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分類:記錄片 美國 2022
主演:萊斯特·赫特 瑪麗亞·巴爾蒂羅莫 Peter Jennings 切斯利·舒倫伯格 理查德·恩格爾 Peter A. DeFazio 唐納德·特朗普 趙小蘭 Ted Cruz Andy Pasztor Zipporah Kuria Dennis Muilenburg John Cox Michael Stumo Richard Blumenthal Rick Ludtke ?
導演:羅瑞·肯尼迪?
今天下午看了《一落千丈 波音大調查》,算是半部紀錄片吧,整部電影是有導向的。
講述的是波音公司為了競爭市場,升級了737機型,推出了更大更省,讓航空公司更有利潤空間的波音737MAX,因為設計的改變,波音公司加入了MCAS系統,這個系統會通過傳感器的數據以及其他一些操作而被激活,激活后會強制使機頭壓頭,原意是為了飛機在頭重尾輕的時候,頭仰太高而恢復飛機平衡。而在錯誤的數據下,會使飛機在平飛的狀態下依然被壓頭,最后俯沖而下。困難的是,獅航失事前,波音甚至沒有告知飛行員有這么一個系統,以致于獅航的飛行員在出事時甚至無法自救,且安全系統的權限高于人手操作。
而電影的后半部分提到了更為深層次的原因是資本的影響,使波音從安全、質量至上走向了利潤至上,人事管理和文化氛圍也發生了變化,從而發生了后續的事情。
整部電影的劇情,節奏都安排得很好,看完后會讓大家認為錯的都是波音公司,淡化了USA 官方對于設備的監察。有時候想想,哪怕是航空公司和機長,執飛新的飛機,關于飛機的資料來源也是廠家,而如果廠家提供的資料是不完全的,那將是很可怕的事情。而且航空公司和機長也許并沒有那樣的義務,去解構一臺飛機,去那么徹底的了解它。而且是在廠家表示沒有大改動的情況下。這個時候,也許更需要上面的監督了。
如同《資本論》那句話:“資本家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應當的利潤,資本就大膽起來。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潤,他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死的危險。”
無法想象當時的飛行員是多么的絕望,想起了以前看的《薩利機長》,還記得那個所有空乘在喊Heads down, Stay down的場景。當飛機失事的時候,空乘們也許是最想大家一起活下去的人,只是獅航和埃航最后還是沒成功。
其實看這部的原因是因為3月的東航空難事件,而最終的原因,等官方公布吧。
只是有一些原本可以避免的人禍,卻沒能避免,這比自然災難更讓人覺得難受和生氣。終究認為,人命比別的一些東西重要。
本文首發于個人公眾號:黑白的解憂雜貨鋪
2018年10月29日,一架印尼獅航的波音737MAX航班起飛13分鐘后墜毀,導致189人遇難。波音說這種機型是安全的,主要原因是飛行員水平不夠。2019年3月10日8時38分,埃塞俄比亞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MAX8客機從埃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起飛,飛機起飛后不久在距首都約45公里的比紹夫圖附近墜毀,機上載有149名乘客和8名機組人員。
根本原因是1996年12月15日波音收購世界航空制造業排行第三的美國麥道公司,后來的很多波音高管都由原麥道公司的人擔任。波音原來的企業文化是重視安全,收購麥道后是利潤和股價至上,安全排在后面。歐洲空客推出A320客機后,波音沒有同類型的機型凈值,開發新機型時間長,成本大,就將737客機再升級,換上省油型的引擎,型號為737MAX。正常情況下新機型需要培訓各國飛行員,可是波音為了節省成本,不想培訓飛行員。新機型上有個新系統叫機動特性增強系統(簡稱MCAS),這個系統比老型號飛機有更大的控制飛機的權力,而飛行員都不知道,要是這個系統出現故障會壓低機頭,飛行員只有10秒的時間做出正確的反應,時間過了就墜機。波音推出新機型時向美聯航刻意隱瞞了這個系統。
還是中國民航局靠譜,埃航墜機后第二天就停飛了737MAX飛機,其他各國也相繼停飛,美國竟然是由特郎普總統宣布停飛的,而不是美聯航。經過漫長調查,墜機的主要原因就是機動特性增強系統,紀錄片到此基本結束。
我直接查的資訊說737MAX的后續是:2021年初,737MAX在美國和巴西復飛。2023年1月13日737MAX在中國復飛,南航CZ3960航班從廣州起飛,飛往鄭州。
2021年1月7日美國司法部當天表示,波音將支付2.436億美元刑事罰款,向購買737MAX飛機的客戶補償17.7億美元,并建立5億美元的基金用于賠償印度尼西亞獅子航空公司和埃塞俄比亞航空公司墜機事件遇難者的繼承人、親屬和合法受益人。推測波音賠償給購買737MAX的航空公司金額可能在每架1000萬美元左右,差不多是每天1.6萬美元——這也正好略高于一架737飛機的日平均利潤,公平合理。按實際情況的話,1000萬美元稍有點多。主要是因為受疫情影響,各家客流大為減少,不停飛的話根本賺不來這么多。而且這些飛機趴在地上,沒有了燃油等支出,其實反而節約了開支。在獅航和埃及航這兩起事故中,乘坐波音737 MAX飛機遇難的乘客家屬共計346名,BFAF將指定約5,000萬美元基金用于賠償,預計每位遇難者將獲賠14.45萬美元(約人民幣103萬元)。
當Boeing和麥道合并后員工陳述“她們把造飛機當作造洗衣機和洗碗機一樣。”當Boeing總裁不得不轉頭看向站起的受難者家屬拿著親屬照片時有沒有一刻為“讓Boeing成為一家財務驅動型公司,將本聚焦于安全的傳統向金錢低頭。”而愧疚,那些照片里的人也曾經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愧疚想來也是沒有,Up there in the executive offices,they were watching the stock price and calculating their bonuses,Total disregard of what happened.在第一起事故發生時發言仍是以穩定股票價格為目的,明知其原因卻不加改正,依舊將矛頭指向飛行員,即使知道原因卻也想時間拖延,揚言飛機的安全性,只為了stock prices,performance.
Boeing’s mission statement is “people working together as a global enterprise for aerospace industry leadership”當管理層全然以逐利為目的時,曾經最引以為傲的safety早已驅之腦后,就像空洞的廣告標語。
最后關于企業文化轉變:合并之前的Boeing以安全著稱,員工嚴謹的工作態度,團隊凝聚力認同感強,與管理層協調一致。與麥道公司合并后:centralization 的管理模式,管理層以利潤投資回報率為綱,削減人工,以最小的成本換取最大收入為目標,忽視生產部門對于安全性能的考量,“It’s the corporate culture that they had built up,It was there greed.”他們的行為正在一點點消耗最初的信任,并以“隱瞞事實”作為公司的企業文化,逐漸顯露資本的貪婪本性。較于之前不禁讓人唏噓。
Some of mistakes that Boeing made were irreparable.The people who died and their families and their friends.and the lives that ended in tragedy.those can never be repaired.How many times have you heard companies say,We’re committed to excellence,We’re committed to our customers.But no matter how big the company is and how sophisticated and what a fantastic past it had,which is all true for Boeing,we should be skeptical,All of us should be skeptical.以上波音員工原話,想必感觸更深。
看完感觸一言以蔽之應該是:企業關注profit,的同時更應把social responsibility置于關鍵地位。更何況飛機它不是洗衣機更不是洗碗機呢?它承載了幾百個生命與家庭。
印象深刻富有諷刺意味的彈幕:懂了,原來Boeing董事從來不坐Boeing飛機。
希望每一架飛機都能平安落地,每個親人都能接到飛機抵達后的電話,目的地機場能與殷切等待的家人一個大大擁抱。
因為MU5375事件把這部紀錄片找出來看,看完讓我瞠目結舌,但推薦所有人觀看。一家大型跨國企業和它的監管機構竟然能如此利益至上,繼而罔顧產品質量安全、罔顧他們一直標榜的”社會責任“,甚至罔顧人命。難以置信。
看完對美國政府唯一的贊美是:感謝這部電影可以被拍出來并讓大家看到,雖然最應該感謝的是拍攝團隊。
拍攝團隊非常用心,采訪了他們能夠觸及的利益相關者(飛行員、飛行專家、飛行員聯合協會、參與調查的官員、波音公司前雇員、遇難者家屬、一直深度參與調查的記者等),即使波音不愿意就一些敏感話題接受采訪,但他們也給出了書面回復。也剪輯了一些聆訊及新聞畫面進影片,總的來說是信息量比較足且讓人信服的紀錄片。
影片也沒有像很多災難/事故紀錄片一樣停留在挖掘遇難者們背后的故事,或者僅僅淺層陳述調查結果和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而是不斷帶著觀眾去挖掘深層及背后的原因。
-為什么飛機會墜落?因為飛機單一傳感器失靈,引發MCAS系統啟動,不斷壓低機頭,從而爭奪飛行員對飛機的控制權。
-為什么MCAS系統這么重要,飛行員竟然毫不知情?因為波音說737MAX是在737系列上的更新,對外宣稱沒有重大變動,甚至無需飛行員上模擬機培訓,也極大縮短了FAA審批的時間。
-為什么波音要隱瞞MCAS系統這一極其重大更新?因為他們不想因為要培訓飛行員而付出更高成本,也影響飛機銷量。
-為什么波音要制造MCAS系統?因為他們要在737老機型上改裝更高燃油效率的引擎,這種引擎體積更大,安裝后可能導致飛機攻角過大,所以要安裝MCAS系統來自動平衡。
-為什么波音要在1969年就推出的737系列上改裝更高燃油效率的引擎,而不是重新推出全新機型?因為他們最大的競爭對手在2010年推出320neo后迅速贏得市場。波音不愿意花七八年時間去設計并推出一款新機型。
-為什么波音高層知道設計的權限,卻還是對質量和安全熟視無睹?因為他們需要MAX暢銷帶來的經濟利益(股價的上漲)。
說到底還是資本市場對企業決策層的影響,我們學財務管理的第一課就是——財務管理目標是股東財富最大化。而對于上市企業來說,股票市值基本上就代表了股東的價值。波音曾經的工程師們說,1997年波音與麥道合并后,麥道的管理層變成了合并后公司的管理層,波音的風格就變了。他們更追逐華爾街的看法,一味追求利潤和股價,不再那么重視“質量”和“安全”,好像他們“是一家洗衣機公司”,而不是承載著無數人生命安全的客機巨頭。不考慮質量的降本增效、追求速度,聽起來好像很熟悉?是不是也很像我們所說的內卷?
追求股東財富最大化本身并沒有錯,就好像金錢并不是原罪一樣,但資本家肆無忌憚的貪婪就是錯。波音一直都了解事故發生的原因,從開始設計737 MAX的2013年開始。可他們依舊在第一次獅航事故后,大言不慚地宣稱自己的飛機絕對安全,把責任往獅航,甚至往飛行員身上引導。更別提2020年,FAA宣布MAX可以復飛后,波音公司再次開始大張旗鼓宣傳這款飛機的安全性。
這家跨國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企業家的“社會責任感”,成了天大的笑話。
紀錄片不是編寫故事,并沒有一個好結局。事故調查的最后,波音被美國司法部門起訴,賠付了25億美元,并因此免于刑事責任。可就在判決不久前,事故發生時時任波音公司CEO的丹尼斯·米倫伯格在董事會的壓力下辭職,獲得了6200萬美元的股票及賠償金。一位應當承擔過錯的高管,除了辭職沒有承擔任何責任,還獲得了高達300多條生命賠償金40分之一的物質補償。
影片中有幾個細節讓我感觸頗深。首先是在2019年737 MAX第二次埃航的空難發生后第二天,中國是第一個宣布停飛該機型的國家,而特朗普是在多個國家陸續宣布停飛該機型的三天后才宣布禁飛。更鮮明的對比是,FAA(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在第一次獅航空難發生后,已經做過一次技術測試實驗(TARAM),實驗早已證明737MAX的設計故障可能導致飛行生涯中約15次的墜落,即每兩年可能發生一次重大事故。但FAA并沒有選擇禁飛。公正嚴格監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隨后美國也對航空安全相關法律做了相應的修改。
其次是埃航的遇難乘客、一位美國女孩兒的父親幾次接受采訪時說的話。他說遇難者家屬們在每次聆訊時都會帶遇難家人的照片,但波音公司反對說他們帶了抗議牌。他嚴厲地回答,“這不是抗議牌,是我們心愛的家人。”他說波音CEO尼斯·米倫伯格在庭上接受質詢時都沒有正眼看過他們,僅在參議員布魯門薩爾請各位家屬起身并舉起自己遇難家人的照片時,才轉頭看向他們。他說聽說尼斯·米倫伯格對著攝像機道歉了,但從來沒對家屬們道歉。
最后用某位被采訪對象說的話結尾吧:波音公司是擁有歷史底蘊及良好信譽的大企業,但也需要被質疑,我們都需要保持懷疑的態度。All of us should be skeptical.
大而不倒,大而不倒,出人命,奈我何?
金錢至上,金錢至上,講道德?笑話一個!
波音的鐵板一塊,讓人看到了資本的冷酷無情,又讓人因為無能為力感到無奈和絕望
現在還沒有確切的消息,希望會有奇跡發生,逝者安息!
希望c919能穩步發展,總有一天頂替波音。
在資本的逐利背后,傳統的老牌制造業開始不注重質量,追求產品的所謂創新點和銷售突破點;在受難家屬面前企業沒有真心誠意的道歉,只有CEO迫于無奈的斜視;事出之后涉事高管只是領取了巨額退休金便可息事……種種操作讓普通百姓覺得無力和悲哀。其實不僅是波音,現今企業的發展追逐資本的態勢已經不是一時,多少企業為了套現努力包裝,實則金玉其外缺斤少兩。社會發展步伐過大產生了很多投機的地方,人也變得浮躁,沉淀下來的工匠人數減少。希望監管體系逐步完善,企業的社會責任感越來越強。
關于波音737 Max兩起空難的調查報告。我還記得當時兩起空難之后,有波音在南卡的前職員說:因為知道他們如何質檢,我這輩子都不會搭波音的飛機。曾經是「品質」代名詞的波音走到現在,不論從決策運營還是技術執行,簡直就是美國從盛到衰的縮影。
這么長時間累積的劇毒公司文化,不是換個ceo賠個25億可以短期改善的。看完這紀錄片,波音產的飛機真是不敢坐了,以后訂機票還真得看看飛機是哪家公司的。
非常荒誕的一幕:波音總裁在聽證會現場面對高舉遺照的罹難者家屬,沒有鞠躬沒有道歉,竟然只是坐著看向他們…資本家的眼中沒有破碎的幾百個家庭,只有股票市場的漲跌。
我給十顆星!!!看完覺得脊背發涼,大眾的尾氣門也是因為換了領導班子,變成了追逐利益的資本機器,它的Passat會出問題也許根本不僅僅是在于上海大眾,而是從狼堡那棟大樓里就壞了爛了腐敗了。資本本就不該參與經營,這是制造業的底線! 新聞說這周埃塞俄比亞才恢復737 Max的飛行,國內是去年12月批準復飛,最近波音的股價才從2020年3月全世界都lockdown造成的不景氣恢復過來,明天禮拜一希望它大跌,狠狠打華爾街那幫吃人不吐骨頭的狼們一個嘴巴子,這次波音估計完犢子了。
“It was corrupted by the pressure from the Wall Street. Plain and simple.” 最后五分鐘終于說出了我從第一分鐘就想說的話。資本下,人命如何衡量。那些逝者的照片,不是抗議,是被人愛著的人啊。
Lion Air機師的遺孀說,難道賺錢比人命更重要嗎?肯定會有無數金融驕子們告訴她of course.
今天的新聞讓我一下子反應不過來。一瞬間那些鮮活的人頓時變成新聞里的數字,變成數據時代媒介平臺上的字節。雖然是旁觀者但也無法不心碎。在最后的定性報告出來之前,也許每一種猜測都是對當事人的不公。作為相關行業的從業人員,我看的全程都在被distract,企業管理的漏洞,資本運作的腐朽,現代社會發展對人和公司的異化,這些宏大的敘述在墜落的飛機面前并不能更引起我的思考。我突然覺得自己也并不是很關心人類很關心世界。我無法停止想象那些墜落前鮮活的個體和他們各自的網絡,是如何被這一場墜落擊穿。那是些就此爆裂了的破碎。
從18年10月的Lion Air Crash到五個月后Ethiopian Airlines墜毀兩起空難切入,到介紹Boeing利益至上的理念調整,最后歸結于在資本侵蝕下管理層的貪婪與投機心理。內容受體量所限難以顧及深廣度,好在條理清晰,如今 737 Max重回市場,本紀錄片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很好看的一部紀錄片!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 everything‘s definitely no problem at all. 人命關天,波音的離譜操作: 事故后首先自欺,而后欺人,并首先質疑pilots的專業能力。完全忽視FAA的documents中pilots retraining advice以及 10 seconds應有的reaction time(even though this is ridiculous)。事故前不告知Loin Air MCAS的存在,以及完全ignore Lion Air的詢問是否需要retraining并嘲諷Lion Air 要求波音為飛行員提供模擬機訓練的要求。故事最后逼辭董事會代言傀儡時任 CEO Dennis Muilenburg,隨賠62M美金安置費。
別看造的是飛機,骨子里和某酸菜一樣,能扣則扣,能省則省,死鴨子嘴硬拒不認錯,只有聯合抵制才能讓他們肉痛
在一部iphone4里修改了bug再強行裝個ios15.4的結果
解釋得很清晰明了。還是馬克思那句話,“一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有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
波音的離譜操作: 1) Lion Air事故前不告知MCAS的存在及其對飛行的影響 2) Lion Air事故發生后,全力lobby不要ground飛機3)兩次事故發生后最先質疑飛行員的專業能力 4)嘲諷Lion Air要求波音為飛行員提供模擬機訓練的要求5)逼辭時任CEO Dennis Muilenburg,隨賠62M美金安置費。 Max剛出來訂單不斷股價暴漲,波音在華爾街商業戰上取得的短暫勝利,隨后換來的是兩次事故346人喪生。 希望每個人都有良知, 敢于質疑,不畏發聲。
并非對這起悲劇事件最好的回應與探索,也未見歸納更多新鮮的觀點;尤其前后兩半段「情感」-「真相」的明顯分隔,很難真正厘清作者的出發點到底在哪邊。但在這之外,它所切入的是個更具資訊性與值得深思的的角度- -忙于取悅華爾街,卻疏于質量上“報憂”的企業文化改變;不斷成長的貪婪與野心,卻是對生命的罔顧。悲劇是否究竟能在這里停止,我們無從得知;波音的墜落,也是“資本神話”的墜落。
N記應該上架多一些這類良心紀錄片,而不是充斥即食味的那些。一「篇」不俗的專題報道,若果以五至六集篇幅來交代,應該會更為有力。
唉,看到八十年代波音的工作環境還是挺感動的,最后所有人也都逃不過緩慢被資本主義蠶食、異化成機器,維權家屬的身影太令人心碎了。至于為什么波音和麥道合并之后居然讓麥道的人做高管我是永遠不能理解……DailyCrash還不夠嗎
臥了個大槽原來波音和麥道的合并,最終是麥道管理層上位,那 737 Max 不出設計問題才是見鬼;麥道的 DC 和 MD 是空中浩劫常客,更是被彈幕戲稱為 Daily Crash 和 May-Day,事故也是飛機原因的比例更大;而且從事件如何收場不難推測,還會出新事故,波音公司掏錢付罰款和賠償,高管則免于被刑事起訴,甚至 bonus 都不帶受影響的;建議避開出廠年份較新的波音飛機
程序會從飛行員的手里奪取飛機控制權……10秒內沒有做出反應就要直面死亡……預估還會有15架飛機墜毀也不停飛……這是拿別人的生命進行的豪賭……資本市場太瘋狂了……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提起來看,完全沉浸其中。從一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公司,轉變成提出問題,解決提出問題的人的公司。用隱瞞和謊言讓利益凌駕于安全之上。停飛兩年的737max還可以復飛,可是這些慘痛的代價永遠不能夠彌補。順便等待這次黑匣子的結果。
最諷刺的就是疫情前出的事故,現在疫情在很多地方已結束這飛機居然又重新回到市場了…………瑟瑟發抖啊………煽情戲份過多,片子質量本身不咋地,但是題材贏了,我反正以后訂機票肯定看機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