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空]播放記錄
視頻
該片根據朱迪·布魯姆撰寫的同名小說改編,該書于1970年首次出版,講述六年級小學生瑪格麗特·西蒙(弗特森飾)對青春期有關的一切充滿疑問,她在滿世界尋找答案。她的母親(麥克亞當斯飾)和外婆(貝茨飾)試圖在這個一切都在發生變化的時期引導她。母親和外婆也發現,人不會停止懷疑自己走的路是否正確,也不會停止思考生命中什么才是有意義的。薩弗迪飾演瑪格麗特的父親。
20230628天堂電影院觀影之《上帝在嗎?我是瑪格麗特》 本片是我今年到電影院觀看的第82部電影,也是在私人電影院觀賞的第127部電影,同時也是2016年以來到電影院觀賞的第659部電影。 本片共吸引了六男六女共十二位影迷觀賞,大家暢所欲言,觀影氛圍非常輕松和融洽。 影片很生活,很接地氣,情節好簡單,就是講述讀六年級的美國女孩在來潮前的這段時間的心理變化、情竇初開、渴望成長的故事。拍的趣味橫生、不落俗套。這也是為人父母尤其是家有千金的家庭應該觀看的青春期電影。 美國六年級的小女孩們成天想著長大,比誰胸部發育得快,比誰先來大姨媽,比誰先親到白馬王子。而我們中國女生六年級的時候,想的就是胸不要變大到能看出來,大姨媽越晚來越好,偷偷摸摸穿小背心,偷偷摸摸戴衛生巾。 一些細節把握的很好:比如小超市買衛生巾這段讓人忍俊不禁 不論是收款小哥緩緩的傳送帶, 還是最后一刻急中生智的tic tac (嘀嗒糖),都讓人感同身受。 再如小女生們成立一個秘密俱樂部,條件竟然是每個人都要戴Bra(胸罩)! 再如四個小女生一起一邊做擴胸運動,一邊喊著口號:We must,We must,We must increase my bust!(我們必須,我們必須,我們必須增加我們的胸圍!),這段讓我們捧腹大笑! 再如其中一個小女生第一個來潮,其他人追問她聞起來啥味道?她說,像猴子吧酒。 再如影片中三個小女生當第一次來潮時,或驚慌失措,或驚喜交加,但她們第一個呼叫的,都是她們的媽媽! 影片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女主角的爸來自猶太教家庭,她媽是來自基督教家庭,所以他們父母的宗教矛盾似乎不可調和,這也給青春期的女主角帶來了很多煩惱!甚至女主角的好友家里還是天主教! 這種煩惱在中國幾乎是不存在的,中國人很少有宗教信仰。 女主角是《蟻人》中蟻人的“女兒”艾比扮演的,童星出身,她演的真實自然,幾乎沒有表演的痕跡,片中她母親的扮演者是瑞秋,我看過她和高司令演的高分愛情電影《戀戀筆記本》。 影片的BGM相當奈斯,帶有七十年代懷舊的質感。 精彩臺詞: 你好平。 我已經開始發育了。 想加入我們秘密俱樂部,必須戴一個胸罩。 我爸是猶太教,我媽是基督教。 我想買一個胸罩。 胸罩是一種痛苦。 我想脫下來。 歡迎成為女人。 我們必須,我們必須,我們必須增加我們的胸圍!We must,We must,We must increase my bust! 這是一團搖搖晃晃的東西。 我見過。 我哥哥光著身子走來走去。 我爸有《花花公子》 玩“兩分鐘在壁櫥”的游戲。 吻了幾次? 五次吧,我數不清了。 月經到底啥味? 像猴子吧酒 她既不是猶太教也不是基督教! 我是女人了! 歡迎來到女人圈。 豆瓣評分7.7,我給7.8分
雖然不同國籍不同文化家庭 但女主青春期關于自己身體的變化的期待 對同齡女性發育更快 因為道聽途說聽到的消息 對其產生的莫名的惡意和嫉妒 對異性產生的性懵懂 這些看似細碎渺小 但其實意義重大的第一次都讓我感同身受 她們需要在適合的年齡得到性教育 得到父母家人的愛和尊重 得到朋友的支持和陪伴 得到屬于自己的信仰 無論那個信仰是什么 我希望當時的我在這個年齡階段有這些疑惑和煩惱時 也能得到父母親人 朋友等人的幫助 但那個時候成績就已經是所有了 我也不過是親戚和老師口中內向不愛說話 應該開朗一點的坐在前排的矮個子女生。
還有媽媽 放棄自己的熱愛的工作變成全職媽媽 絕對是世界上最最最令人不值的事情 那種看到美麗的飛鳥落在窗前 興奮的拿起畫筆的樣子 比她在廚房里對著陌生的鍋具看見黑糊糊的烤雞有意思多了
最后 女主口中的上帝是真的信仰嗎 我覺得每人都會有自己的理解 在我的理解中 女主口中的上帝是一位睿智可靠的善于傾聽朋友 她會把自己的煩惱和愿望都說給它聽 希望它能答疑解惑理解自己 同時得到祝福 但這種信仰遠遠達不到女主媽媽的父母他們那種程度 那種可以為了信仰拋棄女兒的程度。
對資深影迷來說,顯得寡淡,淺顯了。不經嚼,嚼一口就沒味兒了。
原小說出版于1970年代,當時探討家庭教育和信仰選擇,算是前衛,小清新吧。
小主角,這臉蛋美若天仙。這種溫情小片,適合無腦放松,簡單娛樂時看。同時還可以兼顧其他兩三件事兒,反正劇情也不怎么有大沖突,都顧得上。兒童也相宜,毫無爆點,還可以簡單啟蒙性教育。
送女兒上學前到電影院逛,恰巧發現正在上映,而且上映時間恰巧是女兒的上學時間,就和先生買票進場。
其實知道這個故事是因為知道有這本書,但一直未有時間找來看。故事處理的其實比電影處理的部分較多,包括身份認同、尋找自我的過程、宗教信仰的尋覓、以及對上一代的身份和宗教信仰的探索,因為電影受時間所限,只能每個部分都蜻蜓點水。
作為一個女兒的母親,我也關心到孩子他日要進入青春期,她也許會有類似的表現。所以現在就來了解和預備。而回想到自己在青春期的年紀,也曾有類似的困惑和悵惘,我也尋找上帝,在天主教和基督教之間探索,最後是神回應了我的禱告,也揀選了我,感謝神。故事並未交代主人公有否得到神的回應,也許在漫長的人生路上,最後她能遇見神,也因為持續的尋問,神會為她開門。
以六年級女孩的視角展開的劇情,看似遭遇的都是青春期階段的煩惱,其實這是在一個孩童稍稍有理性思維能力時的一次意識覺醒,探尋自己生命的意義,找尋精神的信仰和歸屬。
一、信仰的割裂
她的家庭宗教背景也注定了她會經歷這樣一段割裂期。她的母親生于基督教信仰的家庭,也是基督徒;而他的父親是猶太人,在父母相愛后,外公外婆就與她母親斷絕了關系。我查了資料,知道了基督教與猶太教的淵源,理解了宗教信仰上的沖突是可以超越親情羈絆的。女孩的母親已經為這個信仰的分歧付出了代價,所以她會有意識地給女兒留出自由選擇信仰的空間。所以,女孩在各種”琳瑯滿目“的宗教面前,無所適從,究竟應該相信誰。
但其實從始至終,女孩是心中有上帝的人,她在沒有選擇宗教信仰之前,她就會去祈禱上帝,正如電影的名字“上帝在嗎,我是瑪格麗特”,她把心中的愿望都在一個人獨處時,講給上帝聽;遇到她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她會希望上帝幫她阻止這件事情的發生。但一次一次地祈禱,卻無法阻止青春期的種種不適和尷尬,最終在朋友的欺騙、成長發育的滯后、信仰的撕裂中,她爆發了!
二、和解和順服
在一次次呼喚上帝而沒有回應時,她開始質疑上帝的存在,她有次在教堂里似乎“遇到了上帝”,她說“她在獨處時才能感受到上帝”。
暑假來臨了,她和父母準備去度假,她的例假也如她所愿地來了,“成為了一個女人”——她和她的母親激動地相擁。可能是中外文化的一些差異,全片我看到女孩們都那么期待自己例假的來臨,甚至攀比這些性征出現的早晚,我是有點不理解的。
孩子們從六年級畢業了,女孩瑪格麗特感謝了老師,跟那個發育早熟的大女孩一起跳舞,似乎預設著某種和解。
最終的影片氛圍,瑪格麗特不再頻繁疑惑、不再質疑上帝、不再歇斯底里,她似乎學會了順應青春期的節奏,她似乎學會了“順服上帝”,有了信仰和精神歸屬。但這一切究竟是怎么達成的,我并沒有從影片中找到答案。
父親猶太人、母親基督徒,但是確讓自己的孩子長大后自由選擇信仰,放在現在依然是個很有先知的意識,難能可貴去保護孩子自主選擇的自由。青春期的孩子長大,作為父母,需要兼顧放手和引導的,孩子們總會包郵好奇心去思考接下來的每一步,不過多插手,也不過渡放縱。對于現代父母依然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很可愛的電影,看完內心很嫉妒:美國小孩也太幸福了!
Nuanced 又鮮活。最喜歡的一個細節是,女主看到鄰居舉手時露出腋毛的神情,太到位了!還有就是Rachel McAdams媽媽這個角色也太合適了…
可愛的coming of age小電影,美國六年級的小女孩成天想著長大,比誰胸部發育得快,比誰先來月經,比誰先親到男孩子。而我們六年級的時候,想的就是胸不要變大到能看出來,月經越晚來越好,偷偷摸摸穿小背心,偷偷摸摸帶衛生巾。Abby Ryder Fortson演得很好,非常可愛,另一個bitchy的小女孩也演得很好,非常討人厭!不過我覺得里面的小孩子都還蠻典型的,每個人一眼就基本能看出來代表哪一型的。
鮮活的人物演繹是體現生活點滴的趣味和意義的關鍵-04/29/23 at AMC Garden State 16
對于身體與信仰的探索,對于青春期的惶恐,對于長大成人的渴望;Judy Blume的書籍時隔五十年再看,好像已經沒那么的擁有“先聲”效果。更可認為在《好想做一次》等一干相近作品出現的今天,這個改編是否顯得有些姍姍來遲或過于遲舊。但Kelly Fremon Craig繼《成長邊緣》之后,駕輕就熟地處理這類題材;依然將它變為酸甜兼具、妙趣橫生的少女進化故事(更何況Rachel McAdams幾乎呈上了近七年來最好的一次表演)。常常需要這類電影——找到片刻懷舊氛圍重溫的,能坦誠交代成長真相的。
因為abby小姑娘和瑞秋去看了,一個關于女孩青少年成長的故事,bras period religion boys什么的整個節奏很舒服,沒有明確的反派,即便有Nancy和她媽媽,但是也都不是那么壞,沒有那種很霸凌很不講理心很壞那種,整體就很溫馨舒適,輕松,就小孩子這種有的還挺逗,風格偏輕喜劇那種,而且我感覺最舒服的一點就是,這個雖然能明顯看出女性是target觀眾吧,不過我覺得沒有被排斥那種,就成長這種,困惑不解但是又期待,一點都不空洞口號那種,而是真實,yep
小女孩的成長故事,簡單了點但是講得可愛。最佳名句: what does period smell like? Monkey bar!
好的成長片會讓你想回到那個時刻,好的壞的(都是暫時的)都想再經歷一遍。Rachel也太美了吧,這個母親的角色真是奇好啊啊啊!
不曾擁有過的青春期,美國女生煩惱胸部怎么還沒發育 月經初潮怎么還不來,東亞女生羞愧于胸部豐滿 器官早熟。美國父母給12歲女兒與鄰居家兒子制造機會,中國父母聯合老師在抓早戀。希望每一位母親都能在女兒初潮時跟她喜極相擁,慶祝她的womanhood.
無比恨我十二歲的時候還沒有人拍出這樣的電影。教育系統什么時候才能意識到青春期前的女孩們也許除了冰冷死板的性科普視頻讀物灌輸和一知半解窺得的由色情書刊解剖圖譜組成的「禁區」以外,也需要這樣可愛溫馨的電影扮演探索身體、信仰、友情邊界和初生情愫以及重要遠勝一切的,自我和身邊世界輪廓的指南。本片在單純至簡的定位范圍內預設議題和故事層理的嵌合抵接近乎完美,又絕無半分成人視角俯瞰的說教口吻,反而是那些難以言說的鮮以大銀幕為媒介表達的作為少女共同經驗的私密心緒都被溫柔地捕捉釋放,借出色群像表演拓寬的舞臺流動成雖然難掩鍍光矯飾卻依舊細膩動人的七十年代風情畫。
本來擔心I’m too old for puberty 但是劇場里都是UES的老奶奶們,我反而是outlier一名。 奶奶們看屏幕上的孫女輩,可能也想到了當年自己的青春期,和當年帶自己去temple的奶奶吧。 一路哭哭笑笑,離開AMC天居然還亮著。 I like it. PS: 開場從city move到NJ的老梗全場爆笑
故事和人物能有多單純呢,是那種不用提心吊膽地擔心瑪格麗特和閨蜜南希反目、被小群體孤立、或媽媽被南希媽媽排擠的程度,覺得自己真是浸泡在成人世界里太久,還被現在美劇勾心斗角的風氣所荼毒。全片基調輕松明快,想要放松心情的時候值得一看。由衷感嘆一下,70年代的人們可真純粹啊,能有瑞秋這樣的媽當媽的人好幸運啊,片里的月亮可真圓啊
美國孩子太幸福了,70s的美國孩子尤其幸福!
@ Majestic | 哦為什么我的眼睛里會流出自來水。青春真美好啊。
@Norris 高強度回到荒蕪青春期。
可能是今年最好的青春電影 - 全場爆笑+對女孩們太有共鳴了 - 看完了走出電影院大家都樂呵呵的,就像被打了青春的雞血一樣。 Ps:Rachel 我好想你啊!因為我好愛好愛你
好好講個小故事太棒啦 catholic church吸引人的地方除了好看教堂 年輕小男孩的drama還有就是confession room了吧
Rachel 那句welcome to womanhood,全場女性默契爆笑
好的青春片就像一首清新雋永的小詩。女孩對于成長的困惑與期待,情竇初開,了解真正的友誼,融入社群的嘗試與努力,以及對信仰的追尋,成長也許會在一個午后突然而至,女孩成為了女人,但她還不知道,自我發現自我肯定的路途才剛剛開始。
特別真實,特別青春,也特別可愛。相比之下,作為一個生活時代相差了好幾十年、物理距離相隔了10000多公里、從來都是被當作無神論者來教育的男性,我(們)的青少年時光仿佛就簡單得近乎于單細胞生物了。然而我還是羨慕他們。羨慕他們可以自由地困惑,更羨慕他們擁有能夠平等對話的父母。