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童心
看完《龍貓》后,好長一段時間我覺得很驚詫,宮崎駿是不是有種“巨物癖”,其他的獸類倒也罷了,在這樣一部童趣天然的電影里,他怎么仍然會想象出如此巨大的動物與天真弱小的兒童相伴?至為難得的是,這個龐然大物真的非但不可怕,而且簡直可愛之極,各個電影論壇里有多少人對它念念不忘,何況片中那對惹人憐愛的小姐妹?以至于,這個夸張可愛的家伙最后成了宮崎駿那著名的工作室的標志。
我想,或許是因為在巨大的龍貓身上,有著和小姐妹一樣的善良品性、童真氣息吧;或者,它更加寄托了兩個孩子,以至所有的孩子甚至成年人飛翔的夢想、心想事成的祈望吧。
對于孩子,那是在童年星空下永遠不滅的夢,他們在幻想里找到了翅膀和希望;對于成人,那是灰色生涯里紅塵眷戀的回頭一望,讓他們得到甜蜜的安慰和憂傷的懷想。
誰能忘記那雨夜中奇譎的公車和車中溫暖的燈光呢?誰能忘記那個不斷飛升,連靈魂也會在滿月的天空下起舞的夢境呢?還有那一夜拔節的幼苗、媽媽病房外的眼睛?
也許有人會不喜歡宮崎駿的深沉,但我肯定很少有人會不喜歡他在《龍貓》中的眷眷童心。
2 ) 關于美好女孩的想象
我看宮崎駿幾乎倒著年代次序在看,在看完《懸崖上的波妞》、《夢幻街少女》、《天空之城》、《幽靈公主》、《魔女宅急便》等一大票作品之后,才開始看他的成名作《龍貓》。這對小姐妹大概寄托了宮崎駿對小女孩形象最美好的向往:活潑、勇敢、毫不做作、保存著自然的野性,看到好玩的東西會毫不顧忌的咧開嘴大笑,我尤記得小妹妹從樹洞里落到龍貓龐然大物般的肚皮上,卻不知害怕,而是玩起龍貓圓圓的鼻頭和長長的胡須。
我跟蛀蟲一直都堅信我們以后會擁有一個女孩,以前看到小女孩夢幻般的衣服和用具,便挪不動腳了,那粉粉的蕾絲、細密的褶皺、可愛的蝴蝶結,是我們所認為的小女孩的世界,我們甚至買回成套成套的芭比娃娃,預備成未來的她的玩偶。
其實,我們忽略了小孩最自然的天性。她不需要被教化成那樣一種淑女模樣,她會去玩沙子,把衣服弄得臟兮兮的,她會跟男孩子打架,她會像波妞那樣勇敢的去愛。相比嬌滴滴的小公主,我更喜歡自然、樸素的女孩,對身邊的每一個人一腔熱忱,而不是矜持地算計自己會得到多少寵愛。也許她并不愛打扮自己,但她會是最美好的女孩,因為她懂得快樂和愛。
3 ) 小孩最精靈
小女孩一家人搬家到農村,小女孩一起發現了神奇的精靈,小煤球一見光就消失了,小妹妹是第一個發現龍貓的人,沒錯,為什么是小妹妹呢?因為她年紀最小心里最單純,還可以看到不同于大人的世界,龍貓帶著他們一起游玩,走進夢幻般的森林里面,還見到了小小龍貓,跟他們相處的非常愉快。一天小女孩的媽媽生病了,龍貓變成了飛車帶著他們一起去看望他們的媽媽,還帶去了媽媽想吃的玉米。。。
4 ) 原來夢是可以看見的
這部電影給帶來一種溫暖和幸福的感覺,這種溫暖和幸福緩如流水,不像其他多部影片那樣以觸目驚心的自然破壞的結果震撼人心,而直接給觀者最理想的家園,讓人憧憬、使人向往。
這部動畫的主角是姐妹倆個。一個懂事、一個頑皮,但都同樣善良天真,具有屬于孩子最寶貴的東西。姐姐會在妹妹任性的時候責怪她,卻在妹妹跑丟的時候不知疲累的尋找;而妹妹盡管年歲小不懂事,卻也最懂得關愛辛苦的爸爸和生病的媽媽。影片中都是一些生活平淡的小事,但就是這些小事,蕩滌心靈。在喧囂嘈雜的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想追求的這一份安謐甜美的生活在影片中細細展開。一家人在新居共同打掃房間、泡澡盆,以及姐妹倆兩次看望媽媽、到車站接爸爸,再包括鄰居對姐妹倆的照顧和關心,都是很暖心的情節。
在這部電影當中,不論是小孩的童真心里,還是父愛,家庭。都體現的很完美,也啟發到每個家庭,對孩子應該有怎樣的心里態度去面對,去教育。看完電影內心有被感染,沒有跌落起伏的劇情,從始至末都是平淡展開,平淡中卻讓人處處體會到溫暖,細節入微、真實而又不乏高超的想象,真的很不一樣。
我只能說這已經不是一部簡單的電影,而是一個夢,一種向往,一個屬于每個人心里追究美好的夢。
5 ) 龍貓
1、生活壞到一定程度就會好起來,因為它無法更壞。努力過后,才知道許多事情,堅持堅持,就過來了。
2、什么時候我們開始無法像孩子一樣肆意地大呼小叫了?心里的小情緒堆積得像山一樣高,直到溢出來。 與其如此,不如永遠像孩子一樣。
3、有時我沉默,不是不快樂,只是想把心凈空。有時候你需要退開一點,清醒一下,然后提醒自己,我是誰,要去哪里。
4、沒問題的,別擔心,一切都會好的.
5、當一個胖紙沒有什么不好,最起碼可以溫暖其他的人。
6、也許生存在世間的人們都只是在等待一種偶遇,一種適時的相遇,時間對了,你們便會遇上。
7、認清這個世界,然后愛它。就這么一輩子,下一世你可能就不在這個世界了。有些煩惱,丟掉了,才有風輕云淡的機會。
8、在我們鄉下,有一種神奇的小精靈,他們就像我們的鄰居一樣,居住在我們的身邊嬉戲、玩耍。但是普通人是看不到他們的,據說只有小孩子純真無邪的心靈可以捕捉他們的形跡。如果靜下心來傾聽,風聲里可以隱約聽到他們奔跑的聲音。
9、我們大笑看看,可怕的東西它就跑掉了。
10、當你無法再擁有時,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再忘記
11、心存善意,定能途遇天使。
12、我經常懷念童年,它經久耐用,質量良好。
6 ) 即使龍貓的故事來源于真實事件,也不會減弱我們對故事本身的愛
這個說法是在2007年2月左右開始傳開,動畫龍貓中其實有很多里設定和里故事,稍微整理了一下日文的資料,大概的翻譯一下,是巧合還是真實信不信就在于在個人了。大家推測的版本很多,其中有一種是其實兩姐妹已經在故事的途中死掉了,然后是父親在想像如果兩姐妹活著的話應該會這樣的故事,而父親在動畫裡面寫的小說就是這部”龍貓”的原稿。
首先,其實龍貓是死神,冥界的使者,和遇到龍貓的人都會死期將近或是即死。然后故事中母親入院的七國山病院的藍本,八國山病院其實是真的存在的,在網路上查一下就可以發現這個醫院是主要收容末期病患和精神病病患。故事途中妹妹小梅失蹤時候在池子裡面發現的她的拖鞋,其實那個時候妹妹就已經淹死在池子裡面了,姊姊皋月看到妹妹的拖鞋,由于不敢面對現實,而說了”這不是小梅….”的謊。而在此之后的水池的拖鞋這一幕以后,兩姐妹出場都是沒影子的狀態,然后為了尋找小梅而來到當初和龍貓相遇的地方
“「拜託…讓我見龍貓」
「龍貓,小梅迷路了
找了也是找不到
拜託 幫我找小梅!! 現在…他一定是在哪裡哭著…
到底要怎麼辦才好?」
「原來大家都看不到…」”
這一系列的臺詞以后姊姊皋月自己開始了冥界的大門。而專門用來載靈魂的龍貓巴士,就帶著姊姊皋月往妹妹的位置去了。而最后母親在醫院的那幕「現在,在那個樹上,我好像感覺皋月和小梅在那裡笑著」,不知只有母親彷彿看到了兩人,兩人為何在附近 卻不和母親見面,而卻放著帶有留言玉米?其實是在那時候兩人都已經死亡,有一種說法是玉米的日文諧音,剛好和”殺小孩”很相似。(どうもろこし(玉米)こどもころし(殺小孩))
●小梅失蹤那幕以后,小梅的影子就不見了
●最后的一幕全員變年輕,其實那并不是事件之后的故事,而是把生前的景象做成好 像happy end一樣而已
●整個龍貓的故事的舞臺是日本琦玉縣的所澤
在所澤這個地方 昭和60年代曾經發生過一對姐妹被虐殺的狹山事件,而龍貓正是以這個狹山事件為藍本
兩個姐妹的名字:
姊姊皋月(satuki) = 日文的5月
妹妹梅= May =英文的5月
(這兩個翻字典都可以翻到)
而狹山事件發生在5月1號
首先是妹妹不見,而被目擊姊姊慌張的尋找妹妹的情況,隔天妹妹在森林裡面被發現身中16刀被殺害,而姊姊大受打擊 在對警察作筆錄的時候,說了一堆”貓的怪物” “見到很大的貍貓怪物”等等的意味不明的話,而母親已經病死是單親家庭等等,和龍貓的故事有很多共通點
當初傳出這個說法時候,聽說好像有人打電話去吉布林詢問,而吉布林工作人員只是笑著承認了。而最近因為消息一傳開,吉布林接到非常多的詢問電話“龍貓是不是死神” “為何梅到最后沒有影子”等等
所以吉布林在部落格上面公佈:沒有影子是因為在這個地方的作畫上判斷不需要影子,所以才沒畫.
我想這兩者應該的確有關聯,但這也絕不會影響我對龍貓的美好印象。只是讓我們知道在這美好的故事背后原來有這么凄慘的故事,也許宮崎駿的初衷就是讓我們擺脫黑暗的境界,在兩個小女孩的影像中記住她們的天真善良和美好。
讓生活繼續下去。
揭露了這樣的內幕,那么大家再看龍貓的時候就好好關注下這些細節,也不錯,這也讓我嘆服宮崎駿老頭子深厚的功力。
7 ) 關于還原
首先我今年24周歲了,我是從高中時候開始看吉卜力的動畫的。
到目前為止宮崎駿自導的作品一共十部,這十部我都很喜歡,外加上高畑勛的《螢火蟲之墓》、《歲月的童話》,近藤喜文的《側耳傾聽》,米林宏昌的《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這些就是我最喜歡的了。我也會對一些作品比較無感,像《貓之恩返》、《地海戰記》、《聽見濤聲》、《平成貍合戰》等,大概是看點不一樣吧。
借著這個機會,我想說一說自己對《龍貓》的體會。
縱觀吉卜力的作品,你會發現《龍貓》在這其中是很特別的。首先它情節很簡單,沒有《幽靈公主》那樣猶如史詩般宏偉;它節奏很舒緩,沒有《千與千尋》那么緊張明快;它感情很柔和,沒有《風之谷》《螢火蟲之墓》那么大喜大悲的;當然它也沒什么很深的主題,甚至沒有探討愛情啊,青春的煩惱啊,勇氣啊,成長啊,等等。總之,它看上去就是很簡單。
但真的有這么簡單嗎,當然不是。
我們先來看宮崎駿本人,他曾說,他其實是一個很悲觀的人,他討厭現在的世界,他想把世界還原成某種原始的狀態。在他幾乎所有的作品中都有這樣的影子,我們可以挨個數:《風之谷》中,被人類先進科技創造的巨神兵在“火之七日”燒掉了全世界;《天空之城》中,代表人類最高文明的拉普達最后被毀;《紅豬》里面那場無視金錢和女人的決斗;《幽靈公主》里面麒麟森林和達達拉城被毀;《千與千尋》的故事背景就是建立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經濟大蕭條時期;《哈爾的移動城堡》中慘烈的戰爭場面;《懸崖上的人魚公主》中的海嘯;《起風了》中的關東大地震。(《魔女宅急便》中好像沒有)
這些就是宮崎駿筆下的毀滅,或者還原。但是緊緊是這樣的話,他就不是宮崎駿了,是大友克洋(呵呵)。關鍵是他在毀滅之后都干了什么:《風之谷》中,腐海是凈化吸收污染的森林,而“風之谷”本身就是人類最后的凈土了;《天空之城》中,希達和巴魯離開拉普達時,最后一鱉,看見機器人和小鳥在一起;《紅豬》的最后,布魯克被菲奧親了,變回人形;《幽靈公主》的最后,阿西達卡留下來重建麒麟森林和達達拉城,艾柏西女管家說:我們重新開始吧;《千與千尋》的最后,千尋戴著錢婆婆給她織的發套離開;《哈爾的移動城堡》中,蘇菲和哈爾的感情在戰爭中經受考驗;《懸崖上的人魚公主》最后,波妞變成人和宗介在一起;而《起風了》中,二郎和菜穗子是在地震的災難中相知相識。
沒錯,可能有人猜到了,宮崎駿在這里要展現的,就是:希望!而且這種希望在災難和毀滅之中更為強烈。其實不僅僅是吉卜力的動畫,我們看的電影,小說也是一樣。當一個文藝創作者在他的作品中制造了某種戾氣,某種悲觀,是不置可否的。重要的是要看他怎么去化解它,化解戾氣,變負為正,這才是真正的正能量。
那說了這么多和《龍貓》有什么關系呢?好,現在關鍵時刻來了。
我問大家一個問題,我們看吉卜力的動畫,是在看什么?你要讓我說,我會說:我看的是那種細微的感情。而《龍貓》這部戲幾乎完全被這種東西充斥著。而且,說到宮崎駿的“還原”,上面的那些“還原”,只是形式上的還原。而在這部戲中,是感情的還原,它完全還原了人類最基本的感情。那種感情,你說是親情?是愛情?是友情?好像是,又好像不是,它就是一種最基本的感情,親情、友情、愛情都是從這里誕生出來的。如果非要給這份感情起個名字的話,我覺得應該是:性本善。
然后你在想想上面的那個“希望”,你就會發現,那些“希望”就是從這種“性本善”中誕生出來的。而且,它是“以人為本”而立足于人本身的。他毀滅的,都是那些不“以人為本”,或者不“以自然為本”,或者不“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為本”的冰冷東西。而這之后依靠人類的”各種情感“,“勇氣”,“智慧‘等等這些正能量所建立的東西,都是立足于最初的”性本善“。
因此,這個”性本善“,或者《龍貓》,就像是一粒種子,就是大龍貓給小月和小梅的那些種子,盡管很不起眼,很微妙,但你種下它,它就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其實這棵參天大樹已經長成了,那就是”吉卜力“本身。這就是為什么吉卜力把龍貓作為他們的象征和標志。
這個就算說完了。我還想說點別的。
我曾經試圖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來解釋龍貓,也能解釋的通。是這樣的,其實我們所有的人都有某種對于嬰兒時期的向往,說白了就是有想要撒嬌的沖動,尤其是女性。借助于這種行為可以獲得心靈上的安慰,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防御機制,但是較為低級。還有其它較為高級的機制,在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而《龍貓》呢,就是給了所有人一個又一次撒嬌的機會,所以那么多人都喜歡,其實是我們的潛意識中有這種感情需求。而且,我還驚奇地發現,吉卜力的作品這個發展過程,也就是這個種子到樹的過程,其實就是心理學上的由低級到高級的成長過程(這個是學術用語,沒有感情色彩),可見他們的作品真的沒那么簡單。
其實偶爾看看《龍貓》也挺好的,每當心煩意亂的時候看一看,就能安靜下來。吉卜力的東西就是這樣,有品質,更有力量,難怪這么多人都喜歡。
順便說一下,其實最喜歡的作品是《幽靈公主》,因為我太喜歡阿西達卡。這個以后有機會再說吧。
8 ) 龍貓
沒有斗爭喧囂 沒有勾心斗角 唯有心安 純真
它是新心的童話之作 它書寫著美好 溫馨的農村靜謐 不存在現實的殘酷 恐懼
它是宮崎駿的成功代表作之一 而它同時也是為數不多的動漫電影的傳奇之作
該片不需要華麗璀璨的臺詞 單純無邪的畫面呈現便能吸引人的視覺 帶動我們內心深處的弦絲 擁有厚實堅強的粉絲團
它雖誕生于88年的日本動漫電影市場 但它卻能在電影界屹立不倒 這就是龍貓 一個令人神往的童趣、讓人得到純真的體悟
一次偶然 小梅遇見了龍貓 而從此開啟龍貓的時空之旅
該片從各個事件中為我們展現龍貓憨厚純樸的呆萌面 下雨時小月給它的傘 變成了一個玩樂的工具 簡單且普通的落水聲在龍貓眼里已成為它歡樂的來源之一
龍貓似孩子般的 是單純 天真爛漫 無邪的代表者
小月為找小梅尋求龍貓的幫助 龍貓毫不猶豫的給予協助 這是不求回報 是當今社會我們所缺失的
龍貓是動漫界中最偉大的卡通角色之一 它是純潔且令人敬畏 它是比任何宮崎駿創作的其他生物更能吸引孩子無邪心靈的魔法
當然 龍貓形象的成功不單是因為其外型的獨特可愛 其行為 性格的設定也同樣獨具匠心 再加上它那傻呼呼的表情及笑容 全身心地享受某種行為帶來的樂趣 使得龍貓的形象發揮到了極致 深入人心 讓人銘記
龍貓 這是一個只有孩子才能看見的不可思議世界和豐富的想像 它不存在那些所謂的沒有成人的煩惱 它只是簡單且純真的孩子心靈的寫照
其實 每個人心里都裝著一只龍貓 只要你心有所愿 那么你便能收獲真摯無邪的領悟
摸摸龍貓的鼻子胡須就會顫動起來哦=w=……看見斜眼偷瞄逃跑的小白一定要跟上去! 童話總是在相信它的人心中真實的存在著,想起來的時候心中就會充滿溫暖守護的力量
人人心中都有個龍貓,童年就永遠不會消失,愛是最美的擁有~★★★★★
那音樂壯麗的響起的時候,覺得心里被一種溫暖充滿,然后實在控制不住眼淚了,不是因為傷心,而是因為,它給人的感覺,實在美好到無法表達了.
最喜歡的一部動漫 其實沒有什么大的沖突點 整個就很平淡敘述 但一點也不會覺得無聊 看的很入迷 龍貓也超萌的 也看過很多遍 每看一次就又喜歡多一點
萌啊,給我一只龍貓吧
原來龍貓的戲份這么少啊。
宮崎駿最純凈無邪、恬淡溫情的一部作品。沒有反角、猜忌、沖突與災難,即便是"鬼屋"、密林、神怪也都浸染著童趣可人之色。呆萌的龍貓,喜歡水珠落在雨傘上的聲音,乘著陀螺起飛,催種子發芽,在樹梢上吹橡子。煤炭精靈同[千與千尋]。十腳貓巴士與老鼠車燈。母親的病也不致命,一切都很美好。(9.0/10)
日本的動畫總是能觸碰心靈和溫情
宮崎駿真是個內心柔軟的天才。能給這個殘酷的世界這么多溫暖。龍貓真像童年時的一場夢,長大之后似乎忘記了,突然看見它毛茸茸的身軀,就想起了所有的奢望。這大概就是我們得以在孤獨中相互告慰的東西吧。無論怎樣,成熟都是一場病,而能夠治愈它的,大概只有對這個世界最溫存的渴望。
因為缺少重看的觀影經歷,又被那套網絡上的都市傳說所影響(已辟謠),一直在疑心,年少時,是不是真有遺漏掉關鍵信息。得益于二十年后的重映,大銀幕上重溫,依然覺得是個單純無比、被孩童想象所充盈和澆筑的成長故事。里面有美化過后,昭和年間的田園風貌回憶。樟樹王、老房子、水稻田、鄉間小路和巴士車。 小孩子能看見龍貓,自然是關于童心無邪。除了制造人類與大自然的連接,更多是因為,小孩子才能看見美好、已經失去的東西(考慮到電影制作于昭和最后一年),無論是鄉村,還是不存在的,被美化提煉的幸福回憶。 《龍貓》的恐懼,止于小孩子對黑暗的想象(無人空屋、林中深處和天黑落雨)。其實,如果有童年在鄉下成長經驗的影迷朋友,應該很容易理解由孤獨所引發的心理感受,需要燈光、溫暖暖、家庭與人群所圍繞。
宮崎駿最感人的一部,初看平平無奇,回味一下痛徹肺腑。
如果你在下雨天的車站,遇到被淋濕的妖怪,請把雨傘借給它,你會得到森林的通行證哦
認識一個四十幾歲的姐姐看了這么多年了還在看,足見這部劇并不是只給青少年看的,溫情滿滿的畫面,兩個勇敢又懂事的女孩,一個大而萌的龍貓,友善的鄉鄰,認真負責的父親,讓人向往的世界。
#重看#4.5;歷經整12年的回溫依然感動滿懷,經典作品無懼時光的損耗,歷久彌新。年初《千與千尋》,年尾《龍貓》,于是一年就這樣結束了,電影定義、標注、界定了我們的生活。滿目蒼翠的山居歲月,一派靜謐悠然,蟬鳴林靜,蛙聲鼓噪,童年天性得到盡情釋放,靈動美妙的配樂響起,在璀璨星空下翱翔于家園上方,簡直是最夢幻最美好的事;日常細節鋪設得溫暖而真切自然,雨滴落在鼻子的滴答聲,窗臺上擺滿的花,遠遠望見父母言笑晏晏,惻然而淚目。跨越人類現實界限的龍貓是童真與良善的守護者,唯有不帶塵俗雜念的純良心靈才有機會與之相遇,精靈與人類共生恰是宮崎駿一以貫之的核心理念,在這片如桃花源般的理想凈土上,親情與友情煥發著純粹的光芒,即使生活長河多遇艱難險阻,他們憑著愛與希望,向善與堅強,走出黑暗泥淖,迎向新生的太陽。
很溫暖的片,喜歡龍貓,那個可愛的、帶給人安全感的動物。| 2018.12.16,大銀幕重溫,依舊美好
下雨天龍貓撐著傘,突然有樹梢積累的大顆水珠滴下來發出砰的聲響,它很開心,很喜歡那個聲音,就跳起來震得樹上雨水紛紛落下。20181215 和媽媽一起進影院重看。30年過去,這個永恒的夏日童話依然純真得令人淚下,提醒著無憂無慮的日子已經一去不返,如今的我,想必已經再也看不到龍貓和貓巴士了吧。
這個情節也太簡單點了吧……
龍貓,好爛漫的幻想。消失的鄉下風景、慈祥的爺爺奶奶、嬉笑追逐的兒時玩伴,是童年最純真美好的回憶。
我好像看到小月和小梅坐在那棵松樹上對我們笑。“搞不好真是她們呢。”
我要告訴你,純真是一種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