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一位年輕的工作狂公司高管(克里斯汀·貝爾飾)在婚禮當天被拋棄,最后竟和她想都不會想到的人踏上了去加勒比的蜜月游輪之旅:疏遠多年、同樣是工作狂的父親(凱爾希·格蘭莫飾)。這對父女曾形同陌路,但經過幾場歡鬧的冒險之旅,共同品嘗小傘裝飾的雞尾酒,以及真摯的自我反省后,他們度假歸來時,已對家庭和生活有了全新的理解。
這部2013年在戛納電影節獲得評審團大獎的影片,除了令斯皮爾伯格和妮可·基德曼等影人都感動不已,其中娓娓道來的故事和人物情感細膩的變遷,總是讓人不時想念,在不知覺中重溫了數次。 初看英文譯名《Like Father Like Son》,以為是講述一個人的角色,既是孩子的父親,又是父親的孩子。看完影片后,才真正理解它的含義,講述的是一對父子,父親和兒子之間,雙方互為父子的微妙關系。 意思是父親雖然提供物質上的條件,撫養孩子,但是有些事情,也卻要從孩子身上領悟。他的兒子,有時也是他的“父親”。 而孩子雖然被父親撫養,但是他也可以給父親上一堂親情真諦的課。他的父親,有時也是他的“兒子”。 兩個人的角色,不是以年齡和輩份確立。 電影主旨關于親情的牽絆,不是血緣而是時間累積的情感。即便血緣會讓父子從外表上相像,但真正讓父子相連的是內在情感,是舉手投足間與父親的相仿。而情感來自于時間的累積,對于孩子來說,就是你陪伴他的時間,你與他相處的時間越長,他就越和你越像。 電影通篇在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下,演繹了一對現在都市標準家庭的父子關系,在意外的得知相互間其實沒有血緣關系后,發生的變故。這樣的劇情主線與該變奏曲中,以一個主題引導出對比和對應,探索演繹的各種可能性,如出一轍。也許導演特意選擇了這樣的古典音樂,寓意著親情的主旋律,其中蘊含的情感也是千變萬化的。 在電影的前十分鐘里,你會發現這個典型的現代都市家庭,也正是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的生活場景。 父親野野宮良多在一流的建筑公司工作,母親全職料理家務,六歲的獨子慶多正邁入重點小學讀書。一家三口住在高級公寓,孩子會上補習班,學習鋼琴,每晚的父子合奏,讓母親都倍感欣慰。在這十分鐘里,你看到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 而伴隨這樣生活的代價是父親從來沒有周末,只有一些必須參加的親子項目,才會勉強請假,例如孩子的入學親子面試和孩子出生醫院的召回。 原本看似美好的一家三口生活,就此改變,觸動最大必然是這個家的主導者,父親。他的成功人士,嚴厲又不失慈愛的父親角色,面臨了另一個家庭的對比。 而對方家庭正是社會中與他完全相反的鏡像。父親是個開電器行的技工,母親在便利店打工,一家人生活在街邊的門臉房里。孩子們每天就是在后院和街邊玩耍。如果按孩子十八歲會離開父母身邊上大學來計算,上小學以后,父母與孩子的相伴時間已經過去了最寶貴的三分之一,而與不同父母的成長經歷,讓相互有血緣關系的父子不再相像。 父親最終是選擇血緣,重新接受一個除了相貌,與自己絲毫沒有聯系的孩子。還是選擇六年來跟孩子的建立感情,忽略血緣的限定。對于每個父母來說都是難題,而電影中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帶領我們看到了親情的邊界。 這個陌生的孩子和你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你需要重新教他基本的生活方式,從拿筷子,不咬吸管,坐著上廁所開始,到只能玩三十分鐘游戲,每天學英文和自己洗澡。大人們除了會輕易的要求孩子之外,其實連孩子最基本的問題都回答不了,面對親生孩子的追問,為什么要管你們叫爸爸和媽媽,父親也只能默默的自問,到底這一切是為什么呢? 電影通過孩子的交換家庭的設定,用兩個不同典型的家庭對比,拋出了幾個關于現在社會教育的問題。 第一:父母成長的經歷是如何潛移默化影響到下一代子女教育的。 片中的主角良多在童年經歷了嚴厲的父親和母親的分離,最后在強硬的父權下成長為一個要強的社會人,對養母的身份也是一直很抗拒。所以他會自然的認為孩子需要獨立才會變強,連孩子的第一次交換家庭留宿,都要告訴自己的孩子,這是一個變強的任務。 而當他遇見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父親時,他卻沒有用學歷和工作贏得認同,而是徹底的敗北。這個憨厚的雄大父親一語中的:你也不用做一個和自己父親相同的人啊。原來還有父親認為孩子是比工作更重要的,陪孩子才是無人可替的父親的本職,一起放風箏,洗澡,在后院曬太陽的時光也就短短這幾年。 導演的父親據說也是個在洗澡時會向孩子吐水的頑皮家伙,所以導演在這里重現了自己的童年。父親咬吸管喝飲料孩子也會效仿,母親喜歡眨眼睛做鬼臉,孩子會馬上學會作為回應。點滴中傳承的是父母的性格與態度,這里沒有標準答案,社會也正是因為多樣性的人和物,才更精彩。 第二:在孩子眼中生活條件是無差別的,唯一的差別是父母的陪伴。對于孩子來說,是否住在高級公寓和街邊平方其實是一樣的,一間獨立的兒童房和碩大的浴室,比不過窄小的浴缸里有大人的陪伴,再多的新玩具,比不過爸爸給你修好最愛的那一個。相反大人們卻總是糾結于極力提供高檔生活環境與昂貴玩具而苦惱。 當父親的陪伴不再奢侈,不用為了一句稱贊而練習鋼琴,孩子的生活可以很簡單。但是正因為父親在自己心中的重量,即便不擅長也可以為了父親的關注而繼續練習下去。 據說影片中還有一句未采用的臺詞,是憨厚的父親雄大對嚴謹的父親良多說,育兒的過程不是“擊球”,而是“接球”。日本這個以棒球為國球的國度,不得不說棒球其中的打法與規則,十分深奧,這一點在美國電影中也很常見。父親不是負責不停的把孩子的特殊與要求打回去,而是要學會接受孩子的獨特和不同。 父親良多在被公司調換到相對輕松的部門后,在人工森林中,被護林告知蟬的羽化時間通常需要15年,他的第一反應是竟然這么長,之后陷入了沉思。在與陌生的親生孩子琉晴的相處中,他終于明白對孩子的付出,往往需要更多的時間。最后嚴父良多在點滴回憶中,感到了自己與兒子慶多之間,跨越血緣的聯系,自己還是愛慶多多一些,盡管孩子不像他一樣好強。 當他開始卸下自我,一路追隨著兒子,試圖表達自己對他的愛,從對不起違反約定來看他開始,說看到了兒子為他拍的照片,也告訴兒子自己也曾放棄鋼琴,又以用弄丟了父親節的禮物而向孩子道歉,最后強調自己六年間都是慶多的父親,終于以變強的任務結束了,重拾了自己與孩子的聯系。父子之間的角色在這里已經調轉。 影片結尾回到電器行中,兒子慶多問父親:你知道蜘蛛俠其實是蜘蛛嗎?父親笑答:第一次聽說。巧妙的回應了如父如子的電影標題,孩子懂得的和可以教你的,也許比你想象的多。 這是導演是枝裕和,繼《步履不停》之后,又一部細致入微的家庭素描。 片中有很多不同景別的人物定格,令人物的情感無限宣泄,深深觸及鏡頭外的觀眾。 劇情旁白中有著微小的喜劇沖突。慶多的奶奶得知后,在女兒面前嘮叨像良多這樣的人,不是我們家這樣的鄉下人家可以高攀的,女兒制止說到:又不是因為被嫉妒而發生這種事的。結果導演安排的劇情,就是鄉下值班護士因為自己與再婚丈夫孩子相處不如意而心生報復,六年后,當沒有血緣的孩子也會挺身而出保護她時,她真正懂得了親情的力量,選擇了說出事實,向大家道歉。 影片中的幾處空景很好間隔了節奏。每次的去往雄大家交換孩子的路上,一來一回,相信觀眾也在這個縫隙,有著和角色一樣的思考。 在這段120分鐘的電影歷程中,身為人父的導演,希望讓我們思考更多…… 相信福山雅治和利利·弗蘭克的兩位截然不同的表演,一定會讓你體悟良多。兩種父愛中,你又傾向哪一種?而兩位母親由尾野真千子和真木陽子飾演,母親的角色總是可以洞悉孩子的內心。片中幾名小朋友的出演更是渾然天成。大眼的二宮慶多,頑皮的黃升炫,在導演的調教下,完美的出演。 這次就先到這里啦,希望大家無論是否已為人父母,都不要錯過這部精彩的影片。 ~唊囁~
2015年小玄兒記
——————————————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
歡迎在 B 站或 Youtube 關注「小玄兒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觀看
#日本電影大師藍光套裝系列
#臺灣電影大師藍光收藏系列
#新老電影混剪系列
未來還有更多CC必收藍光套裝系列
感謝小伙伴們的支持!你們的每一個關注對我來說都彌足珍貴!
良多、父子關系 《如父如子》中男主角依然叫做良多,和《步履不停》、《回我的家》中阿部寬扮演的那個角色一樣的名字。雖然福山雅治扮演的這個良多性格倨傲、事業有成,與阿部寬所扮演的那個事業困頓、略顯笨拙的良多有些許不同。但良多們面臨的共同問題是和父親疏遠的、不融洽的關系。而從《步履不停》到《回我的家》再到《如父如子》,父子關系已經成為是枝裕和電影中一個反復被探討的問題。 雖然《如父如子》是以一個抱錯孩子的狗血橋段展開,但是枝裕和非常清楚自己要表現的是什么。他并不感興趣于展現這個故事,他感興趣的是良多這個角色在這樣一個背景下的種種反應、對策、以及變化,而良多也是整部影片絕對的核心人物,而無論是慶多還是琉晴其實并不如《無人知曉》或《奇跡》中的孩子那樣重要,他們只是一個陪襯。 也就是說,在這部電影中,與其說導演處理的是一種父子關系,不如說導演著力于呈現,良多作為一個父親,如何處理父子關系,如何在經驗中學習成長,并且這種經驗也他重新思考自己如何去做一個兒子。 劇作分析 依然十足的是枝裕和style。安靜,內斂,含蓄,任何過度戲劇化的情節或表現都被省略或壓制。但細查之下,一切都是精準的安排與布置,敘事精準嚴密,人物的每一個轉折每一個情緒都有遞進般的鋪墊,而看似閑談的對話也有著各自的表意,簡而言之,也就是沒有一句廢話的臺詞,沒有一場沒用的場景,每一個細節都是戲。 *良多從不想交換孩子到決定放棄慶多的轉變的一系列的鋪墊 良多放棄慶多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執著于血緣,而血緣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像不像,這個像不像一方面是外貌方面,更重要的則是智力與性格方面,這也是良多真正在意的方面。影片一開始就通過慶多的入學面試,讓良多說出了對孩子的評價:穩重、待人溫柔但缺乏進取心。而良多自身則是與之相反的性格:爭強好勝、不服輸、強硬倨傲。如此的性格反差即成就了良多和慶多較為和諧的父子關系(良多下達任務慶多執行,并且慶多因為愛著父親,努力去達成父親的期待;而當琉晴進入良多家后,我們可以看到琉晴無言的反抗與良多的按耐與無奈),也造成了良多對慶多缺乏上進心、不夠優秀的不滿。 而這樣的父子關系同樣出現在《步履不停》中,也就是良多無法滿足父親對自己的期待。 雖然這根本性的原因從影片一開始就表現出,并在整部影片中不斷反復表現,但良多的轉變是在為什么會抱錯孩子這個問題被揭示出來之后,也就是當問題的真相被揭露出來后,進入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階段,雖然之前兩個家庭也在嘗試互換留宿什么的,良多也提出過收留兩個孩子的建議。在這里,導演先是設計了一場良多回家探望父親的戲,良多與父親的關系或可由此一窺,看似隨意的聊天里面,交代了以下的信息:一是良多與父親、繼母關系不好,不常回家,也因為不贊同父母賭馬,所以不提供生活費,良多對繼母態度很不好;二是父親抱怨鄰居家孩子彈琴,學了三年還不成樣子,吵人;三是父親問起孩子的問題,給出的建議也是要換回孩子,血緣至關重要,反倒是后來繼母對良多說雖然沒有血緣但一起生活久了有了感情也會相像起來。而這三點在敘事里都有著其作用與意義,但促成良多轉變的是后兩點。關于鋼琴聲的抱怨讓良多想起慶多的彈琴,而后面那場演奏會也基本預示了慶多在彈鋼琴上并無天份,很可能像是鄰居家的孩子一樣,學習很久也不成樣子,這個情節是個預鋪。第三點則是父親的建議,良多雖然與父親感情不和,也各種不認同父親,但在血緣上則認同父親的觀點。這也是我從生活經驗中感受到的一種頗具代表性的親子關系:越是彼此相像,越是彼此不認同,但最終卻往往殊途同歸。 接下來則是良多回到家中,看到慶多做的兩朵手工花,原本以往都是給自己的,結果卻被告知一朵是給雄大的,從良多明顯失落的表情上,我們可以看到良多的醋意。良多原本性格倨傲,看不起雄大,如今卻不得不雄大“平等”分享慶多的愛,心里自然非常不舒服。 后面是一場是雄大家,望著玩耍的孩子們,良多和由香里討論著應該如何,綠也在場,但基本沒有話語權(良多的強勢與一家之主的絕對權威讓綠成為服從者)。雖然這場對話里并沒有表現出是否交換孩子,但良多和由香里都認為應該盡快決定,越拖越痛苦。 緊接著是兩場略帶抒情的戲,慶多和弟弟妹妹送由香里去打工,去由香里打工的外賣店拿外賣回家,慶多和雄大以及其他孩子們一起躺在草地上,雄大說著夏天的計劃。這兩場戲既可以看作是交換留宿時候,慶多在雄大家的點滴寫照,也可以看作是由香里對未來的一種想象。(但由于整部影片都在以良多這個家庭來呈現,所以第一種可能更合理) 下面則是促成良多轉變最重要最直接的鋼琴演奏會,慶多的表現不盡人意,并且對其他表演者表示出衷心的贊美。良多則非常不滿地告訴慶多如果沒有不甘心也就不用再學下去了。這場戲后,通過綠和良多的對話,我們得知良多已經決定放棄慶多。 而以上幾場戲基本呈現出一種遞進式的鋪墊,演奏會則是最后一根稻草。 *琉晴進入到良多家之后,良多一系列的變化 良多給琉晴設定了一系列規矩,但琉晴“屢教不改”,良多從忍耐到小爆發。在和琉晴的相處中,良多第一次體會到了某種失敗感,并且希望獲得琉晴的喜歡。 這中間發生的小情節有三個。一個是良多的上司建議一直踩著油門前進的良多能夠稍微停下來陪陪家人。二是良多拿到宮崎護士的賠償金,(因琉晴不聽管教)氣憤的他找到護士把錢還給她拒絕她的道歉,而此時護士的繼子出來,試圖保護他的繼母。這讓良多深受觸動,并打電話給自己的繼母為自己曾經的行為道歉。三是良多在樹林里與護林員的對話,護林員告訴良多蟬從產卵到孵化再到幼蟲出生需要十五年的時間,而良多感嘆時間竟是如此之長。這里我的理解是良多意識到成長或者說養育是需要時間的,有時候可能是很漫長的時間。正如雄大之前跟他說的,養孩子就要花時間。(這一點很契合是枝裕和在《步履不停》中表達出的主題:養生喪死間的生命傳承) 然后以琉晴的離家出走為轉折,琉晴的離家出走既是之前父子關系不融洽,琉晴在這里不快樂的寫照(當然這里是枝裕和還非常周全的給了一個非常直接的原因——琉晴想放風箏),也因為這個行動而讓良多想起小時候自己離家出走的行為,由此他不僅感受到孩子與自己的相像,也對孩子的行動產生了認同感。 在這個轉折之后,良多明顯變化了,開始像一個大孩子一樣陪孩子玩耍,跟孩子打成一片,而不是之前時刻都樹立一種父親的威嚴。而重大明顯的一個變化,則是琉晴再許愿說希望回到爸媽身邊后,綠一臉詫異,琉晴道歉,而良多卻說“沒關系”。對于強硬、好勝的良多而言,此刻能夠如此善解人意的說出這樣溫柔的話,實在是非常動人。這部分非常短,很快進入到下面一個轉折,就是良多決定尋回慶多。而這個轉折,之前已經通過綠進行了鋪墊,也就是綠說越來越喜歡琉晴,覺得像是背叛了慶多一樣,彼時,良多雖然沒說話,但可以肯定他一定有同樣的感受,甚至比綠更甚,因為他雖然關愛慶多,但卻鮮有時間陪他,也不曾和他如和琉晴那樣玩耍。接下來則是看到相機中慶多拍的照片的情節,那一張張相片是慶多對父親無言的愛與溫柔的凝視。這個情節動人,并且非常有力量,良多的轉變也合情合理。 *關于最后慶多的逃跑,是否過于戲劇化?慶多為什么要跑? 良多看了照片,深受感動,去找慶多。當他喊了慶多的名字并試圖上前的時候,慶多跑了出去。 慶多逃避的是父親良多,而不是母親綠。之前有場戲,綠和琉晴吃飯,綠接到一個電話,然后躲進房間去接,通過只言片語的對話(爸爸沒在家,我替你保密),可以推斷是慶多打來的,并且也可得知慶多跟母親綠的聯系一直存在的。但他不能聯系良多,因為良多要求他不要打電話回家,要當作一個任務來完成,而慶多愛父親,希望達成父親的期待,所以無論如何都不能聯系良多或鬧著回家。 當琉晴離家出走后,良多來接他,是慶多聽到父親聲音后首先起身到門口,但聽到父親是來找琉晴之后,他躲了起來。明顯是受傷害之后的反應。 而慶多最后的逃跑同樣也是一種受傷害后的逃避,并且說你已經不是我爸爸了。慶多何時以及如何得知爸爸不是真正的爸爸?以雄大一家人的性格和教育方式可能不會如良多一般鄭重其事地去告訴慶多這些事情,那么慶多可能很早就明白這并不是一個任務了。在他被送走之前,兩個細節暗示了慶多可能很早就明白了。一是綠抱怨良多放棄慶多的決定時,導演給了一個慶多在房間并未睡著的鏡頭,他很可能從父母的談話中敏感的得知這件事。二是緊接這場戲,慶多和父親在樓下的轉盤玩耍時,良多說要把相機送給慶多,但慶多拒絕了,那時候,慶多可能再次感到父親要以送禮物給他作為一種告別,而他的拒絕也是一種掙扎。 所以如果慶多很早就明白這不是一個任務,那他感受到良多對他的拋棄與他受到的傷害便更深刻。性情溫和的他可能會原諒良多,但良多來訪那一次,對他造成了再一次的傷害,所以第二次時,他則無法原諒良多,以逃跑來表示拒絕。 而這個逃跑,也似乎更像是一個儀式。通過這樣一個儀式,良多和慶多的關系實現了一種顛倒,如果說之前是良多下達命令慶多完成任務,良多是不會犯錯的上帝,慶多是良多永遠的追隨者,那么這一次,良多則變成慶多的追隨者,并且向他道歉。在這樣的顛倒中,他們的父子關系得到了一種變化,不過這種變化更多源于良多在這一系列經歷之后的體悟與改變。 就整部劇的敘事來看,可以算是劇作范本。 學寫劇本的童鞋可以拉一拉片,絕對有很多收獲。
誰調換了我的父親(港) / 我的意外爸爸(臺) ,港臺的翻譯真不如《如父如子》這個譯名來得這么有韻味。
像一個特別溫暖的擁抱
如何踏實的講一個看似狗血的故事,日本人做得到。血緣還是日久生情?金錢至上還是陪伴?嚴苛還是隨遇而安?我一直以為你們要找到答案,直到我發現其實根本沒有答案;哪有那么多糾結,你哭著醒來的那一刻喊出了最想要的,那就是你的人生。#上海電影節#
是枝導,這次心機明顯了點哦。
。
塑造人物形象用了許多小細節,(咬吸管,要發票,“比爸爸還喜歡我嗎?”,護士虛焦的鞠躬……)這些細節生活中常常發生,藝術作品中經常忽略,放在文字里又顯得刻意,用影像寫的一篇當代小說。
難怪斯皮爾伯格這么快就買去版權準備翻拍呢,劇本在結構和節奏上加入了很多好萊塢式類型片寫作的方法和技巧,創作的痕跡相較于以往變重了,憑靈感和天賦寫本子的日子到頭了嗎?其實這種本子倒是最難拍,雖然沒什么讓人驚為天人的地方,但是枝裕和足以給任何本子打上屬于自己的烙印。★★★★
是枝的高超技巧在于,將一個天然不可抗的俗套煽情題材用一種出人意料但又情理之中的方式展現出來(主線并非換子引發的戲劇沖突,而是福山雅治的情感皈依歷程,這實在很東方)。殺手锏是扮演慶多的那位小男孩,如天使母鹿一樣的眼睛釋放出來的純真良善的情感威力對我來說是核彈級別的。
【佳能,感動常在!】“你不需要跟你父親一樣。”
《如父如子》,看完想死。我們拍不出這樣的電影。說能的,都是懷著美好的愿望在吹牛逼。
當父親良多想把相機送給兒子慶多,慶多卻說,不要。心中微微一顫。也許他也有絲絲察覺,當我們最親愛的人想要離開我們的時候,總要送一件最珍貴的東西,是為告別。喜歡慶多聽到父親到來,卻縮回自己的床柜。以及,福山雅治真是很有魅力。
囚禁了自己而不自知,多難過啊,什么是生活什么是愛都不知道了。
野野宮發現相機里慶多偷拍的自己熟睡時的照片竟然成了故事的轉折點,所以這次佳能簡直堪稱影史最佳植入。
小時候也被抱錯了,不過很早就發現被換了回來,剛問我媽要是當時沒發現養大了以后還會換嗎,我媽斬釘截鐵的說,當然換!我說要發現我現在是抱錯的也換嗎,我媽繼續斬釘截鐵的說,換啊必須換啊!尼瑪好受傷,感情在哪里啊T^T
福山雅治那個角色要是換成瑛太就齊活了..
這是一個學會做父親的過程。果然沒有辦法很理性地看待這種片子,尤其在為人父之后。血緣或是親情,真是讓人糾結的事情。雖是個不稀奇、略狗血的話題,卻仍在是枝裕和的空鏡與不緊不慢里帶出些感悟。片中有很多頗用心的細節,想起來很讓人感動。朝夕相處的感情,哪能說斷就斷啊。
長痛不如短痛,生活就是不斷考驗我們的承受能力,慢慢淡然一切。
再過幾年是枝裕和就可能變成了一位特別喜歡拍全家福的導演無他了。
NYFF2013 そして父になる、如父如子、Like Father, Like Son,光看名字鼻子就酸了……大催淚彈,后半段此起彼伏的吸鼻涕聲……慶多這個小孩子黑眼仁好大,簡直成咒怨了,搞得我前面老是出戲=_=||
是選有錢但是冷淡傲嬌的爸爸,還是選沒錢但是親切好玩的爸爸?——啊我選長得帥的爸爸ˊ_>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