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因發電廠筑壩施工,卡胡瓦西河將要變為湖區而消失,路易斯(伯特·雷諾茲 Burt Reynolds 飾)、艾德(強·沃特 Jon Voight 飾)、波比(尼德·巴蒂 Ned Beatty 飾)和德魯(羅尼·考克斯 Ronny Cox 飾)四個愛好冒險和自然的好友結伴,計劃在周末前往卡胡瓦西河漂流。四人在即將成為湖區的蕭條小鎮找到向導,終于抵達河岸,簡單準備后就開始了冒險。第二天早上,試圖打獵的艾德一無所獲,在強壯敏捷的路易斯面前頗感無趣,與胖子波比先行下河探路,然而他們遇上了兩個持槍的陌生人,對方將他們控制并施以侮辱,路易斯趕到后將陌生人殺死。四人匆匆逃離此地,此時,河水變得猙獰,激流與巖石處處致命,一場冒險之旅成為了奪命之旅……
畢竟是70年代的東西了。很多理念,手法已為今人所感到陌生了。
1972年,是美國直接出兵越南的第4年(越南戰爭從1955年開始到1975年結束,遠比我們想象的要長,雖然前期都是代理人戰爭)。林中漂流,這是什么?越戰片啊!
劉易斯和艾德的河中談話,即是中產階級對這場打了4年而毫無希望的局部戰爭的困惑。難道越南不是一個國家,有文明的國家?越南人(山里人)究竟是不是全都是茹毛飲血的禽獸,魔鬼?美國介入的這場戰爭究竟意味著什么?美國能夠給他們帶去文明,民主和法律嗎?四個城市文明人為了什么來到這條河流?為了征服?“你無法征服這條河”。這么明顯的表示真的好嗎?
和越戰的結果一樣,影片的結局也是死傷慘重屁滾尿流。這就是為什么今天我們看不出這片子的含義和本質。因為歷史已經過去。70后們無法想象越戰是什么,直到反恐戰爭開始,各種各樣的PTSD又讓這一代人想到了殘酷,野蠻和殺戮。太陽底下無新鮮事啊。這讓人想起《兄弟連》結尾溫斯特的原型說的話,“我只想找塊農場,安靜地度過每一天……”沒有什么新鮮的,因為有人的地方就有戰爭的陰影。
PS:河岸上的雞奸劇情是什么意思?當然不是描述山民的變態。事實上這些山里人淳樸的很——不,是文化沖突的不可理喻。亨廷頓不知道是不是喜歡這片但核心就是按照他的思想展開的。城市vs鄉下(美國vs越南),完全不可調和,暴力就是真理;暴力可以為所欲為。就這么簡單。
那么,作為一個映射戰爭的寓言片。它的作用實在是有限——70后的人已經無法理解漂流的意味了,也不能體會艾德的掙扎和脫變。物是人非,除非他們去納杰夫、去阿富汗,敘利亞,去殺人并被人殺。
因此,對戰爭的反思,遠不如對戰爭反思的反思更重要。為什么一再犯錯?為什么要再三去征服那條河流?至于說答案,反正我是悲觀的。
好多人(包括我)可能會非常不適應這種反暴力的處理,男主們竟如此的無用,如此的缺乏理性,如此的毫無章法。面對如此的情況和前面對南方人的如此嘲諷,后面卻異常地無力。此時需要提及1972年這個特殊時代。從這個角度來分析電影中很多鏡頭的處理就一目了然了。
沒錯,這就是一部越戰電影。
一群自信狂妄的城市文明人帶著一路嘲諷蔑視來到了一個即將消逝的落后叢林最后卻顯示出的是極端的無能和孱弱,幾乎是無法抑制地渴望逃離。在美國丟失越南的歲月里,整個國家都處在這樣一種情緒和疑問之中,幾乎所有人都在問同一個問題,“我們為什么會在越戰中失敗?”并且讓美國自二戰之后(朝鮮戰爭時期由于電視還沒那么普及,被美國刻意壓制住了)感受到了最大的失敗。整個國家喪失了榮譽。而另一方面保守派又備受打擊,他們始終認為是軟弱讓自己遭到了失敗。是那些年輕人不愿意服兵役,那些左派中產階級宣傳反戰,美軍根本沒有失敗,而是美國政府的軟弱造成了美國的撤軍。
所以電影選擇將所有這些情緒都表現出來,但最后的答案還是反對暴力。即暴力本身是一切的根源。因此直到最后,主角也沒有勇氣射出那一箭。可虛偽地是暴力最后確實也解決了問題,主角雖然沒有主動射出,但那一箭還是殺死了對方。這就是那個時代美國對越戰的詮釋——無論你是否認同這種虛偽——即美國士兵同越南士兵一樣是整個暴力事件中都是受害者。
約翰·保曼是有多喜歡反硬漢啊,伯特·雷諾茲射出一箭后便負傷躺著演完全片,而即便覺醒的強·沃特自始至終仍是笨手笨腳,現實意味大大增強,沒有英雄,也因此讓本就已足夠驚險的實拍動作戲更加心驚肉跳,我們無法再用先前演員們的常規形象來嵌套這次的角色——開場不久他們就遭遇了性侵,而電影隨之迅速墜入超現實之中,開場精彩的斗琴不僅僅是外來者同本地人的接觸和交流,更是兩個文明,或者說兩個世界間的短暫互望,命運在此產生交集,小鎮即將被淹沒,激流之中的文明人,遭受到了自然意識和本土意志的報復,而更加可悲的是,當大水覆蓋一切后,誰也未曾知曉這段可怕的往事,但在文明演進的途中,這時常發生著,同時期韋斯·克雷文們的恐怖電影大概也是類似的道理,雷諾茲對沃特的關于文明消亡回到莽荒后如何生存的調侃,也是對觀眾說的,保持警惕。
算是把漂流冒險、山村暴殺與探案結合在一起了,強調生存和心理,男主手抖的狀態挺符合現實,戲劇點都來自于強弱對抗與偶然的生存因素。算是個先驅者,約翰保曼很會拍攝多人關系鏡頭,叢林+小工業村落與氛圍結合的非常好,漂流部分也經常給正反打與關系鏡頭,穩扎穩打
心理素質那么差就別整什么理想主義了。
JonVoight演技讓人眼前一亮,前CG時代的特技讓人懷念。就是,法治社會的人們對于犯罪的糾結很矯情
要是考慮當時的越戰背景,這片相當有意思。開頭入山一段介紹四個人的性格特征利落干凈。長鏡頭減少了類型片即視感,顯得更厚重。Ed和Lewis真·基情四射,也算是部隱·基片。Voight跟AJ長得真像(廢話!)PS:Adam在采訪里用這部電影類比他跟村夫的情趣小游戲真·無法直視!
高山大河,激流探險,自然主義背后影片彌散的詭異情緒,沿河一帶破敗情緒市鎮、人群,才值得玩味,那個彈班卓琴的小孩兒,怎么看怎么陰慘,還有那些隨處可見的、腐爛的汽車軀殼。
射死第二個山地人的箭是從哪兒飛來的?看了兩次都沒看明白。
絮絮叨叨4人你一句我一句的時間和一大段一大段沒有說話的時間,體現出當年thriller不拘泥于持續吸引觀眾注意力的自主性,不過,這部的內容并不是很吸引我,也不喜歡這類妖魔化阿帕拉契山民的反派設定(趕腳跟西部片妖魔化印第安人差不多)。四個朋友里都滅有很帥的也是一個問題(?),不過角色設定上Jon Voight后來居上當主角,展開不錯。印象最深的是最開始四人里戴眼鏡的Drew彈吉他和看似有些智障實則為班卓琴高手的山民男孩斗琴的一大段,非常精彩。
十星電影,太強了,看過的電影里可以進前五,太難言說,本來就是我特別喜歡的那種自然風光里的驚悚故事,覺得我最喜歡的另一部電影《狂野之河》可能靈感就是來自這個,而且又是七十年代電影,那種神秘主義,也有些迷幻的感覺,我特別喜歡七十年代電影討論人性的那種思想,有種拋棄人類的感覺,這個電影里也連帶著這種思想又重新審視了一番,回歸自然的同時回歸生命力的黑暗,確實整個大自然只有人類是害怕黑暗害怕尸體的,人永遠也不能和采石場對立,可能人類天生和自然就是對立面,反正太神了,觀點都特別浩瀚我只能這樣膚淺的概括一下。片子音效也特別到位,這個導演擅長實驗性質的情緒感,情緒特別濃烈,有段夜景應該是后期調亮的,導致畫面特別迷幻,那里絕妙,反正特別棒的地方太多太多,這個片子太好。
7/10。好吧,據說是口碑很高的片子,那些驚險動作場面還是實拍的,但為什么我看著看著都覺得好無聊。。。主題轉換N多次,根本就不懂導演最終想表達什么,特別是后面有一個同伴死了,剩下三個人獲救后的心理戲都拍得太隱晦、太拖踏。
激流勇進確實驚險刺激,但窮山惡水勢必要加入更復雜的人性才更有看頭
漂流部分很有趣,其他部分的故事,現在來看有點兒老套了,看這片,我居然想起斯蒂芬金的小說《尸體》,都是一次平淡的決定,最后的結局卻對每個人都影響很大。
看來玩漂流的時候不能隨便靠岸,不然會有被當地人爆菊花的危險~~~~
大量長鏡頭,張力豐厚,惡劣的環境與演員的勇氣相映成章,主題隱晦寓意豐富,一部杰出的冒險作品
70年代的華納堪稱逼格最高的major studio。原作者James Dickey參與度相當高,因為改動劇本的事,在片場和導演干了一架。John Boorman被打斷了鼻子,還有四顆牙,但以不起訴為條件獲得了話事權,最后還跟Dickey化敵為友。Sam Peckinpah也想接這個劇本,后來轉頭去拍了《稻草狗》,不知道換了他的話,能不能干贏這一架?
只有劃船的部分好看。劇情莫名其妙——艾德抖得夸張的手,突然昏厥的德魯,憑空射死二號山賊的箭,殺完人不趕緊走原地開辯論賽。演員表演和表情不明所以——看波比被強暴艾德露出滿足表情,陶醉閉上眼抽起煙斗?波比被強暴完跟沒事兒人似的??OJZ 所有人都慢吞吞吐不出個完整句子,只會狂喊彼此名字。
8.5/10。①四個好友去到一叢林探險游玩卻遭遇了各種非常嚴峻的危險,最終只有三人驚險生還。②通過置景于叢林的高水平攝影(對畫面亮度的控制很講究)+舒適的音響(蟲鳴鳥叫/流水聲等)營造了一種詭譎而迷幻的氛圍(正如主角們對叢林感到陌生與恐懼)。阿彼察邦后來的拿手絕技與這種做法極其相近。③動作戲均是實景拍攝,這使得②所說的氛圍更具真實質感。④影像還有提升空間;作為傳統故事片(從表演方式、整體的剪輯【有一些非傳統故事片式的長鏡頭調度,但整體上還是傳統故事片那套】等可看出),敘事太拖沓。
7/10 no system, no law, only survival.
表演和氣氛都好啊,故事一根筋了
【B+】太狠了。。極度痛苦的體驗,同時被鎖在影院動彈不得,被迫浸入在野性與暴力中。感覺在看部超高配哈內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