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影評寫的都和劇情梗概似的,大部分筆墨都在分析故事,這固然沒什么不好。但Gone Girl會是一部讓你有沖動寫真正“影評”的電影,因為從電影制作的角度來講,各個方面都耀眼到不能讓人忽視。
選角和表演
有很多導演表示過,“Directing is 80 percent casting.” 意思是制作一部電影(或舞臺劇)中最重要的環節就是選角。我以前一直不信,覺得那攝影啊音樂啊什么的都不算嗎,看了本片才知道厲害,最后回味的都是人物。
不可否認小本依然有點面癱,但是就是很合適Nick這個軟弱呆瓜的工薪階級花花公子。人家長的就是很帥啊,在人群點蠟燭祈福那場戲里臺下有個女的輕聲說”He is so hot”的時候一點違和感都沒有,在加上小本為了《蝙蝠俠大戰超人》變壯了不少,養眼指數瞬間爆表(拿gummy bear砸臉賣萌什么的,你夠了)。這種獨特氣質讓后面人們恨他(出軌的花心大蘿卜),和人們喜歡他(真誠認錯的大帥哥)的兩個情節自然很多,更加強了社會批判性,因為這到底是個看臉的社會,隨便聽點故事,再來一張好臉,民眾就自娛自樂去了(我完全沒有在影射柯震東什么的)。某種意義上小本的面癱也成就了Nick這個角色,因為這讓他“默哀”妻子的失蹤顯得很假,他說真話的時候亦是如此,更強調了婚姻里每個人的虛偽性,當真是人戲合一,可謂是利用面癱的最高境界。小本你欠芬奇叔太多了,順便吐槽你的短脖子。
演Amy的Rosamund也為本片獻出了不能忽視的表演。演員自己就是牛津文學系的高材生,符合Amy的高等教育背景。網上有人批判這位英國女演員高冷的氣質體現不出原著里Amy的美國甜心那一面,我倒覺得沒什么。她身上那種獨特的恬靜的氣質以及稍微爺們點的嗓音讓她看起來很有力量和自信,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管她做的事有多么扭曲。這種氣質也給后面她做兩面三刀綠茶婊的行為增添不少可看性,因為前后對比很強烈,同時又深不可測,令人心寒。讓我覺得不管計劃中途有多少變數,她總能找到對策(潛臺詞:不要上哈佛,不然出來就這樣) 。不過她發音上有所有英國演員的通病,他們在說美音的時候聲音會變輕。參照《豪斯醫生》里的Hugh Laurie。我聽過他用自己英音接受的各種采訪,聲音很實,但是在《豪斯》里說美音的時候聲音變虛了一點,就好像唱歌用假聲一樣。本片女主也不例外,聲音變的飄渺,時間久了真有點枯燥,但是又有獨特的韻味,感覺像一個魂魄在你耳邊細語一樣,使旁白令人不安。到底是恨的不夠深,您當初要是真能下定決心自殺,Nick也真的不一定有活路,她的自負成就了自己最后也毀了自己。
網上有人吐槽Desi那一幕完全是沒必要的噱頭,因為書里面根本沒有這樣暴力色情加血腥。然后主創人員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據說在監獄里如果想要干掉一個人,往往都會在操場,因為劇烈運動后心跳加速,這時候傷到主要血管,掛掉只是幾秒鐘的事,等叫人來早就晚了。Amy深知這個道理,因此這個戲劇處理很符合她psychopath的性格。我聽了之后脊背發涼。這個情節改編也算是為人物服務的。
其他角色都選的很好,Neil的千年備胎,Tyler Perry的淡定律師,Margo這個真性情姐姐,Amy的強控制欲母親,胸大無腦的小三,客觀公正的警探,夸張虛偽的真人秀主持...... 沒有人刻意去搶戲 (如《美國騙局》里的Jennifer Lawrence),都是各司其職,為故事服務。
攝影和音樂
靠情節取勝的電影,你很少會重復看。你往往來回看的都是攝影音樂等其他方面也比較耐看的電影。本片攝影師和配曲家都是和芬奇多次合作的人,把芬奇這位陰冷大師的獨特風范表現的淋漓盡致。預告片里女主沉入水中那個鏡頭我直接就醉了,開頭結尾的那個頭發和面部特寫我也是跪了,這種獨特美學風格真的是深的我心,不過這也是因人而異的。有人就喜歡于媽的大紅大綠古裝片,都是不同偏好而已。這種簡潔,精確,冷峻的攝影在大銀幕上有著獨特的光芒,是在任何電腦屏幕iPad手機上代替不了的體驗。現在移動產品和網絡搶占了很多票房,也減少很多觀眾去影院的動力。只是電影不僅僅是看情節那么簡單,有些質感是只能去影院才能感受到的。
芬奇這種美學也體現在字體上。作為一位7年的資深果粉,我對字體非常敏感。海報上的字體就是我喜歡的現代簡潔風,片中運用的字幕也都是同樣大氣簡潔的字體,這些細節也是風格的一部分。
當年《社交網絡》拿最佳配樂的時候很多人表示不理解,這貨有配樂嗎?的確,它不像John Williams的管弦樂有那么強的存在感,但對情緒和氛圍的渲染依然不可忽視。血浴情場那幕的配樂真是絕了,其他時候也都是默默的在背景里烘托氛圍,比如第一個小時后真相揭露時的音樂,沒有太過火,但也恰如其分,扣住你的心弦。顯著特點就是音樂往往是在后面備著,例如Amy給高富帥做早餐那場戲,一開始只是淡淡的渲染情緒,你可能都察覺不到有音樂,但是在她跑到窗邊攝像頭下假裝受害時配樂已經過渡到高潮,相當自然。配樂這個東西,很容易變得喧賓奪主讓人抵觸。反面典型《戰馬》,動不動就用煽情的音樂告訴你,來,這段要準備哭了哦,這就有點過。本片配樂是同樣獨特的現代風格,陰冷,無情,卻又抓人。最重要的是它沒有喧賓奪主,而是積極的為故事服務,實屬難得。
剪輯
剪輯師可以說是導演最親熱的伙伴。因為他們不像導演那樣天天在片場,對自己拍的素材有感情,這也就意味著他們有足夠的客觀性。如果有華麗的tracking shot但是卻沒有給故事服務,他們都會勇敢的減掉,而導演就不一定了:老子拍那個鏡頭花了那么長時間你咋說剪就剪了呢?所以導演要分清楚,最終呈現的素材的效果和自己為這個素材付出的精力是兩碼事。
前一個小時的剪輯的特點就是“秒切”,不會在某種情緒里讓你沉淀太久。諸如Nick求婚那場戲,一亮出鉆戒,倆人剛親上就瞬間切回現實,一點也不讓你留戀他們的甜蜜,因為現實里面正在發生的懸疑才是最重要的。還有Nick推倒Amy的那場戲,他剛剛用充滿內疚的眼神靠近她的時候又是秒切回現實,都沒給觀眾回味的時間,直接把過去發生的不安延續到現在。這種“不留戀”的剪輯風格把注意力真正放在了失蹤案上,并且加重了倆人破朔迷離的關系,很好的在交代情節的基礎上營造影片氛圍。
畢竟是小說改編的電影,離不開用旁白來交代部分情節。前一個小時我們一直處于上帝視角來關注整個失蹤案的進展,Nick偷情都能看的到,本應該是很客觀的,但是又加入了Amy非常個人化的旁白。這種客觀主觀的來回切換可能才是讓我們欲罷不能的原因。Amy的旁白回憶部分未嘗不是一種扭曲的“新聞報道”,因為它也是在操縱我們的感情。
兩個情景交叉剪輯加速情節與懸疑的用法也很顯著,諸如Nick解出第三個線索和警察發現日記本的這個montage就運用了快速的交叉剪輯,可以說讓觀眾在期待中同時達到了兩個小高潮,緊接著就是Amy自述真相的大高潮,讓影片的前一個小時結束的汗徹淋漓。
我喜歡本片的剪輯因為它對節奏的掌控和各種variation。觀眾很敏感,意味著他們也很容易厭煩。前一個小時我們都已經熟悉了這種閃回+筆記本特寫+回歸現實的crosscutting模式,等真相揭露之后,這種剪輯模式又變了,這就比較有生命力。例如美劇《童話鎮》,永遠都是在現實和閃回倆方面來回切換,沒有任何變化,時間久了就真膩味了。另外一方面,本片中該切特寫的時候切特寫,該切中景的時候切中景,很流暢。最好的剪輯都是那種能讓你意識不到有cut的手藝。很多電影喜歡用establishing shot呈現人物關系卻忽略特寫,但只有特寫才能讓觀眾湊近人物內心,本片對特寫的各種合理運用大大增強了對人物的塑造。
故事
我沒有讀過小說,但是整體觀感總結為一句話:柳暗花明又一村。你以為結束了,但總是還有。我個人覺得真正的戲是在知道一切都是Amy自導自演這個事實時候之后才開始的,而那才在一個小時的位置,與以往的懸疑片都不一樣,不是靠一個在結尾的大反轉來滿足觀眾,因此對很多東西的挖掘都要深一點。如果你在結尾處展示反轉,觀眾忙著驚嘆呢,都沒有時間沉淀思緒。而Amy的計劃揭露之后還有一個半小時,給觀眾足夠時間去思考婚姻,媒體,并分析眾多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誠然結局部分可以再精簡一點,但是人編劇就是原書作者,你讓人刪豈不是和殺掉親生孩子似的。芬奇可以再大膽一點,多刪點東西,如果結尾能再精簡15分鐘左右的話真的可以成為年度神作。不過長一點的好處是觀眾會和片中的人物一樣身心俱疲,增加對他們無望感的認同。
這是一個讓人憋屈的電影,因為最后沒有給你一個正經的catharsis。她被繩之于法了嗎?沒有。他揭露她了嗎?沒有。最后這個婚姻像牢籠一樣緊緊的鎖住他們倆,比開頭的時候還難受。至少當時他倆雖然埋怨著對方,但依然有離婚的可能。現在卻要在恨的同時來裝和諧,演給別人看,真是比死罪還難受。這也是我看過的最讓人矛盾的結尾,因為從結構上導演用了前后呼應的手法像大括號一樣優雅的把影片結束,觀眾得到了一種滿足感,但是從情節上卻讓人心寒,又是硬生生的把這個滿足感剝走。明知自己枕邊人是毒蛇,卻如牢籠般不能掙脫,更要在面上茍延歡笑,讓自己在虛偽和恐懼中度過余生。芬奇不愧是冷峻大師,因為他知道死亡就是解脫,活著才是折磨。或許這才是吃軟飯又找小三的Nick應得的下場吧,比抓監獄直接槍斃要有意思,因為他陷入了婚姻的無期徒刑,真的和結婚誓言一樣,“唯有死亡才能讓他們分離”。
這個電影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全片沒有一個“反派”,故事本身就是大反派。Amy是施害者的同時又是受害者,媒體總是關注受害者那一方,因此把關注和同情都給她。而我們知道真相后Nick又成了受害者,所以我們的感情又移到他身上去了。其實婚姻未嘗不是如此,沒有人是干凈的,每個人既是施害者又是受害者。
我沒有看小說,但是根據各種評價來看,小說好的地方是非常具體,對兩位主角的詳細心理描寫讓倆人顯得真實可信。有人覺得電影不夠真實,什么警察為啥不徹查漏洞百出的Amy之類的,我反而覺得太認真你就輸了,因為這故事雖然發生在現實社會,但是明顯不是真正的“現實”,和《搏擊俱樂部》似的。為啥"The first rule of Fight Club is to not talk about Fight Club"?因為如果我們把自己的黑暗幻想暴露在陽光下,我們就會發現其中的不合理性,并且意識到一切都始源于自己的自私與自戀。
其實我覺得本片和《搏擊俱樂部》蠻像的,女主Amy和愛德華諾頓的角色Tyler都看破了社會期待的“完美”生活背后的假象,企圖用破壞來恢復秩序。而且兩部片子都影射了男性對“閹割”的恐懼。其實Nick多軟蛋啊,出事了也總是和姐姐Margo窩在一起,在集會上和訪談秀上總是看她的臉色,結尾處決定和Amy繼續生活的時候又跑到Margo那里求安慰求肯定。至少《搏擊俱樂部》里Tyler意識到自己逐漸消失的男子漢氣概,并企圖用暴力來恢復,Nick則稍顯被動。
不管怎樣,從這些角度看,Gone Girl也注定是“假”的,這也無妨,觀眾能體會到屬于自己的問題就好。
本片驚喜的喜劇元素也是不能忽視的。我看的午夜場,觀眾隔一會就會大笑一次,很多人物對話詼諧幽默,這種在懸疑中穿插喜劇的手法我比較喜歡,很好的調節氣氛,但也沒有過火的變成無厘頭,可是黑色喜劇的范的確是出來了。
我評價一部電影好不好經常是通過對潛臺詞的展現。反面典型《紅磨坊》,雖然是部挺好看的電影,但是“Love”這個中心詞出現次數太多了,沒有任何潛臺詞空間,全都幫你說出來了。本片的潛臺詞有很多,但都是給你呈現出來的,不是靠臺詞硬生生塞給你的。對媒體的諷刺,對真相的戲謔,對幸福假象的批判,對婚姻的絕望,這些感悟都是觀影結束后自然帶給觀眾的(雖說有個別關于婚姻的臺詞還是有點過于明顯的把主題塞給你),所以逼格很高。有好主旨,但是把這些大道理赤裸裸的扔在你臉上的都是一般的電影。好的電影都是在有好主旨的前提下讓你自己領悟和體會。
----------------------------------------------------“彩蛋”分界線--------------------------------------------
我知道這是一篇長文,所以為了感謝耐心讀完的各位,分享一點獨家“彩蛋”。
Gone Girl的美國首映是在9月26號的紐約電影節上,結果就是那一周的周三,大衛芬奇跑到NYU的一個小教室來給電影研究生們交流,后來消息“走漏”,作為本科生的我也跑到教室去湊熱鬧,聽他講了講對電影的認識和各種Gone Girl趣聞(為啥不在Gone Girl上映后去呢?摔!有一堆問題想問他) 節選一點Q&A。覺得他是一個怨念的萌老頭,fuck shit等詞一點也不避諱(可能因為在場的都是學生,他放得開吧)
熱情:
如果你有熱情,有能把自己的想法說清楚,大家都會跟隨你的
大制片廠:
- 都貪心
- 得學會銷售自己的片子
- 有時候談判到最后,自己都沒有最終剪輯權,很辛酸。《搏擊俱樂部》我就沒有最終剪輯權
- 有很多白癡(morons,比idiot要更重一點)。有時候大制片廠會問一下“專家”,給他們先看片子,如果他們不喜歡,制片廠就會把片子排到三月初這種爛片檔期。關鍵是這些“專家”都是些沒腦子的蠢貨,壓根就不該問這些人的意見。
票房:
- 你要是信首周末票房那一套那你就信吧
- 票房不是一切。《綠野仙蹤》當年票房沉了,幾十年之后卻賣出了十億美元
-《搏擊俱樂部》當年票房差的不行,但是吧...
講故事和拍電影:
- 你最享受劇本的時候永遠是你第一次讀的時候,然后就不行了。特別是作為導演,你可能要把同一個故事給很多人重復100多遍,然后你就會發現故事里的各種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再加上片場的時候你會不停的在重復故事,很煩。所以你們平常也要多鍛煉,如果把故事重復100多遍你還沒有煩,說明這故事是值得講的,要不斷完善。
-《搏擊俱樂部》我讀了本子后覺得非常有意思,articulate beautifully,所以我決定拍。
-《龍紋身的女孩》我想拍是因為我喜歡里面兩個人物的關系。你有一個45歲的記者想要找到evil,然后你又有一個23歲的女孩告訴你,”You don’t know what evil is.” 她自己被政府官員利用,所以深知世界的丑惡。我覺得這兩個人的關系很有意思。
- 我和編劇聊的時候只會讓他們說一次這個故事對他們的意義,因為你非常容易陷入對故事的抽象解釋。我會告訴他們,”Here is what I think I can show”。因為電影永遠不是想象中的東西,永遠要視覺上可以呈現。
- 拍電影是個很矛盾的事情。一天就要花掉40萬美元,你不可能細水長流,很多事情也不會像你當初想象的那樣。整個過程就好像給一個正在走T臺的模特邊走邊做衣服,永遠不可能是合身的。
導演員:
- 我才不是那種耐心的導演,讓演員坐下,然后問“What do you think?” 我才不管他們怎么想的,我只會告訴他們here’s what I want。
- 和演員溝通一定要講真話。如果我覺得他們演的不好,我會告訴他們,但是這也要講究說話的技巧。Okay, I think I understand what you are going for, but here is what I actually see.
配樂:
- 我不喜歡18世紀古典音樂那一套東西
- 配樂is an extension of the sonic role of movie
- 最好的配樂師,你和他永遠只談論故事,然后他就會給你創作出來,而你不會和他糾結于配樂細節,比如該用大提琴還是長笛什么的。我很榮幸能和Trent合作這么多次,他很棒。
Gone Girl:
-粗剪3個多小時,我們聽了不少意見,然后在音樂上下了不少功夫
-我們拍了500多小時的素材。我現在學乖了,知道不是每一條都會出現在電影里,有一條好的就行,但我還是喜歡在片場多拍點
-很享受在片場。很享受和本片cast的合作
-很佩服Tyler Perry,他相當敬業,永遠在片場不是閑著的,專業的態度
-選角還是很自然的,我也說不出來為什么。選Neil Patrick Harris是因為......他是Neil Patrick Harris啊。
-拍本片的時候我不停的想該怎樣把這個我已經很熟悉的片子給Virgin Audience帶來快感,挺不容易的,需要學習。(給這個比喻跪了......)
------------------------------------------------結束---------------------------------------------------------------
* 第一遍刷的時候根本就沒注意NPH和小本露鳥了,二刷的時候使勁看才看到(其實才幾秒鐘而已,而且NPH的是在血泊中的,看的不真切。小本的也只是一個側面......) 然后小本老婆Jennifer Garner對此裸戲霸氣回應道:“You are welcome. I try to consider myself a charitable person and I wanted to give back.” 簡直了。
** 主創們把電影里Amy的日記掃描頁全部上傳到pinterest, 真是喪心病狂。可以點這里圍觀:
http://www.pinterest.com/gonegirlmovie/musings/*** 劇本已經可以下載啦!(奧斯卡頒獎季神馬的) 有需要的趕緊下,因為很可能過一陣子就沒了。
//www.foxscreenings.com/GoneGirl_Final_Shooting_Script.pdf最后說點技術層面的東西,不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直接關掉網頁,因為已經和影片本身沒有什么關系了。
我自己是個對后期很感興趣的人,所以當我知道“Gone Girl”全片都是用Premier CC剪輯的時候還是挺震驚的,因為好萊塢主流的剪輯軟件依然是AVID,而這是第一部用Premier剪全片的好萊塢大制作。雖然我和周圍同學都在用Premier,但是NYU還是個古板的AVID School,要求我們用AVID,畢竟這個軟件是業內最認可的。雖然芬奇以前愛用Final Cut Pro 7(反正不是AVID啦)。那他又是為什么要轉向Adobe呢?原因之一就是Adobe的After Effects和Premier的協作很流暢,剪輯師在房間這頭忙活粗剪,特效人員在房間那頭把基本的特效做好,然后通過CC的共享,剪輯師能即刻得到已經特效處理好的素材。有高投資的大片很多場景都是在室內的Sound Stage上拍攝的,以便于更好的控制拍攝元素,這就導致素材里有大量的綠幕。《龍紋身的女孩》里也用了很多綠幕。芬奇是個喜歡用特效營造真實感的人,只是苦了后期人員。比如片中賭場的那個遠景,其實那只是個普通的建筑,賭場的招牌是后期加上去的。(也是,我還納悶哪里找來的這么寒酸的一個小賭場)
不管怎么樣,很高興芬奇有嘗試新東西的勇氣,也讓好萊塢的人知道用Premier剪劇情長片是完全有可能并且高效的。Suck it, AVID!FCP7我就不黑你了。
擴展閱讀:
http://107cine.com/stream/56624/參考資料(需翻墻):
Gone Girl 剪輯師的訪談:
//www.youtube.com/watch?v=2o6pjd2AU9c#t=158Gone Girl 的特效:
//vimeo.com/115019179《龍紋身的女孩》的特效:
//www.youtube.com/watch?v=LDGqKyNV-HU版權: cn.hansonhe.com/gone-girl/
《消失的愛人》是一部很酷的電影,不僅僅因為AMY如魔女嘉莉一般渾身鮮血,以勝利者的姿態浴火重生,完成了又一次新的假人格塑造;比這更奇妙的是,AMY這個角色激發出了觀眾心中的惡。我必須得承認,在觀賞電影的過程中,不止一次地在心中為這個心理扭曲的碧池搖旗吶喊。直到她最后一次給自己的丈夫下了套,余生都要捆綁在一起,并告訴他:即使相互折磨,相互傷害,但那就是婚姻啊。此時此刻,屏幕前的絕望主婦們,心中的惡已經滿得快要溢出來了。負能量在結尾字幕浮現處釋放。
還是薩拉沃特斯說得好:男人的變質頂多是從天堂到凡間的程度,女人的惡是直接從天堂到地獄,這無疑還是男女大腦構造不同的問題。懶惰消極的丈夫值得被懲罰,但即使被作弄至死,他仍然是不會試圖也沒有能力去理解心思纖細,敏感到變態程度的妻子的心。AMY渴望的婚姻是每天有花樣有游戲,NICK的婚姻是吃喝拉撒,盡可能去應付妻子的期望。
年中時有部日本電影叫《白雪公主殺人事件》,《消失的愛人》在各種話題和解謎套路上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例如媒體輿論不遺余力的過度介入渲染,見風使舵;對普通大眾孱弱的獨立思考能力的嘲諷;以及窺探人類皮囊之下深深的惡意,情感關系中個體與個體之間看不見摸不著卻微妙存在的敵意。所以這起自導自演的案子還可以有一個別名叫《白雪公主被殺事件》。
電影還未過半的時候,AMY偽造案發現場嫁禍丈夫,自己卻逍遙法外的真相已經告知觀眾。如果說前半段是連TVB的刑偵劇都能拍得出來的水平,那后半段以AMY視角展開的失蹤之旅才是故事的真正開始。這也導致整部電影的意圖不是在跟你討論家庭倫理或者唏噓七年之癢,雖然通過人物的臺詞道出了不少夫妻相處中殘酷與虛偽的一面。但故事的核心也就是題眼只有標題人物——GONE GIRL,也就是AMY。整部電影就是一篇心理扭曲少女的精神病理解剖書。
報復,落難,殺人,復活,華麗回歸,常春藤盟校出身的聰明姑娘在一系列高智商無底線,害人又害己的犯罪手段,沒有太過燒腦的地方,真正有趣的是她本身:被父母榨取剽竊童年,嫉妒著父母虛構出的那個童書中的同名女孩。電影開場時的童書推介酒會上,NICK看著一張張漫畫板,把畫里的完美女孩amazing Amy與自己的愛人混淆在了一起。
你什么時候養過小狗?
那是“她”的小狗,這能使她深入讀者的心。我小時候就被淘汰出了田徑隊,但是“她”是個運動健將一直練到了大學。
作為童書的原型人物,她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今天我們為書中的AMY舉行了一個虛擬的婚禮,您本人是否也真的結婚了呢?
歐,“她”始終在生活上領先我一步。
即便是在女兒失蹤后的第一次新聞招待會上,父母雙親依舊是端著童書作者的架子,做著體面又不乏煽情的演講:
神奇的AMY伴隨著數以萬計的美國孩子一起成長,我們需要大家的幫助,幫助我們找到她。
在父母心中,女兒的第一屬性首先是她的社會角色:聰慧完美的卡通書主角AMY。顯而易見,這頂帽子扣在AMY頭上并不舒服。在結婚五周年紀念的尋寶游戲中,她留下這么一條線索:想象一下我是個壞女孩,我早該得到懲罰。
在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下,AMY的控制欲越發強大,她使他變得更加聰明,更加機敏,激勵他提升到與她相當的層次,她鍛造了自己夢想中的男人;并且有這個自信,她的男人這輩子最棒的時候,正是努力成為她希望樣子的時候。她卸掉精致的妝容,舍棄柔順發亮的金發,撕掉皮囊成為一個凸著肚腩的平庸中年婦女,有一剎那AMY是真的想割舍這段令她喪失尊嚴與金錢的婚姻,順便割舍那個通情達理,溫婉賢淑的自己。如果就那樣結束生命電影就沒那么精彩了,了不起的毒婦最終還是選擇茍延殘喘地選擇活了下來,那并不是因為愛,而是她容不得自己在大功告成之前居然陰溝里翻船,就像她最后被丈夫抵在墻上時說的:我不會半途而廢,我就是這樣的賤人。她必須要贏。
AMY任性得就像是一個從未長大過的小孩。恐怕從父母把對她的愛分攤給另一個虛擬AMY的時候起,她的內心就沒長大過。做出來的事情很恐怖,但她就像小女孩在撒嬌一樣求關注,以一種恐怖的形式在撒嬌。日本人管這叫黑化病嬌。撒嬌的女人最好命,撒嬌的女人最危險。
她是最好的女孩,也是最壞的女孩。她精心地為每一次結婚紀念準備尋寶游戲,紙婚的時候送了丈夫筆記本,讓他繼續寫作事業;花朵婚的時候帶丈夫到后庭去看野花。她淘氣起來也可以從“被強奸”段位畢業,直達“殺人犯”的里程碑。在她的自供中,我們知道她在案發的早上爭分奪秒地制造假血泊,寫假日記:一開始的確是真實的,但后來呢?我就可以隨便杜撰了。所以鏡頭里回憶部分的爭執推搡,到底有幾分是真實的我們也不得而知。或許NICK并沒有那么粗魯,他唯一的糟糕或許僅僅像他在女警官面前面前表現得那樣:不清楚妻子的血型,不知道她到底有沒有朋友。這些懶散的微小表現是足夠一個女人內心死上幾回的。
我倒不認為AMY殺了可憐的癡情貴公子DESI,回到NICK身邊完全是因為信了他的電視表白,念及往日情懷。另一部分的AMY習慣性地愛享用游戲欲與破壞欲,當DESI身披拯救者光環把AMY帶到湖邊別墅,并演示牢不可破的監控裝置時,就注定了悲劇。AMY的一驚一乍,并非因為她的柔弱恐懼,而是這個游戲根本不是她想玩兒的,被他人置于控制之下顯然是她的逆鱗;一旦陷入被動,空虛中,就企圖要讓自己閃閃發亮。DESI這個可憐得替死鬼太平庸,根本無法企及敏感霸道,內心扭曲的AMY的游戲領域。
AMY驚人的狡猾背后是一個復雜的靈魂:自卑又傲慢、霸道又隱忍、自棄還復堅強、冷血又飽含深情。這是一個精彩迷人的角色,我愛那個金發碧眼說話拿腔拿調的cool girl,也愛那個渾身鮮血的crazy gril,她從來都不是gone girl,她的走是為了回來。看完電影之后腦子里還滿是AMY側躺在床上似笑非笑的臉。女演員羅莎曼德·派克貢獻了我觀影史上見過最血腥震撼的表演,值得贏下一尊金球獎。而男主角本阿弗萊克的表現相形見絀,不過這正符合他的角色:善良平凡,沒有大壞特壞,卻是個絕對的弱者。
艾米和尼克相識于紐約的一場文化派對。尼克是來自南部的雜志撰稿人,艾米是心理題的寫手,土生土長的紐約客,因其父母曾出了一套“小魔女艾米”漫畫風靡全美,身家富貴。兩人迅速相愛然后結婚,卻經歷了雙雙失業和破產,回到了尼克老家密西西比州。一年多后,艾米突然失蹤,尼克報警。被擦拭的大片血跡,艾米的日記,諸多旁觀者的敘述,都指向尼克這個有外遇的渣男,是殺妻兇手。尼克百口莫辯只待收監時。視角一轉,變成了潛逃在外的艾米的敘述。原來她的日記和布局,是其一年多來精心設計的陷害嫁禍。
《消失的愛人》是美國女作家吉莉安?弗琳的懸疑小說。今年大衛?芬奇奉上的改編電影,強化了小說中的暗黑和驚悚氣質,視聽元素則傳承了一貫高冷和簡潔的風格,從結構到細節、從場景到段落剪輯,無一不呈現了一種“異樣的寒意”。
這個故事本質是“兩情相悅”,“天造地設”走到一起的婚姻,如何變成了一場場環環相扣的恐怖案件。丈夫和妻子,媒體和大眾,旁觀者和親歷者,盡皆演的停不下來,擰成了一種扭曲的怪局。抽絲剝繭之后,面具紛紛碎裂,露出了本來的陰郁面目——舊的血腥終結于一場新的殺戮,新的表演又取代了舊的舞臺,而表演永不能結束——洗腦話語權永遠掌握在那一小撮人手里,公眾則繼續維持著虛偽的道德制高感。
結構上,電影和小說亦相同。篇幅一半是男方尼克老婆失蹤事發后的生活記錄,穿插另一半是妻子艾米的日記和真實獨白。電視節目,媒體采訪、公眾輿論和集體無意識的無休止介入,加上后半段的情節和視角翻牌,更是各種臟水潑的精彩。
艾米是一個冷酷自我、控制狂、精于表演的狠角色。尼克是個不負責任、天性快活、享樂自私的偽好人。兩人由熾烈的愛情捆綁,卻一路墮入生活的泥潭。尼克選擇出軌,繼續快活,而艾米由愛生恨,毒心復發,想除之而后快。被其用媒體和法律“借刀殺人”后,男方一貫討人喜歡的偽裝也轟然倒塌,懦弱和恨世的一面爆發。值得一提的是,妻子羅莎蒙德?派克的表演的蛇蝎老辣、精確到位,而本?阿弗萊克的面癱臉亦給了這個角色更加意味深長的復雜感。
這是一個究極變態拴上了一個初級人渣的設定。一個心機很深,計劃縝密;另一個大大咧咧、朝三暮四。電影摒棄了一部分人物復雜的心理獨白,生活場景的冗余,女性視角的細節渲染,變成了鏡頭語言和聲畫剪切的言簡意賅,一如當年的《七宗罪》和《十二宮》風格,而更繼承了《雙重賠償》和《日落大道》的黑色特質,加以芬奇一貫的冷眼旁觀鏡頭語言,展現了生活中人人或多或少都無法逃避的表演、死局以及荒誕。
不同于說婚姻是默默的“殺人于無形”的表達,如薩姆·門德斯的《美國美人》、《革命之路》,波蘭斯基的《殺戮》,和庫布里克的《大開眼界》,此片是用懸疑探案劇的方式表現了一種外化的、置人于死地的雙人關系。而事態一再擴大,變成了一出縱覽全局的社會諷刺。從一人到多人,一步一步編織的謊言和表演,把這一對男女、社會人群和媒體的共場描寫的犀利,羅生門一樣的糾纏不清。
這是一個表演人格可以淋漓盡致發揮的時代,網絡和媒體又加劇了這種異化和表演。一個極端案例就是女主艾米這個人物,從小就深諳表演之道,人生就是一場虛飾的舞臺,她必須是各個角色扮演中的贏家,甚至自認是舊約中的上帝,“懲罰”(其實是陷害和謀殺)讓她不爽的存在。最后借助法律、媒體和公眾之愚蠢,她“處死”了一個舊日的男伴,也讓丈夫尼克“進化”成了一個可以和她“同臺共演”的“奇行種”。
從此,生活的動蕩、幻想的破滅、日常的停滯、現實不順、振作不能,消失于無形,她再也不用作為個體獨自面對,互動的表演讓這一切不復存在,自我也隨之扭曲和消失。如小說和電影的尼克最后一句臺詞:“我為你難過。每天你都必須醒來扮作你這副模樣。”——胎兒的即將誕生,讓這兩人乃至更多生命,會在病態捆綁中墮入麻木心靈的地獄。
其實值得一說,大衛?芬奇的人物一般都是一個人能活更好,他從來沒想渲染孤獨,這就是一吃飯喝水似的常態。他描寫人和人的關系,表面上特別和諧的,背地里則是殺戮和暗捅。但一切都很冷靜,分寸有余。他鏡頭下真正內心熾熱的人,越是面兒上看起來邊緣冷漠,不合常理。這是他的氣質和美學。是以,不難看出此片中兩人粉飾太平的一路表演,符合大眾美學的編造故事,舞臺背后是毛骨悚然的畸形真相,而創作者在其中的態度是冷笑不止。
150分鐘的一場場戲下來,更是充滿了對人性和媒體的不屑,及不齒于寄生在互動關系幻覺之上的身份認同,甚至也可說是一種精英分子發自靈魂和結構深處的、對世界和人的“略帶惡意”的洞察力和剖析力了。
完
以為結局會改,但只是比小說延續了一些情節,但本質上還是那種生活。全片越看越渾身發冷,女主角的表現確實是奔著小金人去的,但若不是為了沖擊奧斯卡,這片本該是情人節的最佳獻禮。
FFF團大作,四星半,好一對天”作”之合,結局沒有改動,剪輯依舊犀利干凈,本阿弗萊克真的很貼男主的人設,笑起來又creepy又喜感,面癱一點不浪費,還貢獻了本片90%笑點,其實這是荒誕喜劇我會說,女主SJB起來睫毛都會顫抖,太SJB了,男女主簡直天造地設配一臉HE,哈哈哈單身狗笑著出影院最佳選擇
這片無敵了。故事太尼瑪牛了。人物狀態看得我蛋都疼了。芬奇就是我的神!
酷到不需要朋友。一個狗咬狗的故事,沒有人是無辜的。喜歡男主問為什么我們要毀掉對方互相傷害的時候女主面無表情的答因為這就是婚姻。結局啊結局,我原本以為兩個人中終究會有一個殺掉另一個,沒想到是一個更加恐怖的結局。
相信我...其實,這就是馬伊琍和文章的故事...
愛人不見了,千夫所指。愛人回來了,萬丈深淵;婚姻是一襲華美的袍,這是面子。爬滿了虱子,這是里子。
I love David Fincher! P.S.: 開始前,旁邊坐在一群couples中的單身小哥無聊郁悶地喝咖啡;結束后,他幸災樂禍地跟我說,Now every couple feels no good...
年度最佳date movie??
講了一個天蝎腹黑綠茶婊的故事!
唯一令我不解的是,聰明絕頂的女主為什么不好好跟長得像馬云的富二代在一塊兒,而要回到那呆傻的丈夫身邊呢?就因為看了會兒電視?
后半段我一直期待有更驚喜的東西,可惜沒有。
最近看了太多不溫不火的文藝片 芬奇叔一出手直接被震得回不到現實世界 原作者執筆很棒 跳切這么多敘事一點都不亂! 女主是一朵最高等級的白蓮花! 人美心狠手辣 專注高層次人格扭曲數十年! 自打中段揭露是自導自演以后 我胃部攪動和后腦發麻的感覺就沒停過啊! 層層轉折后的結局那真是讓人倒吸一口涼氣!
“我愛過你,可后來我們做的一切就只有互相怨恨、互相控制,帶給我們的只有痛苦…這就是婚姻” 大衛·芬奇近幾年最具觀賞性的驚悚懸疑片,水準直抵《七宗罪》,觀感介于《危情十日》《登堂入室》之間,手腳發麻,牛逼到停不下來,2014年度十佳。“當兩個人相愛,但無法幸福,這才是真正的悲劇。”
一對和諧的夫婦坐在沙發上尷尬地看完了這片。。。
人渣大戰
芬奇的導演值得五星:干凈、冷峻、爽利、緊湊而又松弛有度,高潮一幕的配樂甚為精彩,視覺沖擊力十足。情節編排上出人意料,有較為明顯的社會諷刺,唯一不足在于對Amy的性格解釋缺乏,過分聰明的同時也相當愚蠢,而這一切卻都理所當然。
很諷刺啊,高帥富輸在大電視上,因為丈夫的深情表演被高分別率的寬屏大電視放大了,如果妻子看的是旅館里飄著雪花的小電視的渣畫質,八成是不會被忽悠的。所以這片子說得就是媒體,尤其是裝備精良的媒體有多么可怕,正是為了對抗扭曲現實的媒體,才有的廣電總局吧 #工業改變一切#
男:我們互相折磨,互相控制,這樣有什么意義呢?女:這就是婚姻。
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女主角的有力競爭者,當然這也絕對是一部芬奇風格的佳作。這是一個從頭到尾都猜不中接下來會發生什么情節的故事,敘事視角轉換,真相謊言交織,邊看只能邊感概中國再過一百年也寫不出這水平,回來一查原著小說曾經連續八周位居紐約時報精裝小說暢銷排行榜第一名。【MCL JP】
哈內克似的割喉真是萬能藥... 大衛芬奇要多恨現代媒體。美國社會結構就是少數精英控制了洗腦話語權,而大部分人則自覺或者不自覺地維護著虛幻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