代的悲哀強加到某個人某個政府身上,讓人對這部劇大失所望。試問在那個大環境下,哪個政府哪位領導人可以做到完美或者說更好,不了解真正的歷史,只看官方定性的歷史去拍電視劇,劇組沒有自己的思考,無法也無能去反應真正的歷史。

    劇中很多內容都不客觀,無法展現事實上的大時代,只能說電視劇大眾化趨勢無法阻擋。

     3 ) 懷疑那些打一星的人從沒有過熱血青春

    我因為奇怪給《覺醒年代》打一星的人是怎樣想的,就特意去看了豆瓣部分的一星劇評。

    非議主要集中兩點:其一,認為太多的政治說教,可本來就是一部表現政治思想的劇,更是百周年獻禮劇,有些政治理念宣傳也難免。我個人覺得還行,新舊陣營你我來往的語言文字交鋒,煞是好看。認為政治說教偏多的人,有些大概是不認同或者不感興趣劇里的意識形態;其二,從風格技巧上批評劇,比如,鏡頭和情節的浪漫美化,有些細節和歷史不盡相符,等等。

    讓我想不明的是:即使以上兩個問題都存在,它也不應該只值一星。影視作品很難盡善盡美,《覺醒年代》也不例外。不過《覺醒年代》有兩方面的表現做得特別好,一是家國情懷,二是熱血青春。

    《覺醒年代》劇照

    家國情懷和政治立場沒有必然關系。它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中已經流淌了兩千多年,從屈原在汨羅江的縱身一跳、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的宏愿、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名句,從岳飛的精忠報國、文天祥的留取丹心,家國情懷就已經存在。

    所以,當看到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為國為民,“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經危蹈險、不懼犧牲,即使不是信仰主義的觀眾,依然能夠感動、也應該感動。因為從這些人身上,可以看到中華民族不屈、不滅的精神和靈魂,他們才堪稱中國人的真正脊梁。

    至于熱血青春,我相信今天的青年人,能從《覺醒年代》看到一百多年前的那些青年,他們不是為了個人的飛黃騰達而去讀書求學,是將民眾幸福和民族前途時時牽掛于心。陳延年、陳喬年以及北大等校的那些學生,以天下為己任,激情滿懷、甘灑熱血,而不只是成天算計著個人的前途和利益。

    可以說,《覺醒年代》關于青年的部分,讓我們看到的竟然是一部沒有任何無腦戀愛,甚至連有腦戀愛都欠缺的青春片。

    將近現代革命歷史人物以青春偶像的形式展示,起源于2007年播出的描寫青少年毛澤東及其同學的電視劇《恰同學少年》,這部劇不僅豆瓣8.9分,更在當年就取得了收視率的成功。

    《恰同學少年》以青春偶像劇的形式反映革命先輩的少年時代

    這種拍攝方法,在康洪雷導演的描寫留法勤工儉學的《我們的法蘭西歲月》得到延續,這部劇至今在豆瓣有9.2的高分。這種風格進而影響到今天《覺醒年代》描寫青年成長的部分。

    《我們的法蘭西歲月》劇照,右一是《覺醒年代》也有的陳喬年,他是《我》劇少有的有愛情線的角色

    這些電視劇的相似點在于,青年人物外形沒有完全遵循真實的歷史原型,而是不同程度上予以美化,使得人物具有類似青春偶像的形象氣質,又凸顯了歷史人物本來應該就具有的昂揚向上的精神。

    此外,在人物關系和情節細節反面,做了一定程度的豐富,強化了人物的情感關系和人物沖突。這些做法提升電視劇的可看性,尤其是對于當代年輕人的吸引力。

    也許有人擔心,這樣或許會造成對歷史的美化式、浪漫式、戲說式的呈現。我的看法是,影視本來就不是歷史的簡單還原,更是基于歷史的二次創作,對歷史有所增減和升華。只要人物關鍵性格和主要命運于史有據,人物外形或者部分細節脫離歷史就無關緊要。

    何況影視作品對歷史人物青年時期的外形,加上美麗濾鏡,其實不乏現實的依據。前陣子從新聞看到女子高中校長張桂梅17歲的照片,張桂梅校長的事跡無疑非常感人,不過她今天的外貌和世俗眼中的美麗卻不沾邊。但從照片看,她十七歲的形象卻青春可愛。每個人都曾經年輕過,十幾歲、二十多的姑娘小伙很少有真正丑的人,青春本身就是美麗的,何況是那些投身于理想和激情的青春。

    在大部分主要人物、背景和情節依據歷史的前提上,虛構了少部分人物,又在人物和故事細節做了細化和擴充。從影視創作來說,這其實是一種進步,正是因為這樣,歷史人物才從歷史屬性的形象,發展為兼有歷史屬性和文藝屬性的形象。就像《三國演義》中的關羽、諸葛亮等一樣。

    至于那些僅僅因為不喜歡電視劇中呈現的意識形態,或者一些對歷史進行偶像化、浪漫化的展示,就無視電視劇中那些最感人的核心——家國情懷、熱血青春,我有時懷疑他們是否被自己的政治傾向遮蔽了眼光,或者每當談起影視,就永遠停留于故作冷靜的技術性審視。他們可能沒有真正年輕過,沒有擁有過屬于自己的熱血青春,自然也就缺乏這種共情。

     4 )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1927年3月6日,黨國元老吳稚暉與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陳獨秀閑談,在坐的有同為元老的鈕永建、民主人士楊杏佛和共產黨員羅亦農。吳問陳:“那末據你判斷, 列寧的共產, 行在中國要若干年呢?”陳答:“20年足矣!”吳驚駭至極:“那末豈不是國民黨的壽限 , 止有十九年 , 便要借尸還魂了呢!”羅責怪陳過于直白。舉座默然。

    1927年3月27日,吳稚暉在前一日的日記中詳細記下了上一段對話,在聯絡蔡元培、李石曾、張靜江等元老后,于夜間進入蔣介石行營,游說蔣介石與中共翻臉。4月2日,有意避開國民黨內的中共黨員和同情者,致信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要求查辦中國共產黨。

    1927年4月6日,在列強支持下,張作霖之末代北洋政權包圍并搜查蘇聯大使館,李大釗及其夫人趙紉蘭并長女星華次女炎華被捕,長子葆華恰巧外出,迅速被摯友周作人、沈尹默等人掩護起來,先藏于沈尹默弟弟沈士遠家,后因周作人夫人是日本人且沈家離偵緝隊過近,藏于周作人家。由于李大釗是北京大學教授,社會各界積極營救,張作霖雖有列強支持與蘇聯斷交,剝奪李大釗等人受到的外交豁免權庇護,但仍面臨很大壓力。為此他給北洋系將領如張學良、張宗昌、孫傳芳、吳佩孚、閻錫山等發電征詢意見,除閻錫山沒有回復,其余將領都主張立即正法。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亦給張作霖發來密電,建議“速行處決,以免后患“”。

    1927年4月12日,在江浙財閥和國民黨西山會議派支持下,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1927年4月28日,有“南陳北李”之譽的李大釗于北京英勇就義。當日晚上,趙紉蘭母女三人被釋放出獄回家,但卻對大釗先生已經犧牲的消息一無所知。次日晨,李大釗的舅舅周玉春上街買報紙,看到了李大釗被處決的消息,嚎哭回家。《晨報》記者記述:“李妻聞耗,悲痛號泣,氣絕復蘇者數次,病乃愈加劇,以致臥床不走。小兒女繞榻環立,其孤苦伶仃之慘狀,見者莫不淚下。”身為創黨元老的李大釗,身體力行,長期深入農工,就義后家貧無力打點軍閥政府以求安葬,只能暫塋長椿寺,由警察看守 。趙紉蘭等人被強行遞解回河北老家,李葆華在周作人、錢玄同、沈尹默等人支持保護下遠赴東洋留學。摯友白眉初(地理學家,最先在地圖上劃定南海“九段線”)本擬為大釗先生送葬;京師德昌杠房掌柜伊壽山雖平生“最恨共產”,卻敬佩大釗先生學問人品,只以半價出售柏木壽材一幅(古之帝王禮“黃腸題湊”就是柏木),并親自幫忙入殮;軍警不許,橫加干涉,伊壽山被捕,多方保釋方才出獄。

    1927年6月25日,陳獨秀長子,中共江蘇省委書記陳延年被捕,自稱是工人陳友生路過,轉托亞東書店經理汪孟鄒營救,汪請托胡適,胡適念及老友長子,攜汪請陳獨秀“老友”兼陳延年“老師”吳稚暉幫忙。當年陳延年在法國留學時曾受教于吳稚暉講授的無政府主義,后入中國少年共產黨,吳稚暉寫信與上海警備司令楊虎,恭賀其捕獲共黨“巨匪”陳延年,陳延年身份暴露。

    7月2日,陳延年被處決于龍華,4日汪孟鄒和胡適才于申報得知自己求錯了人,抱憾終身。今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有楊虎致吳稚暉手書:“稚暉先生賜鑒:昨奉手教,過承嘉許,虎受寵若驚,敢不益加奮勉。逆黨奸惡,人天共憤。陳延年陰鷙兇狠,巨憝中之巨憝也。洵如長者所示,第其狡詐百出,趨避多方,經虎煞費心思,卒得就擒。”

    1928年4月15日,中央政治局委員羅亦農被捕,21日于龍華英勇就義。

    6月6日,陳獨秀次子、時任中共江蘇省委組織部部長的陳喬年于楓林橋英勇就義,陳獨秀長女陳玉瑩攜三弟松年再次奔赴上海,欲為二弟收尸而不得。一年之內,長兄與二弟相繼被捕就義,玉瑩悲憤之下,于上海嘔血而死。

    同年,東北易幟后,原效力于北洋政權的京師高等審判廳推事王振南被蔣介石賞識,以其處理李大釗之功勞,任命其為上海第一特區高等法院首席檢察官,月支薪400大洋及辦公費400大洋。

    1931年2月7日,王振南主持殺害了“龍華二十四烈士”,死難烈士包括林彪堂兄林育南、我黨首批53名黨員之一的何孟雄、左聯作家柔石等。同年新任司法部長羅文干聞聽上海有此月入八百大洋的肥缺,欲為同黨謀取,問于次長鄭天錫,鄭次長答曰“此蔣委員長之人也,不可輕動”。

    1932年10月15日,由于叛徒費克勤檢舉,陳獨秀在上海被國民黨當局逮捕。費克勤之小姑母即費俠,1931年因顧順章叛變被捕,費俠被捕后亦叛變,后嫁與中統特務頭目徐恩曾。早在“中東路事件”時期就被開除黨籍,后又被動成為托派分子,但陳獨秀仍然戰斗在反帝反封建反投降一線。雖然有章士釗為其辯護,國內外文化名人為其求情,最后被以“危害民國罪”判處徒刑13年。

    1933年4月,重病且自知不久在人世的李大釗夫人趙紉蘭攜幼子弱女登門拜訪李大釗昔日北大故友以求全李大釗身后事。由沈尹默、周作人、胡適等人發起,每人捐款20大洋,梁漱溟、魯迅等人捐款50大洋,戴季陶捐款100大洋,陳公博捐款300大洋,汪精衛捐款1000大洋,為李大釗在北京萬安公墓購置墓地,并預留趙紉蘭之墓地。4月23日,我黨地下組織為李大釗舉辦公祭并送葬。《晨報》4月24日報道:靈前挽聯“為革命而奮斗,為革命而犧牲,死固無恨;在壓迫下生活,在壓迫下呻吟,生者何堪”;婦女聯合抗日救國會送挽聯“南陳已囚,空教前賢笑后死;北李如在,哪用我輩哭先生”;白眉初送挽聯“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張申府送無字布幛一付,僅在上款書“守常先生不死”,下書“張崧年”。由劉半農先生敬書 《故國立北京大學教授李君墓碑》 ,惜乎不出數日,被軍警破壞。

    5月28日,趙紉蘭病逝,被葬于李大釗之側,鑒于上月所書墓碑已被軍警破壞,劉半農先生再次為李大釗先生與趙紉蘭女士書寫墓碑,僅書諱字、籍貫、生卒年月日及立碑子女姓名。三年后,中共河北省委追認趙紉蘭女士為共產黨員。

    1933年4月26日,由瞿秋白先生執筆、魯迅先生修改標題及部分內容并署名的雜文《大觀園的人才》發表于《申報·自由談》,開篇第一句:早些年,大觀園里的壓軸戲是劉姥姥罵山門。那是要老旦出場的,老氣橫秋地大“放”一通,直到褲子后穿而后止。當時指著手無寸鐵或者已被繳械的人大喊“殺,殺,殺!”那呼聲是多么雄壯。所以它——男角扮的老婆子,也可以算得一個人才。這句話說的就是倚老賣老的吳稚暉,名為革命,實為民賊。

    1933年6月18日,因長期協助共產黨活動和營救被捕的共產黨員,加之九一八后批評國府不抵抗政策,楊杏佛與其子楊小佛于法租界中央研究院分院路口被藍衣社(軍統前身)特務暗殺。特務從四角對汽車射擊,彈如雨下,司機當場身亡,楊杏佛身中三彈仍將楊小佛死死保護在身下,附近汽車行的外籍雇員貝柯克聞槍聲趕來營救,總算是保下了楊小佛。楊杏佛先生一直是人民解放事業的支持者,曾營救過被捕的陳賡、丁玲、廖承志等人。兩日后,魯迅先生不顧特務威脅,走出家門參加公祭,并送挽詩: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何期淚灑江南雨,又為斯民哭健兒。

    1936年12月12日 ,西安事變。據陳獨秀表弟兼一生的追隨者濮清泉后來回憶,消息傳進監獄的高墻后,陳獨秀托人準備了點酒菜,先斟滿一杯酒,高呼:“大革命以來,為共產主義而犧牲的烈士,請受奠一杯,你們的深仇大恨有人給報了。”于是他把酒酹撒在地上。又斟了第二杯,嗚咽起來:“延年啦,喬年,為父的為你倆酹此一杯!”老淚縱橫,痛哭失聲。

    1937年8月23日,國民政府以“愛國情殷”為由,提前釋放陳獨秀。蔣介石以朱家驊為使,提議供給每年十萬元,由陳另行組黨并出任勞動部長,被陳言辭拒絕。

    1937年9月10日, 張聞天、毛澤東致電林伯渠, 提出了對陳獨秀等人的原則:“ (甲 ) 我們不拒絕同過去犯過錯誤而現在真心悔悟, 愿意抗日的人聯合,而且竭誠歡迎他們的轉變 。 (乙 ) 在陳獨秀等托派分子能夠實現下列三條件時, 我們亦愿與之聯合抗日 。 (一 ) 公開放棄并堅決反對托派全部理論與行動, 并公開聲明同托派組織脫離關系,承認自己過去加入托派的錯誤 。 (二 ) 公開表示擁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 。 (三 ) 在實際行動中表示這種擁護的誠意 。 (丙 ) 至于其他關系,則在上述三條件實現之后, 可以考慮。早在1932年,因托洛茨基提出要以蘇聯為軸心、保衛蘇聯等損害中華民族利益的理論時,陳獨秀就已經與托派遠離。董必武作為中央特使勸說陳獨秀寫檢查回歸延安(王明回憶錄中稱當時中央已準備接納陳獨秀回歸,具體不可考),但彼時王明等人已回國,秉承共產國際“肅托”旨意,又慮及陳獨秀長期反“左,”在文化界、理論界和知識分子中的威望太高、革命資歷太老,于是在報刊上誣其為“漢奸”、“日本特務”。陳獨秀也慮及自己年齡太大、資格太老,回歸了不僅無法為革命做貢獻反而是黨的累贅,于是拒絕。又因長期宣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被自詡“世界主義”的托派開除。革命三十年,書生陳獨秀最終回歸書生。

    1937年12月1日,國民政府正式在重慶開始辦公,各路要人聚集上清寺。據汪偽要人心腹、漢奸金雄白在回憶錄中提及“有一天,汪氏在重慶上清寺的官邸宴客,與宴者都是中樞的重要人士。酒至半酣,大家不免談論到當前的局勢,人人為了累卵之危,情緒不免有了些沖動。突然,座中被人視為政壇上泰山北斗的黨國元老吳稚暉,趨向汪氏的座前跪下了,無限悲戚,無限激動地對汪氏說:"救救中國吧!懸崖勒馬,能救中國的也只有你了。怎樣去結束這不利的戰事,你有你對黨國的責任,不應為了一己求自全自保之私,再這樣袖手旁觀下去!"汪氏為吳氏這突如其來的舉動,弄得錯愕不知所措,于是也只好離座對跪,彼此握手欷歔。闔座看到這情形,沒有一個不為這悲涼的場面所感動,有人甚至于隨著泣下沾襟。當時唯一看到這戲劇化的場面而感到高興的,是汪氏尚在稚齡的幼女公子季筠,她不曾看到過她父親下跪,她還真以為是席中酒后的馀興呢!事后汪夫人陳璧君還責備汪氏說:"滿堂賓客,相對長跪,像是在做戲,還成個什么體統!"汪氏長嘆了一聲說:"這老頭子倒是為國家,他既然那樣的做,難道教我仍獨自高坐堂皇,生受他的一拜嗎?"”汪精衛后來投敵叛國某種程度上還有吳稚暉“這一拜”的功勞,不過汪精衛沒想到的是,等他真的當了漢奸去“和平反共建國”了,吳稚暉又在蔣介石的授意下寫了《《賣國賊是世界上最丑惡的毒物——汪精怪夫婦因學 二等娟妓而甘之》一文痛斥汪精衛。汪精衛固然丑惡,吳稚暉似乎也不能例外。

    1938年7月,陳獨秀避居重慶江津,靠朋友接濟和為報紙撰稿為生。抗戰軍興,民力維艱,昔日老友或困頓如斯或閉門不納,陳獨秀一家也是果腹甚難。叛黨的張國燾受蔣介石、陳立夫等人委托,多次前來饋贈巨款,均被拒絕。

    1939年1月17日,李大釗摯友錢玄同在北京因腦溢血逝世。抗戰軍興后,北平諸多大學南遷,錢玄同因肺結核不良于行,留在淪陷區為了守護北大與日寇斗智斗勇。因李大釗長女星華欲攜帶弟妹奔赴延安,錢玄同四處奔波籌措資金并變賣李大釗昔日藏書,盛世古董,亂世黃金,多方奔走為老友盡最后一份心意后,終于病重逝世。三子秉穹,與同學游戲“桃園結義”,行三且體壯,故稱“三強”,玄同聞之,大笑撫然,遂許三子改名“三強”,后留學法國,受教于諾獎得主小居里夫婦,為新中國兩彈元勛

    1942年5月27日,隱士陳獨秀病逝于江津,當地士紳百姓不顧特務壓力,為其送行。吳稚暉歡欣送挽聯:思想極高明,對社會有功,于祖宗負罪,且累董狐尋直筆;政治大失敗,走美西若輩,留楚口如斯,終輸阿Q能跳梁。上聯稱贊其學術成就但稱其數典忘祖,正史不容,下聯則說其跟阿Q一樣,是個跳梁小丑罷了。倒是與陳獨秀同為鄉黨,同為辛亥義士,同為新文化運動旗手,同為創黨元老,同為革命獻出兩子一女,同在特殊年代遠走江湖的高語罕送的一幅挽聯評價精到:喋喋毀譽難憑!大道莫容,論定尚須十世后;哀哀蜀洛誰悟?彗星既隕,再生已是百年遲。

    1945年4月21日,毛澤東在中共七大預備會議上作《“七大”工作方針》的報告。毛澤東這樣評價陳獨秀:“關于陳獨秀這個人,我們可以講一講,他是有過功勞的。他是五四運動時期的總司令,整個運動實際上是他領導的。他與周圍的一群人,如李大釗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我們那個時候學習作白話文,聽他說什么文章要加標點符號,這是一大發明,又聽他說世界上有馬克思主義。我們是他們那一代人的學生。五四運動,替中國共產黨準備了干部。那個時候有《新青年》雜志,是陳獨秀主編的。被這個雜志和五四運動警醒起來的人,后頭有一部分進了共產黨。這些人受陳獨秀和他周圍一群人的影響很大,可以說是由他們集合起來,這才成立了黨。”“他創造了黨,有功勞。”同時也指出:“北伐勝利,轟轟烈烈。可是這一時期的末尾一段,我們黨搞得不好,出了一個陳獨秀主義。后來,陳獨秀反對我們,搞成托陳取消派,走到反革命方面去了。

    1949年2月24日,吳稚暉從廣州避居臺北,距當年與陳獨秀閑聊不滿22年,國民黨已是兵敗如山倒。

    1949年5月24日,上海警備司令部第三大隊特務副隊長閻錦文在楊虎的指揮下營救出了民主人士張瀾和羅隆基。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上海即將解放,楊虎自知國民黨大勢已去,決定投誠。

    1953年2月13日,上海市軍管會決定,亞東圖書館停業,所有陳獨秀及托派書籍一概沒收、銷毀。從汪孟鄒1903年在蕪湖創立科學圖書館,到1913年在上海創立亞東圖書館,歷經半個世紀的亞東走到了歷史的盡頭。魯迅先生曾在《華蓋集續編》中贊之為“我以為許多事是做的人必須有這一門特長的,這才做得好。譬如,標點只能讓汪原放(汪原放是汪孟鄒之侄,由陳喬年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做序只能推胡適之,出版只能由亞東圖書館”。這家小小的出版社雖不像商務印書館那樣知名,但是卻出版了中國最早的采用現代標點的古典小說、中山先生之《孫文學說》的最早版本、中山先生之《建國》雜志初發行、校對印刷《新青年》(《新青年》是群益書社出資,校對印刷以及合訂本的版權均歸亞東)、中共中央最早的機關報《向導》等等,瞿秋白先生的手稿也由汪孟鄒保存至建國后上交國家。同年,這位近代史上絲毫不遜于張元濟的出版家汪孟鄒在郁郁中去世。

    1953年10月30日,吳稚暉病逝于臺北,骨灰撒入金門海域,蔣介石送匾額“痛失師表”,立半身銅像一座,該銅像于蔣介石逝世后陪祀于中正紀念堂。

    1955年12月,潛伏上海6年有余的劊子手王振南被發現,1957年12月13日,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舉行公審大會,宣判王振南死刑,立即執行。

    1958年,楊虎長期不滿自己的待遇,加之大饑荒初現,海峽對岸蔣介石叫囂著要“反攻大陸”,于是寫信與蔣介石,稱此時絕佳時機,自己可充內應,托日僑帶出。此信于海關被截獲,法庭上楊虎仍是十分囂張,矢口否認,鐵證如山之下,被判死緩。1963 年2 月,念其年老,抗戰和營救民主人士有功,改判無期徒刑。1966 年3 月在 北京復興醫院病故。

    1963年,因吳稚暉百年誕辰,立連基座達四米以上銅像一座紀念,于臺北市敦化北路與南京東路交叉口處建立,成為當時臺北市的地標之一。該像于次年落成。

    1988年11月19日,吳稚暉銅像因政治氣候變化,以阻礙交通之名義拆除,另行安放于臺北士林至善公園,時任臺北市長國民黨人吳伯雄聲稱“不拆除圓環反而使偉人銅像背著交通混亂的沉重包袱;若拆除圓環能改善交通就該去做”。于是拆除了八德路、敦化北路口的蔣介石銅像以及相應的吳稚暉銅像。

    2009年2月23日,原陪祀于中正紀念堂的吳稚暉半身銅像回歸江蘇武進故里。

    2009年10月30日,陳獨秀誕辰140周年之際,陳獨秀紀念館于故鄉安徽安慶開幕。

     5 ) 他出現的那兩分鐘

    湖南長沙的大雨傾盆而下,他一向是喜歡雨的,曾經和自己的好友蔡和森一起夜游雨中的麓山腳下。但是此刻,他沒有什么心思在雨中作詩填詞,那是李后主等人愛干的事情,他曾經鄙夷之。

    不單單是他,長沙城中的很多人,大抵都是不喜歡雨的。所謂的細雨潺潺,春夜喜雨,此時此刻,很多人都是顧不上的。他也顧不上,這雨無法像蘇東坡所說的那樣,何妨吟嘯且徐行,他此刻正跑得比兔子還快。

    這自然是有理由的,因為他得好好護著身上所捧著的至寶,也得盡快趕到好友家里去,那里正有許多人在等待著他。

    而除了他以外,其余的勞苦大眾在雨中,也有著各自的事情要做:

    在他出現的那兩分鐘鏡頭里,一開始,鏡頭掃到了街上各自形色匆匆的行人。地上有一個乞丐,衣衫破爛到難以避體,可是他好像已經完全習慣了,正從身前的碗里掏出一丁點的蠶食。

    泥濘的道路上,有小商販、牽著老牛走過的農民,還有聲勢浩大的軍閥隊伍穿過。

    街頭一側有三個小孩子,眼睛里空洞而又迷茫,看不到對未來的一丁點希望。在這些小孩子身旁,還有人在吆喝著:

    “賣孩子啦!多乖巧的孩子。先生要不要看看。”順手就攔起路邊經過的一位趕車伙夫。

    鏡頭又一轉,落腳到了另外一位少年身上。身著西裝,打著領帶,吃著三明治,悠然地坐在一輛西方車輛里,看著雨天街上所發生的一切。

    樓上還有魯迅筆下的看客正在目睹著這一切,其中不乏資產階級的少爺和小姐。

    那幾位正在被販賣的小孩,此時難掩淚水,哭了起來,可是淚水無法改變任何結果。

    車里的小孩吃三明治,車外的小孩正在被販賣。

    這一切的一切,不公、壓迫、富貴、罪惡、窮苦、迷茫,都被他盡收眼底。他抱著手里的至寶正在趕路,可是眼神卻又分明了看到了眼前的種種。

    也許從那一刻,或者在那之前,他便已經看到了,并決心拯救他們。

    鏡頭同時好幾次又落腳到了他手里的至寶,用油皮紙包著,如果不是因為這點東西,像這點雨,根本不至于讓他用如此腳步趕路。他一向熱愛下雨天。

    他所認為的至寶,便是《新青年》雜志。好友蕭子升笑著說:“你這幾本東西倒是好,可是你這幾個月怕是只能喝西北風了。”

    在《覺醒時代》里,他出現的那兩分鐘,已經有了未來幾十年中國革命走向的雛形了,而他后來的孤獨,其實從此刻也已經開始蔓延了。

    曾經跟他志趣相近的志同道合者,在這兩分鐘鏡頭以后,便已經開始陸續分道揚鑣了。有的傾向于無政府主義,有的對君主立憲則情有獨鐘。即使在學習和借鑒的角度來說,大多數志同道合者也更傾向于去法國學點什么,只有他自始至終都堅信,中國的問題只能身處在中國的土地上,才能看的更為透徹。

    在這之后,陸續開始有人犧牲,其中不乏他的摯友和親人,甚至導師和伴侶。即使有活著的,也終身旅居海外,即使1949年他站在了那里,這些幾十年前,因為信仰之爭和理念之爭離他遠去的朋友,也沒想過再和他重拾曾經的那段友誼佳話。

    歷史從來沒有如果,自然也不會有假設,如果蔡和森沒有犧牲得那么早,他的晚年未必會如此孤獨,孤獨到有的時候連個談天說地的朋友都沒有,但對于那些正在被販賣的小孩子來說,對那些乞丐來說,對那些無法掌控自己命運的人們來說,對那些生活里沒有出現過希望的人來說,這種假設甚至從來不會提起和談及。苦難了那么久,不公了那么久,幸虧在那一剎那,他抱著幾本《新青年》雜志從雨中的長沙街頭疾走了過去,幸虧那些雨中的景象都被他看到了,否則,大多數人的命運,即使在幾十年后,也不會有一絲改變的機會。

    多少人對民國常懷向往,覺得大師層出不窮,名伶佳話頻出。可如果真的投胎到了那個時代,成為在雨天坐在洋車里吃三明治的少年的概率,到底能有多高呢?恐怕絕大部分人都是街上趕路的行人,甚至會是被販賣的小孩和路邊的乞丐。

    對他和那一代的志同道合者來說,從1921年開始,已經習慣了犧牲和離別,有些離別更是在不經意間成為了永別。

    而尤其匪夷所思的是:現在的很多已經具備話語權的人,并不滿足于自己有錢有權,他還要想辦法讓別人沒錢沒權。對這些人來說,普通的有錢有權已經滿足不了他們了,他們還需要控制的思想,妄圖讓別人永遠安穩地停留在貧困的階層,這樣自己才可以在俯視的角度上,得到極大的滿足感,自己得到的金錢和權力,才不會喪失它本來的意義。

    可是他卻反其道而行之。如果說階層的話,他的父親毛貽昌曾經是發達過的,他也曾經是米商的兒子。可是當糧食被搶的時候,他關心的反倒不是自家的利益是否受損,而是別人的糧食夠不夠吃。

    再說后來的離別與犧牲,原本也是沒必要體會那些痛苦和無望的。他的本事,如果不是為了街頭的那些乞丐和孩子,如果不是為了讓社會更公平,隨便拿出兩三分就足以活得足夠瀟灑了。他可以成為那個時代的自媒體大V,或者像魯迅一樣用手中的筆就可以讓自己過上優渥的生活。士農工商,他早在20歲就體會過其中的大部分行業了,并且取得了足夠的成果。

    他本可以成為像坐在西洋汽車里吃三明治那一類的人,衣食無憂,但偏偏選擇了他的對立面,并且甘愿承受這種選擇所給予自己的沉重代價。

    為了這種選擇,他背負了一生的代價。

    想到曾經有一段時間,對他有過深度的誤解,而且我想有很多人都有過這個階段,后來真的明白的事情多了些,能看到更多事物背后的本質了,終于長呼了一口氣:

    他不完美,但他依舊偉大。

    (首發于個人微信公眾號:把味。歡迎關注。)

     6 ) 全片橫豎四個大字,投機取巧

    上來就看到這條私信和無數扣帽子的評論,看起來豆瓣用戶中還是有不少高中政治不過關的朋友,至今沒學會“世界不是二元對立的”這么個簡單的道理。

    看完以后改一下評價,我承認這部作品不止一星但我痛恨它這投機取巧的拍法,公正地,我給三星,憤怒地,我給一星,這一星全給建黨篳路藍縷和演員愛崗敬業,至于導演和編劇連一分都不配。

    1. 這劇演技出色但臺詞做作,演講場景太多,講話內容也全由金句和空頭口號等無助于梳理實踐路線,

    2. 這劇構圖布光和化妝出眾,但濫用蒙太奇,濫用長鏡頭,濫用配樂,與《邪不壓正》一樣是40分鐘高潮40次,不是音樂高潮就是鏡頭高潮,

    我把這些毛病歸結為一個共同的原因:這是一部編劇與導演全無真情、全力以傳播為制作目標、浪費演員浪費攝影浪費觀眾真情的、投機取巧的爛片。

    起初我覺得可能是導演和編劇水平有限,但我看過法蘭西歲月和歷史轉折,我不覺得覺醒年代相比另外兩者,時間跨度更大了或者需要覆蓋的重要事件更多了導致他甚至全無節奏把握的能力。

    忽然這天我好奇的查了B站的剪輯和微信視頻號,無處不在的“前方高能”,“白月光”,“名場面”,我忽然發現看全片時感到空洞的口號和濫用的蒙太奇在剪輯里觀感甚佳。

    噢,明白了:是的絕大多數人真的沒空看完全片,十多集每集半小時的影視號介紹就已經很長了,這些單一集里出現數十次的無上下文的口號和配樂的激昂和蒙太奇,在更廣為傳播的短視頻平臺上,在年輕觀眾喜聞樂見的影視劇混剪里,倒成了不同up主差異化創作的素材。這個人專剪路線之爭,那個人可以專剪心剛白蘭,C又可以剪延年喬年,甚至剪沒幾個鏡頭的潤之。總之無論剪誰,都一定能從原片里找出一大堆慷慨陳詞、情緒鮮明的素材,一大堆真情流露或性情中人或保持童真的素材。

    覺醒時代不是在好好拍劇,是在拍短視頻素材庫。歷史的考究,演員的艱辛,優秀的鏡頭和煽情的配樂,一切照著傳播學理論來,無法吸引眼球的就不重要了,在短視頻里看不出的問題也不重要了。一段恢宏磅礴的歷史在這個“制作”中僅僅是這群導演編劇的……嗚呼。

    我不認可這段歷史可以被以如此敷衍自私的方式講述給我們的后輩,我們也不該是通過“30分鐘看完高分神劇覺醒年代”這種靠加調料引人下咽的消費主義殘次品而熱血的人,我們應該是睜大眼睛耳聰目明的新青年。

    所以這片,就他媽不配五星。

    -----以下為原評價-----

    已經是第n部被非現場收音和格式化的配樂毀掉的優質國產劇了。 這些年已經看過太多這類演技過硬、鏡頭初顯工業化、情節編排尚可,卻被配樂毀掉的正劇作品了,從大秦帝國到大江大河到山海情,私以為大秦帝國和大明王朝1566目前依然是最好的,北平無戰事和走向共和次之。 要么,我建議參照電影制作方法,為每位角色創作一首主題曲,在應用時根據具體需求變調,參見《雙峰》。要么可以創作一首有辨識度的影片主題曲,根據人物和場景變調,參見《星球大戰》。要么干脆盡量減少配樂充分把空間交給演員的表演,參見《出租車司機》。 像現在這樣于觀眾而言全在意料之中的配樂,空有音量,該演講必高潮,該列強出場必陰森,該嬉笑必輕快,講述理想時必悠長,打擾觀眾又毫無存在意義。

     短評

    清明節假期前開始補追這部電視劇,現已看到38集。如此現實主義地、細致正面地表現五四前后的中國覺醒歷史,藝術地再現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胡適等一批歷史人物的歷史功績,實屬罕見!我這個年紀的觀眾都看得目不轉睛、蕩氣回腸;更不要說對年輕人了,看了也應該是獲益匪淺。就沖這個成功地再現百年前中國歷史的成績,就應該打五顆星!本劇在藝術表現上的優秀也令人敬佩。劇本好,演員好,舞美攝影好,導演更值得夸贊!我還沒看完,忍不住先寫兩筆,希望沒有觀看或沒有全看的人,快去看看這部好劇,你會大有收獲!

    9分鐘前
    • 謝飛導演
    • 力薦

    太浪漫主義了!每個人都如此激烈憤怒悲切,但又滿是火焰希望與樂觀!未來的中國會好嗎?未來的中國當然會好!畫面臺詞剪輯表演,無一不精!紅色宇宙,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11分鐘前
    • 碎碎念
    • 推薦

    他們最早醒來,然后最先死去。

    15分鐘前
    • 買櫝還珠冠軍
    • 力薦

    很應景。畢竟經歷過2020年,我國青年終于看清了國內資本主義和歐美帝國主義的丑陋嘴臉。是一次新的青年覺醒。

    16分鐘前
    • Easley
    • 還行

    他出場時,真的叫人淚目。他來了,他們有救了。

    20分鐘前
    • 明之
    • 力薦

    建議納入九年義務教育必看片單

    24分鐘前
    • 般雨
    • 力薦

    合肥延喬路的盡頭就是繁華大道

    27分鐘前
    • momo
    • 力薦

    直接五星,因為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鬧革命!

    30分鐘前
    • 力薦

    我不懂現在豆瓣的劇評都是什么標準 劇中的很多話都是引自原文 這些都是可以在文獻中查到的 我們一直說對歷史劇的拍攝要尊重歷史 那現在劇本已經很考究了還需要怎么再尊重呢 還有說動物意向 蒙太奇的評論的 這本身有什么問題嗎 電影 電視劇不使用蒙太奇是要回到固定攝影年代嗎

    35分鐘前
    • 102
    • 力薦

    教員出場那一段的表現手法真的是相當厲害了。“遍地哀鴻滿城血,無非一念救蒼生。”毛潤之就是一道光。

    36分鐘前
    • été
    • 力薦

    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 ——魯迅

    40分鐘前
    • 伽藍寺聽雨
    • 力薦

    覺醒年代,一語雙關,以舊日之覺醒再喚今日之覺醒。

    45分鐘前
    • Will
    • 力薦

    主旋律都拍這么好,那些家長里短的狗血劇可以自盡了。

    48分鐘前
    • 小艮
    • 推薦

    潤之出場時的一段蒙太奇 讓人驚覺 央視主旋律也能有這樣的表現手段了?

    53分鐘前
    • Wayne
    • 推薦

    年齡越大越傾佩百年前為了國家民族的奮不顧身的革命者,他們才是最酷的年輕人,最純粹的理想主義者,革命萬歲!

    57分鐘前
    • 環形山
    • 力薦

    “今天的大多數青年根本無法想象,他們在政治課上死記硬背的那些他們自己根本不相信的東西,曾經真的被一群人當作畢生的理想信念去奮斗和犧牲。”

    58分鐘前
    • nana
    • 力薦

    豆瓣上天天為了點p大點的事爭來爭去的,對于這種曾經發生在我國的思想啟蒙運動的激情年代卻視而不見,思想是一切行動的指揮和綱領,對于革除舊念的難度之大,及其種種那個時代并不如我們想象中的那樣不堪,反之對于當下迷惘可能更有一點星火之意吧,這部劇是真好。

    1小時前
    • #9|
    • 力薦

    100年前,李大釗就在長辛店對工人們高喊,要爭取8小時工作制!

    1小時前
    • 夏天來杯冰豆漿
    • 力薦

    自己參與的,一定要五星

    1小時前
    • 賢人在野
    • 力薦

    周樹人出場那段,將他此生所揭露的一切通過短短幾分鐘展現得酣暢淋漓

    1小時前
    • 瓦爾達的氣球
    • 力薦
    加載中...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影

    電視劇

    動漫

    綜藝

  • <td id="uq40q"><rt id="uq40q"></rt></td>
    <bdo id="uq40q"></bdo>
    <blockquote id="uq40q"></blockquote>
  • <noscript id="uq40q"><kbd id="uq40q"></kbd></noscript>
  • <table id="uq40q"></table>
  • www.86g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