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罪,不因刑滿而消失,噬罪的人如何得到救贖?」-《噬罪者》
涉嫌殺害高中女生李曉君(蔡瑞雪飾)被判刑的王翔(莊凱勛飾),過了十多年的牢獄生活后終于假釋出獄。王翔回家,對媽媽(應采靈飾)和弟弟王杰(曹晏豪飾)原本平靜的生活帶來不少沖擊。
原本打算安靜展開新生活的王翔,卻因一樁交通意外事件,讓他的過去被曝光,卻也因此與大學時期的女友沈雯青(夏于喬飾)意外重逢。此時又遇上因緣際會下認識的青少女意外失蹤,警方、少女的母親,和當年受害者的家人都認為是他再度犯案……
當大家認定的加害者,變成了無處辯駁的受害者,他要如何突破社會的歧視、獲得被害者家庭的原諒,重拾平凡的人生?
噬罪者,即吞噬罪惡的人,這樣的人將一輩子被貼上“有罪”的標簽,無論是自愿還是被動。
先說一下缺點,前期節奏太慢,后來突然加快,最后卻截然而止,所以整體看下來不會很舒服。情節上其實一開始就做了很多鋪墊,哥哥很愛自己的弟弟,所以就能猜到是哥哥替弟弟頂罪,先不說頂罪對與錯,就哥哥對弟弟這份溺愛,已經是一種“罪”了,他替弟弟吞下了罪,不讓弟弟受到一點傷害,殊不知這是害了他,深愛弟弟的兩個女人,一個死了一個入獄,這都是他自己引起的,卻沒有受到任何懲罰,最后連去看怡安一面都不敢,不敢承擔,不敢負責任,哥哥明知道卻依然什么也不說,這種溺愛已經變得畸形了。
與《惡》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視角不同,《惡》是罪犯身邊所有的人為主,他們是怎么面對生活和社會的壓力,《噬罪者》是以罪犯本身為主角,劇情都是由他來展開的,這就造就了兩個不同的感覺,前者很自然,只是在闡述事實,以人性作為劇情推動,真實且有力量,后者則更多了編劇的力量,需要一些戲劇性的巧合意外,因果關系等來推動故事,這樣最大的弊端就是會影響很多角色的人物性格,舉一大點,自己被解雇才想來找之前獄中的龍哥,認識阿標,想要幫助芷玲,讓她到自己公司打工,補習功課,卻因為芷玲偷東西,間接害死阿標,又對芷玲大發脾氣,導致她離家出走,最后被冤枉。整個一條大的情節推動鏈都是這樣完成的,仔細看就不難發現會有些許矛盾的地方。所以整體上與《惡》還是有一些差距的。
最令我感動的一點,雯青與出來后的王翔第一次見面,男友突然闖入,王翔為了保護雯青,說這只是一次采訪,不讓她難堪,自己已經遍體鱗傷,還要用僅有的一切來保護自己愛的人,讓我為之動容。
最有感觸的一段
結局來看,我本來以為弟弟會去自首,真正承擔一次,可是沒有,導演把最終的“罪”放大到極致,沒有被貼上標簽的人,或許比那些有標簽的人罪惡更大,而這種罪會一直蔓延,直至靈魂深處。又或許,沒有被放大,這就是事實呢?
如果說《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部首開探討”無差別攻擊事件、司法精神醫學、修復式司法與媒體如何報導重大刑事案件”之先河的影視作品,那《噬罪者》可以說是接力延續《與惡》的劇情軸線,進一步鋪展那些遭判刑定讞入監服刑的受刑人,一旦假釋或刑滿出獄後,所面臨的社會現實會是什麼樣的光景?!另《噬罪者》劇情主軸為探討更生人與社會排斥的關係,但內容不說人權、不高聲疾呼去標籤化與去污名化,更不談修復式司法的問題,相較於《與惡》溫暖明亮的結局,《噬罪者》試圖展演透過被害者家屬所懷抱恨意的「私法」,去實踐他心目中的「正義」;陰暗、暴力且發洩式的復仇,宛如當代社會的真實寓言。
《噬罪者》英文片名取自甘地名言「Hate the sin, love the sinner」,原是改編自楊念純編劇原著《越界》,其曾榮獲電視優良劇本,劇名雖改,但劇本仍忠於原著的基調。編劇選擇用一位更生人做為主角的反英雄主義,並希望能夠突破臺劇男主角高富帥的窠臼。從角色出發帶進故事,讓我們能夠深入每一個人物的內心世界。在道德、法律與愛的界線越來越模糊時,看到人性的美好和黑暗。
《噬罪者》在劇情的結構安排上,並不意在側寫王翔的獄中生活,我們無從得知王翔的監內處遇為何?也未能認識到監內的「教化」是否足以令受刑人自新?!而是選擇以家庭劇的類型模式包圍更生人的主題,透過主角王翔的出獄後,面對社會所面臨的種種阻礙與困境,包含王翔家和其雇主家的家庭成員個性和互動,折射出王翔貼有更生人標籤所背負的有形、無形的社會眼光,那如影隨形的污名與歧視如甩不掉的陰影,隨著一次次的就業困難、社區歧視,以及對更生人是否會「重操舊業」的根深蒂固質疑,不斷地提醒自己身為罪犯的事實,即便已獲假釋資格或刑期已滿,但罪不因刑滿而消失;「重新開始」成為承載了開天闢地的恢宏重量。然而,卻沒有什麼比重頭來過還要更為困難。
在《噬罪者》劇中,有兩個角色設定最發人深省,一是陳芷玲的賭徒父親,二是被害人李曉君的父親李春生。
芷玲的父親原在工地擔任監工,因一場工安意外而不良於行,日後沈迷於賭博的金錢遊戲,希望能一夕翻身,好扮演稱職的父親一角。而李曉君的父親則因12年前那場喪女之痛,終日鬱鬱寡歡、像是活在一層又一層暗黑無際的永夜中回憶過去,又因過去的苦痛與傷悲而讓自己更陷入萬劫不復的情緒低潮中,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復仇」是他解脫的方式,也是他實踐心目中所謂的正義的手段。
然而,陳爸因沈迷賭博耗盡家財,走投無路之際竟教唆女兒行竊(他說是「借用」)供他花用,卻對女兒與王翔等更生人的互動大有意見,要他「不要跟前科犯在一起」。而李父作為被害者家屬,面對女兒遭殺害棄屍的悲慟,以綁架、凌虐王翔的方式追求他要的公平正義。這兩個父親在王翔面前所犯下的「刑」,若在天秤上秤量,恐怕僅是刻度的差異,卻在「罪」上,顯現出截然不同的結果。
什麼是罪?什麼是刑?刑滿了而罪不曾消失,那麼未被量刑的罪,就無需受道德上的責難與法律上的追訴嗎?作為這場戲的局外人,我們又該如何給予角色行為之評價?若覺得殺人犯竟可假釋,那麼對於李父採取凌虐般的私刑行徑,是認為大快人心、罪有應得、死好?還是在法治國底下無法同意這樣的極端行為?
這些「罪」未被論斷,那麼「刑」便僅是法律上的具文。又王翔所背負的刑其實來自為手足的頂罪,那麼,若將陳父、李父與王翔三人擺上善惡的天秤,又會是孰重孰輕?
雖然《噬罪者》或因家庭劇的類型而開展過多條家庭成員的敘事線,以致於結尾令人有種收不回來的突兀感,但綜合而論,《噬罪者》正因為這樣的類型設定,讓王翔的生命經驗得以完整地展現於觀眾面前,並以家庭成員間的彼此互動,打磨王翔的角色個性,是如此溫柔、敦厚、體貼與保護家人。
這樣的安排或許可讓觀眾更立體地認識身為一名更生人,他是否如前科所顯示般地充滿污點?還是他與你我一樣,首先先是一個人,接著是受刑人,最後才成為更生人呢?
《噬罪者》十分注重拍攝細節,劇本除了在既有寫實田調的基礎下,在拍攝前置期,導演同時參與了紮實的臺中監獄田調,實際了解受刑人的生活細節。而為了完整還原莊凱勛在獄中狀況,導演捨棄已廢棄的監獄搭景,特別借到還在使用的新店戒治所進行拍攝。導演說「因為監獄管制嚴格,必須要同進同出,配合監獄的時間,手機也被列管,連一個小道具都不能少,要確實清點完畢才得以進出。早上八點到監獄現場,等所有人完成安檢,都已經快十點了,拍攝時間其實很短!」而裡面飾演法警的人,實際也是監獄的戒護人員,多方努力才能讓出來的效果可以讓觀眾更去相信也認同整齣戲。
本劇寫實基調比較沉些,雖然不至於太沉悶,但和商業節奏相比還是稍微慢些。在調性節奏上可說是介於連續劇和人生劇展(電視電影)之間,加上是走家庭劇慢慢揭露角色關係和性格的模式,而非事件舖排緊湊的方式在開展劇情,所以觀影者是否會因為角色的心理刻劃及演員精湛的演出而深受吸引,以致於願意去追劇,就是最為關鍵之處,甚且牽涉觀眾過去的觀劇習慣。
其次,本劇由曾獲金穗獎肯定的賴孟傑與張亨如雙導演執導,他們從短片到電視電影,各自累積了豐厚的創作歷練,能把角色與複雜劇幅的「噬罪者」,掌控出懸疑推理中帶著藝術氣息的節奏質感與戲劇張力,令人驚喜與期待。其中多場戲的鏡頭構圖與視框出色,包括一場莊凱勛發惡夢、夢境他做助教時在校園被學生追逐、頂樓陽臺灑落考卷、考卷飛落的畫面襯托摩天高樓錯置的天景;抑或第2集「秘密」,莊凱勛與女友夏于喬仰看巨型飛機從頭上呼嘯而過的刺激浪漫拍拖 ,視覺手法皆富創意。
附註:本劇因涉入殺人罪入監服刑的王翔,在服刑12年後終獲假釋機會,而假釋依據則規定在刑法第77條的三要件中,即「有悛悔實據」、「刑期已執行超過一定時間」、「由監獄報請法務部審查核準」。事實上,受刑人要獲得假釋需通過重重關卡審查,不是符合假釋資格便得以一律假釋(同時也絕非所有受刑人都可以申請假釋,如死刑犯、三振條款,以及犯與妨害性自主相關的罪,接受輔導或治療後,經鑑定、評估其再犯危險未顯著降低者),獲準假釋後,雖然意義上受刑人從監所管理轉向自律,但依舊受到一定程度的政府監管,而假釋中犯罪遭判刑,假釋更會遭撤銷。
導演:張亨如 / 編劇:楊念純
法律上認定的罪有清楚的犯罪事實,可是罪的界定真的就只在「有形」的「行為」上嗎?當我們看到一個罪行深重的人,憤怒、恐懼、謾罵似乎是必然的,但在下評斷之前,你是否了解事情的全貌?愛本無罪,許多罪行卻都是因愛而生,為了愛而犯罪,是不是都值得?
《噬罪者》的故事是以犯下殺人案的王翔以及小他八歲的弟弟王杰兩兄弟為核心。王翔殺了高中女生李曉君,並將她棄屍在池塘裡。王翔付出代價,坐了將近12年的牢。王翔假釋出獄,王杰和母親終於盼到這一天,但因為當年王翔犯下的案件,他們多年來一直承受著很多壓力,王杰甚至在王翔出獄前,都未曾向身邊的人提過自己有個在坐牢的哥哥。在發現家人對自己的隱瞞、社會的眼光、以及被害者家屬一絲未減的憤恨行為後,一向正向的王翔這才發現自己其實只是從一個小籠子換到一個大籠子裡。
劇名《噬罪者》看起來很像是一齣犯罪、懸疑、推理劇,但其實是藉由一個假釋犯出獄後的生活,來探討人性。為了還原你我所處的世界,我們捨棄類型片的包裝,以寫實的美學基底和拍攝手法來呈現。會做這樣的選擇是因為我一直相信當戲劇世界愈貼近真實生活,觀看者就愈容易去相信這些故事角色其實就在我們身邊,甚至去察覺這些角色可能就是我們自己。
本劇所探討的人性糾葛,就存於我們的生活之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曾因為嫉妒、憤怒、執著、恐懼、懷疑,而產生了不好的念頭,但亦或,我們更常不自覺的「以愛為名」對身邊的人索求或控制,這樣的人性若從宗教的角度來看,其實也是一種「罪」的。但我們不談宗教,只是想用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呈現某些社會現象,給觀眾思考的空間。不奢求認同,只要能夠理解,我們生活的地方就會多一些柔暖和溫度。
在劇本的架構上,每一集設定了一個小標題。有的標題提示出那一集的重點,第一集男主角王翔出獄,小標題是「自由」,他重新回到社會,但是更生人的困境讓他一度懷疑這是個不需要他的社會,他真的有享受到自由嗎?第四集標題「感染」是抽象的,媒體不斷報導同一則新聞,那種影響力就像病毒一樣散播出去,對很多人都會造成影響。第五集「失眠」,劇中好幾個人因為發生的事情而困擾,難以入睡,在這一集裡安排了三場夢,表現出三位角色的不同心理狀態。每一集的標題可以給觀眾不同的想像,讓觀眾看到劇中角色的另一種面向,用人物帶出故事,用故事的發生,改變人物。
在選角上,很早就決定由莊凱勛來飾演王翔這個角色,有別於他先前給觀眾的印象:深邃的眼神、獨具爆發力的演技,這次,他以一個內斂、壓抑的狀態去詮釋一個經過多年牢獄洗禮的假釋犯,沉穩的演出,十分有說服力,他不慍不火,讓這個角色非常生活化並且更為立體。而擔任汽車業務員的弟弟王杰,則是由這兩年戲劇表現愈來愈亮眼的曹晏豪來擔綱,他在面對家人、女友、客戶和同事時,有非常多面向的詮釋。劇中兄弟倆人有幾場令人印象深刻的對手戲,深刻的表現了一種手足之間最直接、自私、甚至是最無賴的情感。
幾位女性角色:王翔的前女友沈雯青(夏于喬飾)、王杰的未婚妻洪怡安(林子熙飾)、王杰的客戶同時也是另一位女友唐娟(蔡淑臻飾)也都精彩詮釋了女性在感情裡的不同狀態和樣貌。夏于喬演出知性、自主性很強的女記者,在面對現在男友和前男友王翔時,她有不同層次的表演,精準地掌握住這個角色。林子熙在劇中的形象是個溫柔、無害的好女孩,她拿捏得宜,前半段是個很溫暖的人物,後面的情緒翻轉則是令人眼睛一亮。蔡淑臻飾演的是有外遇富太太,玩愛情遊戲玩出她認為的真愛,心境上的轉折和遭遇,讓人對她又愛又恨又同情。
最後特別一提,雖然更生人不是本劇最核心的主軸,但為了瞭解獄中生活及更生人的心情和處境,我們在做田調時,實際走訪了北部地區的幾所監獄,以及訪談了為更生人就業不遺餘力的陳興餘大哥,讓我深刻體會到現行制度下更生人重返社會的無奈和窘境。但很遺憾的是,陳興餘大哥在今年初因病不幸離世,希望他在天上能夠看到這齣戲,也盼他的精神能永留延續。
黃致豪(執業律師、司法心理學研究者)
身為辯護人,我曾不只一次目睹高踞法檯的藍袍法官,以輕蔑或嚴厲,或二者兼而有之的語氣訓斥被告,內容多半是被告為何小時不學好,長大為非作歹云云。
這時,我多半備感難堪。為了司法感到難堪。
那多半是在我們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設法蒐證,去說明刑法第五十七條所誡命要求法院逐一盤點的犯罪行為人脈絡之後。法院的回應,似乎某程度在訕笑著辯護人的無力,映照著被告的蒼白。
那時,我心裡總難免要前思後想,該不該就著刑法的原則說出那句傳說中的名言:「去恨那罪,但要愛那犯罪的人。」(Hate the sin, love the sinner.)這不正是刑法第五十七條要求法律人在面對犯罪者時所必須權衡考慮再三的「噬罪條款」?
這話,據說語出聖雄;話頭聽來輕巧,但在當下的臺灣,乃至於當代許多自詡為民主法治的先進國家,看起來卻是那麼不合時宜。別說去愛,有誰願意給來自社會底層的罪人一個重新再來的機會?
「恨那罪我懂,但憑什麼要我們去愛那犯罪的人?」如果當今的臺灣社會對於犯罪與犯罪者可以發出一波集體的聲浪,我想大概會是這樣的聲音。「犯罪者該死」,「亂世用重典」,毋寧說是在當今民粹主義思潮當道的各個社會(是的,不僅是臺灣)所興起的一種容易廣為接受的直觀想法。畢竟,在各式各樣的成功哲學、奮鬥故事的「自由意志」、「人定勝天」假設背後,我們一而再再而三的遭受各式各樣的成功傳說催眠。於是,我們要求孩子要有「狼性」,我們期待身邊的人要「堅此百忍」,卻忘了個人從一出生開始,無論是遺傳的,環境的,身心的,或者是社經地位的,就有許許多多的因素根本是自己甚至窮一家之力,全然無法掌握的。
我們忘了:人類有多麼無力蒼白與渺小,竟然轉而擁抱成王敗寇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放任弱弱相殘。
我們忘了:社會是一條滔滔長河,個人一旦落水,大多數時候只能隨波逐流,看命運之力把你帶向何方。
猶如我們觀看《噬罪者》時,面對王翔的境遇所生的心情:要去指摘一個人曾經犯過錯,是何等的容易;但是要去理解犯罪者之所以犯罪背後的成因、動機與脈絡,進而檢討體系,進行防範,要耗費何等的氣力,又是何等的艱難?
觀看劇本書的過程,不免令我想起雨果的《悲慘世界》,Jean Valjean出獄後被迫用假身分換新生活那一段。可現代有誰能逃脫體制的掌握,真正重新開始?太多這樣的被告多半後來就是淪入無力的輪迴:犯罪—受刑—離開監所—進入更大的牢籠(社會)--被拒斥—犯罪。端看命運的長河最後決定把他們帶向何方。
我們學會去恨那罪,也恨那罪人。到頭來,又有誰來原諒我們的罪?
臺劇這幾年也是不少驚喜,總能看到一些想看的題材,比如最近抽空看完的《噬罪者》,
雖然太懶了,但還是簡單寫下劇情吧,以便有一天又忘記看過的內容了。大學時期,曾經做過類似的選題策劃,就是與“更生人”有關的,當時想的設定就是一位坐了多年牢出獄的人,重新適應已經改變的一切,面對世俗的偏見、開啟新人生的故事。(但很可惜,拖延癥患者遲遲沒動筆)。直到最近看了這部臺劇,覺得還是挺欣慰的。
“更生人”其實就是刑滿釋放人士的統稱,劇中的王翔就是這樣一位“更生人”。他之前因為“故意殺人罪”被捕,坐了12年牢,終于出獄重返社會。
從表面上來看他終于獲得了久違的自由,但是實際上真正的自由卻離他還有一段距離。
家人為了擺脫之前那件事的影響,搬了好幾次家,向別人介紹也并不敢提王翔的過去,而是說他是從大陸工作了很久才回來的。
由于有前科即使有著研究生的學歷很多公司仍然沒有錄用王翔,無奈之下弟弟只好托情人唐娟幫忙。隱瞞了有前科的事情,王翔成功的在唐娟婆婆家當上了司機,每天接送唐娟的繼女小愛上下學。
小愛的奶奶不準小愛養鳥,讓王翔“處理”掉那只鳥,王翔把它帶回了家,細心喂養。鳥如其人,其實在籠子里一樣也是不自由。但其實王翔是自愿把自己困在籠子里的。為了保守那個秘密,他早就把自由交出去了。(后面會說到)
小愛霸道蠻橫,王翔也不卑不亢,兩人由一開始的互相對對方不順眼慢慢的也能和平共處了。
有一次開車途中有人遇到了車禍,王翔下車熱心救人的一幕被小愛拍下來放到了網上,網民們大贊他是“英雄哥”。
但這卻是災難的開始,有人扒出了王翔是10幾年前高中女生命案的殺人犯。消息一傳出來,很多人的態度都發生了轉變。比如唐娟的婆婆,之前認為王翔老實可靠,非常信任他,但是看到了電視上的新聞,對他的印象也發生了改變。有次家里不見了3萬塊,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時候,懷疑起了王翔,問他有沒有看見裝著3萬塊的信封。
他也時常受到警察的“特別關照”:比如定期到訪家中;當王翔碰巧出現在了發生車禍的現場熱心救人也被懷疑······……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他從小愛家辭職了,來到了龍哥開的清潔公司,遇到了同是更生人的阿標。阿標的結局未免有過于極端的嫌疑,但是不得不讓人深思到底是什么造成了這樣的悲劇。
龍哥的抽屜不小心少了2萬塊,而抽屜的鑰匙卻被發現在阿標的挎包里。阿標百口莫辯,覺得龍哥不相信自己。后來沖動之下跑去超市搶劫結果卻被當場被斃。
結果后來證實這5萬塊都是小愛的同學祉玲偷了給她爸爸的。
但是在之前有前科的王翔和阿標都被當成了最大嫌疑人。這是人們的習慣性思維。
實際上王翔也一點也不像殺人犯,他為人處世溫和有禮貌,對人對小動物都有愛心,他的人生如果沒有遇到那件意外本來會有很好的未來,研究生學歷的他在大學做助教,有相愛的女友。
他不像個殺人犯,事實上殺人兇手其實也并不是王翔,而是他的弟弟王杰。為了保護弟弟,他承認了罪名,保守了這個秘密。也承擔了所有世俗的偏見與惡意。
弟弟意外殺死了自己最愛的女孩,這個設定不免讓人想起了《牯嶺街殺人事件》。
哥哥入獄了,作為家中唯一的男人,王杰也沒讓母親失望,他工作很努力,是公司出色的業務代表。甚至為了業績不惜出賣自己的色相,和有婦之夫唐娟暗地里私會。實際上他有一個溫柔體貼的女朋友洪怡安,兩人甚至要談婚論嫁了。但是如果不是被王翔發現警告他,王杰似乎也沒有要收斂的意思。
當洪怡安知道王杰出軌對象是唐娟后,傷心哭泣,王杰還向她道歉,不會再讓她傷心,結果卻怡安發現兩人還有聯系。對于像王杰這樣的人來說,也許出軌并不需要什么原因,跟愛不愛也沒有什么關系。
很諷刺,10幾年前王杰殺了人,沒有受到應該受的懲罰,但心中難免也有裂縫,10幾年后有人因為他殺了人,他依舊不用受到法律的制裁,可是這一次也許也逃不過內心的制裁。所以才會對警察說要他們抓了自己吧。
對于劇情方面感覺有些不太完善的地方,比如弟弟這10幾年的心路歷程其實并沒有很好的體現;哥哥與弟弟的情感沖突;結局王杰女友沖動殺了王杰的情人唐娟也有些過激……
看到這部也想起了東野圭吾的《信》中哥哥為弟弟做出的犧牲,這犧牲值不值得呢,也許只有故事中的人才有答案吧。
首先這部劇沒有讓我感到枯燥無味,一口氣看下來的,內心非常觸動。
特別喜歡其中的唐娟這個角色,非常有魅力,但是對和王杰之間的感情卻非常傻,內心空虛,兩個人相互取暖,卻從來沒有想過要結為夫妻,偷情暴露,最后唐娟被王杰的結婚對象洪怡安用煙灰缸砸死,看的讓人非常難過。
洪怡安是這里面最無辜的人了吧,最應該進監獄的人是王杰才對,起初就是王杰錯手殺害了李曉君,他的哥哥王翔幫他頂罪入獄12年,真希望進監獄的人是王杰而不是王翔。
王翔的不告而別,一句解釋的話也不說,過了12年,當年的新聞,讓他的女朋友沈文青一直以為是她害的王翔殺死了李曉君,對他的女朋友沈文青也非常的不公平。其中當了備胎的宋克帆感覺也是非常地無辜。
殺人者雖然改造出獄,社會卻很難有他們的容身之地,王翔是如此,阿標也是如此,就像《肖申克的救贖》里面被放出獄的那位圖書管理員一樣,甚至有想要重新進監獄里生活,阿標也是這樣,但是最終圖書管理員自殺,阿標想要進監獄,卻丟了性命。
每個人的生活都有很多身不由己,幫爸爸偷錢賭博的女兒,女兒被殺的父親,殺人兇手的母親,生活不易,我們管不了人們的閑言碎語,只能內心向善,心向光明,做個心懷寬廣的好人。
更生人: 最近看了臺灣電視劇《噬罪者》,也是一部反映社會問題,拷問人性的作品,主人公王翔因為一起謀殺入獄,12年后獲得假釋出獄,卻因為之前的案底,讓他的工作環境,生活狀況受到很多不公正的待遇,畢竟很多人都是以歧視的眼睛看他,甚至有很大的敵意,還有歪曲。大家都把服過邢的人稱作“更生人”,就是說這個人坐過牢,需要重新開始,本意應該是呼吁社會對他們包容,給他們新生的機會,因為沒有社會大眾的接納和包容,更生過程會很艱難,壓抑,可能會被刺激回犯罪的道路。 我覺得更生人還可以這么理解,拋棄了過去的生活方式,選擇了新的生活方式,就像是脫胎換骨,鳳凰涅槃。比如一個A,他原來只是一個普通的促銷員,后來偶然一次機會,她認識了某劇組,被邀請去客串,漸漸的也被導演發現,挖掘,于是她走上了演藝道路。那么她也就不再屬于過去的她了,也就接受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交,新的工作活動,這樣的轉變也可以形容是更生,重新開始,選擇新的生活方式。如果把更生只用于服刑者,那過于局限,難免狹隘,因為世界無奇不有,重新開始的故事,角色很多。比如一個人,原來是富甲天下,成天與人斗酒、斗富,后來因為一場意外遭到抄家,所以他就一無所有,流落街頭。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云游道士,在道士的點化之下,他便追隨道士上山,后來終于修煉成仙,人世白云蒼狗,此攻彼伐,他卻逍遙自在,無拘無束,這也是重新開始。 說到更生我也算是一個,我不是一個服刑者,而是一名文藝者,我是借助文藝對自己救贖,進行洗禮,從一個目不識丁的人變成一個博聞強識的人。我選擇文青的生活,追求精神文明的東西,這就是我個人的華麗轉身,是我的重新開始。我剛出社會的時候,住在一個很混亂的城中村里,接觸許多形形色色的江湖人,那是我的過去。可后來的我,推崇的是圣賢,高士,君子,才子佳人,而不是流氓,后來的我也厭惡一切沒有底線的丑陋,和不擇手段的罪惡,我主張良知,正氣。至于后來的我反而被一些城市警惕,覺得我是威脅,這不是文藝的罪,而是整個環境的原罪,畢竟舉世混濁,到處男盜女娼。
會接觸到這部劇,是因為搜莊凱勛的電視劇搜到的,這位仁兄,雖然只看過他的一部麻醉風暴2,還是配角,不過至今仍然念念不忘,想說看看他還有什么好劇,就搜到這部與「我們與惡的距離」常常同時搬出來對比評論的劇——噬罪者。
其實這兩部劇要表達的思想有交叉之處,但又并不相同,一部是站在法律、道德等倫理角度的大方向去評判善惡,劇中臺詞“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拷問人心,而這部劇是完全以一個小人物的出獄生活帶出它想告訴我們的,“我以為一切都會一筆勾銷,但不是這樣。”
“hate the sin,love the sinner”,這是出自《甘地語錄》的一句話,譯作“恨罪惡,愛罪人”,這也是這部劇的英文譯名。為什么要愛罪人?人之所以會成為罪人,是因為罪惡有了生存的土壤,我們和罪惡生活在同一片土壤,怎么可能不變成罪人?與其不加思索的懲罰他,不如去思考怎樣把滲入土壤的毒素清除。否則,除了這一個罪人,未來還會有更多的罪人。
由于涉嫌殺害未成年少女,王翔被關了十二年,出來后,物是人非,因為怕影響到家人(為防止罪惡再次發生,刑滿釋放人員需要定時向觀護人報道,并且警務人員要時常去居住地探視),他沒有留在家里的早餐店工作,經弟弟介紹成為了一戶有錢人家的專車司機,而陰差陽錯的見義勇為,曝光了他的入獄事件,走投無路,他投靠了監獄中認識的做正當生意的龍哥。
原本以為日子就這樣毫無波瀾的過著,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也會慢慢淡出腦海,可生活怎么會輕易放過他們呢?同在龍哥的公司工作的更生人阿標,因為被懷疑盜竊,干脆破罐破摔,故意在商超搶劫,就為了能再被關回監獄。
為什么?外面的路,真是太難走了。
一個人被判定有罪后,之后發生的任何壞事嫌疑最大的依然是他,即使他是清白的。這就是首因效應,犯了錯的就永遠是罪人,任何人都能俯視他、批判他。人性如此,無法避免。
王翔也沒有逃脫。因為一個未成年少女的失蹤,他又理所當然成為嫌疑人。然而那名所謂的失蹤少女,只是因為跟家里人慪氣,自己躲起來了而已。
那此時王翔在哪里?我們可以猜一下。
他被十二年前的受害人父親囚禁起來,打著正義的旗號,發泄自己的私憤,以為這樣自己能好過一點,但那件事每想起一次,心就被刺痛一次,傷口永遠都不會愈合。
但王翔還是對他說,“對不起”、“動手吧”。
“對不起”,是劇中我聽到最多的詞。
但誰是誰的罪人?誰要同誰道歉?
結局還有一點意料之外的情理之中,乖巧懂事的怡安,最終殺了男友的外遇,一尸兩命。她拿著煙灰缸一下一下砸下去的時候,我想到了東野圭吾筆下的人物。
人變成罪人,該是咽了多少不公正,才能從受害人變成施暴者。
我想小杰一生也不會釋然,他的哥哥和女友都是因為自己,變成了別人眼中的“殺人兇手”,這個污點,在這個社會,是很難洗清的吧。
而曉君的父親,可能會勉強放下復仇的欲望,但是這個心結,怕是永遠也解不開。
漩渦中,沒有人能逃掉這一切。
無論道歉或原諒的有多誠懇,自己能不能放過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再說說莊凱勛,看這部劇前,我腦海中他是飛揚跋扈的萬大器,甚至看到噬罪者的海報時,對他的造型感到突兀,但劇終后,之前萬大器的形象我已經記不起來了,取而代之的是隱忍深沉的王翔。
這個社會還有多少“王翔”呢,我不知道。
但,希望我們不會變成罪惡的推手。
【群體性社會的容忍度】給予重返社會的人一個機會,這是本劇的情感前設。但這個前設的再前設是,主人公的“殺人”是充滿了非固定意義。如果是傳統意義的殺人犯,即如韓國素媛案兇手,你是否可以給予重返的一切容忍?在大多數生活都艱難的當下,《噬罪者》用更冷峻、嚴肅的態度講述更生人出獄后舉步維艱的生活,但其實也道出那些從未進過高墻者,最普通群體的同樣不易。所謂,普通人何苦為難普通人吧。
雖然猜得到是哥哥幫弟弟頂罪,但是很期待劇情走向。
劇本有些地方去戲劇化處理很不錯,有些戲劇沖突又太過刻意。每集質量漂浮不定,節奏過于緩慢,比與惡還是差點,但是公視這個檔真棒。最后的這個結局真是。。。大概也只有香港和臺灣能拍這樣的結局。
《噬罪者》的英文片名叫「Hate the sin, love the sinner」”鄙視罪惡,但愛那犯罪的人”《甘地語錄》,意指罪惡雖然是令人憎恨的,但是我們也要關心那些犯了罪的罪人。《我們與惡的距離》成功讓大家開始關心跟瞭解所謂的「罪與惡」其實距離我們並不遙遠,而《噬罪者》則是延續這個概念,更加深入去探討犯罪者在出獄之後所面臨的難題。在與惡裡面沒有獲得解答的那些疑問,或許可以在《噬罪者》中找到答案,因為在與惡拋出了一個大議題之後,《噬罪者》的角色其實是針對「犯罪者」這個議題繼續去深入探討,並且更加聚焦在「更生人」的描寫上。
高開低走。演員演技各個在線沒得挑,但不得不說一句整部劇的三觀都太歪了。拜托哥哥你不要每個人都想救,這不是救啊!!從頂替弟弟開始就錯了,是溺愛!是病態的保護!弟弟到最后也沒有學會責任和擔當,所有的被害者都直接或間接由弟弟引起。家庭教育非常有問題,對人對事對物方方面面體現了家人角色的扭曲。弟弟是兒子哥哥就不是了嗎??劇想展示的東西太多了,社會對更生人的態度、更生人的生活現象、報紙媒體的價值觀、家庭與婚姻、被害者家人的光景、底層與上流社會的對比,太淺了全部戛然而止,哪一點都沒有深剖,看完后感覺就這樣子咯?立意何在,難道只是來欣賞男主的演技喔?失望!
特別喜歡這個英文名字《Hate the sin,love the sinner》愛與恨,罪與罰,我們如何分辨?看至結局,終于發現其實冥冥之中注定了罪孽深重者的代價。那些本不該有的偏見與謊言,注定要將一個人推向深淵。
你想當個十全圣父,但你救不了所有人。劇本寫得很好,每個人物的矛盾掙扎都站得住腳。不過因為方方面面都想照顧到,會讓人覺得塞得有點太滿,太沉重了。
最近看的幾個公視的劇質量都很高!節奏有點慢,但整體還是挺喜歡的,結尾竟然來了個這樣的反轉!
前兩集覺得很一般的劇情,沒想到看了3/4集,覺得靜靜地慢慢壓迫,人與人之間慢慢接觸后感情的變化,再加上夏于喬進來的一條線,加起來情感的糾纏,還蠻厲害的。編劇功力很深。希望不會爛尾。----------看完了,除了結局有些平之外,都很好看。人性本來就很復雜。善與惡,一念間。
臺劇真的進步很大,不再只是家庭瑣碎,而是會去反思社會,莊凱勛在我印象中最佳的演技應該是《菜鳥》里面的分手戲,但在這部劇里面,沒有太多外露的情緒,有的只是細膩的眼神和小動作,真的很棒!劇情進展略有點緩慢,估計等小愛失蹤就會開虐了吧(ㄒoㄒ)
想到第55屆臺灣電視金鐘獎提名戲劇節目獎的5部臺劇,《想見你》《用九柑仔店》《誰是被害者》《鏡子森林》都已在機緣巧合下觀看了,索性也來把《噬罪者》(獲得戲劇節目女配角獎-蔡淑臻)補看了。—— 第一集 自由,第二集 秘密,第三集 偏盲,第四集 感染,第五集 失眠,第六集 風箏,第七集 皮囊,第八集 失格,第九集 負罪,第十集 褪色,第十一集 甦醒,第十二集 困獸,第十三集 重生。—— 一場命案影響著“兇手”與“被害者”各自家庭以及周遭相關人物的長遠生活,這個故事聯想到《我們與惡的距離》,最後“真正的犯罪者沒有得到法律的制裁”聯想到《陽光普照》,若是大陸來拍,可能就有類似《誤殺》結尾自首伏法的情節了?!個人覺得扮演小愛的金凱德有點像許瑋甯;第13集裡怡安的衝動之舉編排得有些刻意……片尾曲是茄子蛋的《日常》,小驚喜。
應該是那個弟弟犯錯殺人的吧,有點慢哎,還是挺期待下一集的
沒有《與惡》那么精致承轉起合,但也足夠精彩,一個俗的不能再俗的故事,被拍成了罪與罰,如果說《與惡》講邊緣人,這個可以說是更生人,每個人都是道貌偉岸的正義聯盟,可誰才是罪人呢?就題材,就把那些熱門IP,翻拍,抗日…給打爆了,要是標為國產劇,我覺得是對導演演員的一種侮辱。
陪媽看系列。第一集就能猜到是哥哥替弟弟頂罪,但是總體還是可以看,節奏不快,慢條斯理,演員演技也還不錯,女生們顏值都可以。差點以為男主角和大小姐要發展出一段感情。。關于出軌,站在被出軌者的角度,始終感覺是有配偶一方的錯,而小三則錯在其次。弟弟女友盲目殺死弟弟情人真是傻透腔的行為,用另外兩個人的錯懲罰自己。沒想到弟弟從小到大還真是不用為任何事負責呢。
比《我們與惡的距離》更優秀的臺劇,壓抑、沉穩、扎實,13集的故事呈現的是一出徹頭徹尾的人性悲劇,惡的連鎖反應,善的無能為力,男主角清澈地猶如一顆水滴,卻依然激起了人心的漣漪。整個劇集的故事看似風格柔軟,情感克制、卻具有著刺痛人心的力量,它告訴我們,現實就是現實,沒有人可以拯救的。
片頭蕭煌奇,片尾茄子蛋,這得啥家庭啊。
扶弟魔的哥哥,一個更生人的故事……拍出與惡姊妹篇的感覺。
從我們與惡的距離到這部,讓臺灣更讓人敬畏和心疼。這到底是一片什么樣的土壤。弟弟未婚妻最后一集的情緒反轉太亮了,沒想到是這樣。
親情和人性的羈絆,想做的事情和無法承擔的責任,想去人人都踐行敢作敢當的成人世界生活。
ed竟然是《日常》。丨王翔這什么JK情圣體質啊,但是小妹妹們不知道他其實是弟控嗎……丨幾乎所有的恨都來自于愛而不得。為劇情轉折犧牲了很多性格與邏輯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