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誕節當晚,我去香檳的藝術電影院看了《丹麥女孩》。預告片已經放了一年多,加上小雀斑在《萬物理論》里讓人驚嘆的演技,還有本身話題性強,夠吸引眼球的主題——世界上有記錄的第一位“變性人”,很多觀眾和我一樣,胃口掉得足足的。但是觀后感并沒有那么暢快,舒適吧頂多。(喝一口牛奶)納仔先一條條講哈~
I 莉莉·艾爾伯
莉莉·艾爾伯(Lili Elbe)出生時是個男孩,名叫埃納·莫恩斯·韋格納(Einar Mogens Wegener),之后投身藝術界,成為一位小有名氣的風景畫家。
其實本身是長這樣的
<圖片1>
1904年,韋格納與畫家戈爾達·戈特利布(Gerda Gottlieb)結婚,婚后有時會扮成女裝,為妻子作模特,自稱為莉莉·艾爾伯。(“艾爾伯”是她家鄉的一條河)
電影里詳細拍了關于他第一次做女性模特的經歷。
<圖片2>
1912年,她的妻子因為以她為模特的畫作被邀請到巴黎開展,遂搬到巴黎居住,莉莉·艾爾伯隨后逐漸拋棄男性的人格,開始以女性身份生活。1930年,艾爾伯到德國接受了一系列性別重置手術,切除男性生殖器官,并將卵巢移植到體內,然而這次卵巢移植卻以失敗告終。她在手術后修改了自己法律上的性別,結束了與妻子的婚姻,退出了繪畫事業,名字也改為莉莉·伊爾莎·艾爾文斯(Lili Ilse Elvenes)。1931年,她接受了最后一次手術,將子宮移植到體內,但手術之后產生了嚴重的排斥反應,不久便因此逝世。逝世后,她的朋友整理出版了她生前寫下的回憶錄。
II 莉莉·小雀斑·艾爾伯
小雀斑終于從正常演殘疾到男人演女人啦!Hooray!
西方表演體系主要是兩種,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和布萊希特體系。(對對對,東方還有個咱們梅蘭芳大大呢……)斯派講究的是讓觀眾渾然不覺,能夠模糊演員和實際人物的界限,觀眾笑是因為人物笑,哭是因為人物哭,一句話便是“演得跟真的似的”。布派便截然不同,需要演員和人物的徹底分離,甚至需要觀眾也非常明白這一點,那么哭笑和感情便都是觀眾自己的,因為演得是“假”的,所以才越顯得感情是真實自己的。小雀斑毫無疑問的屬于前者,我跟戲劇學的小伙伴們很激烈地討論過《萬物理論》里霍金殘了之后究竟靠特技多還是靠演技多,總之就是很像很像,逼真極了。
但是這次小雀斑的演技讓我有點一頭霧水。我覺得很難使用出一個合格觀眾的終極大絕招——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就是empathy,大概可以翻譯為“設身處地”,本來是一種理性上能夠把對方的情況考慮周全的心理。跟同情作用(sympathy)不太同,同情作用基本上可以囫圇而論為“可憐你”。電影對于社會最大的裨益恐怕是訓練的每個合格影迷的empathy,或者在想象角色的同時,以后的為人處世里也多一份想象對方。
所以……對!是我沒做好!我沒明白很多很多莉莉·艾爾伯的哭點。這部電影里的演員都好辛苦,基本上從頭到尾飽含熱淚。戈爾達是因為委屈哭還是心疼莉莉哭?莉莉是因為實現夢想開心哭還是甚至真尼瑪手術好疼哭?演員并沒有太多讓人詬病的,我覺得編劇是有些問題。臺詞都不在點上,造成臺詞累贅卻并沒有給出很好的情感爆發點的鋪墊。觀眾沒辦法直接大腦接收訊息,而是要耗費腦子去猜猜猜……
小雀斑從頭到尾讓人被驚艷的一場戲大概是他沒辦法克制自己男扮女裝的心而跑去第一次更衣的那個工作室,他脫得精光(還真的全裸…我不禁要劇透一定不會在國內上映的一趴——臥槽是真的大啊!)然后把陰莖藏到腿之間,模仿女人的下體。
<圖片3>
這是同一幕中的一張截圖,網上并找不到讓我驚艷的那個表情
他當時的表演……準確、精煉,仿佛能夠一道閃電就把觀眾拽進莉莉·艾爾伯的身體里。只有絕對自戀的忍能在審視自己的身體時有這種客觀的“抽離感”,那表情并不是流俗的“啊我是個女人多好”,而是一種高雅的“看,莉莉的身體多美。”
III 戈爾達·艾麗西亞·戈特利布
首先,這部電影完全忽略了戈爾達·戈特利布的作品里對于女同性戀主題的涉獵甚至執著。
她本身作品有很多長這樣:
<圖片4>
或這樣:
<圖片5>
實際上,這張我認為就是電影里莉莉去做手術時戈爾達畫的那張線條圖最后的樣子,但是電影里沒有展現全圖。
后來她畫的莉莉·艾爾伯是這樣的:
<圖片6>
或這樣的:
又或者這樣:
<圖片8>
那種城市女性調情來的性感,躍然畫布,說實話我覺得這畫很色情。
但是影片把她描寫成一個totally忠誠的妻子和好朋友,她們在電影里是這樣的:
<圖片9>
艾麗西亞·維坎德的演技在送行小雀斑去做第一次手術的火車站爆棚了。小雀斑說:“我們要讓埃納走了。”我相信戈爾達彼時的眼淚,我能夠突然一下被五味雜陳的感情沖翻。
電影和其他
我之所以說這部電影讓我很“舒適”,主要還是取景和攝影,幀幀精品,油畫感極強。
<圖片11>
<圖片12>
<圖片13>
還有本·衛肖,我有點想叫他“萬年渣男”了,他最近的角色都挺渣的,這次是一個看見莉莉第一眼就親人家,知道人家是男的之后還想跟人家上床的渣。
<圖片14>
電影反映出的一些上世紀初人類可怕的醫學知識極限也同樣是個觀影時候的好槽點。
<圖片15>
比如切除了整個男性生殖器后還照樣去當柜姐了,我實在是想了很久很久該如何尿尿這個問題,因為連陰莖都沒有了,不應該有尿袋的么?還有剛做完子宮移植手術就說“我想出去看看”,結果還真讓她出去了,當然就立馬感染死掉了……這也是這個電影讓人不滿的地方,覺得太過有始有終,而臨終的高潮完全還沒把人撓癢呢就結束了。
電影改編自書,本身書里為了在美國接受度更廣,居然把戈爾達改名叫格瑞達,還強行從丹麥人改成了美國加州人。電影2000年開始籌拍,本來莉莉的演員人選是妮可·基德曼,后來改成格溫妮絲·帕特洛,這樣就可見小雀斑的牛逼了!他可真是從男演到女啊,就仿佛你想想,如果林青霞不演東方不敗了,換個男的演,難度可就陡然大了那么幾百倍。
電影總是會美好一些的,可能把苦難也排成堅強,死亡永遠是紀念;但是現實生活并不是。歷史上的戈爾達和莉莉一直是開放式關系,戈爾達在與莉莉的婚姻宣布無效后也并沒有跟她再有什么來往。但是這部電影呼吁了大家對于“變性人”和他們的家庭的關注,哥本哈根甚至舉行了一個戈爾達和莉莉的畫展,這恐怕是電影這個龐然大物能為普通人所做的力所能及的細微小事了。
最后,希望大家去關注我的公眾號:vernal_sun,或搜索“橡樹街修書筆記”,里面有我的影評,通俗化的電影學理論知識,和每個月在圖書館修舊書的筆記,啊,以及一些騷情的話~~~
<圖片16>
《丹麥女孩》(The Danish Girl)講述的就是一個患有“易性癖”的“女孩”的故事,原型取材自世界上最早“變性手術”案例的主人公莉莉·埃爾伯(Lili Elbe)。該片由Tom Hooper 導演,小雀斑Eddie Redmayne主演,故事原型是活躍在上世界二三十年代的丹麥藝術家Einar Wegener 和他的妻子Gerda Wegener。
埃納爾和格爾達是一對甜蜜恩愛的畫家夫婦,由于妻子格爾達取材的模特不夠亮眼,她的畫作平庸乏人問津。偶然之間,格爾達在丈夫身上發現隱藏的靈感,現在的說法就是玩變裝秀,終于引火燒身,埃納爾從此踏上變裝的不歸路。
該片最重要的就是兩個優秀的演員拯救了這部戲,飾演妻子的艾麗西卡·維坎德和小雀斑飆足戲癮。他們的互相依戀到最后互為親人,這種虐心的情與愛不斷拉鋸糾纏,是影片最大的看點,當然小雀斑女裝造型的攝人魂魄也是驚艷爆破點。
不過我看小雀斑的女裝造型,也就一般般,只是小雀斑通過很多細節的呈現,讓人對這種內心女性意識不斷膨脹燃燒的渴望,感覺后怕。小雀斑的表現似乎真讓人以為他已經完全走進埃納爾的世界,或許是莉莉的世界。
演員的演技非常好,但我沒有覺得這部電影很好看
我覺得電影叫丹麥女孩看似主要講的是小雀斑的故事,但是還有一個人我覺得她比主角精彩———格爾達。話說我要先聲明這里邊的愛情太偉大,不是我等凡人可以輕易理解的,剛一開始我覺得格爾達好尼瑪兇像個不善解人意的母老虎雖然覺得她有自己的風格卻又夾雜了市井感所以對她有所反感,小雀斑則是迷人而又溫柔體貼讓人垂青。結果看著看著這尼瑪我觀念就徹底顛覆了,格爾達在我心里變得是個不折不扣的偉大女性形象,讓我佩服的雖不說是五體投地但也肅然起敬。那才是真愛啊,是真的愛啊!!!
影片開始沒有多久格爾達和丈夫深夜在街上游走時她用粗獷的嗓音高聲一句He is the top one 當時就給我了一個so man的第一印象,甚至到后邊的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覺得她早就超越了女漢子的級別形象。格爾達和丈夫同為畫家,自己的事業卻遠不如丈夫艾納,艾納幫她介紹關系卻并沒有起到任何幫助,這讓格爾達的尊嚴受挫而亂發脾氣,和丈夫的溫柔相待產生很大對比,還有她和丈夫的生活細節中都讓人覺得她太過強勢,當她在給一個男人畫肖像時幾句對白便體現出了她的占有欲和征服欲。和在當時我管是覺得像她這樣的女人好作啊!!當宴會上艾納談起他們相識相連的過程,和晚些在臥室和丈夫調情時,你便會發現格爾達是一個開放,野性,主動還有點風騷的人(此處褒義),我又在想這個女人還是挺有一套的而有一點嫉妒。不過這里要插一句由于之前艾納幫她做模特而出發了內心深處女性的一面,因此宴會結束那晚格爾達發現丈夫穿著自己的睡衣時,雖然開始有點驚訝但緊接著就是完美轉換了男人模式來臨幸艾納,或許她當時還沒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而玩了一把情趣,但不管怎么說一般的女人可不會像她一樣表現的如此自然大膽。雖然我不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的女性到底是什么樣的也不知這是否是與她身為一個藝術畫家有關,但就我的人而言她應該是那種新女性。
后來質的飛躍開始了!!艾納扮演的莉莉形象給格爾達帶來了靈感,從此她的事業如虹,而莉莉卻將艾納漸漸吞噬,先不提她是不是意識到了丈夫女性化的危機感,單論她給丈夫化妝教他女性動作和體態時,她就已經很前衛勇敢了。不過當她第一次見到莉莉親吻一個男人時,她看到的不是莉莉而是艾納,她內心感到的是深深的背叛,她驚惶失措不知道到底發生了。直到后來她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她一下子變成了一個小女人,她從沒想過有一天事情會變成這樣,她的心都要碎了她需要自己的丈夫回來,他沒有選擇離開或者放棄而是再一次維護自己的愛情,那時候我就覺得這女人太堅強,她對莉莉不離不棄,見到艾納不能變成莉莉時的痛苦,而妥協,可她內心的痛苦又有誰能懂。即便后來在法國追求者向她表態,可她還是對自己的丈夫忠誠度十足,雖然她內心明白那最后一絲希望其實也long gone了,但她艾納在她的心里,對艾納的愛是不變的。也正因為如此,艾納最終決定做變性手術時,她最終為了愛人而放手,內心卻感覺自己像被人拋棄了一般,像是親手送丈夫去了斷頭臺一般痛苦。而那之后她的愛不再僅僅是針對艾納,也對莉莉,她的愛是對于這整個人的是對于這個陪伴她十年的人,她的愛不再是有邊框的,只要自己的愛人快樂自己就會快樂。或許她早就猜到了結局,所以每天都在努力強化身心,莉莉最終去世了,她哭的泣不成聲,她堅持的一切都煙消云散,他沒有換來丈夫的回歸也沒有等來莉莉的重生。但是她又如釋重負,絲巾飛向天際時,她開心地笑了,因為她知道莉莉離去時是幸福的再也不需要有任何牽掛和遺憾了。
總之我的文筆不好,觀察能力也極為有限,但是格爾達真的很讓我感動。她的內心經歷了太多的起伏,面臨了太多選擇,而她都勇敢的去面對,最后還有個大大的成全。格爾達是個美麗而又剛柔并存的女子。
這電影算是我2015年度期待之一,看預告片的時候就起了一陣雞皮疙瘩,小雀斑在一陣鋼琴背景音樂中抬頭微笑的畫面簡直讓我像中了一槍。雞賊如我,都決定等到上映的時候無論如何要去貢獻票房。
但正所謂期待越大,失望越大。現在看完以后,我甚至沒有勇氣說我會向更多人推薦這部電影。
Tom Hopper一向擅長于導演這種歷史題材,但其實當初去看悲慘世界,我就沒法被他折服。對畫面,場景的掌控都是一流,偏偏電影最重要的任務——講故事,他卻好像總是沒什么才華。
The Danish Girl也是如此,本來最期待的部分就是Einer發現自己的真實渴望,然后逐漸明白接受,繼而開始追求。但電影里對這一過程的刻畫卻嚴重缺乏,Einer幾乎一夜之間醒來就下定決心要從直男變成直女了。這是電影最大敗筆,明明前一秒還是能跟老婆調情上床的直男,怎么突然之間就這么娘炮了?完全沒感受到他的掙扎,覺得就是一個隱藏了很久的Gay決定出柜。
他老婆更是莫名其妙,換做任何一個正常女人,面對和自己一起生活了六年的丈夫突然要去變性做女人,都會接受不了。其實片中也有這樣的情節,Gerda反反復復要求停止這個“蠢游戲,”但她后來突然又轉而堅定支持自己的丈夫,同樣,沒有任何足夠有說服力的轉折。
總之,這部片子唯一值得贊頌的就是小雀斑的演技,決定做女人后,一顰一笑,舉手投足,都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渴望愛情,千嬌百媚的小女人。甚至讓我擔心,演完這個電影,小雀斑會不會被掰彎?但我開始想這些,說明對我來說,整個故事仍然不夠動人。沒感受到做歷史上第一個變性人的勇氣和冒險精神,只是一個異裝癖的哀怨與不甘心。
當地時間9月5日上午,湯姆·霍珀執導、“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艾麗西亞·維坎德聯袂主演的《丹麥女孩》在水城威尼斯舉行了世界首映。該片不僅是本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關注度最高的電影,毫無疑問也提前鎖定了下屆奧斯卡的入圍名額。2011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國王的演講》導演+2014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獲得者的黃金組合,再加上表現變性人從懵懂、迷茫到大膽作出改變的話題性題材,都讓人把最高心理預期押寶在這部電影上面。
從觀影結束后全場的熱烈掌聲可以看到,《丹麥女孩》不負期待。劇本、攝影、布景、服裝、配樂,各方面都精致典雅得如同男主角那些價值不菲的油畫作品。當然,最重要的是,小雀斑再次演技爆發!難道這個年僅33歲的倫敦小伙子,難道連奧斯卡影帝都要衛冕嘛?集男神女神于一身,還讓不讓別人活啦!
小雀斑是怎么“變性”的?
覺醒、變裝、變性三步走,妻子一直陪伴在身邊
先輕劇透一下這個史上真實存在的、世界首位變性人的故事:在《丹麥女孩》里,男女主角小雀斑和維坎德飾演一對十分恩愛的畫家夫妻,小雀斑畫風景,維坎德畫人像。無奈小雀斑都辦了個展,維坎德卻連畫都賣不出去,但是兩人感情一直親密無間,每天都要XXOO。
有一天,維坎德跳芭蕾舞的閨蜜放了她鴿子,沒能按時來做模特,維坎德畫了一大半的肖像又急著交,靈機一動就拉來天生麗質的丈夫套上絲襪和芭蕾舞鞋,抱著芭蕾舞裙做了一回替身。小雀斑心里某個塵封已久的大門砰一聲就打開了,他開始沉浸在變裝的美妙感覺中無法自拔。天真的維坎德干脆帶著男扮女裝的老公去參加舞會,結果遇到了能把腐女掰直、把直男變彎的本·衛肖。這下,小雀斑身體里女版自己“莉莉”覺醒過來,并且越來越強大。維坎德以“莉莉”為主角的畫作意外走紅,她便不斷讓丈夫繼續扮女模特。
小雀斑開始陷入懵懂、興奮、迷茫、無助交織的復雜情感狀態中,他被迫向很多醫生求助,都被看作不正常。維坎德得知丈夫執意想做女人后也經受了極大的壓力和痛苦,但一直對他不離不棄。他們聽說有醫生能做變性手術,但是風險很大。在妻子的陪伴和鼓勵下,小雀斑勇敢地邁向真實的自己,他說,手術麻醉那天,他做了一生最美的夢。
結局就不說了,比較催淚,但也比較欣慰。
微妙細節展現人物內心變化
小雀斑、維坎德雙雙露點,推動劇情不低俗
《國王的演講》《悲慘世界》《丹麥女孩》,短短五年時間就產出三部如此細膩精致、情感動人的作品,不得不說43歲的英國導演湯姆·霍珀也是年輕有為。除了敘事一如既往沉穩扎實,攝影和美術依舊精美絕倫之外,《丹麥女孩》對于男女主角內心世界的刻畫都堪稱傳神,很多輕描淡寫的細節都耐人尋味。
比如,男主角在發現自己內在是女性之前,其實已經有一系列細節展示了他比一般男人陰柔的一面:他身形纖瘦,手指細長,不自覺喜歡輕紗綢緞衣物的質感,偶然會瞥見妻子脫掉長筒靴、舞女們穿上黑絲襪;看見妻子亂扔在地上的內衣會小心地疊起來,結婚六年卻生不出孩子,只能養一只小狗作伴。當他第一次意外被要求穿上不合腳的芭蕾舞鞋和破了洞的舊絲襪時,他偷偷摩挲著舞裙柔軟的邊沿,嘴角微微抽動,如少女啟蒙般羞恥又興奮。他沖進空無一人的舞團更衣室,瘋狂地撕扯掉所有的衣服,在鏡子里第一次認真欣賞自己美麗的S曲線胴體,就像自己跟自己完成了一場神圣的交合。
難得的是,片中不僅小雀斑的內心層次豐富,維坎德的角色也很豐滿,展現了一個美麗、聰慧、忠貞、開明大義的女人形象。雷德梅恩和維坎德在片中雙雙大尺度露點,但這些鏡頭不是噱頭,存在合理而美麗。赤身裸體的妻子從后面抱住偷偷穿著女性絲綢睡衣的丈夫,以及小雀斑在鏡中試探性地藏起男性生殖器,都是表現人物心理變化的關鍵細節。
那么問題來了:
小雀斑會在奧斯卡兩連勝嗎?
變裝角色存在于整個電影史中,比同志角色更普遍,也更容易被賦予低廉的喜劇意味;變性角色也越來越多出現在酷兒電影中,與整個時代對LGBT的認知進步有關,很多變性角色的演員本身就是變性人。很多著名男演員都挑戰過變裝/變性角色,達斯汀·霍夫曼、羅賓·威廉姆斯、李·佩斯、杰瑞德·萊托、希里安·墨菲,這類角色確實得獎率很高。
但是以前從沒有這樣的電影,以真人真事為例,如此完整、細致、全方位展現了一位藝術家從變裝到變性,從心理到生理,從懵懂到迷茫到掙扎到覺醒的全過程,并且是由直男奧斯卡影帝主演。選擇這樣的題材,先期已經在頒獎季成功了一半。
《丹麥女孩》剝離了變裝的戲謔色彩,由表及里深入人物內心,以情動人,展現了世界首位變性人“敢為天下先”所面臨的迷茫與惶恐,無論是當時是醫療條件還是世俗認知,都是橫亙在他未來人生面前的巨大考驗。這樣一來,《丹麥女孩》就有了點同志電影或經常獲得奧斯卡獎的“罕見病”題材的優勢,當然,變性人既不是狹義的同志,也當然不是罕見病。
那么最后問題來了:小雀斑會在奧斯卡連莊,連續兩年拿下影帝嗎?現在還不好說,因為要看對手實力如何。史上倒真有人連續兩年拿影帝,一個是斯賓塞·屈塞,一個是湯姆·漢克斯。達斯汀·霍夫曼因主演《窈窕淑男》獲奧斯卡提名時,也真有人認真討論過應該把他劃分進影帝還是影后。無論結果如何,小雀斑的天賦和努力已經不需要再多一座小金人來證明,對于這個剛剛三十出頭的年輕人來說,《丹麥女孩》只會是他未來無數精彩作品之一。
湯姆·霍珀一直是一位個人很喜歡的導演,從之前國王的演講到悲慘世界無一不體現著他對場景的操控力,作為一名男性導演,最為不易的是他對觀眾感情的煽動,每一次都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然而之前的作品不論拿的是小金人還是鉆石人都掩蓋不了一個通病:他作品中的男性主觀視角,說人話就是:他直男癌。
國王的演講——講訴了約克郡公爵如何在妻子的幫助下克服各種生理心理問題,在公眾前完成演講的故事。為什么這部影片沒有看出導演的毛病呢?人家是國王啊,額,對了,人家是個雄性國王。然而,當今社會,觀眾需要的是:即使你拍女王也要拍出這種視角。現在是唯權/錢至上,而不是唯雄性至上啊。我賭五毛,如果湯姆·霍珀拍女王絕對拍不出來《國王的演講》的效果。
<圖片1>
悲慘世界就更不用提了,本來就是舊時代的故事,直男癌不直男癌幾乎看不出來。觀眾們記住芳汀那張楚楚可憐的小臉就夠了。
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么一個熱衷直男視角的導演居然拍了跨性別題材的電影!或許是導演本身就對歷史題材情有獨鐘。然而,我寧愿湯姆·霍珀去拍維京海盜也不要去拍跨性別題材。影片全程就像《國王的演講》一樣,我只看到“他”的渴望和需求以及她對“他”的各種幫助和奉獻,沒有展現Gerda的內心世界,尤其是Einer變性時Gerda的內心演變,這是影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啊,也是最能打動大多數女性觀眾的一部分,導演居然不帶而過了!
如果演員稍微把握不住,故事就成了——丈夫變性拋棄柔弱妻子。你看,即使歷史上的Gerda是著名的女同性戀到了湯姆·霍珀手里也能演繹出一個犧牲妻子成就丈夫的狗血故事。
更讓人無語的是,本身跨性別的故事受眾就小,能夠接受此類故事的大多數都是女性和LGBT人群,湯姆·霍珀恰好惹怒了這部分人。《丹麥女孩》,我祝你票房一路走好……
小雀斑演女人別有風韻。非常喜歡片尾戈達回到他(或者是她)的故鄉,看那些畫筆下的風景,開闊而自由。PS:能愛一個人愛到這樣的地步,不論男女、生死,都樂意接受和聆聽,讓一個人自由選擇他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真是一種境界了。
片子放到一半的時候聽到了好多人吸鼻子的聲音,雀斑痛哭,女主的掙扎和最后一幕也生生把我逼出了眼淚,大概是期待值并不高的原因真正看完了成品感覺卻十分驚艷,雀斑演技五星好評
“告訴他,今天的哥本哈根很美。”
小雀斑的影后征服之路!
電影本身其實沒什么大問題,卻合成了一部雜糅片,因為霍珀捕捉不到變性人的心理掙扎,流于表面,只顧貼著雀斑臉一頓狂拍,可惜。維坎德作為女配的表演輕松甩雀斑三條街,十分令人信服,對魯尼有絕對威脅。電影院九成女人我也是醉了,這是一個女上位的時代。其實年度最污畫面該是雀斑和老婆倆女爭夫吧!
太喜歡格爾達
Lily固然勇敢,可Gerda才可稱偉大
還挺好看的,但小雀斑也真是浮夸,摸到女裝可不可以不要那么激動,感覺都高潮了……
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最深的感情,是在兩人關係中放下自己的需要,一心成全對方,成為她自己。特別喜歡Alicia演的格爾達,兩人同是畫家,既是夫妻也是知音,從一開始的幸福妻子到眼睜睜看著丈夫一步步變成她,內心的痛苦只能獨自承受。沒有柔弱的機會,只有為了守護所愛,感傷到底也要勇敢微笑的自己。
給題材。推薦!看到評論里又有人扯女同男同的問題。笑了——這是跨性別!
gerda太偉大了 可能這種愛只能存在在電影里吧。。/小雀斑本應該連拿兩座小金人的/結局太完美了 就讓lily自由的飛吧
勉強上四星。整個電影就像一個越空越美、越美越空的怪循環。湯姆·霍珀無法駕馭驚世駭俗的同性題材,于是直接把它變成了自己美學的實驗田。維系兩位主角的究竟是什么我百思不得其解,反倒是小雀斑,幾乎無比輕盈的就滑入了女性一面,美到慘絕人寰!
一個人纖細、敏感、孱弱卻又一意孤行,在不合適的時代是極容易死去的。無論出于何種目的,在無人響應的環境內,把自我放到無限大,這個自我也是極其容易死去的。我看見好奇心、善良,包容與瘋狂。那個說會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的人,到底還是任性的死了。
雀斑女裝美如畫,戈爾達筆下的人物一個個媚眼如絲,真是每一幅都漂亮得勾魂攝魄,難怪在裝飾主義盛行的巴黎會成為一代名家
小雀斑的同妻那還是很值得一做的
表面上光彩照人,內核毫無靈光。 2.5
你最終成為了完整的自己
艾迪-媚眼如絲-小雀斑,請收下我的膝蓋。格局雖小,勝在細膩。比卡羅爾打動我。兩位主角都很好,想象兩位原型,更是了不起。
覺得女主演技反而更驚艷一些. our lily is beautiful. 只看畫面聽音樂也是享受, 難怪人人向往歐洲。
哪里不如<卡羅爾>?敘事耐心鋪展,情緒緩緩醞釀,表演細膩到每絲肌肉線條的輕微顫動…從不看好Tom Hooper,包括他摘奧的<國王演講>都是四平八穩之作。這部倒極其用了心,至少不忙著講一個好看的故事了。可跟歐容<新女友>配套觀看。看完會覺得所謂男人女人中性雙性的概念多虛無。期待一個酷兒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