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劇集以清代社會歷史為背景,主要講述了出身市井的痞賴少年韋小寶因機緣巧合闖入江湖和皇宮,從此憑借超凡智慧周旋于武林門派和朝堂官場之間,并一路向上攀升的反轉傳奇故事。
一眨眼,2020年只剩下一個半月的時間。
在年末之際,一部國產劇刷屏出圈,成功摘得“年度最爛”的頭銜。
相信大家已經猜到了,說的正是新版《鹿鼎記》。
截至目前,豆瓣上超過4萬人評價,落點2.6分。
從服化道到演技,再到劇情和節奏,這部劇的槽點不勝枚舉。
這幾天,吐槽新版《鹿鼎記》的文章也實在太多,在此也就不復贅述。
作為金庸的封筆之作,《鹿鼎記》被普遍認為是其集大成的巔峰作品,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不僅如此,很多外國名人也是這部小說的忠實讀者。
大家熟悉的印度國寶級演員阿米爾·汗,就曾癡迷于《鹿鼎記》,以至于晚上只睡兩個小時。
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鹿鼎記》被改編成多部影視作品。
在張一山之前,梁朝偉、周星馳、陳小春、張衛健、黃曉明等人,都曾出演過韋小寶一角。
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盤點一下,由金庸小說《鹿鼎記》改編的影視作品之最。
最英俊:84版《鹿鼎記》
梁朝偉 飾 韋小寶
這部《鹿鼎記》年代比較久遠,可能很多年輕的觀眾都沒看過。
但放現在來看,絕對是群星薈萃的一部電視劇。
導演是杜琪峰,梁朝偉飾演韋小寶,劉德華飾演康熙,劉嘉玲飾演方怡,毛舜筠飾演沐劍屏,吳君如飾演曾柔等等。
在迄今為止的歷代《鹿鼎記》中,這版里的韋小寶可以說是顏值最高,沒有之一。
首先,飾演韋小寶的梁朝偉是公認的帥哥。
他曾被美國《人物》雜志評選“世界上最帥50個男人”之一,榮登“亞洲十大魅力男星”年度Top1寶座。
不僅如此,在日本《junon》雜志上個世紀末發起的“亞洲美少年”評選中,梁朝偉位列第五,也是國內排名第一的男星。
他立體挺拔的五官,深邃而有故事的眼睛,讓無數人為之著迷。
除了先天的外貌優勢之外,當時的梁朝偉還有年齡上的優勢。
在出演84版《鹿鼎記》時,梁朝偉才22歲,正值青春年少。
對比周星馳(30歲)、陳小春(31歲)、黃曉明(31歲)等版本,是最年輕的一版韋小寶。
而在金庸的原著中,韋小寶就是一個玩世不恭的少年形象,梁朝偉當時二十出頭的年紀也更加符合。
劇中,梁朝偉演活了韋小寶機靈、賤兮兮的性格,非常可愛討喜。
但與此同時,也因為相貌過于帥氣、演技較為稚嫩等原因,顯得市井油滑的氣質不足。
此外,這個版本的韋小寶和康熙講話過于隨意,甚至出現了扇康熙巴掌等夸張的情節,這些都是受到觀眾詬病的部分。
即便如此,這部劇卻一舉捧紅了年僅22歲的梁朝偉。
他所飾演的韋小寶這個角色,也獲評“香港百大經典電視角色”第25位。
值得一提的是,在劇中飾演方怡的劉嘉玲,在現實中也和梁朝偉結成了夫妻。
在這版《鹿鼎記》播出9年之后的1993年,梁朝偉再次于一部惡搞性質的《正牌韋小寶之奉旨溝女》中飾演韋小寶。
而在這部電影中飾演男二號的張衛健,后來也曾飾演了韋小寶這一角色。
戲里戲外,《鹿鼎記》見證了梁朝偉和韋小寶這個角色間千絲萬縷的聯系。
最惡搞:92版《鹿鼎記》
周星馳 飾 韋小寶
1992年,是香港電影的“周星馳”年。
他主演的《審死官》《家有喜事》《武狀元蘇乞兒》《鹿鼎記》《鹿鼎記2:神龍教》五部電影,稱霸當年香港電影的前5名。
但和剛入行不久就出演男主角、一舉成名的梁朝偉相比,周星馳的演藝之路十分坎坷。
他跑了8年龍套,才在《霹靂先鋒》(1988)里出演配角,后通過主演《賭圣》(1990)走紅。
出演《鹿鼎記》時,周星馳已經憑借《審死官》榮獲亞太影展的影帝,也奠定了周氏喜劇夸張、無厘頭的風格基礎。
在92版《鹿鼎記》中,這樣的表演風格貫穿全片,成為了這版韋小寶的精髓。
在保留原著小說故事走向、人物刻畫的基礎上,這版《鹿鼎記》進行了很多創新和改編。
比如韋小寶的故鄉從揚州直接變成了京城,母親韋春花變成了韋小寶的姐姐,以及刪減了韋小寶的老婆數量等等。
韋小寶最初登場,是以一個說書人的身份。
這個頗有創意的設計,既符合原著中韋小寶喜歡聽評書的描述,也影響了后續影視版《鹿鼎記》的創作。
在98版《鹿鼎記》,以及今年的新版《鹿鼎記》中,都能看到這樣的影子。
值得一提的是,這版《鹿鼎記》在荒誕搞笑、無厘頭的改編下,保留了小說的一大特色:黃。
韋小寶和康熙互相捉雞,建寧和韋小寶的鞭打Play,“抓奶龍爪手”的經典招式,都成為了經典橋段。
當然,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黃段子,莫過于將雙兒設置為言行相同,且有心理感應的雙胞胎。
這個“買一贈一”的趣味改編,可以說滿足了無數男性觀眾的幻想。
在演繹韋小寶這個角色時,周星馳不僅延續了無厘頭的表演風格,在表演方式上也更加外化。
大笑的時候會吐舌頭,受到驚嚇時帽子會飛、辮子會翹等等,這些處理都讓這版“最無厘頭韋小寶”變得深入人心。
在此之前,很多觀眾對周星馳的表演風格還頗有微詞,指責他的角色粗鄙、表演低俗等等。
但韋小寶這樣一個眾所周知的經典人物,卻恰到好處地承載了周星馳的無厘頭的喜劇風格。
由此,周星馳和這版《鹿鼎記》之間,形成了一種良性互動、彼此成就的關系。
最經典:98版《鹿鼎記》
陳小春 飾 韋小寶
提及影視版《鹿鼎記》,你最先想到的是哪個版本?
若要進行這項調查,相信大多數人會和我一樣,都把票投給1998年陳小春主演的這個版本。
從知名度上,這一版的流傳度最廣,討論度也最多。
從評價上,這一版評分最高,豆瓣上超過10萬人評出8.8分。
說它是最經典的的一版《鹿鼎記》毫不為過。
98版《鹿鼎記》之所以能成為最經典的一版,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飾演主角韋小寶的陳小春,雖然當時年紀較大,但在市井氣質上是最接近原著的一版。
這得益于陳小春從小在籠屋長大、在底層生活的真實經歷,使得他將韋小寶這個角色世故圓滑、左右逢源的性格演繹得十分自然。
此外,劇中的主要角色塑造都有血有肉、十分豐滿。
以劇中的七個老婆為例,雖然不是每個都國色天香,但卻各有特色、性格鮮明。
溫婉的雙兒、潑辣的建寧、單純的沐劍屏、由恨轉愛的阿珂等等,每個角色都十分生動立體。
康熙這一角色,在這版中也占據了較多戲份。
其實從海報就能看出,這版《鹿鼎記》更像是韋小寶和康熙雙男主的設定。
馬浚偉飾演的康熙,清雋貴氣又重情義,十分討喜。
在劇集前期,為康熙加入了很多原創的戲份。
到結尾時,也是他和韋小寶之間的兄弟情感糾葛,更加凸顯出這個人物的重情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劇中還采用了小劇場的形式,來體現角色內心的真實想法。
這樣的處理,不僅為劇集賦予了一種漫畫式的創意表達。
同時也將角色陰暗的想法變得詼諧化,讓整部劇集在基調上更傾向于港劇最擅長的溫情脈脈。
除了劇本、人物和處理方式上的用心之外,這版《鹿鼎記》的插曲也和主題相得益彰。
片頭曲《叱咤紅人》,唱的是小人得道的囂張與狂妄,恰如早期自私自利、鴻運當頭的韋小寶。
而片尾曲《頭頂一片天》唱的是真情可貴,人心良善,符合韋小寶到最后舍棄財產、重視情義的轉變。
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從內到外、從劇本到歌曲都用心制作的劇集,也不愧為迄今最為經典的一個版本。
從角色到故事,《鹿鼎記》都一反金庸傳統武俠小說中的設定。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不再是韋小寶恪守的人生信條,對官場的諷刺,對偽君子和舊思想的批判,讓這部小說得以升華。
有人評價:金庸用一本《鹿鼎記》殺死了武俠小說,好比塞萬提斯用《堂吉訶德》殺死了騎士小說。
金庸以《鹿鼎記》封筆,也仿佛也在告訴大家,一代武俠夢結束了。
正因《鹿鼎記》原著的特殊性,讓它屢屢被拍成影視作品。
除了上面的三個版本之外,還有2008年的黃曉明版,以及2014年的韓棟版等版本已經和觀眾見面。
而在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影視版《鹿鼎記》問世。
比如彭浩翔籌拍的《鹿鼎記》三部曲,包貝爾自導自演的《鹿鼎記》等,都已經在路上。
《鹿鼎記》所代表的武俠時代已經結束,以致敬之名翻拍《鹿鼎記》的浪潮從未停歇。
但退潮之后,到底誰在裸泳,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
陳版100分
早些年幾刷原著的時候,心里就曾轉過一個小念頭——如果大陸演員里挑的話,張一山這個臭弟弟是最適合演韋小寶的人選,沒有之一。 驚聞新版鹿鼎記居然真是張一山的小寶,早早打好了洗腳水,燙好了伏特加,熱好了炸雞架,擺好了香煙啤酒礦泉水瓜子花生八寶粥,懷著激動的心情打開了久違的機頂盒,調到了中央八套,然后…… 導演啊,你聽我說!!! 金庸那幾個最好的經典,最怕的就是導演編劇自作聰明的改編!只要忠于原著,絕出不了大錯,偏就我們遇上的好些個導演,總覺得自己比金庸高明,仗著自己有幾把大胡子或是仗著個導演的名號,就瞎改亂改瘋狂改,完全不管我們受得了受不了...弄出個東西來四不像,暴殄天物啊... 人茅十八原著里中二,況而且是個豪爽干脆有原則的中二漢子,那是個講究人兒,在到京城前共處的那段經歷中,他的為人和三觀是對韋小寶的人格發展產生過深遠影響的,您這輕飄飄的就把他變成了一個真二的失比例魯智深外形加豬八戒內心特調版的憨憨PLUS,您這是要鬧哪樣? 康熙是皇帝啊大哥!年輕而英武的國家元首,皇宮里長大的,享受紫禁城特殊教育津貼,解放前最高端的嬰幼兒啟蒙加九年皇家義務教育的產物啊!您這康熙一出來比韋小寶還不正經,渾身透著股97年湖濱街二溜子的氣質,就差一大手包再夾根華子了...一張嘴就是來比劃比劃,死約會不見不散啥的,這小寶的詞兒啊大哥!!這咋讓康熙給說了??您這是劇本兒盯錯行了吧?您這康熙是看盜版《古惑仔》VCD長大的嗎????真特么想大喝一聲:來人把這個皇上給我拖出去喂正能量!! 還有,第一集就忙著讓小桂子和小玄子發生了關系,導演你著的哪門子急?你家灶上坐著開水呢還是鍋里燉著肉呢?這么著急下班兒嗎??對,現在的人是喜歡節奏快的,我知道我也理解,但也沒這個快法吧?您轉業干導演之前是武漢開公交的吧??帶一腳行嘛求你了?? 還尼瑪帶著點若有若無的耽美風,我真是[咒罵][咒罵][咒罵]啥潮流都想趕是吧?中央三令五申,你特么頂風作案!?!?你這樣下去很危險你知道嗎??哪位義士來舉報他要么爆他菊吧!!大伙兒都盼著呢~ 第二集一開始建寧就瞎著出來了,嘴上扣了個黑絲襪改的口罩而已嘛,那么大個人腦瓜子前面晃蕩了幾周,愣是看不著,楞對著個青銅圣衣比劃刀子[擦汗]這種癡漢成功躲避憨少婦的情節都能設計出來,導演您日本小電影看多了吧... 緊跟著鰲拜就出來了,就出來了,出來了,來了,了……你讓小寶和康熙多培養培養感情怎么了??啊怎么了???原著里他倆的感情那是打了多少架才建立的,需要多少個日夜的兩小無猜尿尿和泥啊,是年少無知的韋小寶極大的滿足了康熙的沒有朋友沒人談心沒人能平等待他的痛點之后才能建立的兄弟感情好嗎!那樣后面的情節才能順理成章成立好嗎?您現在這是要讓他倆如何處理這段立刻開始的感情??因為強烈的革命熱情而走到一起嗎??? 海公公那兒勉強算過關吧,少了陰狠氣和強大的氣場,多了些王老師的憨厚和市儈,總體目前來看剛及格,但是他老喜歡弄個假花抱著聞幾個意思????不讓雷諾?? 尤其您這剪輯,東一腳西一腳的,您是取外景回來的路上在老鄉的拖拉機后斗子里用高仿8848加組裝的E人一本兒剪的吧??一路顛簸您辛苦啦,但是沒看過前作的就您這玩法您確定他能看明白嘍?? 最離譜的就是前面趕著生娃一樣啥都顧不的趕劇情,到了第二集中間突然莫名其妙的把大把大把大把的時間給了建寧和韋公公兩人兒毫無意義的打情罵俏[撇嘴][撇嘴][撇嘴]有意思嗎??有意義嗎???他倆之間那段兒需要這么早開始還描寫的這么細致嗎???還是您是覺得建寧那種沒腦子的潑皮傻娘們兒討人喜歡還是咋?非逼著人換節目是吧??要不是那個長得像郭冬臨的鰲拜出來的話,老漢我差點把洗腳水潑我家電視上你知道嗎?? 說到鰲拜,呵...長了把胡子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了!!!???原著里的設計,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極有分寸的,既顯示出了鰲拜內心的囂張跋扈,也周全了他一品大員的深沉老練,在皇上跟前禮數還是周全的,基本的ZZ規矩還是講的,不是這種城管對著小販的居高臨下的嘴上略帶禮貌的剛滿足文明執法底線似的應付好嗎???[咒罵]鰲拜又不是敖廣!!!他擱真龍天子跟前至少面兒上不能太欺負人了知道不??? 就沖著金老爺子和張一山了,要不第一集都看不完。張一山演的是不錯,天生帶著韋小寶的氣質呢,但也不足以撐這么大一部戲吧。。。沒有反綁自己就能把兩集看完,md這些年都經歷了些什么啊我是????真佩服自個兒強大的內心...目前沒心思追了,完了要是豆瓣評論好點了再看看后面那幾個漂亮小姐姐怎么樣吧...唉……可惜了LZ一桌子的珍饈...
1992年,星爺到了而立之年,演繹的鹿鼎記1和2被大家奉為永遠的經典。星爺精湛的演技折服了所有人,(據說是金庸先生最滿意的韋小寶了)邱淑貞飾演的建寧公主,陳百祥飾演的多隆讓人記憶猶新。
電視劇陳小春飾演的韋小寶同樣很棒。這里就不加贅述了。
韋小寶這個人物其實真的很難拿捏,一山演的用力過猛很尷尬,把機靈多變的韋小寶演成了智障猴子??一樣。
在去年得知一山出演鹿鼎記的時候本來心存期待的,覺得他應該可以演的不錯,結果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這里沒有黑一山的意思,當年的余罪其實追著看的。但一山確實駕馭不住韋小寶這一角色。很是遺憾,再加上電視劇剪輯混亂,邏輯進展沒有條理。
預感這部劇最終走向口碑會撲街,豆瓣評分最后也難及格。
是這樣的,一般十四我很少在整部電視劇第一集就給它下判死刑——
一是因為先抑后揚的電視劇數不勝數,二是因為電視劇與電影不同,它在漫長的劇集里可能會隨著劇情深入最后來個絕地反殺。
過早的下判斷,除了會影響看劇時的心情,也會錯失一部佳作。
但是。
十四滿懷期待的打開張一山版《鹿鼎記》的時候,三十秒,只用三十秒。
這部劇在我心里,就被判處了死刑。
在花了三分鐘平復了心情后,我追完了兩集《鹿鼎記》。
此時的我,簡直忍無可忍,因為心心念念的《鹿鼎記》居然被毀的如此面目全非。
第二天的豆瓣分數也無疑印證了十四的觀感——
豆瓣評分2.6。
2.6是一個什么概念?
大家可以看一看被譽為豆瓣最下限的《逐夢演藝圈》的分數。
2.2。
兩部作品幾乎可以算是“旗鼓相當”。
這甚至還沒有減掉那些水軍刷的五星好評。
因為我很難相信,居然還會有0.6%的正常觀眾給這部《鹿鼎記》打上五星評價。
如果不是水軍,那么他不是瞎,就是瞎。
一、張一山自殺式的勸退演技
開篇張一山的三十秒單人脫口秀,這是對觀眾的第一個考驗。
你能不能在經歷了這尷尬的三十秒后,仍有信心看完第一集。
張一山的演技,我之前在《局中人》的時候有做過一個評價——
雖然用力過猛,演技痕跡過于明顯,但看得出想要認真演戲的一名演員。
有心氣,但是能力尚有不足。
對于這樣的演員,我認為與其過多飾演不同的角色,接下不同的戲種,不如好好打磨自己沉淀自己,厚積薄發。
但很顯然,張一山不是這么想的。
在新版《鹿鼎記》里,張一山那不叫演戲,叫胡鬧。
一段堪稱猴戲的手舞足蹈過后,是瞪大雙眼的定睛一照,劇幕就這么拉開了。
說真的,沒十年腦血栓想不出這個開篇。
這樣“目瞪口呆”的“演技”,貫穿了整整一集,我不由得心疼張一山需不需要滴幾滴眼藥水來緩解眼部疲勞。
畢竟,瞪大雙眼,也是挺累的。
在觀看完整整一集后,十四不由得感嘆——
就這造型和擠眉弄眼的功力,不去演光頭強那真的是暴殄天物。
建議劇組可以直接拍攝真人版光頭強系列。
韋小寶這名主角的塑造,說實話,很難。
因為他是完全迥異于金庸老爺子以往的傳統主角,在所有的金庸作品里,是最為特殊的一名主角。
他不是郭靖楊過那樣的俠義之士,也不是蕭峰張無忌那樣的壯志豪杰。
韋小寶的身上,幾乎囊括了所有人性缺點——
貪財好色,膽小市儈,油嘴滑舌,甚至陰險狡詐。
但同時,他也有著許多人性上的光輝——
孝順,義氣,勇敢。
總體上來說,這是一個大德上無愧,小德上卑鄙的復雜角色。
但是但凡讀過小說,或者看過陳小春周星馳版本的《鹿鼎記》,大家都有一個共同感受——
對于韋小寶,我們討厭不起來。
但是張一山的韋小寶呢?
在看完兩集之后,我對于這名角色是心生厭惡。
張一山沒有表現出韋小寶的古靈精怪和機智,反而把猥瑣當做重點進行演繹。
這不僅曲解了金庸先生創作這名角色初衷,甚至我以為可能張一山對這名角色理解,也不甚到位。
但僅僅是主角的有失水準,這部劇不至于到了今天這步田地。
更可氣的是,幾乎所有演員的演技都發揮失常。
例如韋小寶的娘為了阻止官兵被扇了一巴掌一幕,簡直把我看的一愣一愣。
這延遲半秒后才假裝跌倒,這演小品也不至于如此拙劣吧?
張天陽飾演的康熙就更不用說了。
一代大帝給活脫脫演成了一名憨憨,康熙韋小寶在那一站,儼然就是真人版的沒頭腦和不高興。
即使是田雨這名老戲骨,在十四看來演技也是尷尬無比。
海大富臉上的白色涂抹不均,連陰陽怪氣也少了一絲風味。
二、演員的鍋,只占了三成
在這里,十四想說一句不合時宜的話——
張一山表演不行,那可能是張一山的個人問題。
但幾乎所有演員都發揮跳水,那么最大的問題就無疑是導演和編劇了。
如果說演技是讓十四看不下去的第一道關卡,那么劇情簡直是斷頭臺——
若是作為一名原著《鹿鼎記》的粉絲,那么你幾乎不可能接受如此劣質的改編原創。
若是作為一名完全沒看過原著或者其他版本的新觀眾,那你很有可能看不懂劇情和人物塑造。
在原著里,韋小寶和茅十八的相遇去北京,是足足用了一章去刻畫描述(鹿鼎記總共也就50章)——
一群鹽梟去妓院鬧事,通緝犯嫖客茅十八出手解救,韋小寶因擔心茅十八傷勢,追隨他來到北京。
這開篇的鋪墊陳述,不僅通過細節把韋小寶市儈但義氣的性格展現給觀眾,并且把前因后果說的明明白白。
但是這部劇里怎么做的?
韋小寶看著嫖客神似通緝犯,茅十八忍不住氣就直接在妓院里大喊:
"沒錯,我就是茅十八。“
簡直是狗屁不通,莫名其妙,胡言亂語。
我真的是。
就差掀桌子了。
原著里花整整一章的鋪墊,電視劇愣是改成了5分鐘的光速劇情。
韋小寶的整體形象完全無法立起,這也使得張一山只能靠著自己的夸張面部表情來展現角色性格。
原著里康熙與韋小寶的相識,是因為韋小寶迷路走進摔跤房偷吃,碰巧遇見了康熙。
康熙作為大清皇帝,整個皇宮無人敢和他一起玩耍,碰見一個古靈精怪的小太監并且不認得自己自然是不會放過,于是他提議和韋小寶摔跤,最后結為摯友。
但是電視劇里是怎樣的?
韋小寶偷吃后被康熙發現,韋小寶罵了康熙,康熙樂壞了。
然后韋小寶給了康熙一巴掌,康熙笑著說道:
“你可真敢打我?”
編劇,你臉伸過來,我給你一巴掌,看你笑不笑?
類似的劇情在電視劇里數不勝數。
可以說,這部劇的2.6分評價,導演和編劇起碼占了7成。
套用豆瓣的一句評價——
當我看到看鰲拜的府邸叫鰲府我便決定棄劇了,真的悲哀,21世紀了還會允許文盲在這拍腦殘劇。
三、《鹿鼎記》只是單純的喜劇嗎?
《鹿鼎記》雖然很多人把它作為喜劇來看,但是實際上,他更像是一部戲謔歷史,批判現實的諷刺小說。
十四甚至認為,他是金庸所有作品里的頭牌,也是金庸先生的巔峰。(個人觀點)
金庸在他之前的小說里,編織著一個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武俠夢。
但是在《鹿鼎記》里,這個夢破碎了。
陳近南這般大俠,死于小人。
韋小寶這類地痞,左右逢源。
這是金庸把夢想照進現實的一部小說。
但是,新版《鹿鼎記》除了荒誕搞怪,毫無其他可取之處。
似乎導演編劇都認為,鹿鼎記就該搞笑,就該荒誕,他們把搞怪夸張放在第一位,把喜劇效果作為重點來輸出觀眾——
錯的離譜。
作為金庸作品里最靠近現實的一部小說,他不該被拍成這樣。
十四以為,2.6的豆瓣評分還遠遠不是他的極限。
說,就說這么多了,我大概不會再點開第三集了。
作者:十四十四
公眾號:十四十四
新版《鹿鼎記》播了,張一山飾演韋小寶。
結果豆瓣開分2.7,刷新《鹿鼎記》歷史新低。
網友評價張一山像個猴。
雖然韋小寶的性格是精靈古怪,但并不是神經啊。
雖然韋小寶進宮做太監,但他不是太監啊!
于是小唐就去看了下這部張一山版的《韋小寶》,看看是哪里出了問題。
首先從外形來看,張一山確實太瘦了。
瘦,對于男演員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夠挺拔。
《鹿鼎記》里的張一山因為身板太瘦,整個人顯得很松垮,并不英挺,說他是“揚州小白龍”實在有些勉強。
進宮后,由于造型的修飾,張一山的身形看上去好了很多,也有人說他應該是穿了好幾層衣服。
一旦沒有衣服厚度的加持,單看張一山的身板依舊挺單薄的。
再加上過瘦導致的骨相突出,又戴了頂綠色的帽子,特寫到張一山面部時著實有些驚悚。
臉部骨相明顯的問題在韋小寶進宮后被帽子修飾了一部分。
但在特寫時,尤其是張一山笑的時候,皮包骨的形象還是很明顯。
不戴帽子的時候,稍微一做表情就很多【皺紋】
和其他演員對戲時能明顯看出【瘦】對張一山的影響。
只有和皇帝在一起時的韋小寶看上去還算正常,因為這部戲中的皇上也很瘦。
其次,為了【刻意】表現韋小寶的精靈古怪,張一山在這次表演里加入了大量的面部表情,其造成的結果卻并不討喜。
《鹿鼎記》的開篇是韋小寶以說書的形式講述自己的生平,母親韋春花在上香時感到孩子要出生,張一山在這段的表演可謂極盡浮夸之能事。
提到自己出生時,也十分浮夸。
當然,我們可以解釋為這段表演是說書,所以浮夸點還情有可原,但之后張一山的表演并未就此收斂。
韋小寶在原著中是以“天下一大小滑頭”而自居,他聰明機靈,鬼點子也多。如何體現角色的聰明機靈就是每一版韋小寶都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以【韋小寶獄中會鰲拜】的場景為例,可以看到幾版角色在處理上的不同。
被很多人封為經典的陳小春版并沒有選擇在面部表情上做太多表演,而是為他增加了【內心獨白】的設定。
在聽到鰲拜罵皇帝的時候,韋小寶并沒有什么反應,甚至表情還有些緊張。結合劇情他還是很怕鰲拜的,所以離得老遠。
再被鰲拜發現后還要叫囂【看你吃得多香】,但身體一直靠后,好像隨時準備跑路。
黃曉明版的韋小寶演出了典型的小人得志。
他挑釁鰲拜,使用的方式是跳遠,然后拿東西丟鰲拜,激怒他。
到了張一山這版,他直接沖進去了。
也是言語挑釁。
其實小唐覺得這個地方,張一山演得挺好的,完全演出了韋小寶賤賤的狀態。
但在聽鰲拜罵皇帝時,雖然看得出張一山是想表現不屑,但由于小表情太多,看上去就有些低智。
沒錯,在小唐看來,這才是張一山版韋小寶的最大問題,
表演上的小表情始終貫穿,
而這樣夸張的表情,并不是角色需要,而是張一山的【表演需要】,他對韋小寶這個角色的理解詮釋。
如果說他演的不是韋小寶,而是個全新的古裝輕喜劇,那這個表演說不定能帶來不一樣的戲劇效果。
但每個讀者腦中都有個自己的韋小寶,影視劇光是翻拍就已經有無數版,張一山選擇以這種方式表現角色,實在有些過于簡單。
這也就是新版《鹿鼎記》整體給小唐的感覺。
它太簡單了。
新版《鹿鼎記》就像短視頻平臺的影視劇解說,放棄了角色塑造,僅僅靠著劇情的沖突推進,談不上任何角色塑造。
第一集就讓韋小寶進了宮,對韋小寶的身世和成長環境一筆帶過。
韋春花以性命要挾要人帶韋小寶走,
韋小寶的表情就這?
只能解讀為:還是我娘有辦法?
下一秒,韋小寶就離開了自己成長的地方,愉快地進了京城。
這么快就進了城,第一個和韋小寶建立聯系的“老婆”是建寧公主。
然后第二集,韋小寶就知道小玄子是皇帝了,還是以偷窺的方式。
第三集就擒拿了鰲拜。
第四集就知道太后身懷武功↓
在這個進度下,所有的角色智商必須退化為劇情服務,一個勁兒地追趕劇情,多一點展現心理活動的時間都沒有。韋小寶不需要朋友、不需要親人、不需要任何的情感關系。
他只是個沒有感情的劇情推動機。
很多觀眾也都在吐槽這一點。
被綁架了,嘴里塞的布都得靠張一山自己咬住,不然他一張嘴布就能掉。
綁架了寂寞?
還有置景打光也很簡單,小唐從第二集就想吐槽了。
好歹《鹿鼎記》也算是個IP吧?怎么每個角色都黑黝黝的,皇帝都不能幸免。
這看著還不如花絮里的皇帝呢
建寧更別說了,這真的是公主的造型嗎?
沐劍屏和方怡還可以(沒錯,第8集就出場了)
但對比張一山這膚色。
而且這兩位自己的鏡頭打光又不統一,方怡明顯更白
總之這版《鹿鼎記》到處都透露著隨意的氣息,仿佛在說“反正大家都知道鹿鼎記講的什么,我們就隨便拍拍吧”。
就像韋小寶的那頂綠帽子,書中的韋小寶不是一個丑角,劇中卻非要給他一頂綠帽子。
我們都知道這是拍攝者是為了視覺效果,為了話題選擇的最簡單的操作方式。
但這樣的方式最終換來的不是討喜,不是有趣——而最終也只能得到大眾的不解和嫌棄。
【之前給兩星因為劇還沒播完,感覺萬一后面有機會逆襲呢?】
然后今天又刷了幾集,把雙兒等出來了,看完韋小寶和雙兒的初見,我暈倒了】
最后。看過這篇的朋友命會越來越好,來自韋小寶的祝福——
一場鬧劇,一個笑話
1,韋小寶是韋小寶,不是太監,更不是傻子,真沒必要捏著嗓子說話,在練功房表現的是驚奇和好奇,不是精神病剛出院。而且這表演太浮夸了,搞得市井混混和猴王出山的界限很模糊,思維敏捷與機靈不是依靠夸張的面目表情。(我撐到第4集了)當香主的橋段像極了弼馬溫上任。
2,劇情節奏極度混亂,茅十八大俠的人設被魔改,反清復明的主題沒有引入,文字獄也沒交代,開篇5分鐘直接穿越京城。難道就是為了給建寧公主(唐藝昕)加戲?酒館和海公公打斗全程只有驚呼啊啊啊哦哦哦,沒有臺詞心理描寫,海公公只有一副病秧子的神態,陰險狡詐狠辣絲毫沒有體現。
3,劇中配樂凌亂,為了凸現喜劇感強行在各個鏡頭植入雜亂無章的歡快bgm。熱鬧過頭就是煩。
4,這皇帝除了會一臉震驚的傻笑,一臉懵逼的張望,一點英武之氣都沒有。 竟然一直對鱉拜說 您……寧寧寧什么寧
5,鰲拜…鰲包兒。
還有,買熱搜的時候,麻煩認真一點
鰲 ≠ 鱉
6,索哥不去代言耐克可惜了√
7,我終于知道為什么沐王府和天地會成功不了了。這都什么歪瓜裂棗…我第一次如此想聽場外配音
總之,第一集已經看了25分鐘,沒有一個人物形象是立體的,是貼合原著的。
第二集25分建寧出來了,雖然她不該現在出來,但是小寶終于不捏著嗓子說了。
張一山我很喜歡的演員,現在真的無比失望,坐觀后續,希望這只是第一集的片面。
8,大跳著看了后面十幾集,絕大部分人物沒有塑造出鮮明的人物特點。雙兒沒有書中可愛含蓄(拼完地圖后,雙兒揪小寶的耳朵,徹底毀了這個人物!):沐劍屏和方怡也沒有強烈的反差感;甚至最令人失望的是阿珂。
9,你覺得有趣的橋段都是書中本就有的,卻沒有書中精彩。
很多劇評都點出了這韋小寶的市井味十足,諷刺濃郁,定調另辟蹊徑,搞笑而不失原著的內涵。但是,你的表演不能脫離人物,劇情不能改的面目全非。假大空稱贊,適用于任何劇目,有一說一才能客觀公正。
拍攝、光、影、服道化、審美都在隨著時代進步或是改變。先入不應為主,第一部作品可以是經典,但不應是評判優秀的唯一標準。
然而,僅僅和原著相比,作為金庸武俠的劇情設計與原作大相徑庭,也破壞了我對每個人物內心中的幻想。
導演說這部劇是面向05后或10后的作品。但少年觀眾的 “寬容” ,不是制作方的捷徑,更不是可以制造低質量作品的托詞!
這,就是它不及格的原因。
不過,張一山臺詞功夫還ok。蘇荃雙兒挺漂亮的。編劇胡亂寫、導演定錯調、演員沒有塑造角色的執著,最終才導致觀感上一塌糊涂。
金庸的《鹿鼎記》是喜劇也是悲劇,韋小寶“神行百步”的同時,也讓讀者感到歷史的寒意和舊時代的腐朽
至少從豆瓣評分上看,張一山版《鹿鼎記》是史上口碑最差的一版《鹿鼎記》了。首播第二天豆瓣開分2.7分,之后更是跌至2.5分。
作為金庸被改編成影視劇次數最多的小說之一,《鹿鼎記》此前已經有梁朝偉、周星馳、陳小春、張衛健、黃曉明、韓棟等多個版本的韋小寶。公正地說,張一山自然不是演技最差的,但這一個版本《鹿鼎記》,的確在劇本上出現了大問題。小說《鹿鼎記》兩個核心魅力,在改編過程中,均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壞。
小說《鹿鼎記》是金庸的收官之作,1969-1972年在《明報》上連載。《鹿鼎記》是金庸小說中的“異數”,主題文風與以往迥然不同,以至于連載期間有讀者認為《鹿鼎記》是代筆之作。金庸此前的小說,均為典型的武俠小說,“武”為表,“俠”為里。“江湖”有其自成一體的規則與秩序:惜名譽,重信義,慷慨輕財,仁義忠貞;最終落腳點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事實上,金庸完全可以停留在他寫作的舒適區里,把《鹿鼎記》寫成一部英雄列傳,比如將陳近南選為主角。但金庸反其道而行之,他以小痞子、小流氓、小混混的韋小寶為主人公,成就了他創作生涯一次成功的突破。
韋小寶出生于妓院、長于妓院,他的成長過程也深受妓院風氣熏陶,對市井流氓風氣相當熟稔。他頭腦靈活、反應機敏、八面玲瓏、鬼靈精怪、工于心計,同時愛占便宜、臟話連篇、溜須拍馬、潑皮無賴、吃喝嫖賭、膽小怕事。他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小人,但他又不是那種徹頭徹尾的壞人。就如同魯迅筆下的阿Q是國民性的一種象征,韋小寶亦然,他的身上有著國人一切弱點的集結。這樣的主人公雖不討喜卻沒那么招人煩,畢竟人性的普遍弱點是人人有之,只不過我們的“自我”壓抑住了,而韋小寶就像是“本我”的一次大釋放。
此前多個版本的韋小寶,改編時各有側重。比如很受觀眾喜愛的陳小春版,其實編劇幫韋小寶“遮瑕”了,好在這一版本的韋小寶很討喜,觀眾也能接受。相較而言,張一山版韋小寶,既沒有讓韋小寶顯得討喜,也把韋小寶扁平化了。
劇集一開篇就“魔改”,韋小寶與茅十八的相遇相識并結伴到京城,只剩下幾分鐘的橋段。在小說中,這是韋小寶個性鋪墊的一個關鍵,它著重說明了一點:韋小寶滿口俠義,但他從來就不是真俠義。
韋小寶幫助茅十八,是因為他從小在茶館里說書聽多了,“對故事中英雄好漢極是心醉,眼見此人重傷之余,仍能連傷不少鹽梟頭目,心下仰慕,書中英雄常說的語句便即脫口而出”。所以他對茅十八說,“好朋友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但當聽聞官府拿出高額賞金捉拿茅十八時,韋小寶立即為賞金遲疑了好一會兒:一千兩賞銀他不會告密,但一萬兩、十萬兩銀子他就拿不定主意了。之后被茅十八罵了一句“小雜種”,韋小寶更是出口成“臟”,“你這賊王八,臭烏龜,路倒尸,給人斬上一千刀的豬玀……”
韋小寶就是這么個人。整部小說里,我們的確看過他不少次出手救人,他有義氣;但也要看到,他這“義氣”是以不妨礙自己的利益為前提的,與俠客不求回報的路見不平一聲吼的“義氣”不同。他的道德上限,并沒有高出普通人多少。
張一山版韋小寶人性的這部分晦暗被削弱了,人物的一些舉動就顯得不明就里。
比如劇中韋小寶知曉小玄子的身份是康熙皇帝時,鰲拜正好“威脅”康熙。韋小寶雖然害怕但立即沖出來質問鰲拜,“你是要殺皇上嗎……你要敢殺皇上,先過了小桂子這一關”。觀眾乍一看,這韋小寶還挺正義。
但小說是這樣寫的:
韋小寶見到皇帝,縱然他面目如同妖魔鬼怪,也決不會呼喊出聲,但一見到居然是小玄子,這一下驚詫真是非同小可,呼聲出口,知道大事要糟,當即轉身,便欲出房逃命,但心念電轉:“小玄子武功比我高,這鰲拜更是厲害,我說什么也逃不出去。”靈機一動,心道:“咱們這一寶押下了!通殺通賠,就是這一把骰子。”縱身而出,擋在皇帝身前,向鰲拜喝道:“鰲拜,你干什么?你膽敢對皇上無禮么?你要打人殺人,須得先過我這一關。”
韋小寶是先驚呼出了聲,暴露了自己,條件反射想逃,知道逃不掉于是急中生智。這就將韋小寶油滑、雞賊、自利同時有點義氣鮮明地體現出來。韋小寶是有多層次的。
但劇版那么一改,韋小寶的動機與人格都不清晰。
之后,無論是韋小寶見太后,韋小寶抄鰲拜家時中飽私囊,還是收受吳應熊賄賂等橋段,劇版的改編都剔除了韋小寶內心活動的豐富性,以至于韋小寶變得“單薄”。
張一山有些用力過猛的表演,更讓韋小寶顯得油滑、浮夸、咋咋呼呼。這一版韋小寶不豐富,也不討喜。
除了韋小寶外,其他角色都不同程度扁平化了。比如小說中韋小寶與小玄子的情感積累有“兩個月”,康熙之所以喜歡韋小寶是因為身為帝王的孤獨,但劇版一切都被按了“快捷鍵”,這一版康熙也成為“最差”一版。
表面上看,《鹿鼎記》是一部嬉笑怒罵的休閑小說,處處充滿著游戲解構的趣味。但金庸自個這樣說,“《鹿鼎記》已經不太像武俠小說,毋寧說是歷史小說。”經由韋小寶,金庸抵達的是中國歷史邏輯的深處。
因此,小說第一回“縱橫鉤黨清流禍 ,峭茜風期月旦評”,是從文字大獄入筆,之后再切入小說標題《鹿鼎記》所指。何為“鹿”,何為“鼎”?小說先是對鹿、鼎一番詳細解說后,這樣寫道:
那小孩道:“所以‘問鼎’、‘逐鹿’,便是想做皇帝。‘未知鹿死誰手’,就是不知哪一個做成了皇帝。”
那文士道:“正是。到得后來,‘問鼎’、‘逐鹿’這四個字,也可借用于別處,但原來的出典,是專指做皇帝而言。”
說到這里,嘆了口氣,道:“咱們做老百姓的,總是死路一條。‘未知鹿死誰手’,只不過未知是誰來殺了這頭鹿,這頭鹿,卻是死定了的。”
換句話說,韋小寶游戲人間背后,《鹿鼎記》講述的是一個各方勢力爭做皇帝的故事。除了康熙為代表的清政權外,還有臺灣鄭經麾下的“天地會”,尊“唐王”的沐王府,遼東“神龍教”,云南吳三桂,闖王李自成,崇禎女兒長平公主九難等,各方勢力粉墨登場,你爭我搶,相互廝殺。
陳小春版、黃曉明版都有這樣一個“大局觀”,張一山版基本是看不出來。
金庸把專制權力爭奪的本質看得透透的:那些冠冕堂皇的口號背后,是對全能型封建皇權的迷戀,“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所以小說一開始,金庸多次借韋小寶的視角,將“皇宮”與“妓院”等同起來,毫不掩飾的鄙夷和不屑。
到了劇版,連麗春院都一筆帶過。
韋小寶誤入皇宮,也只是驚訝說聲“這么大的房子”。
小說中,韋小寶得以“崛起”,就在于他“觸類旁通”吃透了權力的本質。在皇權面前,他有濃濃的“奴性”,奴顏媚骨,迎合了權力的需求,獲得權力的信賴與認可;在下人面前,他又有精通權力的“馭人”之術,把權力的效用發揮到最大。
比如韋小寶第一次見皇太后,太后夸他擒拿叛臣鰲拜立了大功。韋小寶回太后:“奴才只知道赤膽忠心,保護主子。”
劇版到此為止。但小說還有一段精彩的心理描寫:
他在皇宮中只幾個月,但賭錢時聽得眾太監說起宮里和朝廷的規矩,一一記在心里,知道做主子最忌奴才居功,你功勞越大,越是要裝得沒半點功勞,主子這才喜歡,假使稍有驕矜之色,說不定便有殺身之禍,至于惹得主子憎厭,不加寵幸,自是不在話下。
人人都爭做奴才,但韋小寶是第一等的奴才,因為他的馬屁從來都拍得恰到好處,既有口頭諛辭,更有關鍵時刻的“舍命相救”。當然韋小寶早就算好利益得失,比如他怒斥鰲拜,知道自己橫豎可能死,還不如搏一把,果真,沒死成,還給皇帝留下忠心耿耿的印象。
韋小寶也得到了專制權力的垂青,借著這亂世,他如魚得水,升官發財。從小桂子到桂公公到尚膳司副總管,之后一路做到欽差大臣、撫遠大將軍、鹿鼎公……這不正是專制權力的荒謬處嗎?善拍馬屁者得天下。而有權力的加持,他一路左右逢源、逢兇化吉,層層為奴又層層為主,何嘗不悲哀?
所以,金庸的《鹿鼎記》是喜劇也是悲劇,韋小寶“神行百步”的同時,也讓讀者感到歷史的寒意和舊時代的腐朽。劇版似乎剔除了“深刻”的這一面,我們只看到韋小寶在打怪升級,不斷贏得權力、金錢和女人,像是一出鬧劇。
——首發澎湃新聞【有戲】欄目——
沒有明史案,沒有麗春院,談什么鹿鼎記?鹿鼎記好就好在莊和諧的中間點非常準確,雖然挺欣賞張一山的,但是這就是拍的跟NM鬧著玩似的
讓你演的是韋小寶,不是猴!!!
突然覺得演員就位不是那么難看了…
60集刪成45集,劇情進度太快了,怎么第一集就碰到康熙了。。。導致很多情節連接不上,可惜了這版
如果說黃曉明的韋小寶透著油膩,那么張一山演的好像是個毛沒長全的小屁孩。康熙演的仿佛和韋小寶一個出身,毫無帝王氣。沐劍屏和方怡區別感好小,所以這部戲最大的敗筆就是人物相似,沒有演出各自的個性。
??????????…
張一山不適合韋小寶,演的太猥瑣了
張一山演得太浮夸了,這哪是韋小寶,分明是個喝了五斤假酒的瘋猴子。
張一山的用力過猛,一言難盡
拍的跟屎一樣。
看了張一山吃糕點我又沖進來評論了,不是用力過猛是智障版小寶
鞏漢林附體張一山?
最不能理解的一個問題是為什么所有改編鹿鼎記都沖著鬧劇喜劇改,金庸其他作品里都照著史詩正劇拍,但是他文風最成熟最具有悲劇內涵的鹿鼎記的影像化都成了一個模子的夸張鬧劇。就拿開篇來說,為什么都忽略了原著開幕大雪天一番論鹿鼎的對話呢?那是整本小說的基調呀?
一星走起,張一山的演技,好……尷。劇情也太快了。
5分鐘韋小寶進京城了,15分鐘海公公就瞎了,25分鐘韋小寶康熙就認識了…照這個速度10集就可以大結局了,刪劇情也不能刪到跳戲啊。新版鹿鼎記太垃圾了,唯一欣慰的是張一山版韋小寶演技還可以。唉,其余,忍無可忍
看鰲拜的府邸叫鰲府我便決定棄劇了,真的悲哀,21世紀了還會允許文盲在這拍腦殘劇,唉。
張一山這演的是鞏漢林吧?感覺下句宮廷玉液酒就要出來了。
張一山把假太監演成了猴里猴氣的真公公…總覺得他下一秒就要脫口而出:看俺老孫七十二變!還有動不動就擠眉弄眼的嘎哈呢?當藥水哥模仿秀呢?這也能有七個老婆,騙鬼呢?
失望。演技,配音,都讓我覺得出戲。。。。。。。
韋小寶像猴子,康熙像個小太監,海公公在喜感和狠辣之間進退失據。沒一個角色像樣的,真是服氣。太監服一溜白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