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它就實現了呢
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美國電影開始走進我的內心,似乎能從這些影片中看到自己,這部片子吸引我的地方是他的片名,心靈訪客,現在這個社會還有多少人會注重心靈的真實,夢想是每個人心靈的的港灣,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風順,遇到的人遇到的事都是你夢想道路上的催化劑,遇到一個彼此心靈相通,彼此欣賞和擁有共同愛好的朋友那是多么寶貴的,他可能會給你帶來新的希望,為你打開不一樣的見解,一句鼓勵,一句認可可能就會改變一個人的未來。
佛羅斯特把自己關在房子里,是因為看到自己哥哥被搶救時看到護士對于他書寫的作品表達仰慕之情,這讓他對寫作和生命產生了新的理解,所以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來懷念過去和逝去的人,卻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碰到了年輕有活力的賈莫,兩人之間有了一段珍貴的忘年友誼,因為這段友誼,為了幫助這個年輕人證明自己的才華,慢慢開始改變自己多年的生活和想法,阻礙友誼的從來就不會是因為年齡的差距,身份的不同和對問題的不同看法,只要兩個人有共同的理解,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用心交流,這種友情是沒辦法用話語來形容的,這是我們都向往的一種方式。
心靈訪客,年輕小伙就是突然闖進佛羅斯特內心的訪客,因為信任和理解彼此成為了對方心靈的慰藉,世界那么大,社會那么現實,一個人總會害怕面對,同時也很向往,就這樣在糾結中迷失自己,人活著,就需要有一個出口,一個心靈的出口,需要交流,需要被理解,和共鳴!這樣活著才有意義。
世界不可怕,勇敢的打開心靈,去探索這個世界的美好,用心去感受每一份真誠!愿我們都能找到那個心靈訪客
2 ) 心靈洗禮
剛剛看完了《尋找弗羅斯特》真的很好看,這篇影片是一部劇情片,是由導演:格斯.范.桑特,主演也是我最愛的一個好萊塢巨星:肖恩.康納利(飾演:威廉佛斯特)還有影星:黑瑞亞伯拉罕(演:賈馬)為我們帶來了一次心靈旅途。讓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追求理想的資格。無論種族,無論富貴。每個人也都該不斷追尋自己的理想。生活中我們的父母兄妹無疑是我們一生最關心關愛的人。但也不要忘記其實有種愛他超越了血緣關系的界限,有種友情他超越了年齡的限制,他不比所謂的手足情深差!
3 ) 打開那扇窗——《心靈訪客》
我們生活的是怎樣的一個世界?很多人以為它冷漠無情,很多人認為它枯燥乏味。所以,有很多人都不愿意打開那扇窗。因為他們不知道打開以后,會給他們帶來的是什么。是攻于心計的爾虞我詐?是面目猙獰的相互殺伐?
恐懼來源于無知,正是因為我們對窗外世界的小心翼翼,積累了我們對于它的懷疑與害怕。總覺得如果真的將那扇窗打開的話,就會像我們自己赤身裸體地站在馬路中央一樣。被一群衣著鮮麗地人指指點點地交耳說我們是瘋子。
自我保護是人類地本性,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生存的密匙。所以,當我們無知于窗外的實情時,我們選擇躲在窗里觀看。可是,當你無法全身地投入到陽光的撫慰和輕風的撩撥時,你又怎么會知道,原來血腥中也會帶著花香,腐敗里也能孕育生機?
要知道,真正能使人類生存繁衍的,不是讓我們各個獨立的自我保護,而是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無論是白人,還是黑人;無論是長者,還是孩童;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無論是富豪,還是平民;無論是名宿,還是草根……我們一樣需要思想的交流,一樣需要感情的共鳴。這才是我們生存的必須,否則我們只能是行尸走肉,一具空空的臭皮囊。
經典的電影都值得重溫,而看多少遍并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在于,每一次重溫,都有新的收獲……“打開那扇窗”,就是我再次觀看《心靈訪客》后的收獲。
這類電影的節奏不會很強烈,所以看這樣的電影需要一個人,安安靜靜地地品味。太過嘈雜地環境會讓人無法更深地體會到片中所要表達地內涵,也更容易錯過蘊有深刻意味地簡單對白。
這類電影也不會有很多擾亂觀眾思維的線索,它不需要懸念,不需要出人意料。它只是平穩,輕松地敘述。讓觀眾能跟隨它思路地同時,有足夠地時間一起思考。因此,電影只有一條主線,而其它副線地處理都很簡化。即使是片尾老William Forrester的死亡也讓人有種時間到了的感覺,爾并不突兀。
這類電影不需要用大牌,名腕的加盟來提高身價(當然肖恩 康納利可稱得上是老一輩影星中杰出者之一,匆匆露了一面的馬特 達蒙那時也還不是一線),因為它本身就只是小制作,已經不再屬于商業片的范疇之內。
讓我們打開心靈的窗戶,不要害怕,不要恐懼。
一定會有痛苦和傷害,但也一定會有快樂和幸福!這,總比什么都沒有的強。
4 ) 關于寫作
想讀很多書,然后就想寫東西。多少有些不自信,認為自己寫出來。以前寫作文的時候就很艱難,感覺對那些題目不曾有什么特別的想法,幸運也活了二十年,終于有些想表達東西,在QQ日志上發表的就都是白描自己的心,當然其中幾篇因為不是很勇敢而用了借代暗示的方式。寫完的時候心里是特別舒服的。然而可能白描的東西不適合直接給自己認識的人讀,反饋回來的東西(不反饋也是反饋)并不讓我覺得自己寫得不錯。如果這是想逃避的心理,那么允許我在可以寫出很好的東西之前躲躲吧!
《心靈訪客》是一部非常不錯的電影,我很喜歡,我一直都喜歡這樣類型的電影,有逆襲,有愛情,有書,有寫作。我對外國人的名字完全沒有記憶能力,好像叫威廉的老作家是個很不錯的作家,雖然影片里并沒有介紹他那唯一出版并讓他成名的書(好吧,我也忘記了名字)的內容是什么,但我相信如同他的生活一樣,那一定就是作家本身。而小作家,賈默簡直就是我的偶像,我是說他比我混得好太多。他的家庭財政能力或許相比紐約高大上街區的人比起來差很多,家旁的治安不是很好(他從女孩子家回家的時候街上下起雨,街道上有慌張飛奔的警察車和正在燃燒撞到街上的房子的車子這一幕我在看影片的時候理解錯誤了,我開始以為他家肯定被火燒了,后來發現不是后,就感覺莫名其妙,是看完影片之后才意識到是對他家旁環境治安的描寫,以凸顯他的無奈和上進,是很重要的背景描寫,為影片很多情節做了鋪墊),但是我想說,賈默你還住在紐約呢,你可否知道紐約市哪里,雖然沒有爸爸,但是媽媽和哥哥,朋友都很贊。我不是試圖磨滅賈默的努力,或是抱怨我與賈默相比并不好到哪里去的家庭環境,我當然不是覺得我家沒在紐約有多糟,或是試圖表達我媽媽哥哥或是朋友有任何的不贊,相反我是想在提醒賈默的同時提醒自己我還有爸爸支持我,我媽媽哥哥姐姐還有外甥女朋友們是有多贊,我是有理由幸福的。當然要和天才賈默學習的地方就是知道自己想要的更多并為此奮斗。他因此是一個活著的人,具備當作家的基本潛質。我是說有真性情的思考的人才能當作家,不是嗎?看威廉,和哥哥之間的親情多自己的影響,因為寫作這件事對世間虛無的明白,喜歡動物,喜歡故事,還能夠幫助有想法的后輩并與之成為朋友。相比之下看看那個讓人討厭的什么教授(看,我是真的完全不記得他叫什么名字了),石板完全沒有溫情,一心成名而不敬業愛崗,上課那不可一世的神情是在思考怎么教出下一個威廉而不是陶醉于通過冷暴力拒絕挑戰樹立的自以為的作家權威形象嗎?或許他確實讀了一點書,積累了一些文學知識,能寫一點東西,但是最后卻只能用這些在課堂上為難一些課業不認真的同學還以此得意,課業不認真的學生沒有不屑回答不上問題的原因不是被老師的敬業愛崗感動亦或是為自己的不爭而后悔,而是害怕老師的報復是多么可悲的事情,至于遇上了賈默這樣的課業認真有天分的學生,他則試圖用一切可能的假設來讓自己相信這是假的,即使這樣的假設可能合理確充滿惡意有極大的可能傷害到當事人他也毫不顧慮,最后在課堂上被賈默現場天分的表演難堪挑戰的時候(well done,jamol!),我們的教授的終極武器是“get out”,哪一刻他卻是絕對的弱者,被弟子心靈才情感嘆而懷疑人生氣急敗壞的小人。然而無論是在影片總還是在現實生活中,小人永遠不是主角,他只是用來鋪墊擁有真性情奮斗不止的主人翁逆襲劇情的一個小人物,讓我們欣賞到別有趣味的反小人戰,讓我們相信在這戰役里虛偽是炮灰,也讓我們相信想比之下,真性情才具有真正的力量,天啊,他寫的唯一一本書因為出版商打給威廉的一個問候電話而不得出版,威廉只出版的一本書卻是揚名萬世。我饒有興趣要提一下這位自認為認識威廉的教授終于在比賽現場見到為拯救自己的朋友而出現的威廉時仿若見到神見到偶像一般的眼神實在有趣,還有就是得意威廉出現在自己舉辦的寫作比賽現場而與撈以榮譽時急不可待的神情也是有趣。這位教授有的是寫作技巧然而卻毫無活著的意思,如何寫得出人們想看的書來,這位教授也是忙于以自己所知曉得文學技巧強制樹立權威,對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展示無遺的虛偽,莫榮而不知生活小人本質則毫無知覺。我或許不通寫作技巧,但我自信不是毫無知覺,如果還不算活著,我愿意寫更多不給人看的心境白描。
5 ) finding forrester
寫作課上的老是推薦的。果然美國教writting的男老師大部分都是文藝青年么。片尾over the rainbowl詮釋了整個電影。隱居作家和追尋夢想的年輕人的故事?這么說好像有點太淺薄和輕熱血。但一定是一部值得一個人靜靜看稍稍思考的電影。
關于寫作關于人生關于選擇關于夢想關于這個世界。
最喜歡的部分是深夜老爺子擦亮玻璃自己給老式自行車打氣然后特別氣定神閑的騎車在摩登大馬路上。那種色調和背景樂完成了整個世界。感覺這就是面對這個復雜危險世界的最佳味道吧。
人總會經歷不能承受的悲痛和不可思議的好運。
不知道要怎么總結這部電影。
很喜歡。
over the rainbowl...
嘿。
多說也只是余綴了電影的意義吧。=]
6 ) 面對自己的不勇敢
有時候光就是在窗外才出現。
這個是在2019年春節在家看的電影,距離今天已經過去近三個星期了。作為指導《心靈捕手》的格斯·范·桑特,在《心靈訪客》中能看到兩者的確有相似之處。比如,都有關珍奇的友誼,對于未來的疑遲和害怕,對于面對世界社會窗口前的猶豫。但幸運的是,那扇窗,他們推開了。
以一個十六歲黑人男孩詹姆·華萊士的故事作為電影敘述的主線,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有黑必出奇“已經成為了我觀影期待的反應,果不其然。詹姆在文學上有著和他本人看上去極不相符的天賦。而與威廉·弗羅斯特的相遇,也是起源于一個無心的惡作劇。到后來去威廉家門口道歉,到威廉布置給他的“難題文章”,再到兩人形成潛移默化的默契。
詹姆從威廉身上學到了感受,融入文字的方法:寫作。先寫,再思考。(這個點還真是和自己之前理解的很不一樣啊。)這里說的不是不讓你做好提綱。而是告訴寫作者,在進行文字創作時,要能夠把心交給文字,信任他,相信文字。和他做朋友,或者融為一體。
另外一個是關乎這個我們無時無刻不面對著的社會。
要知道在那個年代,一個黑人孩子進入到一所私立大學學習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作為籃球特長生,文學能給予他的明顯更多。自從他在課堂上流利漂亮的“反擊戰”之后,他的老師已經開始找他麻煩了。在成人的眼中,一個十六歲的孩子,仿佛只有被順服的選擇。而這個學校,也并沒有給他做一個好的窗口去面向社會。
對于鳥來說,鳥殼就是世界,想要掙脫出殼,就要先毀滅這個世界。
詹姆沒有妥協,所以遵守承諾,所以沒有把證明自己文章沒有抄襲說出來。他勇敢,他不畏世人所害怕威廉的權威,只是作為一個平等的朋友,真心告訴威廉他作為朋友所看到的那個威廉。
有人踟躕不前,因為他們害怕失敗,相反,他不敢想象成功。
威廉感激自己生命里出現的詹姆,不然他可能要多花好幾年才能見到另一個自己了。在發表完“演講”走出校園,騎著自行車穿梭在馬路上,我也看到了一個勇敢而從容的身影。
7 ) 門裡門外
The key to a woman's heart,is unexpected gift at unexpected time.
Forrester 如是說,那個明慧心腸的黑人男孩點頭,他不僅懂了,更以他對語言的天生敏銳悟出其受眾之廣,於是他不單送了那白人女孩一本《Avalon Landing》,更是在猝不及防之刻送了Forrester一幕回憶中的體育場。在我心中,這才是訪客拾級而上,登上心靈之門的開端。
就我看過的眾多電影而論,這部影片無論在影片結構、畫面設計、故事隱喻上都顯得簡單明了。一條主線貫穿到底,其他副支都極盡簡略,值得一提的是畫面剪切乾淨利落,自成一派清新。然言而總之,這都看似一部題材略顯老舊的小電影,是什麼讓它有觸動人心的力量呢?
故事開始於一場少年的探秘,因落下書包而促成兩人相識,這樣的相遇未免顯得雕琢而刻意。兩個無論年齡、人種亦或階級與社會地位都截然不同的人被導演費盡心機地湊在一起,創造一幕金風玉露一相逢的開場。故事中兩人的聯結點在於文學,但若僅僅是文學,卻撐不起這樣一個故事。
自古凡是名家大儒的文人總是任性而古怪的。從魏晉的雪夜訪戴到民國王國維、辜鴻銘決意留辮,無一不是固執率性、肆意而為的性格,而片中的Forrester也不例外。這個反穿襪子,近乎50年不出門的老人只開窗拭污,只隔窗賞鳥,少年成名,卻終其一生只著一本書。這個離群索居,遺世獨立的老人把心門反鎖,外面的世界對他來說如同鏡花水月,無心來去。直到有一天,一個黑人少年長驅直入,打破這平靜的幻象。少年說他出生於Bronx,一個入夜后連警察都不敢入內的地方,少年是資優生,尤擅文學,卻礙於朋友關係只打籃球,少年只把文筆訴諸日記本,無人傾訴。於是老人明白了,他們是一樣的,他們擁有一樣的內裡與靈魂,飽含相同的困擾與苦悶,大概多數文人,對於人情世故這一母題,都有不同程度的煩擾。老人說他厭倦世人層出不窮無休無止的評論,這何嘗不是對人情世故的迴避,而少年看似有熱衷的籃球事業,對於成績與文學,又始終是掩蓋而避而不談的。這樣靈與肉的接觸與碰撞,如同亞當被抽取了肋骨,深夜的城市開始落雨,貝殼沉甸甸地潛入溫暖的海里,有一種酸脹而飽和的饜足。他們開始促膝相談,行忘年之好,發傾蓋之情,經年日久,年深月長,直至體育場內突至的驚喜,那扇心門終於被打開。
訪客躑躅已久,屋內人卻久呼不應。我們身處的究竟是怎樣一個世界?冷漠寡情亦或枯燥乏味,很多人在門內小心翼翼滿心猜忌,害怕門外是人情的刺刀,是世俗的號角,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輕。Forrester和Jamel同為訪客和門內人,卻也最終鼓起勇氣,打開緊閉的心靈之門,當Forrester為了Jamel去做那場演講,他們也得到了屬於各自的圓滿,一個直面了世界,一個通透了文學。你不打開那扇門,又怎知腐肉也能生肌,貧土也能回春,在積毀銷骨的枯朽之上,也能開出鮮妍豐麗的花。
與其說這是一個千里馬遇伯樂的故事,不如說這是一幕相互拯救、相互救贖的篇章。導演在此寓寄以美好的祈望,給人以希望的同時,大概也暗示現世人人心門閉鎖,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知這世上瓦霜遍佈的蒼涼。說到底,這還是一個鏡花水月般虛無縹緲的故事。
我最喜歡的007的扮演著,雖然有家暴,HOHO~~
帥太重要了。肖恩.康納利走出家門,騎上自行車那個段落,太像金城武在臺灣拍的那個廣告了,而且深紅色皮夾克,灰白色的工裝褲也是金城武喜歡的搭配。黑人小帥哥五官精致、緊湊,表情平靜、深沉。
雖然這個電影不值5星,但是我毫不猶豫的給了滿分。挺好~
不知道為什么,很喜歡這類電影!over the rainbow,好聽!HBO臺棒!!!
有些好電影就是必須在非常安靜的心態下看,才能感覺到其好處,所以他們總是被浮躁的大眾忘記在角落里,最后我慶幸我看的是原聲不是配音,不然肯定也不會有這么感動
The key to a woman's heart is an unexpected gift at an unexpected time.
其實可以把本片當武俠來看,克勞福德多年前敗在佛瑞斯特手上,一直耿耿于懷,多年后遇到了一個不起眼的后生,招式居然似曾相識,于是各種使絆,終于逼出了克勞福德,輸不起的佛瑞斯特遭遇二次慘敗,突出的是黑人天才與白人癌患的珍貴友誼。
中規中矩吧,作為已經拍攝過《心靈捕手》的導演來說,此片可以說是毫無特色,也遠沒有前作讓人震撼,黑人男孩的表演更不是我喜歡的類型,除卻膚色不說,根本沒感受到其有多么有天賦之類的,甚至還有點兒蠢的感覺。
題材期望落差,同一個導演,但心靈捕手明顯在劇本上要勝過此片幾個檔次——不過還不失一部緩慢安靜的電影。
雖然范桑特極力讓這個故事顯得神秘迷人,還有肖恩康納利魅力撐場,更不提明星加盟串場,但其中過場般的臉譜化配角,虛晃一槍的空洞主題,還有結尾與女人香的相似卻毫無力度的收場,都讓電影顯得如爆米花般缺乏營養和真誠。
當年看過后興奮極了,當時就寫了影評,但早都不知道仍哪兒了。毫無疑問,這就是《心靈捕手》的姊妹片,而且個人認為無明顯高下之分,只在于你先看了哪部片子,哪部率先感動了你。Sean Connery,推自行車的樣子帥呆了,只要他想迷倒觀眾,總可以輕松做到。
看這部片子時所有人都會想到《心靈捕手》吧?雖然整體劇情略顯俗套,但有些時候,跨越了年齡、種族,得到相互契合、相互扶持的友誼還是讓人感動的。這也讓我們相信人與人的相遇相知,永遠值得期待。
和心靈捕手一脈相承。這種跨越一切的真心相交的友誼真的很讓人感動。
不想浪費自己的腳步在別人的道路上,創造一些讓自己欣賞的東西,創造一些。
某種程度可以算是《心靈捕手》的姐妹篇。甚至馬特·達蒙在最后還專門出場客串了一位律師。導演在這兩部主流的勵志故事中,都加入私人化的疏離感和詩意表達,這種非公式的作者性表達,讓兩部影片從同類影片中脫穎而出,沒有被時間淹沒。但本片中肖恩·康納利氣場太強,黑人小男孩也只能勉力才能跟上。不像《心靈捕手》中的兩位那么相得益彰。早熟的安娜·帕奎因在本片中熠熠生輝,誰也不能否認十一歲就曾在《鋼琴課》中有過天才般演出的她會是未來之星,所以后來高開低走甚是可惜。本片還有年輕稚嫩的邁克爾皮特,三年后,全世界都認識了這個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小伙子。
啊,范桑特其實是用了很多凱魯亞克的本人經歷來化成這個故事吧——成績很好總逃課熱愛文學的大個窮小子,因為橄欖球打得好被哥倫比亞預備學校招收,最后去了哥大遭受排擠不想再打球最后輟學。區別是范桑特給這個故事里男孩足夠的幸運,一位前輩作為良師,彼此拯救,要是沃爾夫沒有死得那么早大概也和杰克能湊成這么一個故事。好在杰克遇上了盧盧和艾倫,有了新的戰場。范桑特是真的垮掉迷弟吧,還制片了在路上和嚎叫,嗚嗚。
其實很少在鳳凰電影臺看電影,尤其忍受不了中間的廣告,今天難得發現這部過去的影片。這部影片上映的時候我也剛剛步入大學,也是懷揣夢想的時代,設想青春時代如果也能碰到類似的老師該是多么讓人羨慕的事情,可惜電影畢竟只是藝術創造。心中懷有遺憾的人才會有所期待,既然選擇的道路便不能回頭。
整體感覺還是不錯的,就是高潮處的鋪墊不太夠,William一下就能推著自行車出來跟眾人見面了,當然老肖是依舊帥得不要不要了~
看了書之后我覺得其實書比較好看 不是說電影不好看 就覺得我心中的JAMAL和女主不是這電影里的感覺 不過WILL倒是一模一樣吶
<心靈捕手>導演的姐妹故事作,搞笑的是結尾達蒙還來客串了一把。劇中老作家獨居在家,拒絕與外界有任何形式的接觸,但這一切卻被一個愣頭愣腦的男孩打破,最終他們收獲了珍貴的友誼。看似俗套的故事,卻永遠那么打動人。人與人之間的相遇,始終是我們活在世上最大的驚喜與獎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