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三段傷感而深刻的黑色實驗動畫
大友克洋是我最喜歡的日本動畫大師之一,從大友克洋所有的作品中都可以發現現代日本社會普遍存在的心理和認知矛盾,對高科技現代化社會的依賴和對都市化人際冷漠的矛盾,對大自然的向往和對機器工業的迷戀。從早年間經典《阿基拉》到后來《蒸汽男孩》無一不有這些矛盾的描述。
《大炮之街》,開篇一個超長的長鏡頭從小男孩起床一直跑下樓到餐廳和父母一起吃早餐,每天重復和機械化的生活場景貫穿始終。《大炮之街》用了另一種講述的方式,腳本的背景是一個類似國家社會主義的體制下,一個集體崇拜式的存在方式,或者《大炮之街》更象是一個陰謀論的譯本。每一個人都在重復并機械的按照一個指定好的程序行動,沒有原因,沒有目的。但,這就是我們的世界,我們的世界本身就是一個擴大化的大炮之國。真相是什么,普通人是沒有權利也沒有資格知道的。但是在這個短片中同樣在傾訴著人們對真情和溫暖的渴望,小男孩天真的行為和父親內心的掙扎,肯定是電影的亮點了。
《最臭的兵器》,一個藥物研究員,因為誤食了研究所所長桌上,為政府隱秘開發的藥物武器而導致了一場全城災難的短片。失控和充滿愚昧的當權者尖銳諷刺著現實中的各種核試驗、武器研發對普通民眾所造成的潛在的威脅。
《Memories》是這個三部曲中最具有浪漫色彩的短片,一個失去愛人的貴族公主,強烈的精神磁場把自己幽閉在太空城堡之中。用騙局的形式將趕來進行救援的太空人困在其中,沒有happy ending,沒有對與錯。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禁地,只有深刻嘗過生命苦澀的人才會理解其中的智慧。也許現實和夢境的真實感,是從佛洛依德開始到筒井康龍的作品中永遠都是在討論話題,到底什么才是真實的,如果你相信自己的體驗認為什么是真實的,于是那些真實的體驗可能就是對于你所謂的現實了。而現實和夢境的落差,才是最殘忍的。
除了《三部曲》,大友克洋還有兩個類似的作品集,一個是《迷宮物語》,一個是《機器人嘉年華》。前者是大友克洋的作品,后者是大友克洋監制出品的短篇集。都是除了在長篇制作之外非常精彩的短片。
2 ) 回憶盡皆荒誕
這是三個形態各異但同樣荒誕的故事。在第一個故事中,絕世歌姬早已香消玉殞,但是回憶卻和科技融合在無數年月中借求救信號誘導過客,并用記憶與欲望使他人沉淪。無論怎樣的人都難以逃脫吞噬,這是精神上的荒誕。最臭兵器則用味道作為武器毀滅了所有具有貪欲的人(并且傷害無辜),這是物質上的荒誕。炮蛋城最短,但是畫風的突變,人生活的重復以及存在不合理性的合理的強調,無不達到了絕對的荒誕。
或許對于作者而已,回憶盡皆荒誕,逝去再無永恒。
3 ) 看完很平淡啊
第一部宇宙中發生的事,想象力也不夠豐富,理論混亂,現實、科幻與精神世界切換地很初級,邏輯紊亂,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
第二部沒有隱喻,全是明擺著的對于體制的諷刺,包括日本和美國的關系,日本社會等級制度,實在挖不出更深的東西,只是能博得觀眾一笑。
第三部畫功了得,氣氛構造得不錯,給電影加了點分,表達的意思也很明顯,卻不能發人深省。
總之差強人意,評分這么高,也許是因為看動畫的人群和一般看電影的人群有所不同,導致評分標準差異。
4 ) 三部曲只愛其一
大友克洋領銜的動畫巨作,由三部風格迥異的短片組成。第一部分Magnetic Rose(她的回憶)發生在2092年,一艘太空垃圾處理船收到奇怪的求救信號—一首歌,他們迅速趕到信號發出地——個顆小行星。兩名船員在追尋求救信號來源時,陷入各自回憶的漩渦。最后,玫瑰狀行星碎片如同皚皚白骨邊的枯萎玫瑰,將那位女子的記憶湮滅在宇宙塵埃中。第二部分Stink Bomb(最臭兵器)則是略帶諷刺的喜劇,一個小職員誤食生化膠囊,成為能以氣味致敵于死命的兵器而不知,并一步步接近罪魁禍首們。最后部分則是大友克洋自己導演的作品,Cannon Fodder(人間大炮):在一個炮管林立的城市里,父親每天去打炮,母親制作炮彈,兒子則學習各種發炮相關知識----它的強烈政治諷刺味和存在的荒謬感使我想起奧威爾的1984。同前面兩部相比,人間大炮畫風歐化夸張、人物麻木無神,構建了一個異常壓抑的蒸氣世界。
Rating:7/7/10 8(average)
5 ) 《回憶三部曲》——如何把荒誕說三遍
《回憶三部曲》這個名字太具有欺騙性,導演們的關鍵詞分明是荒誕。三部短片的風格和內容大相徑庭,但帶給觀眾的荒誕感是循序漸進的,乃至是幾何式的加成。
《她的回憶》最切題,收到求救信號的宇航員被一個失去愛人孤獨死在飛船的女歌唱家的記憶所吞噬。這個故事的怪誕感在對比中產生。設定的年代遠在未來的2092年,但是飛船里的裝潢讓我聯想到的全部是十八十九世紀的沙皇俄國。雖然女主人公確實死去多年,但想來能發射民用宇宙飛船的年代也應該比現在發達了。人類審美居然還停留在幾個世紀以前,前往救援的宇航員也不以為意,這種暗藏的不合邏輯讓人毛骨悚然。收到的求救信號是女歌唱家的唱段,中間讓兩個宇航員產生幻覺的也是音樂,這種明顯呼應《奧德賽》里的海妖迷惑水手的橋段,也預示了一種不祥,讓觀眾不自覺地神經緊張。一切華麗在這個古舊的飛船里都是幻象,要么是生成的3D影像,要么就如出土文物觸手即碎。真實顯露的飛船破敗殘缺,但電腦融合了女主人的記憶,產生了畸形的人工智能,制造幻覺讓人泥足深陷。飛船里的二元對比,將女歌唱家的心境變化和人生際遇進行了實體化。所愛之人離開之后,之前的美好回憶都成為虛幻,反而讓人被恨意糾纏,促使自己殺了變了心的丈夫,正仿若原本正常運作的飛船年深日久,進化成為在宇宙深處孤獨漫游獵殺過路飛行器的怪獸。看到結尾的時候只能感嘆孤獨,而且是被拋棄的孤獨,真是深不可測的邪惡情緒。
《最臭兵器》被安排在第二段,似乎有一定為整個電影情緒起緩沖過渡的目的。色彩和人物設計上明顯明快和滑稽一些,情節也是最為符合電影架構的,不需要觀眾過多去思考。這個故事的荒謬之處完全是刻意設計的,也就是說觀眾可以輕易判斷這種怪異,而且由于全篇的黑色幽默,會處在一種不知該笑還是嚴肅的心境里。主人公對自己成為唯一的幸存者沒有任何的質疑,對一路上動物死亡而植物盛放的詭異景象毫不在意,遭遇愈演愈烈的軍事打擊也不為所動,一路只曉得遵照長官的命令,把實驗藥物送達東京。這個人物的怪誕似有諷刺日本過于遵守上級命令,不做思考的國民性。虛構的美軍在日本的應急決策中狀若暴君的頤指氣使,明顯是批判現實中的日本政府在政治決策中被美國所掣肘。不過恐怕正是這種太過概念化的諷刺顯得老套,層層堆疊的戲劇感包括結尾的反轉都是教科書式般在人預料之中。觀眾看到這里終于有一種找回主動權的感覺,整個故事因此對非日本觀眾,或是對這種刻板印象式的國民性沒有共鳴的觀眾削弱了很多情感上的觸動。
第三部《大炮之街》是我最喜歡的,因為它那種對觀眾理直氣壯地挑戰。畫風較前兩部明顯粗糙,臺詞簡單直白到毫無深意可言。荒誕感猶如明晃晃的探照燈,在深沉粗獷的基調里讓人無法回避。故事的大背景當然一眼即知是虛構的,描述的一家人一天的生活和對話又分明讓每個觀眾都似曾相識。當然不可能存在一個城市只為了制造炮彈發射炮火而運作,但每個人都按部就班生活在流水線上,負責一個大工程的一小部分,麻木并且被動地日復一日地勞作,這完全是現代社會的寫照。片子里有幾個地方非常有意思,司令官在畫像里高不可攀,在現實中卻是腦滿腸肥的形象。他的權威來自他的職責,就是負責按下發射炮彈的控制鍵,這種儀式感強化了他近神的形象。資本主義為眾多理論家所詬病的一個點在這里被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工作的價值成為個人價值的唯一衡量標準,人性逐漸被剝離出考量范圍。新聞日復一日地播報當天的炮彈制造成果,強化城市力量感和居民集體榮譽感,也不斷提醒外部威脅,這正是全世界政府普遍穩定政權的常見手段。丈夫在工作中的表情通常是麻木,偶爾是茫然中浮現恐懼,卻拒絕回答孩子“敵人到底是誰”的問題。這種逃避,冷漠,無力質疑展現了分子化的人類社會最為危險的一面。
而最最精妙的細節在我看來是幾十秒的群眾抗議畫面。分發的傳單上抗議的內容竟然是要求制造清潔炮彈,保護民眾的健康,這種吹毛求疵隔靴搔癢的反抗,恰恰證明了群眾的盲目和輕信。先鋒分子自以為是,“爭取權利”的錯覺讓他們感覺良好,卻正中統治者的下懷。在一些不會動搖根本的政策上安撫和讓步,讓人民處于要求一直被滿足的成就感里,溫水煮青蛙,繼續屈服于分配的任務和虛幻的使命感中。這樣搖搖欲墜的金字塔社會,荒誕中透露著映照現實的殘酷,委實讓人心驚肉跳。
荒誕感的延續和深化,在于從個人過渡到一個國家,甚至是世界普適的現象的觀照,此時畫風和情節的無聯系反而銳化了這種統一的怪誕,意味深長。
6 ) 反思之作
大友克洋和今敏 兩位天才的合作 果然讓人耳目一新
三個小故事披著科幻的外衣講的卻是很真實的故事 并拋出問題或用黑色幽默的手法來讓你思考 你的選擇
第一部 她的回憶:回憶太美 幻覺易碎
第二部 最臭兵器:殺傷武器 自作自受
第三部 大炮之街:專制集權 行尸走肉
展開一下就是
第一部曲:回到真實但殘酷的現實世界里 還是 繼續 沉浸在美好但虛假的幻覺中 你會怎么選?
第二部曲:開發出輕型并有致命殺傷力的生化武器 但卻被這個自己開發的武器消滅 是不是死有余辜呢?
第三部曲:他們 在打誰?每天行尸走肉一般的他們 有思考的能力嗎?或者說 他們敢思考嗎?(熱烈慶祝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
八九十年代的作品都太用心了 那時候還沒有什么高科技呢 卻能做的這么好 簡直讓人拜服
蒸汽朋克真的太帥了 那是我一生的愛??
7 ) 鐘愛大友克洋
回憶三部曲——大友克洋極具特色的作品
電影分為三個獨立的部分,即便還沒有細看每個故事,電影的片頭也足夠人品味了。不同的圖片,不同的記憶,轉化成字母,便是電影的片名《Memories》。
第一部分:她的記憶
故事講述的是在太空中的一次救援行動,可是當救援人員深入其中,無數的怪異事件層出不窮,究竟是誰發出了求救信號,這個太空的宮殿中究竟藏著什么隱秘。
這個故事有很強的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甚至有些恐怖動畫的影子,無論是石像上滴落的血滴,還是殘破的鋼琴自己跳動的琴鍵,緊張和懸疑影響了整個故事。原來,一切的罪魁禍首竟然是記憶,故事中有這樣一句臺詞“記憶不是用來逃避的場所”,而這個故事里面的記憶更成為殺人的武器。大友克洋向我們展現了扭曲的愛情,愛情不是變態的占有,無法容忍離別便毀滅。似乎毀滅是一種永恒,而存在的最終會消亡。整個故事充斥著枯萎、毀滅和死亡的味道。結局是我喜歡的類型,整個太空艙都被吞沒,沒有任何生還,一切歸于虛無。
《她的回憶》這部主色調是灰褐色,腐爛的顏色。背景音樂更是大膽選用了普契尼的“蝴蝶夫人”,音樂和電影情節的強烈對比,死亡的宮殿中,高雅的歌劇,如此不協調的兩個元素卻奇異的水乳交融,為故事增色不少。
第二部分:最臭兵器
這個故事相較第一部分更為精彩。一個普通的白領,陰差陽錯的吃下了一顆政府要求研制的藥,一夜之間成為了人間最厲害的兵器,身上散發臭氣,人聞人死,花聞花開。用電影中的對白來講:“準確地說,田中信男的身體自身已經成為氣體源,味道跟她的情感變化、運動量以及新陳代謝成正比,氣體從他身體出來就變成了臭氣。”而當政府確定了田中就是氣體源之后,便動用了一切力量去打擊毀滅氣體源,但是大友克洋把田中變成了無法摧毀的終極武器,再多打擊轟炸都只能讓田中的情緒變化更為激烈,臭氣越發無法控制。美國兵的出動似乎解決了問題,但故事的結尾粉碎了他們的幻想,最臭兵器是無法摧毀的。
最臭兵器和她的回憶完全不同,后者是魔幻現實主義,而前者則是荒誕不經的黑色幽默。而日本當局動用力量試圖解決問題的場面,也頗有好萊塢常拍的美國拯救地球的氣勢,不過,大友克洋卻讓這種氣勢變成了徹頭徹尾的諷刺,或許這也是對日本政府無能的一種譏諷吧!
故事中有一個場景,田中不知所以的向人們跑過去,而無數人則因為發現了田中就是氣體源而瘋狂的逃命,這這是一出鬧劇。最后,一切都被溫暖艷麗的黃色大霧而吞噬。明黃色是這個部分的主色調,偏偏這積極的色彩正是致人于死地毒氣;與第一個故事相同的是,這部分的音樂是活力十足、令人愉悅的,而情節上卻與死亡相伴,真是諷刺。
而且這個故事里面的日本首相的形象特別像火星人玩轉地球里面的火星人指揮官,不知道這是不是大友克洋的嘲笑呢!
第三部分:大炮之街
這個部分是三個故事里面比較晦澀的一個,電影從一個孩子床頭的鬧鈴聲中開始,形象怪異的小男孩,起床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想墻上掛著的畫中人致敬,孩子的一天開始了。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處處聳立著大炮的小鎮,沒有太多的情節,大友克洋似乎只是在給我紀錄一個家庭的一天“為了城市全力開炮”這句對白也奠定的故事的基調。頗似中國工農紅軍的浮雕,黑眼圈瘦弱的僵尸相男人們,可以看出來,整個小鎮存在的意義就是開炮,大友沒有告訴我們敵人是誰,為什么要開炮,但是毋庸置疑的,開炮已經成為生活。小男孩在學校那一幕發人深省,老師告訴學生,上課的目的非常明確,數學課上的正切余切是為了計算炮彈的軌道,而化學課的內容是為了讓計算更精準。我想這不僅僅是對戰爭無情的諷刺,更是對生活沒有意義的行尸走肉的人群的嘲諷。
內容有些難懂,但是這部分的主色調卻是激情的紅色,而音樂竟然是歡快節奏感強的舞曲,不可不說是神來之筆!
大友克洋的這部《回憶三部曲》,在我看來,最出彩的便是音樂與故事情節強烈的對比,是諷刺更是碰撞,極為精彩。
注:小茶最喜歡第二部分,強烈推薦!
(8.5/10)三個故事,三重表達,未來三部曲。《大炮之街》:人們生活在炮彈時代,制造炮彈成為唯一的工作,精神信仰被大幅的領航員引導,人如工具、機器一般不斷的制造炮彈,轟炸著不知何處的敵人。看到《大都會》《1984》《等待戈多》的影子,(動畫一鏡到底場景轉換很有今 敏的形式感)。《她的回憶》:航天時代的外太空探索,卻困居在百年魅影的回憶當中,人在現實和虛擬之中陷入困頓,女性的回憶充滿著哀憫、悲情,傷感的悲劇色彩,今敏的《千年女優》之感。人類走向太空,卻迷失于內心。《最臭兵器》:荒誕、黑色幽默的科技幻想。一場小小的感冒引發了全國性的恐慌和戰爭,夸張、戲謔,充滿著對于科技、戰爭的諷刺,腦洞很大,國家領導層的“圓桌會議”像極了《奇愛博士》。
《最臭兵器》有點自然借助人類的雙手和肉身復仇的意思,遍地植物繁盛但人類無法生存,十幾年后的《滅頂之災》與之相比實在不算高明。三個故事的未來末世感都極其強烈,90年代真是科幻的黃金時期。
她的回憶悅耳,最臭兵器捧腹,大炮之街印象最深。偽長鏡頭的感受是真人電影達不到的,可能與動畫獨特的敘事節奏或大量特寫有關,人物活脫取材一戰,大炮更是借用多拉大炮,整個如諷刺漫畫般的戲謔感讓人倍感帝國主義、軍工一體、集權主義的冰冷,這種有歷史元素編織的猙獰感恰好更寧人深思
我悔,我悔,我大悔!我真的不該看這個片子,這完全是一個錯誤!我忘記在租碟網站把這個片子挪后了,它就出乎意料的給我及來了。我本來真的是,好期待看原著的說。看了這片子,再回想Hosseini在《A thousand splendid suns》里面的筆風,我真的覺得,這應該是一部多么偉大的書啊!現在完全被這部電影spoil了,我悔我悔我大悔!
三是1984的寫照啊
古早味的《愛死機》,更準確的說應該是《愛死機》是plus的《回憶三部曲》。庵野秀明,大友克洋,押井守,今敏,昭和動畫F4。新海誠,細田守你們加油吧。
三段式,《她的回憶》滿分作品,死亡空間與海妖之歌的結合體;《最臭武器》不太喜歡,但故事性與結尾好,充滿了諷刺味道;《大炮之街》最短,畫風最怪,蒸汽朋克下的軍國體制,有一種憂傷的情緒
最臭兵器>打炮街>回憶
回憶不是逃避的場所,三部曲里面的場景幾乎都是當今日本的縮影或深沉的反思。她的回憶太華麗然情節無愛。最臭兵器有世界奇妙物語的感覺,非常吸引人,音樂有趣,而且編劇岡本的感覺跟那個傻乎乎的主人公好像= =想看他的狼雨。大炮之街么過于灰暗,但批判反思的力道最深。膜拜卓絕的想象力!
《她的回憶》感覺可以改成Cowboy Bebop的角色重演一遍
第一個雖然表現唯美且緊扣主題,但翻版塞壬寓意陳舊且格局過小,三星;第三個表現日本軍國主義太過露骨,蒸汽朋克風格給三星;第二個最佳,黑色幽默,諷刺當代日本很多現象,如日美關系、公司文化、職員工作風格等,也最有今敏色彩,給五星。
第一個很有傳統經典的外太空科幻味,前半的營造很不錯,結局有點俗。第二個有大幻想,但是缺乏小細節設計,不夠好。第三個很有意思!
重看是特別想再仔細聽一下里面的音樂。《她的回憶》配樂是菅野洋子,海妖之歌的主題,索拉里斯星的內核,歌劇演員的主角身份,整個音樂氛圍和作畫一樣是鬼魅、驚悚而浪漫的。《最臭兵器》音樂是三宅純(《pina》是他做的),故事主題是黑色幽默的政治諷刺劇,大量爵士樂,離散的節奏,甚至free jazz段落,都市感撲面而來,詼諧中是生化武器這種故事失控而癲狂的氛圍。《大炮之街》音樂長嶌寛幸(他夫人是phew),影像是蒸汽朋克,主題是軍國主義,音樂沒有前兩部那么統一和貫穿,是我最喜歡的一部,有搭配大炮段落的機械性電子樂,還有很多現代音樂的部分,飽滿的焦慮感,同時具有極強的煽動性,分分鐘讓人當“殉國櫻花”。總ed和op是石野卓球。總之,音樂太講究了,日本人。太好聽了!很少看到日影音樂不行的。
一邊染頭發一邊看這部動畫,看完后我的頭發變成了紅色??我想染褐色的來著..這事咋整的??
森本的第一部分,當異形之旅遭遇歌劇魅影,視效意境最為突出,但!此非動畫之所長,手繪畫作難以呈現那種金屬質感。而繁華如夢的段落證明編劇陣容確有今敏;岡村的第二部分,日本人很愛拍臭?臭蛋一往無前赴東京對比神隱少女之腐爛神進湯屋。其實臭氣涉及人類味覺,非聲畫媒介之所長,好在黃霧彌漫眾人掩鼻狂奔紛紛倒地的畫面補足效果;大友的第三部分,就是炮林版的弗里茨朗大都會,“對機器的迷戀是充滿感情的,這種感性的迷戀同時伴隨著理性的恐懼,這是一種從手冢治蟲身上繼承而來的矛盾的情感,也是現代主義意識形態混合的產物。”……三個故事樣態風格各異,主題指向高度一致:冷戰終結后主要矛盾必然由外轉內,意識形態如無法順應時代做出調整,只會禍害無窮。難以消除的家庭心魔,秘密研制的生化武器,失去目標的赤紅大炮……甚至是日美同盟。
喜歡臭兵器 大炮之街看兩遍才懂
金敏和大友克洋的合作之物,第一部《她的回憶》金敏的存在感最強,但整體故事非常類似于塔可夫斯基的索拉里斯,名為科幻實際上則是探究人的內心。第二部《最臭兵器》很諷刺,黑色幽默但過于用力。《大炮之街》是大友克洋直接的作品,也是很多人的最愛,很1984,木偶般的人像和肅殺的氣氛渲染的很好。
感覺很牛逼的樣子,想象力有趣,歌劇姑娘愛的怨念(怨念的愛),炸不死的臭人,陰暗悲傷的炮彈街,不愛情節,愛配樂。現實暗喻?
曾經還是一個敢于質疑機器,調侃極權和軍國主義的時代。幾十年過去了,這些人類垃圾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卻不再有精力為之擔憂和想象。
最后發現今敏是編劇之一,而且我估計他編的是《記憶》那部,那么如果與《千年女優》一起看的話,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