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北滿洲,梶等殘敗兵一個勁兒地向南逃。途中遇到逃難的男女老少,雖然幫助他們,但因饑餓疲勞一個個相繼死去。梶歷盡艱辛來到還殘留著日本老人和女人的開拓村,他準備在這里和蘇軍作戰,但是日本女人高喊“別在這里打仗了!”之后,他們開始了俘虜收容所的生活。梶對收容所里桐原這 個卑劣小人,恨之入骨。之后,他又被誣告,被罰作苦役。在森林中忍受苦役后,回到了收容所。當得知自己保護過的弱兵被桐原殺了后,且沒被問罪,梶絕望了。他殺了桐原,然后逃出了收容所。他在大雪漫漫的荒原中流浪,念叨著妻子的美好,漸漸地凍僵了。
花了三個晚上,將近10個小時,看完了小林正樹《人間的條件》。共六部,每兩部一場,每場3個多小時。拍自1959—1961年,老黑白片。 這是一部單線性結構的巨作,劇情按時間線走,沒有任何花哨。講一個帶有左翼思想的日本青年,1940年代在滿洲工作、入伍、戰斗、被俘的生活和思想史。細節豐富,人物立體,可以說是我看過的最好的二戰反戰片。 1950—1960年代,是日本電影的黃金時期,小津、黑澤明、溝口健二、木下惠介等大師林立,電視尚未普及等等。我查了一下數據,僅1959年,日本就有11.2億人次的觀影率。這相當于1980年代,我們全民看《小花》和《少林寺》吧。《人間的條件》小說原著,也有1300多萬的銷量,影響力巨大。那個時代,真是電影的天堂啊。 準備找小林正樹導演的其他電影看看。就正常速度播放,感受他的力量。 by老肖
看到有評論說“真實的人”被“時代的巨輪,極權”,等等仿佛一目了然是作為普遍秩序的存在而掩蓋,淹沒。但是,這個吞沒,讓人不能阻擋的背后之物同樣作為表象,橫亙其中裂隙是“自由”,當kaji在森林里逃亡時,他認為被俘便喪失了自由,但是在自然中直面實在的束縛又何嘗是自由的呢?
在最初的中國集中營里,老王讓他直面“做人的條件”,kaji在老高慷慨就義后做出了抉擇,選擇了做人,救下了其他人。在那一刻他是真正自由的。自由在于不但自己面對實在,而且在那一瞬間呼喚了真正普遍的力量。
電影開始拍攝1959年,正值日本左翼風中殘燭,kaji或者說導演的原初幻想可能正在于他們再也不能在一個“大的”背景中看到其自身。就像電影后半段里一樣,kaji漸漸只能靠對妻子的愛才能堅持下來,直到最后在想念妻子中死去,象征之愛與實在之愛在這里達到了同一。
這里所敞開的,我想,再去用什么人與時代去遮蓋,顯然是無力的。
剛剛在學校看完,睡覺之前簡單記一下感想:
1,日本軍隊內森嚴的等級制度,以及高級軍官的種種做派。以及為什么感覺主角被日本人(“自己人”)坑的最慘。
2,對于參與了關東軍滿洲殖民的女性在戰敗之后的刻畫,以及日本男性,尤其是軍人對她們的態度。
3,The most shocking thing is, most Japanese soilders had no idea what thet did - and what that means to Chinese&Korean people...
#DVD 影片從這部分開始權力反轉,男主成了發號施令的人,對照關系也建立了起來,作為侵略者的他的幸福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對于人的思考變得更加有對照性,而他的戰友則替換了他原本的角色。片中另一個對照關系則是作為戰俘的他對于這一切的懷疑也呼應了第一部中中國戰俘對于他的懷疑。
男主的轉變也在片中提到了,當被友軍拒絕提供食物時,男主則把槍指向了自己的友軍,就如他所說,經歷過生死殺戮的他已經改變了太多,這也是男主反抗這個即將滅亡制度的開始。他在5-6部分的終極目標是家,這也是回到了1-2最開始的一幕。其實最感動我的是他的戰友替換了他原本的角色,幫助他埋中國人的那段兒。就仿佛回到了第一部鐵絲網的對話一樣,人總會找到彼此。
視覺上,開始饑餓狀態下的多人逃亡,多使用遠景固定鏡頭展現群像戲,生存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多利用光影來幫助外顯角色的內心,逃出森林的部分則是仰拍的移動特寫傾斜構圖來體現所有人極度不穩定的精神狀態,搭配上內心獨白的形式,把極端情況下人物內心真正的思考利用視聽展現了出來。后戰俘營內則多是固定鏡頭,還有不少的特寫鏡頭用于表現男主的糾結與痛苦,有一場戲的光影使用仿佛回到了導演往常的作品風格,舞臺劇感非常足。影片出現不少次男主的回憶和幻想的畫面,回憶使用的是前幾部的影像,定幀處理讓回憶顯得更加殘酷。幻想則大部分源于對家的渴望和對自己的懷疑。
縱觀三部電影,每一部的開場都以戰爭浮雕開場,感覺也是充滿著對戰爭中死去人的緬懷情緒。故事上覺得1-2部分相對弱很多,可以看作是3-4部分的鋪墊,但作為5-6的呼應,卻是太巧妙了。影片整體趨勢上看會有讓民族主義傾向的人覺得影片在弱化日本罪行的感覺,但是以左派自由主義者視角突破國家,種族,階級來審視這場戰爭,視角與內容呈現的契合度是非常高的。
吐槽一句,影院上幾個月有放,就是排片太陰間了,三部電影分三個月排。
六部看完,不被左右所左右的偉大求生者。
1. 就是戰俘營里,欺負你的可能還是你的同胞,軍階比你高的那個,所謂的敵人,可能很容易原諒你的行為,給你阿司匹林。背后捅你一刀的,可能真的就是你的同胞。3,對紅軍,共產主義有一些思考,有主人公獨白的方式,但深度不夠。4. 畫面非常講究,不知道在哪里拍的,那時候中日尚未恢復邦交。
仲代達矢最終在雪原里倒下時眼角好似有一行淚水涌出,偉大的表演。
破滅了對兩個世界的幻想,至少還有愛吧,還追求自由,伏尸仍然有方向,人仍可稱之為人,也許這是當時撫慰人心所在。攝影師是共產主義者弱化了一些對蘇聯軍隊的批判,但態度仍然是鮮明的。到這一部完全的地獄終于等到了秀子出現,秀子和仲代真是永遠不對付呀…收尾被雪埋的鏡頭把仲代凍得快暈過去了好多地方都有提到,仲代的出世作也算有了一個完璧的結尾。
在戰爭時期想保持善良本性都成了困難的妄想。有些人反復反思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危害,依然沒能讓戰爭在現代人類生活中消亡;有些人不用自己付出生命就在網上發表希望戰爭發生的言論…他們可曾考慮多少人會因此而受傷死亡…——-戰爭還沒結束,對吧?-必須結束了。-要是結束了 會是怎樣的結果?-像德國一樣:無條件投降。-也許是吧?但我想問的是之后我們這樣的人會怎樣?人們會經受什么?這是個大問題。-如果戰敗,我國會被滅亡嗎?-我國?指什么?-你所知道的那個國家將消亡…新的國家又該是什么?我們一直奮力活下來…好看看一個自由人的國家能否取而代之。這是個大問題。-我希望民主力量…能聯合起來,應對這一失敗。-“民主力量”…日本有這東西嗎?日本遍地是我這樣無助的人…也許更糟,他們什么也做不成。→此對話聯想到《赤足小子》。
無以為人。
【A-】三部曲1>2>3。兩部的鋪墊后終章終于回到了戰爭本身,但驚訝的是這部中包含了更多的東西,除了對戰爭最直接的反思,同時探討了日本戰后精神以及“人”的終極隕落。主人公梶在這部中已經徹底變成了一個符號,代表人性最后的希望,這部中首次出現大量閃回以及心理獨白,大量荷蘭角的運用闡述最后希望的泯滅。3與1終成一個閉回,戰爭末期日本的節節敗退悲慘境遇竟讓人有些憐憫,戰爭才是一切苦難的終極源頭,“人”在戰爭中被一步步扭曲,監守的人道主義也終究抵不過時代。而3最大的一點退步就是完全注重于“反思”而導致人物塑造的缺失,12中除主人公梶的連續塑造外每部都有許多人物有完整的弧光,這也是3最后略差于1的原因。
無以為人
第三部算是后二戰時期的描寫,主題向生存的方向推的更遠,對戰爭的批判更為直接辛辣。從上一部達矢君說出真正的問題是軍隊本身,到這一部他自己親身驗證,著實吧關東軍后期的慘烈狀況勾畫了出來。戰爭中其實沒有贏家。在生存受到威脅的時候,蘇聯兵可以殺,快死的人可以不救,一切的道德都可以拋棄。
1. 如果說梶在前面四部是在封閉的空間狀態中以一種縱向掙脫的姿態來探尋或實踐自己的人本觀念,那么在五六部前三分之二處在一個開闊空間狀態中的梶是以一種橫向的野蠻生長。2. 在梶最終進入戰俘營前,一共有三個女人(難民)出現在梶的行程當中,她們的出場都伴隨著河水(水源)的出現,并帶著不同程度的性意味:岸田今日子出現時“性的伺機而動”,中村玉緒出現時“性的侵入”,高峰秀子出現時的多對男女相互交媾。從潛意識層面來講她們可以被看做是梶心中的妻子在三個不同時空的化身,為了保護這個形象,最后遇到俄軍的梶本來可以殺出重圍但卻選擇了投降。進入俄軍戰俘營到梶死去,妻子再次以一種意識形象出現在梶的世界。
多希望他能走出這冰雪荒原,反戰電影杰作
這豈不是比打打殺殺的反戰片更好?戰爭中迷失自己,愿你們最后都能回家~
死在冰雪荒原.。最后人道主義的主角也拿起鐵鏈 世道就是這樣壞人活得滋潤好人受苦受難
無法冰釋的命運 哪怕是最強烈的羈絆 最終也消逝于黑暗的冰天雪地 個人的抗爭 終究在歷史的洪流下無情碾碎 一切希望 最終在意識形態混亂兩極對立的背景下迎來最終的幻滅仲代達矢 笠智眾 高峰秀子第一次聯袂演出 尤其是仲代達矢與高峰秀子 戰后日本私最喜歡的兩位演員
在60年代以前,這絕對堪稱最深刻的反戰作品,即使放之今日,仍毫不過時
反極權敘事的典型空間不是戰場,而是士兵聚集的營地。小林正樹有意諷刺戰時意識形態,標語口號遍布各種空間,與人的現實狀態相對照:在礦山,墻上寫著大字“共存共榮”,同時中國勞工卻被迫害致死;在軍隊,墻上貼著“盡忠”,將個人的權益壓縮到無;在戰俘營,巨大的斯大林頭像使真實的人顯得很渺小。
黑鴉沖天,餓殍遍野;荒原化鬼,何以為人!
這兩部里男主角在軍隊戰敗后走上了艱辛的逃亡之路,后為日本殖民百姓的利益而向蘇軍投降。最終逃出戰俘營,在對妻子的強烈思念中于風雪里踽踽獨行…對人性、社會、體制的思考和揭露更深刻。至今仍然牛逼!仲代達矢的表演讓人嘆為觀止。這六部曲是真正偉大的電影!反戰巔峰之作!向小林正樹致敬!
原先好不容易保住的對于人性的忠貞,就這樣被戰爭的巨大力場扭曲掉了——人的是非觀并未失去,只是是非的標準變得模糊而荒謬,于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礎等于被生生剝奪。影片主題由道德的上升為存在的。
【damn war】個人終被時代所淹沒,小林真是個偉大的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